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們總說,年輕人要學會艱苦奮斗,我們總是不以為然,那么究竟艱苦奮斗有什么意義呢?
首先,艱苦奮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孟子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教導我們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艱苦奮斗。艱苦奮斗更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優良作風。由工人階級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在極其艱巨而偉大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中,正是依靠艱苦奮斗立身起家、發展壯大、成就偉業的。我們在前輩們的艱苦奮斗下才有了今天,所以我們更應該繼承前輩們的優良傳統。我們廠現在還處在籌備期間,我們這批建廠先驅們就更應該做好艱苦奮斗的榜樣。
艱苦奮斗既有實踐意義,也有理論依據。干事業,離不開艱苦奮斗。在不少人眼里,艱苦奮斗就是要人吃苦受累,是過時落伍的表現。這其實是一種誤解。艱苦奮斗的內涵是與時俱進的,客觀條件好了,有關的“標準”也必然“水漲船高”,那種簡單化的看法不符合現在提倡艱苦奮斗的本意。實際上,艱苦奮斗不僅有“艱苦”的含義,更有“奮斗”的要求,它強調精神上要振奮,思想上要刻苦,頑強拼搏,永不言敗。試想,做什么事情可以不費力氣呢?即使是那些富有之人、發達之國,他們在聚集財富、走向強盛的過程中,何嘗離開過艱苦奮斗。在這一點上,古今一理。“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犯其至難,圖其至遠”,許許多多這樣的格言警句,正是前人先哲在總結無數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得來的?梢哉f,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就要克服來自客觀和主觀上的困難和障礙,一步一步地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因此,艱苦奮斗是精神,也是方法。特別是在條件不充分、環境不利的情況下,通過艱苦奮斗往往可以彌補不足,干成事,干成大事。一個人以艱苦奮斗為準則,自強不息,可以錘煉意志,增長才干;一個企業以艱苦奮斗為風尚,奮發圖強,可以眾志成城,成就輝煌。
艱苦奮斗要靠思想教育,更要靠制度約束。艱苦奮斗反映個人的品格,體現社會的追求。弄清艱苦奮斗的意義,是弘揚這一優良傳統的思想基礎。通過堅持不懈的教育,讓更多的人明白其時代的內涵、特征和意義,艱苦奮斗這一“老調”才能“彈”出新意,這一優良傳統才能獲得生機和活力。但是,僅靠教育是不夠的,關鍵還在于從制度上進行約束,把艱苦奮斗的精神貫徹到各項工作中。特別是對于涉及員工利益的重大事項,要通過制度建設和創新加以規范,防止決策中的貪大求洋、盲目蠻干,工作中的奢侈浪費、損公肥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使我們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得到珍惜,行之有效的優良傳統得到弘揚。
其他的人還查看了下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