隔代養育如何避免心理暗傷
在現代社會,許多孩子都是又爺爺奶奶帶大的,這就十分容易出現心理暗傷,下面隔代養育如何避免心理暗傷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父母缺位、親情缺失會讓幼小的童心感到被遺棄、被冷漠、被傷害,有強烈的不安全感,會導致心理傷害以及種種心理隱患,甚至導致心靈和人生的扭曲。
有些祖輩主動把自己當成代理家長,把孫子當兒子養,其中顯然有老人依賴心理、退化心理、眷戀心理、補償心理等情結;有些祖輩則是被動代行家長之責,超過6000萬個留守兒童家庭的祖輩,就是一個無奈的代理家長群體。
父輩 親情缺失會留下隱痛
“‘媽媽,將來我長大有小孩后,我要買一個大大的房子,讓你一起住,這樣我的小孩就可以一直住在自己家了。’女兒的話,讓我的心痛很久很久。”
說這話的是一個來找我咨詢的年輕媽媽,她女兒出生后就交給姥姥、姥爺,剛開始她每天下班不管多晚都要去父母家,來回一趟需要1個小時,折騰一個星期就感覺吃不消,好幾次上班都差點遲到。后來,單位天天需要加班,就好長時間沒有去看看女兒,以至于女兒兩歲生日的時候,已經不認得爸爸媽媽了,只要他們想親近女兒,她都會大哭,“讓我這當媽媽的心里非常難受”。
后來女兒上幼兒園了,對父母不再那么陌生,她說自己心里稍稍有些安心。但這安心的假象,卻被女兒的一句“自己家”給戳破了。
另一個來咨詢的中年女士說:“我總是感覺不受別人歡迎,感覺別人在排斥自己。我就想努力搞好關系,甚至總是想方設法討好別人,結果總會憑空生出不少煩惱。這是為什么?”
原來,這位女士有一段離開父母的童年陰影。她說:“我的童年沒有一點溫暖的回憶。我們五個姐妹,我出生后剛斷奶就被送到了姨家,直到上小學才回到自己家?墒,我卻感到家是那樣陌生,幾個姐妹抱團欺負我,常常說‘去,回你姨家去’,記得當時我總想討好她們,還想辦法討好媽媽,討好爸爸。有一次,洗完臉我夠不到毛巾,看看爸爸又看看媽媽,就是不敢請他們遞給我,怕惹他們不高興。后來媽媽說起這件事,說‘就不遞給你,看你叫不叫媽媽’,說完還哈哈大笑。我聽了非常生氣,大人真不理解孩子的心痛,我真的非常怨恨她。當時我就想,以后一定要自己帶孩子,絕不這樣當媽媽。”
這兩個案例反映了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父母在孩子養育上的缺位,導致孩子的親情缺失,會讓幼小的童心感到被遺棄、被冷漠、被傷害,有強烈的不安全感,會導致心理傷害以及種種心理隱患,甚至導致心靈和人生的扭曲。
父母缺位的原因固然很多,從心理學角度說,首先是社會心理方面的原因。比如,歐美和日韓等國的文化觀念是:孩子一定要自己帶才是對孩子負責。而在我國,古代的大戶人家以及皇室,孩子都交給別人養育,一般人家也不覺得不自己帶孩子有什么不好。更有甚者,近幾十年來還有一種把養育孩子歸為私事的社會心理偏差,人們為了所謂的公事,可以不顧孩子;為了所謂的事業,可以放棄孩子。
再從個體心理方面來看,很多父母缺乏心理健康知識,意識不到親情缺失給孩子帶來的心理隱患。在前面兩個案例中,兩個媽媽對親情缺失給孩子的不利影響都缺乏足夠的認識,F在的年輕父母大多是我國的第一批獨生代,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習慣了父母全方位的照顧,對父母有很強的依賴心理,缺乏應有的自我責任感,缺乏對生活應有的擔當。于是,他們成為爸爸媽媽后,往往并未建立起為人父母應有的責任感,容易把養育孩子的責任推給老人,沒有認識到親情對親子雙方的成長都有積極意義。
一旦為人父母,養育孩子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業。父母要做到不缺位,首先要解決好認識問題。要深刻認識到親情缺失對孩子的危害,避免為貪圖一時的省心,而疏忽了對孩子的關心。
要深刻認識到養育孩子對父母的意義。孩子是上蒼給我們的恩典和禮物,做父母是天賜的自我完善機緣。做父母,養育孩子,對一個人心理的健全發展,有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
還要深刻認識到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責任,為孩子營造心理健康的成長環境。
其次,是解決好操作問題。
父母最好自己帶孩子,特別是在孩子生命的早期。要多與孩子進行肌膚接觸,多和孩子一起玩耍,多與孩子說話。有條件的話,在哺乳期寧可暫時放棄工作,也要保證自己帶孩子。
如果確實需要老人幫助,最好是請老人來家里而不是將孩子送走。下班回家來要主動與孩子接觸,工作再辛苦晚上也一定要讓孩子和自己睡,這應該說是父母不可逾越的底線。晚上讓孩子和老人一起睡,對孩子、對自己、對老人,都會帶來潛在的心理暗傷,一定要努力避免。哪怕老人愿意,也要做好老人的工作,讓孩子晚上和自己睡。
如果實在沒有辦法,需要把孩子送到老人家里,千萬不能把孩子扔給老人,不聞不問,不管不看。如果兩家相距不遠,早上把孩子送到老人家里,晚上應盡力接回孩子,保證晚上有足夠的親子接觸時間。如果兩家相距很遠,不能一天一接送,父母也要經常去看孩子,周末要盡力把孩子接回來。
外出打工要盡量避免與孩子長期分離,可以就近打工,可以時;丶,或帶著孩子打工。如果實在難以經常和孩子見面,也要創造條件增進和孩子的聯系,經常給孩子打打電話。只要有心,辦法總是有的。
不管哪種情況,都要經常和老人溝通,表達自己對老人辛苦的'理解,交流養育孩子的科學觀念和方法。如果發現老人過于寵愛孩子或有其他問題,要耐心和老人商量,以便協調一致,相互配合,形成家教合力。
不管哪種情況,都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話,向孩子說明父母這樣安排的原因,以及父母難舍的心情,最大限度地減少孩子的“被父母拋棄感”,最大限度地減少親情缺失對孩子的心理暗傷,最大限度地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
祖輩 當好配角別越位
老李夫婦的獨生女成家后,小兩口就和老李夫婦一起生活。女兒當媽媽后,老李夫婦心疼女兒,晚上自動把孩子搶了過來,讓孩子跟自己睡一個房間。結果,孩子沒有了吃奶的機會,媽媽的奶水剛剛要下來又回去了。這下好,外孫女干脆成了老李夫婦的孩子,白天黑夜都和姥姥姥爺在一起。
姥姥掛在嘴邊的理由似乎很有道理:小兩口白天都要上班,晚上缺覺了怎么行?結果小兩口落得清閑自在,孩子成了老李夫婦的孩子。轉眼,外孫女三四歲了,跟爸爸媽媽一點不親,而老李夫婦還經常抱怨小兩口長不大,不頂事兒,也就越發不敢把孩子交給他們了。
有一個11歲的小女孩,乖巧,聽話,爺爺卻發愁孩子好像有點心理問題,說孩子對一位中年男老師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有事沒事總喜歡找老師,到了老師辦公室就不想走,又是掃地又是倒水,只要老師在她就不離開。
原來,這女孩是個留守兒童,五六歲時父母出門做生意去了,常年不回家,每年只是過年時回家住幾天,F在女孩見到父母都像見到陌生人,和父母說話都臉紅。
女孩不好意思地跟我說:老師對我特別關心,每次作文都給我寫很好的評語,還在班上念給大家聽。冬天來了,常常問我冷不冷。我覺得他就像爸爸,甚至比爸爸還親。我就從心里喜歡這個老師,愛這個老師。您說,我愛老師不對嗎?
女孩的心聲印證了我的推測:是父愛親情的缺失導致孩子對中年男教師的依戀,缺失的父愛親情在老師身上找到了替代性補償。
在如今的家庭教育中,有些祖輩主動把自己當成代理家長,把孫子當兒子養,其中顯然有老人依賴心理、退化心理、眷戀心理、補償心理等情結;有些祖輩則是被動代行家長之責,超過6000萬個留守兒童家庭的祖輩,就是一個無奈的代理家長群體。
祖輩成為代理家長,對三代人的消極影響都是顯而易見的——不利于老人自己的晚年生活,會妨礙老人的獨立性、強化老人心理依戀性;不利于年輕父母的心理成長,難以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不利于孩子的心理發展,祖輩的嬌慣容易讓孩子養成任性的毛病,父母親情缺失容易引起孩子人格偏差,老人喜歡安靜容易磨滅孩子的活力。
在祖孫三代的這個家庭教育舞臺上,祖輩必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要當好配角不越位。
心理上,要為自己增強點獨立性,要明白,把孫子當兒子養的實質是侵權,是剝奪孩子父母的權利和責任。所以,要把孩子還給他的父母,不能和兒女爭孩子,要把養育孩子的權利和責任歸還兒女,當好助手,該幫把手的時候幫把手,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行為上,最好創造條件去兒女家幫忙帶孩子,如果帶回家來也要盡可能晚上放手讓兒女把孩子接回,要讓孩子經;氐礁改干磉,或者讓兒女經常來看看孩子。
留守兒童的祖輩在隔代教養的策略上,有四個方面要格外注意:一要寬嚴結合,該寬則寬,該嚴則嚴;二要護放結合,不能包攬一切,要放手鍛煉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三要多陪伴孩子;四要增加孩子的伙伴交往,避免孩子形成孤僻的性格。
總之,祖輩要避免和孩子父母爭奪感情。祖孫之情能部分補償孩子的親情缺失,卻不可替代親子之情。祖輩全職付出后,要特別留意不在孩子面前抱怨他的父母,發現孩子對父母心生抱怨的時候要及時疏導化解,促使孩子父母盡可能地表達對孩子的愛,不讓孩子的感情完全轉移到自己身上,從而疏遠了和父母的親情。
【隔代養育如何避免心理暗傷】相關文章:
名人談如何避免創業心理失衡09-12
考試應避免“穿針心理”11-10
簡歷如何避免錯誤08-03
如何避免斷繳05-29
如何交流避免尷尬09-25
求職陷阱如何避免07-05
如何避免裝修陷阱08-10
如何避免蜘蛛陷阱08-08
如何避免考試緊張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