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觀后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后感了。在寫觀后感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奇葩說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奇葩說觀后感1
《奇葩說》第二季帶著種種意外和變數落幕了,邱晨與肖驍對決,開辯還未過半,肖驍已經處于半放棄的狀態,最后蔡康永救場才讓決賽不至于那么難看。畢竟不是正經八百的辯論賽,蔡康永也解釋了自己解圍的原因。結果并不重要,在這樣的節目當中,展現自己的過程比較重要!
從決賽來看,兩位留到最后的選手其實不是一個量級或者說不是一個頻率的,其實奇葩說的選手也分成幾類,一類是真的奇葩(娛樂圈的邊緣人),一類是能說的(辯論比賽出身的)。誠如馬東所言,如果這檔節目單純地做成一個“嚴肅的辯論節目”,我猜想這個節目不至于想現如今有話題討論性,如果單純地做成一個類似江蘇衛視某檔標榜“國際青年圓桌會議”式的節目,估計所謂的思辨性是不足的,最終會變成鬧哄哄的、博眼球的那一類綜藝型的節目。
小編和網友從第一季開始便注意這個節目,當時還是馬東、蔡康永和高曉松主持的節目,關注的原因是因為蔡康永在內地接下的節目第一時間考慮不是傳統的電視臺而是一個網站的自制節目。后來看了兩期節目,我便明白了蔡康永的選擇。相較于傳統的電視節目,這樣的節目具有更大的空間和尺度標準,另外一個方面就是這些選手本身的標簽屬性,這樣的一個團隊應該會讓他有一些些歸屬感和認同感。
隨著高漲的點擊率、超越傳統媒體收視率,奇葩說也成了傳媒行業當的一個“現象級”的節目,大概也是傳播學領域可以用以作為例子來引導專業學生去思考的現象。大型視頻網站的自制節目其實早幾年便有了,但現如今如此密集地出現的超越傳統電視媒體的節目,大概奇葩說可以說是一個標志性的引領。
我們大多在一個沉悶刻板的團體里工作,有些時候,我們和金星的狀態差不多,就是想開開年輕人開腦洞能到一個什么程度,也許正是一些超出常規的想法才使這個社會不斷前進!
奇葩說觀后感2
正說、反說、奇葩說、胡說八道,都是說法,只要不破壞原則,都是可以說的。
這個周末,我看了一個有意思的電視綜藝節目《奇葩說》。這個節目時而令人捧腹大笑,時而讓你感動落淚。節目里面的選手巧舌如簧個個有一技之長,里面的導師能言善辯,會說出令人震驚的“特殊語言”,里面的題目似是而非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節目里的題目“刁鉆古怪”。如,“__味的巧克力和巧克力味道的__你會吃什么?”我想來想去也回答不出,而選手們卻馬上說出了他的見解,而且面面俱到,反對他的人也不甘示弱說出與眾不同的理由。
那里的老師很幽默,自我介紹更是有趣。有一次大家都說“六年前我……”“六年后我……”。還有一次是“我唱歌……,我跳舞……,但我……”。李誕老師有一次說,“蒙娜麗莎很美,但正在燃燒的蒙娜麗莎更美!”就連“遠方的哭聲”都提到了,真是讓人腦洞打開。
那里的學生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在競選隊長中,輸了的兩個人堅強如故,互相鼓勵從不間斷,隊友之間和導師之間配合默契,讓觀眾拍手稱贊。
導師每次講解仿佛都把我的心帶到另一個空間,另一個思想,在心上刻了一道深深的記憶。我搞不懂,導師究竟讀了多少書才如此博學多才。我搞不懂,他們有怎樣的魔力,使得一次普通的講演讓那么多人被吸引,被感動,被信服,僅僅是靠他們的名氣么?我搞不懂,為什么說話還可以分好幾種類型,難道沒有區別?
怎么樣,是不是成功吸引了你的眼球?
《奇葩說》,你看了么?我還是搞不明白,如果你也想知道答案,就跟著《奇葩說》的步伐,來一探究竟吧。
奇葩說觀后感3
這周有一位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提到一個節目叫《奇葩說》,非常有趣。講的是有關辯論的話題,這讓我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就決定看一下。
我看的那集,辯論的.話題是:請問一個同學打另外一個同學,那個同學是否打回去?還是告老師?他們的辯論進行的非常激烈。有的大人建議告老師,因為覺只有大人們才能解決問題,如果打回去的話,小孩子是沒有分寸的;但是也有大人們認為要打回去,打回去才能不顯的你軟弱,這樣的話那個同學,就覺得你不好欺負,而且他們覺得告訴老師的方法是沒用的,沒有打回去那么直接、那么爽,并且這么一反擊,以后也不會騷擾你了。他們就以自己的觀點進行辯論,吵得沸沸揚揚,不可開交?上ё詈筮是“告老師”,也就是反方勝利!
這勝方的觀點,我非常不認同。我認為,應該打回去!
告老師不一定能達到你理象中的結果,而且更有可能的,是那個同學會再來欺負你,因為對你告老師的這種方式,會激怒他。對于你來說,如果你這樣一直告訴老師的話,老師以后覺得煩了,就不會理你了、或不相信你了,也許就開始討厭你了。
比如說,我們班有個同學,由于他非常愛打小報告,最后有個同學打了他,他報告給老師,老師壓根就對他置之不理。如果不打小報告,而是打回去,則可以告訴那個同學我不是好惹的,別惹我;兔子急了也會咬人的,何況是我呢!不僅如此,如果發生了令人生氣的事情,比如把我打出血了;我不僅會打過去,而且還會告訴管理紀律的老師。就是說,打回去是必選項,如果情節嚴重,同時報告老師,從兩個方面,畢其戰于一役。這樣一來,從此,在同學們中間也會樹立起凜然不可侵犯的形象。
看完這個節目以后,我忽然覺得,原來辯論不是什么干燥無味的事情,恰恰相反,還很有趣。我也多么希望,我們學校也能組織幾次辯論!
奇葩說觀后感4
《奇葩說》,一個我不知道是否看全了過往四季的節目,但是留在我心里的感覺很舒服:一個有溫度又有趣的節目。開頭跟錄制背景不會很長,也不會說太多錄制難度跟學員心酸的幕后經歷,說到底,這是一個不用太多的刻意來博取同情的節目,我想這就是它的特別之處:用歡笑代替辛勞,呈現給觀眾最好的一面。
本期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樣一道辯題:
面對女友的“求生欲”測試,演戲還是做自己?
正方李思恒:聽完很舒服還有邏輯,完全跟辯手表現出來的氣質不一樣,出人意料。
反方臧鴻飛:這是個老奇葩,從節目中也能看出這是一個有故事、有話題跟有羈絆的人。一個真實的人但是表情中透露著哀傷;一個想要表達太多但是沒有貼近觀眾的心;一個努力做自己卻有些孤獨的男人。尊重、理解、平等、說謊、指鹿為馬、尊嚴和卑微等這些詞出現在他的辯論中,一下子就把題目的基調定的非常的壓抑和沉重,我覺得這不是我們觀眾想要的,觀眾來看這檔節目是為了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順便看看羨慕下別人的才華和想要偶爾聽到一些貌似深奧的人生哲言,但是我們卻不想在3分鐘里聽到的全是道理。說實話,看完他的這段,我內心是抵觸的。不是覺得沒有道理,是覺得太有道理了,就像初中老師在對我的解題步驟指三道四,但是態度中沒有對我解題過程有足夠的耐心和理解,沒有試著在我的角度去給我指導,所以我并不感激。
把怒發沖冠說成興奮,是沒有多少人會買賬的。
自我認知、相處模式、商品化、物化自己,全部是嚴肅的字眼,很少有人會喜歡整天跟這些詞打交道,李思恒完全是以一個普通人的正常反應一一回絕了他的嚴肅邀請,觀眾的投票也剛好說明了人追求歡樂躲避痛苦的特點。
總結的時候:臧鴻飛依然強調平等,其他的言論并沒有打動觀眾。
他輸給了人性和分寸。當然,主持人的人情給了他機會,能夠理解,這才是人性:我們都希望身邊的人能過的好一點,不希望他們過早的被生活淘汰。
奇葩說觀后感5
最近我迷上了一部節目《奇葩說》。這是一個辯論節目,共有四個戰隊。每次有兩個戰隊分別持正反方進行每方三人的辯論賽。
有一期的辯題十分有意思:奇葩星球的美術館著火了,一幅名畫和一只貓,只能選擇一個,你會救誰?
在救名畫的行列中,有一位辯手提到:貓會呼救,而名畫不會;人不能只聽見近處的哭聲,而聽不見遠方的哭泣。而在救貓的中,另一位辯手來反駁道:‘遙遠的哭聲’是我們想象中的哭聲。我們要警惕遠方的哭聲,正是那些為了所謂宏偉的事業,為了一些遠大的目標,去不計后果的犧牲別人、犧牲別的小貓的人,頻頻的讓我們這個世界陷入大火。
于我而言,名畫,是人類文明和智慧的頂峰;貓,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如果救了名畫,或許你會獲得金錢、獲得榮耀、獲得贊美,可無論是金錢還是知名度,那又能在人們的腦海中存留多久?人們也是“三分鐘熱度”,而那第181秒你就徹底被遺忘。而如果救了小貓,或許你仍舊是你,小貓仍舊是小貓,但它會一直記著你的勇敢、善良;蛟S你把小貓歸還于它的主人,或許小貓對它的主人有特別的意義。
卡文卡是個著名作家,他死前把他所有的手稿都托付給他的朋友,讓他的朋友把所有手稿全部毀掉,可他的朋友卻把所有手稿,甚至日記,全部出版。藝術家們留下了藝術,難道都是遵從他們自己內心的嗎?就算留了下來,當中的含義是現代科技就能揣測嘛?畫畫不是為了讓它成為名畫,不是為了榨取人們的利益,而是抒發情緒、寬慰生活,可人們卻扭曲了畫畫的根本目的,讓它成為了名利,或許小貓微不足道,可再微不足道就能放棄嗎?用個人幸福去換大家幸福,這本就是對個人的不尊重!難道我們能去衡量幸福的重量嗎?如果這個世界上的希望、信心、溫暖、愛都能用利益的多少去衡量,那這個利益化的世界又能存在多久?
最后讓我們再去聆聽下虛無的“遠方的哭聲”,再想象下火場的洶涌澎湃。短短數秒,又能如何靜心思考無聲的哭泣位于何方?又憑何而以利益換算生命之貴賤?
【奇葩說觀后感】相關文章:
《奇葩說》高曉松語錄10-28
高曉松奇葩說的經典語錄10-28
班級奇葩口號12-23
奇葩逗趣幽默段子11-21
爆笑奇葩笑話故事11-12
奇葩小笑話逗趣11-24
奇葩爆笑小笑話11-22
奇葩的辭職原因08-15
奇葩逗趣內涵段子11-17
奇葩內涵段子精選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