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人格謎題

        時間:2024-08-14 21:25:37 心理學書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人格謎題

          圖書名稱 人格謎題

          ISBN 978-7-5062-9590-1/H·1036

          作者 (美)大衛·C·房德

          譯者

          出版日期 2009.08

          開本 16

          裝幀 平裝

          字數 865千

          頁數 648

          定價 69.00元

          內容簡介:

          人格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基礎課程,也是人們一直感興趣的話題。《人格謎題》(第4版)是加州大學心理學大衛·C·范德教授的力作。范德教授在人格心理學領域頗有建樹。本教材既涵蓋主要人格理論、追溯其歷史淵源,也收納了大量的當前研究,包括生物學角度的研究、跨文化心理學以及人格相關的認知加工。

          本教材除了視角獨特之外,其敘述手法也別具一格,它以第一人稱敘述人格的各種謎題與答案。讓讀者如親臨大學的課堂里,聆聽著人格心理學教授的娓娓道來,講述著人格心理學大師們的思想精華,復述著大師們對人生思考的闡述。

          1 人的研究

          所有的人都是謎團,直到我們從語言和行為上發現通向他們的鑰匙,才能明了他們的言行。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

          可能早有人告訴你,心理學不是你想的那樣。一些心理學教授在開學的第一天就興致勃勃地告訴學生這個令人驚奇的信息。他們解釋說,也許你期待心理學是描述人們外在行為下隱藏的想法和感受的;也許你認為它是關于性、夢、創造性、攻擊和無意識的;或者它涉及人們是如何各不相同的等等一些有趣話題。其實不是,他們會說,心理學是為了讓特定現象的理論描述更令人信服而對因變量進行精確操作的科學,比如在一個方形廣場中找到一個圓環需要花費多少毫秒。如果這樣的心理學研究關注點會使人感到乏味的話,那心理學就太糟糕了,雖然科學并不因為有趣才會有價值。

          幸運的是,大多數人格心理學家所關注的問題都是人們想知道的一些有趣問題 (Block, 1993; Funder, 1998b)。因此,人格心理學家沒有枯燥之感,他們的研究領域涵蓋了能讓心理學變得有趣的內容[1]。

          特別是,人格心理學研究的是心理三聯體 (psychological triad)——知情意的統合,即人們是如何使思考、感受和行為有機結合的。知情意各自有許多現象值得研究,但是它們統合起來就更為有趣,尤其當它們互相矛盾的時候。例如,你有沒有經歷過情感與思考之間的不一致,當你感到初次相識的某人對你很有吸引力,但你卻覺得這不是什么好事?你是否經歷過想和做之間的沖突,比如本想去做作業,然而卻去了操場?你是否發現你的行為和感受之間相互矛盾,比如正做的事情讓你感到內疚(在這里填充你自己的例子),而你仍然繼續做?如果你體驗過上述知情意間的沖突(我知道答案是“是”),那么下一個問題是:為什么?這個答案當然不是顯而易見的,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探索。

          思維、情感和行為之間的不一致性是如此普遍,這足以讓我們懷疑心理不是一個簡單的處所,即便是理解自己(你最了解的這個人)也未必容易。人格心理學是重要的,并不是因為它解決了這些內部不一致的謎題和自我認識問題,而是因為它獨立于科學界,甚至獨立于心理學各個分支,人格心理學家認為這些謎題值得他們傾入所有的精力。

          大多數人一提到心理學家,第一個想到的是治療心理疾病并幫助人們解決其它個人問題的臨床心理學工作者[2]。人格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不同,但是這兩個領域確實相互重疊。古往今來,一些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都接受過臨床訓練,并且治療病人。在許多學院和大學里,教授變態或臨床心理學課程的老師同時也教授人格課程。當某種人格特征極端的與眾不同并導致出現問題時,這兩個子領域就聚焦為一個領域:人格障礙。更重要的是,臨床心理學和人格心理學有共同的責任,都試圖詮釋一個完整人,而不是人的某一心理成分或某一時間的人。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格心理學是心理學中最大、同時又是最小的子學科。授予人格心理學博士學位的人可能遠遠少于社會、認知、發展或生物心理學的人。但是,人格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是緊密聯系著的,臨床心理學是到目前為止心理學最大的子學科。人格心理學是心理學與其它子學科集合到一起的結果;你可以發現,它很大程度上是從社會、認知、發展、臨床和生物心理學中汲取養分,同時又將心理學各子學科的解釋引向并適用于完整、真實的人。

          人格心理學的目標

          人格 (personality) 是指個體思維、情感和行為的特征模式,以及這些模式之下隱藏或未隱藏的心理機制。這個定義賦予了人格心理學獨特的任務來解釋完整的人。當然,人格心理學家也許并不總是能成功地完成這項工作,但是,這是他們應該做的:收集其他各心理學子學科提出的困惑以及學科本身的研究結果,集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合的觀點,適合于解釋日常環境中完整的、功能性的個體。

          任務:不可能完成

          用整合的觀點解釋完整的人,這個任務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它是個難以完成的任務。事實上,正是這個有趣的任務構成了人格心理學的最大難題。如果你想一下子理解一個人的全部,就會發現自己完全不知所措,你并未獲得全面理解,相反地,你的頭腦可能會變得一片空白。

          唯一可選的方法就是限制你所關注的內容。不要試圖去馬上解釋所有事情,你必須尋找更具體的模式:將不同種類的觀測資料整合在一起的方式。這種方式要求你把自己的關注限制在特定類型的觀測資料、特定類型的模式以及對這些模式的特定思維方式。這種系統的、自主定向的限制即是我所說的基本取向 (basic approach,人們也普遍把它稱為范式)。

          一些人格心理學家致力于研究人們在心理上的差異方式以及這些差異如何被定義并測量的。他們遵循的是特質取向 (trait approach,指的是人格特質)。另一些心理學家試圖從身體角度理解心理,他們研究生物機制,例如解剖學、生理學、遺傳學,甚至進化論,以及它們與人格的關聯。這些心理學家遵循的是生物學取向 (biological approach)。還有一部分心理學家主要關注無意識心理以及內部心理沖突的本質和解決,他們遵循的是精神分析取向 (psychoanalytic approach)。還有的心理學家關注人們對世界的意識經驗和他們的現象學,這遵循的是現象學取向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在目前的研究中,對覺察和經驗的強調分別引領了兩個不同的現象學方向。第一個是稱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研究意識覺察怎樣產生出獨特的人類特征——諸如有關存在的焦慮、創造性和自由意志,并試圖解讀快樂的意義和基礎。另一種現象學方向強調心理學以及真實的現實經驗跨文化的差異性,引發了近些年來跨文化心理學研究的蓬勃發展。

          還有一些心理學家關注獎勵、懲罰以及其它生活經驗所引發的個體行為的改變,他們將這個過程稱為學習 (learning)[3] 。經典行為主義者關注外顯的行為以及獎勵和懲罰對行為的影響方式。研究社會學習(與行為主義相關的子學科)的科學家們對經典行為主義進行了修正。社會學習理論試圖獲得的結論是心理過程的方式決定行為習得及其表現,例如觀察模仿和自我評價。在過去的幾年里,社會學習理論已發展為一個有影響力且多產的人格研究領域,其關注于認知加工,以及源于感知覺、記憶和思維研究的應用視角和方法。將行為主義、社會學習理論和認知人格心理學整合到一起,組成了人格的學習和認知加工取向 (learning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approach)。也稱為人格做什么的研究。

          競爭還是補充?

          人格心理學的不同理論取向常被認為具有競爭關系,這種競爭關系有其存在的原因。每一個學派最初的提出者讓自己聞名的典型方式就是告訴全世界他的流派最終解釋了人的本質的所有方面,而這是其它所有的學派都無法實現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nd)就是其中一位,他就經常號稱他的精神分析流派的版本是唯一正確的途徑,甚至與那些曾追隨他但是敢于挑戰他思想的人絕交,如卡爾·榮格 (Carl Jung)。斯金納 (B. F. Skinner) 對人類本質的看法與之完全不同,但是他在謙虛上也沒有什么進步。他宣稱行為主義解釋了有關心理學的一切現象,并樂此不疲地指責其他流派和他們的理論假設,諸如人可能擁有特質和思維,或者甚至是自由意志和尊嚴。

          這種傲慢自大并不局限于像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這些與著名創立者緊密相聯的流派。我們知道生物學傾向的心理學家宣稱所有的人格內容都可以簡化為基因、生理學和腦部解剖的問題。特質、認知或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有時也曾堅持認為自己的流派是唯一能夠說明全部問題的。事實上,每個流派的大多數擁護者也經常堅持不懈地聲稱他們支持的流派能夠解釋一切,而其他流派都是絕對錯誤的。

          這種方式很吸引人,甚至對于使某一觀點獲得關注來說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他們的華麗辭藻掩蓋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并不是一定要把這些不同取向看做是相互排斥或永遠鎖定于競爭狀態,我認為那樣做毫無益處。它們是相互補充的,而非競爭關系,因為它們都各自研究了人類心理的不同方面中的問題。

          比如說一個雇主要決定雇用哪位員工,那么他就必須把各個人進行比較。這個問題可以用特質評估的方法解決;當一個傳道士因為嫖娼被逮捕時,人們則要問他的動機是什么,尤其是潛意識水平的動機。精神分析似乎很適合用于解釋這類問題。父母常擔心青春期孩子的行為并想更好地改變其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行為主義理論的幫助。一個思考自由意志變遷的哲學家,或者一個考慮職業規劃并思考生命意義的學生,他們也許都能從人本主義中獲得一些領悟,等等。人格心理學的各個理論流派對于解決不同領域所關注的問題來說是很有幫助的。

          同時,非常令人不安的是每個流派都傾向于忽視其他流派的關注焦點。例如,精神分析關于夢的起源有很多的解釋,卻對我們理解行為的改變幾乎沒有任何貢獻。行為主義原理可以用來訓練讓狗表現出各種令人吃驚的行為技巧,卻永遠不能解釋為什么它會在睡覺時發出吠聲或哀叫。

          流派紛紜對大一理論

          現在,你可能會想到下面這個問題:為什么沒有人提出一個大理論(One Big Theory, 簡稱為OBT)來解釋被特質、生物、精神分析、人本主義、行為以及認知取向的不同流派各自解釋的一切東西呢?或許某一天某個人會提出來這樣一個能解釋所有問題的理論(如果你成為一個人格心理學家,這個人可能就會是你!)。

          同時,你可以考慮一個由來已久的工程學原理:一臺能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的機器相對來說很難把別的事情做好。一個烤面包機能烤出極好的面包,但如果你想用它來煮咖啡或聽音樂,那就不適用了。相反,同樣正確的是,如果一臺機器能做很多事情,那么它可能哪一件也做不好。一個集烤面包機、煮咖啡器和收音機于一身的多功能機器設備可能在烤面包、煮咖啡或播放音樂方面并沒有那些只具有其中一項功能的機器效果好。這個原理在心理學中似乎也是正確的,因為它描述了人格心理學家面對的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一個能把某些現象解釋得非常好的理論不一定能同樣好地解釋別的現象。而一個試圖解釋幾乎所有現象的大一理論或許不能對每一現象都做出最好的解釋。夢、學習曲線、自由意志以及工作表現的個體差異或許都可以充塞到一個理論中,但結果可能不那么令人滿意。

          我會在最后一章中探討這些話題,但是如果現在你覺得很迷惑,那么我向你保證很多人跟你一樣。人格心理學家們自己還沒有對這個兩難的選擇得出一個結論。一些人確實想發展出一個還算比較好的大一理論來解釋一切;一些人認為他們自己目前喜歡的流派就是大一理論(他們是錯的);還有一些人不想發展出一個全新理論,只是想把目前已有的全部理論組織成一個極好的構架(例如,Mayer, 1998, 2005);還有一些人,像我,堅持認為各個不同的基本取向研究了不同系列的問題,每個流派都最好地解釋了它所選擇研究的問題。

          如果你同意或至少理解這個最后的觀點,那么你就會懂得為什么這本書的大部分會單獨考慮每個基本理論流派[4]。人格心理學需要從所有的這些方向來觀察人,并且應用到所有的流派,這是因為不同的話題(如我剛才提到的夢、學習曲線、工作表現的個體差異等)從不同的視角可以得到最好的解釋。目前,我認為一次講授并應用一個完整的流派是最為重要的。可能有一天,它們會全部綜合起來。同時,像你看到的一樣,每個流派對它關注的人格方面都有很多有趣的、重要而有用的說法。

          作為劣勢的優勢和作為優勢的劣勢

          庫爾特·馮內古特 (Kurt Vonnegut) 在小說《今生情與恨》(Mother Night)的引言中別出心裁地告訴讀者他們將要讀的這本書的寓意,他寫道:“我認為它不是一個非同一般的寓意,我只是偶然知道了它是什么。”(Vonnegut, 1966, p. v)我猜想他是希望人們保持在無數個英語課堂上用無數個小時來理解他的“意旨”。(我懷疑他成功了。)[5]

          作為作者,我不是很像馮內古特,但是我也認為我知道我的書的寓意,或至少是它的一個主旋律:在生活和心理學中,優勢和劣勢相互聯系得如此緊密以至于不可分離。顯著的優點通常也是顯著的缺點,反之亦成立。有時我喜歡稱這個觀察結論為范德第一定律 (Funder’s First law) 。(這本書中還會有其他幾個類似的定律。)[6]這個第一定律可以應用于研究領域、理論領域以及個體本身。

          人格心理學為范德第一定律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例子。像我前面已經指出的,人格心理學相對于其他心理學領域的最大優勢是,它的一個主要任務是解釋完整個人和實際生活關注的心理學。這個任務使人格心理的研究內容變得更為豐富、有趣、重要、好玩。但是,猜猜會怎樣?這個任務也是人格心理學的最大問題。錯誤的一方面是它可能導致出現內容過于廣泛或沒有針對性的研究。甚至從最好的方面來說,它看起來也遠沒有達到它應該完成的目標。那么,對于一個人格心理學家來說,挑戰就是擴大優勢并減小劣勢,盡管這兩方面是相關的甚至可能是不可分離的。

          對于人格心理學內部的各個流派來說也是如此。每一個流派都擅長于研究某一個主題,卻不善于研究其他主題。(實際上,如我們前面已經討論到的,每個基本流派通常只是忽視它不擅長解釋的主題。)但是,這兩方面是并行的;例如,行為主義對改變行為之所以如此有效,部分原因是由于它忽略了其他的一切;而現象學流派之所以能給自由意志一個如此本質的解釋,也可能是因為它忽略了強化是如何塑造行為的。優點隨著缺點而來,甚至有時是缺點的結果,反之亦然。

          這種優勢和劣勢之間的聯系甚至可能發生在個體的內部。據一項對美國幾位總統的研究顯示,正是他們的人格和道德“瑕疵”使他們獲得并有效地利用了他們的權利 (Berke, 1998)。例如,個體在一定程度上的多變性一般被看做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點,然而多變或許能使一位總統靈活地應對變化環境。一定程度上的固執,通常也被認為是缺點,或許固執能使一位總統堅守某些重要的原則。另一方面,一些常被認為是優點的特質,比如誠實坦率、始終如一等,有時可能真的是成為一位得力總統的障礙。

          同樣的原理也可以用到其他的生活領域中,比如籃球訓練。印第安納大學的教練波比·奈特(后來進入德克薩斯工學院)曾經被描述為具有庸俗的、諷刺的、喜脅迫的性格,但在同一張報紙的文章中又稱他為“忠誠的、聰明的、仁慈的、有原則的完美主義者,比其他大學籃球教練教出了更多的學員”(Jones, 2003, p. 06E)。奈特的這兩方面有關聯嗎?從它們屬于同一個人的意義上來說,這當然是有關聯的,一個大學雇用波比·奈特的某一方面的同時也免費獲得了他的其他方面。從更深層的意義上來說,它們的關聯在于每個人的人格來自于一攬子交易。人格是固有的,它的每一部分都來源于并決定著其他的部分 (Block, 2002)。

          你自己也許會,或者也許永遠不會成為一位總統或十大籃球教練之一。但是花一點時間想想你自己的強項,它有沒有成為你的一個問題?現在想想你自己的弱項,它對你的益處是什么?假如有一些強制的交易,你想丟掉你所有的弱點,保持所有的強項嗎?假如你的強項和弱點是相互聯系著的,這還有可能嗎?

          人格心理學會永遠面臨一個類似的兩難選擇。如果縮小它的范圍,那么它的領域會更加便于管理,研究也會更簡單。但是那樣的話,人格研究就會失去很多使它有特色的、重要的、有趣的內容。類似地,人格的每一個基本流派都或多或少故意忽視了心理學的一些方面。這是一個沉重的代價,但是為了讓每個流派在自己所選擇的領域有所進步,到目前為止這樣做似乎是很有必要的。

          本書的計劃

          這本書的開篇部分是一段簡短的引言,以及這篇你幾乎已經快讀完的人格心理學概覽。接下來的兩章關注人格心理學家如何做研究,這對理解以后的章節是很有用的。第2章描述了幾種類型的數據或信息——心理學家用這些來更好地理解人格,并討論了每一種類型數據的優缺點。這一章的目標就是使你從心底里永遠銘記以下思想:人格沒有完美的指標;只有線索,且常常是模糊的線索。第3章描寫了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的方式,并仔細考慮了幾種用于人格數據分析的特定主題。

          第二部分包括四章,探討了人與人是怎樣的各不相同,這是特質評估取向的主要關注點。第4章一個基本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否顯著影響到了行為和生活質量(提示:答案是“是的”)。第5章描寫了心理學家測量這些差異的幾種方式,主題是人格評估。第6章進一步擴展了這個主題,描寫了關于人格判斷的研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怎樣評估人格。第7章列舉了一些特定的例子說明人格特質如何用于理解行為,并討論了特質在人的一生中是如何發展的。

          生物學研究的快速發展使心理學研究中出現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新方向。這些發現正開始應用于人格特質和人類本質的研究中,第8、9章就考察了一些這樣的研究。第8章回顧了目前關于神經系統的構造和心理學如何影響行為和人格的知識。第9章考察了人格在某種程度上是遺傳而來的可能性,著眼于生物學的兩個分支:行為遺傳學——研究父母可能是怎樣將人格特質傳遞給他們后代的;以及進化生物學——試圖從物種進化史中找到人類本性的起源。

          接下來的三章考慮了精神分析流派,這是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第10章是對精神分析的基本介紹,描述了腦和心理發展的結構。第11章描述了精神分析理論如何探討防御機制、失誤和幽默,并提供了對這個觀點的評價。第12章通過把精神分析的故事納入到當今時代而結束了對精神分析取向的探討,考慮了新弗洛伊德主義者(弗洛伊德之后的分析家)、客體關系理論,以及與精神分析觀點相關的當代研究。

          之后的兩章探討了思維、經驗和存在。第13章描述了存在主義的現象學方面——強調個體經驗——是如何發展成為一個人本主義心理學流派的。主題是個體的特定世界觀或理解現實的方式是他/她人格的主要方面。第14章進一步發展了這個現象學觀點,探討了個體人格和世界觀(或許是人格本身的整體概念)可能會隨文化而改變。

          最后,獨立的三章介紹了行為主義以及后來強調用認知和知覺加工來解釋人格做什么的人格流派。大約七十年前,幾位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決定關注人(和動物)真正做了什么,而不是關注在腦中隱藏著進行的東西。最初應用這種方法的心理學家是經典行為主義者,像約翰·華生 (John Watson) 和斯金納。20世紀的后幾十年里,從行為主義中派生出三種不同的理論——關注社會互動和認知(心理)過程。有趣的是,這三種理論——多拉德 (Dollard) 和米勒 (Miller) 的、羅特 (Rotter) 的以及班杜拉 (Bandura) 的——全被稱為“社會學習理論”。沃特·米歇爾 (Walter Mischel) 為社會學習理論增加了一些認知和現象學的風味,這個新版本如今影響巨大。行為主義和各種社會學習理論在第15章中給予了介紹。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些理論越來越受到快速發展的認知心理學領域的影響,以至于現在的研究應用一些認知心理學的概念和方法,并加入了其他基本流派的知識,開始考慮知覺、記憶、動機、情感等話題。這些都在第16章給予了概括總結。而第17章則討論了思維和感受的結合體——稱之為“自我”。

          作為總結,本書的最后一篇實質性章節應用我們已經學到的知識對個體差異的極端情況——人格障礙進行了介紹。第18章討論了主要的障礙和它們的一些含義。真正的最后一章第19章對人格心理學進行了不同視角的全面評價,重述了這一章中提及的主題,并簡短地小結了我希望你讀完這本書后永遠牢記的一些東西。

        【人格謎題】相關文章:

        數獨的類似謎題10-26

        燈謎謎題210個02-23

        元宵燈會謎題及謎底范文12-03

        中秋燈謎題目及答案10-17

        元宵節猜燈謎謎題及答案09-19

        適合中秋節猜燈謎題08-05

        元宵節的猜燈謎題目及答案02-22

        元宵節猜燈謎題目及答案02-03

        職場9大謎題:你的職涯行情如何?09-03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