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讀經典寫人生征文
讀《人間詞話》,品味人生
《人間詞話》系清末著名國學大師、美學和文學思想家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經典,是具有文學批評和歷史研究價值的著作,對后世的影響頗大,在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負有盛名。
“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先生說過最好的作品都這樣看,因此用在《人間詞話》也是最適合不過了。這本書是我年初在網購得來,直到暑假我才拆封包裝閱讀,至今拿在手里感到沉甸甸的。早些年有聽聞一位老師介紹一二,心中甚喜,才番有了積蓄購買。當然,喜歡一本書的理由,總有一個字眼、一句話、一首詩深深地打動你。亦如你住進一座城,并非喜歡這座城,而是這座城住著你喜歡的一個人。頓覺多么美好啊,同時希望每一本書象一座城,如你喜歡的那個人喜歡著一本書。
原文:古今之大事業,大學問者,罔不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宴同叔)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耆卿) 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摘《人間詞話》手稿本·貳)意思說古今成就大事業、大學問的人,都必然經歷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第一層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第二層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第三層境界……品味經典竟然我挑出上面一段話,必是我喜歡這本書的“所謂伊人”。但凡是初中以上水平的學子,都能讀懂這一段話,里面講到了三位宋代詞人的三句詞。我們都知道,宋詞是一代文學,與唐詩堪稱媲美,流傳現今有大量的佳作美話,以至于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仍在不斷地發光照耀。說回這三句詞,早有耳聞,當時記得授課老師要求誦背,我還費了很大的功夫,說其也是死記硬背,幾乎是沒有理解詞義,更不用說它傳達出來的一種情感,或者是表達一種人生思想。歲月所磨礪沉淀下來的東西,定有它的歷史背景以及經久不衰的生命精神,當當不能以價值的大小來判斷。而親身去體驗成長的過程,必定是有痛苦磨難,甚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時所面對的一切,使你人生有了新的認識,新的臺階,新的成長。
那作為今天的.我,再重新翻閱這三句詞,將會有怎樣的觸動,還是以前的初生牛犢,泛泛瀏覽默記熟背,還是將帶給我怎樣的人生啟發,思想的洗禮,精神、情操的陶冶?
第一層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出自晏殊的《鵲踏枝》,在《人間詞話》第一頁王國維就有提到,與《詩經·蒹葭》一篇,詩人所達到的高深精致境界,旨意最為相近。相思之所謂著,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幽幽的情思,于是可望不可即的愛情,蕩漾在文字之間。相比晏殊的《鵲踏枝》多了幾許悲壯,整體給主人公不見所思的空寞,但“望盡”卻又道出思想感情的轉換,從閑庭小院的愁悶轉向對廣遠天涯的闊達。想必詩人一夜未眠,西風肅殺遽起,碧樹凋落。獨自一人上了高樓,抬眼望去,天涯茫茫,仿佛心中的愁悶放在壯闊的蒼茫大地,無限的悲傷連綿不斷,無言以對。我們不管詩人的悲傷為何緣由,讀來是悲秋的寂寥,可以揣測詩人是寫在秋季之時。
王國維先生把它置為第一層境界,自有他的道理。上面我們已經解說了詞意,可以通過基礎的情感加以求索引申。古代的文人墨客都有一種政治情懷,他們寒窗苦讀,就是為了有朝一日名題金榜,寄予了理想抱負。但是朝廷和社會往往給他們當頭一棒,在求仕的路途可算是嘔心瀝血和歷經艱險。這里是我的愚人之見,頗離了王老(以下統稱)的原意。從現實社會反映,每一年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別有“望盡天涯路”的幾許愁惘。詩人肯定也想不到,千年后的中國大學生,比比皆是的就業苦悶心情如出一轍。自我調侃,是后生可畏,還是后生可悲?弄得悲喜不得。
從我自身作詩的經歷,起初入門憑愛好文學趣味,從未試想有這一方面的能力,皆爾余時摘抄名人詩文,接著甚喜好讀,一發不可收拾,自得其樂。每每讀一首詩,只懂其一,不懂其二,久而久之字里行間熏陶了我,潛移默化地把一些詩句記在心里,再而動筆模仿有三。這個過程三言兩語給我概括了,但中途的茫無頭緒,求門無索的疑惑和痛苦,只有親身體會的才知道。我想說的是,比起王老求學所受的痛苦、彷徨和渴望,我是差之千里,他博學多識,單單是史學、古文字學和美學就包羅萬千,典籍浩瀚。“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來比喻和用在王老身上,也是再貼切不過。
第二層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一詞出自柳永《蝶戀花》的末兩句,是全詞的點睛之筆。世間男歡女愛,只羨鴛鴦不羨仙,愛情千百年來是永遠脫離不了的主題,無論《詩經》、唐詩宋詞,還是近現代詩歌,都是古今詩人大做筆墨文章。在這里,詞人因情牢騷,因愛愁悶。怪就怪那相思苦,恨相思,何時才能方休。眼看著衣帶寬松,人漸漸憔悴,既是為了她而這樣,心中始終如一的無怨無悔。從這里深得其解,把思念的真摯感情表現的淋漓盡致、蕩氣回腸。難得是有情人,為伊人哪怕是受盡相思之苦的折磨,乃至相思病死也在所不惜,一個“終”字使得一個對愛情忠貞不渝、至死不悔的癡情才子躍然紙上。
佛說:和有情人,做快樂事,不問是劫是緣。愛情,包括置身其中的男女也說不出究竟緣由,存在著愛與被愛的關系,當付出和回報不一定成正比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思考其“價值”的問題,這個人值不值得,這個人愛不愛我?產生一系列的疑問,當問題發生眼前了,一旦心中的期待落空,另一方就會感到失落,甚至會懷疑。也存在著單相思的,哪個少女不懷春,情竇初開朦朦的愛,單方面的思念或者愛著一個人,所帶來的內心寂寞痛苦是難以抵觸,更是無言以對的,特別是在深夜。有時候愛一個人不知道為了證明什么,但我知道和她在一起時我很快樂。
王老用在這里并非以上的用意,是筆者的一番淺顯理解。以苦作舟,以勤為徑,古今成就大事業、做大學問的人,都離不開對學問的上下求索的執著和堅持。王老視為第二層境界,是把做學問作為終身事業的人,像大師學者專家等,均以用終身的時間精力去消磨。注定將視為心中的“伊人”,此生不離不棄的愛著“她”,忍受著相思、寂寞、悲憤、孤苦的心情,哪怕孤注一生也誓死不悔。同樣王老的一生寫照也是如此,持著一份孤心寡欲,執著與隱忍,他大師的享譽也絕非夸夸得來;厥赚F在的社會狀況,物欲縱橫的環境下,能做到“獨善其心”、群處守心的少之又少了。如今的專家學者隨處可見,能與王老相較上下的又有幾個,誰還在為著心中的“伊人”所執著著?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老將它作為第三層境界,并非是偶然,我想他在向我們透露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
這是出自于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意思是在眾芳里我千百次尋找她,可都沒找著;猛然一回首,那個人卻孤零零地站在燈火稀稀落落之處。據歷史資料可知,當時辛棄疾不受朝廷的重用,滿懷一心的抱負無處施展,心中無比愁悵感慨,所以只能一旁孤芳自賞。但又同時表現出一種思念的情感,尋找伊人千百次,驀然一回首,若隱若現的在昏暗的地方。當然,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王老用借喻的手法,與他前面引索的兩種境界,不謀而合的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見解,也是大智慧者的集中體現。通過多次的磨難,多年的摸索之后,漸漸的成長起來,也是做學問大事業者最終的靈犀一點、參透真諦,在佛家里常說的是頓悟,好比釋迦牟尼眼前的菩提樹,一切的一切頓悟成空,豁然開朗,達致到了最好的成功。由原來的“大悲”轉入最后的“大喜”。正因如此,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在往昔追尋中的種種艱辛苦楚,在這一瞬間得到了大喜悅,最美好的夙愿。
【大學生讀經典寫人生征文】相關文章:
閱讀經典品味人生優秀征文01-18
讀國學經典品智慧人生作文08-18
閱讀經典品味人生征文(11篇)01-17
閱讀經典品味人生征文11篇01-17
閱讀經典品味人生優秀征文4篇01-18
閱讀經典品味人生征文通用12篇01-17
閱讀經典品味人生征文(合集12篇)01-17
閱讀經典品味人生征文(精選11篇)01-17
中學閱讀經典品味人生征文1500字08-07
閱讀經典品味人生征文匯編12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