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孩子出現問題要家長做心理咨詢呢?
家庭與孩子的成長往往息息相關,密切的關系遠遠超出你的想象。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為什么孩子出現問題要家長做心理咨詢呢?
在做青少年的心理咨詢個案時,我們常常會要求父母也來做心理咨詢。
但是在跟父母解釋必要性的時候,他們都會覺得:有問題的是孩子,為什么家長要做心理咨詢?
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當發現孩子有“問題”的時候,父母也是承受了很多壓力與焦慮的,家庭環境會處在一個緊繃的狀態下,即使孩子來做心理咨詢,家庭環境沒有改善,也很難看到孩子的改變。
其次,孩子之所以會有“問題”,跟家庭環境也是密不可分的,就像人不能脫離社會生存一樣,孩子出現“問題”時,基本上都可以從家庭找到原因,孩子承擔了家庭關系不正常的“責任”,表現形式就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行為及心理問題。
家庭如何塑造人
家庭是社會運行的基本單位,傳統意義的家庭成員主要包括父母和子女,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多元文化共存,家庭構成也多元化呈現,如丁克家庭、單身主義、單親爸爸或媽媽以及同性戀家庭等。
什么是正常家庭?
有很多人會說,不正常的家庭就是離異、喪偶的家庭,一家三口的小康之家才是正常家庭。
事實卻不是這樣的。
中國有句俗語“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心理學家觀察發現,有問題的家庭背后令人驚訝的往往是成員之間的批評、指責、冷酷和控制,而這些讓人不舒適的表達在家庭成員間互為因果。
因此,基于家庭系統理論的觀點擯棄了“正常”和“異常”的概念,強調家庭過程中有利于維護家庭功能的整合和維持模式。
對于某些特定家庭,非常態運行模式反倒可以維護家庭的良好功能。比如面臨情感破裂的夫妻,分居或離異可能更有利于家庭成員的心身健康發展。
著名心理學家米紐慶認為:家庭成員的構成遠遠沒有家庭中的互動模式重要。
夫妻系統的建立
兩個人相識、相知、相愛,步入婚姻殿堂,從我變成了我們,一個新的家庭誕生,夫妻系統得以建立。
新婚夫妻面臨的重要任務是互補和相互適應。
傳統文化中的男主外、女主內就是一種在特定文化中分化的夫妻互補功能。一個來自于男主外家庭中的女孩很難愛上一個男主內家庭中的男孩。
人的心理活動起源于原生家庭,夫妻適應是兩個家庭模式適應性的檢驗。
新婚夫妻往往陷入牙膏是從前擠還是從后擠的爭論中,“牙膏理論”體現的就是原生家庭互動模式的不適應性。一項很有意思的小調查顯示,英國夫妻吵架的最常見原因是男士小便時不翻馬桶蓋,第二位的是某一方不隨手關燈。
矛盾的重點不在于馬桶蓋和關燈,而在于家庭中加入新的模式后原先的模式能否做出適應性調整。
夫妻系統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組成應對外來壓力的避難所。
丈夫失業了,極具挫敗感的回到家中,妻子得知后倍感壓力,良好的夫妻互動需要妻子給予安慰、理解和支持,共同度過難關,甚至在一段時間內妻子承擔更多的經濟支持,反之亦然。
一對結婚不久的夫妻前來咨詢,原因是創業的妻子覺得老公經常挑剔她,總給她的項目潑冷水,而丈夫則認為妻子固執,從不采納他的建議,二人覺得日子沒法過了。
進一步對夫妻系統之外的影響因素進行探索發現,妻子的父親在1年前得了重病,需要近百萬的器官移植費用,作為獨生女兒義不容辭地承擔起照顧家人的重任,拼命工作賺錢,對于老公其實是懷有愧疚的,覺得老公取了個“累贅”。而丈夫則認為家庭有困難應共同面對,而妻子總一個人承擔,自己好像是個外人似的。
妻子的固執是一種應對壓力的策略,而丈夫的挑剔其實是渴望被重視和關注。
組建不久的夫妻常常習慣在原有模式中解讀彼此,面臨壓力時更善于使用熟悉的應對方式,此時矛盾和沖突常常出現。
解決沖突是優化夫妻系統的契機,跳出原先定式去看看對方表達背后的真實動機和感受,或許是創造溫暖港灣的重要一步。
家庭成員往往具有多種角色,一個男人可能是父親、爺爺、兒子、丈夫、兄長,一個女性可能是女兒、母親、妻子、奶奶、姐姐,不同關系中的角色功能是完全不同的。
上述案例中的妻子在某種程度上是尚未協調好女兒和妻子的角色功能,二者產生了沖突。
清晰的邊界是保證關系中特定角色功能的關鍵。
丈夫在父母面前言聽計從,壓抑謹慎,如果將這些壓抑和不快發泄給妻子,或者借故妻子不尊敬老人而大發雷霆,我們就說丈夫的界限不清,夫妻系統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
家庭中,所有關系的核心是夫妻關系,夫妻系統的邊界清晰、角色功能發揮良好,這個家庭就會健康良好的運行下去。
父母系統的建立
隨著家庭生命周期的延伸,孩子降生,夫妻拓展為父母。父母系統與夫妻系統有著很大的不同,二人世界變成了多人世界,還可能有其他系統的介入(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家庭系統運行更為復雜。
父母的首要功能是養育,子女接觸父母是依戀關系建立的根本。親子間精神和身體的接觸是人類得以存活和發展的.基本前提。父母不能和孩子充分接觸已經是目前社會最需要思索的問題。
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打工潮創造了數以千萬的留守兒童,他們從幾個月至幾歲后與父母分離,喪失了與父母充分接觸的機會。還記得畢節三兄妹的自殺慘案嗎,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母親離家出走,被養育者忽略和拋棄的恐懼常年籠罩著幼小的心靈,他們最終選擇了毀滅自己——一種最極端的憤怒表達方式。
在城市生活中,社會節奏太快,年輕父母無暇顧及幼子。很多父母選擇將孩子送給老人撫養,雖然養育替代者會補償部分分離和喪失后的創傷,但是母體依戀關系的剝奪對兒童的大腦發育、精神心理行為都會帶來破壞性的影響。
在臨床治療中也發現,精神障礙患者幼年與母親分離、遭受創傷的比例遠遠高于普通人群。
同其他系統一樣,父母系統也需要獲得清晰的邊界。
家庭中存在一定的權利等級,父母處于權利等級的上端,子女處于下端,這是孩子學會如何與將來的權威打交道的實驗場。
孩子幼年時,父母發揮指導、保護、制定規則等功能,隨著孩子成長,獲得足夠的生理和心理能力后,可以自我發展、獨立發揮功能后,父母功能也從養育、權威指導轉向塑造孩子的自主性。
目前,有部分家長甚至學者強調給與孩子充分的自主和平等,本人認為這需要根據兒童不同階段的心理生理發展特點來制定,不能一概而論。
一個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全的孩子,是無法與成年人平等的,無法自主的,過早承擔父母功能的孩子很容易出現人格和心理活動的失衡。
很多時候,孩子太乖或懂事就是在承擔不該屬于自己的任務,如憂傷或殘疾的母親、父母關系不和、家庭貧困等情況下很容易讓孩子“親職化”。
當父母的個人分化較低,無法處理自身或關系中的沖突時,通常轉嫁至權利等級較弱的孩子身上。親職化的孩子通常壓抑、自卑、退縮,很難取得較大的成功。
如何面對家庭沖突
家庭中很難沒有沖突,沖突是家庭運行模式的一種表達和優化過程。但是在家庭中,沖突很容易越過邊界干擾其他系統。
和丈夫吵架后的妻子,正滿懷委屈或憤怒時,兒子回家了。因為媽媽心情不好,兒子做事可能小心翼翼或故意討好媽媽,夫妻之間的沖突此時已經影響到母子關系動力。而更常見的情況是,媽媽反復痛訴孩子他爸的種種不是,有意或無意的拉攏孩子和自己站在評價父親的戰線上。
家庭中兩個人的沖突就變成了三個人的事情,這叫“家庭關系三角化”。
三角化的家庭關系中常見的有兩種類型。
一種情況是夫妻一方把關注點從關系沖突轉移到關注兒童的消極面或者親子沖突,這種三角化叫“繞開”。
80%以上的兒童虐待是由父母實施的,幾乎都是由于家庭沖突導致孩子成了“替罪羊”。對于孩子學習過分關注,忽略孩子其他的優點和特長,批評指責甚至打罵孩子,這些家庭都是在運用“繞開”的不良模式。
另一種三角化模式是“跨代聯合”,父母當中的一方或者雙方嘗試獲得孩子的支持來反對另一方。與“繞開”不同的是,“跨代聯合”的孩子獲得的多是父母一方的支持鼓勵和親密,很容易形成秘密聯盟或隱形聯合。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媽寶男”,當妻子無法在丈夫那里獲得足夠的愛和支持時,她只能緊緊抓住孩子,把期望全部寄托在兒子身上。這種母子關系的緊密不是真正的愛和支持,是母親失望、焦慮、憂傷的補償,是對丈夫無法勝任的憤怒,是夫妻關系失衡的代償。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很難與人建立親密關系,容易出現性心理或性功能問題。
三角化家庭中的孩子長大后容易出現人格障礙、情緒障礙、軀體化等,以疾病的方式將關系沖突表達出來。
家庭沖突應該由產生沖突的雙方解決,盡量控制在產生沖突的子系統之內。“清官難斷家務事”常常是沖突拉入多個子系統,很難解決,尤其是跨代跨系統的卷入模式,對家庭的打擊常常是致命的。
不管你是與配偶有沖突,還是與父母有矛盾,或者是對子女不滿,都要記住:我們的沖突、矛盾和不滿需要我們自己來解決。
吵架的夫妻應該蹲下來心平氣和地對孩子說:我和爸爸吵架是因為我們對某件事情的觀點不一致,不是你的錯,我們的愛對你是一樣的!
所有的戰斗都有傷亡,和家人戰斗傷的是家人;我們需要的不是和自己或家人戰斗,而是學會如何關懷自己和家人!
家庭的核心是夫妻,要想塑造幸福的人生,女人就得好好地愛自己的老公,男人就得用心地呵護妻子。有愛的家庭,家庭會運用自組織系統雕刻屬于你的獨特人生。
【為什么孩子出現問題要家長做心理咨詢呢?】相關文章:
心理咨詢為什么要收費11-09
為什么要參加拓展訓練呢08-21
為什么要冬病夏治呢08-21
孩子學舞蹈為什么要考級08-16
關于ACCA職業規劃要怎樣做呢?08-21
孩子為什么要參加夏令營09-20
為什么學中國舞的孩子要考級11-02
孩子學英語,家長要三心08-18
為什么要教孩子學習手寫、數學和詞根02-09
心理咨詢為什么收費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