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生活中那些三觀“太正”的人
所謂三觀,通俗來講就是一個人的生活標準。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三觀是我們是否決定交友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0高一入團申請書4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在生活中有這樣一類人,他們三觀的“太正”,做什么事都按照著自己的原則和標準。
他們的思維是這樣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思簭投Y為仁,天下歸仁焉!
遇到這樣的人,我們往往感到不適。
從心理學角度看,我們應該遠離生活中那些,三觀“太正”的人,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只講道理,不談感受
評選最讓人討厭的溝通方式,“講道理”一定位居前列。
那些三觀“太正”的人,他們總是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來評判別人,道理講得越多,越會讓聽的人堵得慌,不想再進行溝通。
而那些講道理的人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在固有觀念里認為自己這樣做是對的,即便他們是真的想為對方好,但最終也總是被冷落。
這種三觀“太正”的人的溝通方式,讓別人感到厭煩,也讓他們自己深受委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在溝通中,他們只講道理,不談感受。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這類人只講道理,只提要求,從不關注你的情緒感受,從而很容易發展成一個“過度應該”的人,這些“過度應該”常常表現為:
我應該怎么做
你應該怎樣做
我們應該怎么做
大家應該怎么做
他們與人之間的連接不是通過情感,而是通過“要求”、“是否”、“對錯”、“道理”。
很多人面對這類人,自身也會采用這種交流方式去跟別人進行互動,復制用“道理”跟人建立情感的聯系。
人際交往的`過程中,三觀“太正”的人道理總是最先冒出來,他們無法看到活生生的內心,更無法真正感受到別人的差異,總是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得罪別人。
同時,“過度講道理”也會讓他們自己的內心變得不健康,因為只信奉自己的行為準則和“三觀”。當與別人發生沖突時,他們會下意識的認為是別人“三觀不正”。
這種生活方式,難以體驗到生活的樂趣,容易陷入機械和麻木的狀態之中,當外部信息與信念發生矛盾時,他們就會在潛意識中作斗爭,形成很大的內心沖擊。
完美主義者,給對方施加壓力
此外,三觀“太正”的人普遍存在精神潔癖,是完美主義者。
所謂精神潔癖,就是一個人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所具有的一種強迫性人格,強迫自己的內心世界要絕對干凈,而且隨時準備清理自己的內心世界,使內心世界處于一種真空的狀態。
三觀“太正”的人往往靠譜、有原則,和他們一起共事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但和他們成為朋友,往往會存在巨大的壓力。
因為和這樣的人在一起,必須完全符合他們心中設想的“形象”,這樣才能夠和睦的相處下去。
如果在生活中不小心暴露一些缺點,比如:看沒營養的娛樂節目、做了某些不靠譜的事情,就會被對方嚴厲說教一番。
長此以往,生活的樂趣也會慢慢磨滅,感情也不復存在了。
三觀“太正”的人在為人處事上,對自身有嚴格的行為標準,對他人也會進行標準化的要求,給人一種中規中矩、刻板、無聊的感覺。
出丑效應
心理學家認為,最討人喜歡的人是精明而帶有小缺點的人,此種現象稱為——出丑效應(The embarrassment effect)。
三觀“太正”的人一生都在扮演一個“受害者”的角色,與其說是受虐,不如說是“自虐”。
對待感情,他們對自己嚴苛要求,不允許自己犯錯,告訴朋友要節制、自律、認真、努力,處處充滿說教、勸誡。
同時,他們要求自己和別人都能夠活得像神一般圣潔、美好,永遠三觀正確,試圖拿自己的條條框框來約束其他人,一旦發生錯誤,便將責任歸結于對方身上。
他們有一套嚴格的信仰:只有做對了,才會得到肯定;只有自己優秀了,才會討人喜歡;只有符合要求,才能被大眾接受。
因此,在他們眼中世界只有黑白,不容許其他顏色的出現;行為做事上只有正確和錯誤之分。
人性復雜,三觀“太正”的人,扼殺人性。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一人一事不可能十全十美,美好的事物也不是全沒有裂痕。
【遠離生活中那些三觀“太正”的人】相關文章:
遠離那些不靠譜男人06-22
讓你遠離創業路上那些坑07-09
淺論路遙作品中的人生觀10-13
論曹操文學著作中的人才觀08-23
《周易》中蘊含的人生價值觀探析10-03
CAD中那些辦法更改配色12-01
揭秘京東的人才戰略觀06-23
面試中關于禮儀的那些事07-19
職場中如何控制情緒遠離暴躁脾氣?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