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父的觀后感
一直以后,總是苦于沒有什么正規渠道來擴大"共濟失調"患者的宣傳力度和方法,《養父》觀后感。正當我們一籌莫展的時侯,《養父》這部由張國立先生執導并主演的電視劇出現了。
劇中的主角樓志軍得了一種叫"遺傳性小腦萎縮共濟失調"的絕癥。而由小腦萎縮引起的共濟失調,是所有"共濟失調"癥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當然劇中所說的"遺傳性痙攣性共濟失調"只是病癥的一種表現,而非醫學術語。但我們不必去深究醫學名詞的正確性。能讓觀眾了解并理解這個群體的生活狀態,就已經是很大的貢獻了。
而對這部電視劇最有發言權的,應是我們這群真正的"企鵝"了。(有人形容我們這群人走路搖晃,狀如企鵝,故有此一說。)我也是一名"遺傳性小腦萎縮共濟失調"患者,我也想利用這次正在江蘇衛視熱播的《養父》之時,來宣傳宣傳我們這群"企鵝"們更為具體的生活畫面。
由于"共濟失調"患者,不僅只是由"小腦萎縮"引起的,還有其他的原因。為了介紹我們這一類疾病人的現狀,我就統一稱之為"共濟失調"患者。
基于歐美人群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該類疾病的患病率約為6/10萬,以中國13億人口計算,患者數目約為七萬八千人。因每個遺傳病家族中未成年兒童可能攜帶遺傳基因,所以總數應接近十萬人。但中國地域之廣,病友分散,加之這種病不會傳染,患病人數相對較少,許多人根本聞所未聞,更別說政府重視了。遺傳病也常常排除在醫;蛏瘫V,因為慢慢失去運動功能,所以失業也是早晚的事。愛情更是與我們無緣,誰愿意嫁一個或娶一個目前還是"絕癥"之人的。
是的,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失去了靈魂,失去了自我。樓志軍身患重病,還有兩個養女和一個養子,但他最終憑他高尚的人格獲得了"牛莉"的芳心。雖然電視的結局都是編劇的安排,但在我們的心靈卻播下了希望之花。我們是應該具有歷史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的,任何的事,它都不是絕對的,它是變化的、發展的。你現在無病無痛,也并不代表你會永遠安康!現在有病的人,也許也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的。想想泥石流、地震、車禍等意外中失去生命的人,我們就應該慶幸:我們至少還活著!我們這樣一群人,其實是對生命感悟最深的,因為我們曾慢慢的失去許多,所以我們更懂得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觀后感《《養父》觀后感》。包括工作、親情、友情和愛情。
樓志軍所面臨的,對未來的恐懼和擔心,是我們每一個"共濟失調"患者都會無一例外的去面對的。這種病的可怕之處在于:病情會不斷的惡化,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因為到目前為止并沒有特效的'藥可以控制病情。它將一點一點的吞噬你所有的運動功能。
我們是想自救的。在中日友好醫院的"顧衛紅"大夫的帶領下,我們開始建立了自己的網站,有能力的也各自開了博客,并建立了6個病友討論QQ群,然而想建立"中國小腦萎縮癥病友會"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中國現有的體制,已嚴重的制約了公益事業的發展,就如李連杰的壹基金組織。長期以來沒有合法的名份,它雖然可以向公眾募款,卻沒有合法的身份,不能開立獨立的銀行賬戶。一個運作了五年的社會公益項目,仍然走在法律之外的灰色地帶,頻臨倒閉。這不得不讓人深思。是什么原因呢?中國對外開放了30多年,工業,商業,交通,通訊,旅游甚至傳媒等各行業都對外開放了,為什么唯獨慈善事業還是這么保守,深深地鎖在政府管控的深閨中。新京報說,美國從事公益慈善事業的人數900萬,而我們13億人口,六倍于美國的中國卻只有2萬人從事慈善公益事業。是我們中國人缺乏慈善愛心嗎?絕對不是!(上述是引用"同舟共濟失調"的博客的內容)最近好像又聽說,李連杰的壹基金終于在香港獲得了合法的身份,真為它高興!有人比喻說:捐款是水,基金會就是容器,沒有容器,再多的水也無處可放。
我們想建立的"中國小腦萎縮癥病友會",和一些公益基金組織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就是能為社會上某一群體提供幫助和愛心,讓社會更加和諧,讓生命更有意義。
【養父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觀后感的格式09-27
人與自然的觀后感10-25
《生命的托舉》觀后感08-08
《念書的孩子》觀后感08-07
勵志電影的觀后感09-18
電影《歸來》的觀后感02-27
時間的朋友觀后感03-08
《防溺水》的觀后感03-08
《國家寶藏》的觀后感03-05
《大魚海棠》的觀后感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