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天河》的觀后感兩篇
篇一:電影《天河》觀后感
電影《天河》觀后感
這部電影主要寫的就是南水北調,正是因為南水北調,我們今天在北京才能夠喝上水。
董望川、周曉丹夫妻兩人都是南水北調工程里的核心人物,董望川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副總指揮,周曉丹是掛職負責移民搬遷工作。然而搬遷的沖突在持續發酵中。她因為自己的工作法但使自己的小叔子到翻臉之境地,而且竟然因為自己的職責與責任,一口堵住了前來為董望川的常弟來說情的公公。周曉丹的家務事和自己的職業與工作都快要各自撇清了卻又總也剪不斷,她的委托能向誰傾吐、訴說呢? 董望川的那句“我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工地的路上”,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又為他乃至他這一代人的精神、毅力所折服。作為工程的建設者與負責人,這句話是他工作和生活的真實寫照。而丹江的老百姓們在面臨搬遷問題時,出現了諸多的不情愿。但當家族的祖墳與民族的烈士陵園出現沖突時,他們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國家、民族、大義。從這些人身上我們看到他們的敬業精神、愛國情懷,折射出這一工程背后是一個友愛的世界,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中國。
南水北調工程為人們帶來許許多多的方便。作為一部電影,《天河》既生動再現了南水北調的過程中出現的感人的情景,又說明南水北調工程的人的偉大與無私奉獻的精神。耗費巨資和十幾年時間的巨大工程,其中的故事又何止這些。
篇二:電影《天河》的觀后感
在本科黨支部的組織下,我們一同觀看了電影《天河》。電影主要講述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施工的全過程,從丹江口取水,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自流到北京城區,全長1274公里。
南水北調工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困難重重。包括北京部分地區的拆遷工作,丹陽地槐樹村祖墳搬遷工作,以及污水治污的工作等等。尤其是水源頭地區村民不肯搬遷的.情況,影片里村民處處刁難工作人員,不想搬遷。但是我想現實情況應該遠比影片里的復雜。
看過電影后,我深刻的認識到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艱辛,技術工人們在隧道漏水時英勇機智的表現和大無畏的精神,劇中人物在缺氧的狀況下運用學到的知識搶修機器的畫面仍然歷歷在目。北京段五棵松地下隧道的開通可謂是難上加難。輸水的管道要建在地鐵之下,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地鐵一號線的下沉,造成人員和財產的損失。但是在討論會上,負責人的一句“出了事,我來負責”讓所有人都為了南水北調堵上了自己的生命。片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負責人在紅旗渠告訴我們:紅旗渠每隔一段就會刻上一個名字,不是為了標榜而是保證安全的承諾。
作為大學生黨員,相比于南水北調這樣宏偉的工程,我們力量有限,能做的真是微乎其微。我們能做的只是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合理用水,節約水資源,從而影響周圍其他的同學,做好學生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但是這個影片給我們傳達了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工作人員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最后五棵松隧道打通時的團結協作精神等等。我想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醫學生學習的。面對生命,面對病患的信任,我們要竭盡所能;對于病人及其家屬的不理解和誤會,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體會病患的心理。記得老校長吳階平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醫生要具備這樣的素質: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藝術性的服務。在當今的醫療環境中,我們必須同時做到這些,才能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為行醫提供一個輕松的環境。中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進步,必然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矛盾。解決醫患糾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醫改也是在逐步推進中。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應該相信醫生,也應該知道醫生不是全能的,仍然有很多人類無法解決的醫學難題。同時作為一名未來的醫生,在以后的行醫路上應該注意與病人之間的溝通,體會他們急切的心情,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盡早讓病人康復。只有醫患雙方共同協作,疾病才能知難而退,我國的醫患關系也才能有所緩解。
天河,生命之河,承載了多少人的汗水,多少人的希望,多少人對水利的夢想。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水資源,盡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同時,作為黨員,我們更應該做好模范帶頭作用,通過自己的行為影響周圍的同學,時刻保持節水意識。
【電影《天河》的觀后感兩篇】相關文章:
勵志電影的觀后感09-18
電影《歸來》的觀后感02-27
電影《雷鋒》觀后感11-15
孔子電影觀后感02-15
《寶蓮燈》電影觀后感02-13
電影奪冠觀后感03-04
電影《1921》觀后感02-21
電影《搜索》觀后感02-19
夏洛特的網電影觀后感02-13
勵志電影的觀后感范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