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生受歧視劍指制度設計不完善
導讀:所有眼見的、耳聽的、體察的種種被歧視現象背后,都有一只無形的推手,這個推手就是制度設計。這些制度包括了招生錄取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職稱晉升制度等。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網小編J.L為您整理推薦的職校生受歧視劍指制度設計不完善,歡迎參考閱讀。
近日,浙江某中學發的一條通知經媒體曝光后引發職校生和職業學校的普遍不滿。原因是短信提醒學生“不要與社會上不良青少年或職高學生混在一起”。
筆者作為一個職業教育的親身經歷者,了解職業教育的現狀,一直感受到職業教育被歧視的現實。就像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俞仲文先生所言,這已不是偶然,而是普遍現象,社會對于職教的偏見和歧視已是常態。
筆者再說一個親身經歷的事。連續兩年新學年伊始,筆者應邀參加讀初中女兒的家長會,會上,校長都會驕傲地通報當屆初三學生中考成績,依次順序是考上全省最好、本地最好、本地較好和本地一般中學的學生有多少人。
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校長的最后一句話總是“我們只有十來個差生進了職高”。聽得出來他的'潛臺詞就是對職高“不屑一顧”,認為考入職高的學生都是“差生”。
不管你承不承認,無論是報道還是親歷,“不屑一顧”的事實就在那里,“歧視”的現象也就在那里。在這種“職教認知”語境下,目前整個社會都想當然地認為職校(包括職高和高職)和職校生“不好”,職業教育就是“末流教育”。
不難理解,成就這種“不好”“末流”的邏輯只有兩個:一是現行招生錄取制度。在大學錄取時,目前錄取順序依次是:重點一本、一般本科二本、民辦獨立學院三本、高職(又分3A、3B等)。在高中錄取中,也按重點、普通、職高批次進行。
結果就是等大家把好的挑完了,剩下的就由“職校”兜底,別人不要的學生全部成為“職校”的菜。二是職校生未來職場發展空間。
國內大多數單位以文憑學歷論英雄、給待遇。并且在后續的干部提拔、公務員招考、職稱晉升等涉及個人發展的道路上,不約而同地擺上“本科以上學歷”門檻,職業院校學生再優秀也無緣。
追溯歷史,我國職業教育的境遇并非向來如此。只要把時間倒回20年,即可窺見當年職教輝煌。上世紀80年代的初中生,無論家長還是學生本人,都以能考上中專(即現在的中職)為榮。
當然,只有成績最好的學生,才能被首批錄取到中專,然后才輪到重點高中、普通高中錄取。學生之所以以此為榮,是因為一考上中專,身份就成了“國家干部”,農村孩子就跳出了農門,戶口就轉為“商品糧戶口”。
中專畢業后,他們很快就在各自崗位上建功立業。例如,1975年建校的浙江銀行學校(現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早期畢業生大多走上領導崗位或成為業務骨干,百名校友成為省級分行及以上領導,其中支行副行長以上干部5000余人。
還有一個例子是前幾年,時任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填寫自己學歷時,就寫的是中專畢業。這些例子著實令人艷羨。
如今,不僅職校學生受歧視,就連老師們在發表論文、申報課題時,往往都會受到“職校”這個“門戶”的歧視。就是各種名單羅列,職業院校也被放在最后“墊底”。
種種現象無可爭辯地表明,職校和職校人(包括師生)飽受著或明或暗、或多或少的歧視。這種歧視,既不能責怪職校學生,也不能責怪職校,更不能因言定罪于涉事的中學。說到底,是制度設計惹的禍。
因為,所有眼見的、耳聽的、體察的種種被歧視現象背后,都有一只無形的推手,這個推手就是制度設計。這些制度包括了招生錄取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職稱晉升制度等。
這些制度設計在客觀上就是一種導向,其直接的、必然的結果就是導致職校整體學生素質參差不齊,不盡如人意,學生對自己的前途擔憂,社會認可度、美譽度低。
此次事情被暴露、熱議只是職校和職校學生被歧視的冰山一角!當下要做的是正視問題,著手調研,提出解決方案。
對于教育部門而言,進一步深化招生錄取制度改革,完善單招、注冊招生制度,真正想出實際招數,杜絕職校是“兜底”籮筐,把喜歡職業教育的好學生挖出來、錄進來、培養好。
人事部門要深化各項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拘一格選人用人,打破學歷、文憑壁壘,切實落實大國重技戰略,讓職校生有好待遇、好發展,都能“出彩”,都有“獲得感”,從而引導整個社會摘下有色眼鏡,對職業教育和職校學生從不屑一顧轉變為正眼相看直到刮目相看。
【職校生受歧視劍指制度設計不完善】相關文章:
應屆畢業生遭就業歧視08-23
試析職校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育10-10
如何加強職校生的職業指導08-20
法國留學歧視窮人09-28
淺析職校藝術設計教學思路的論文09-25
小議職校生互聯網運用現狀論文08-30
留學意大利怎樣面對歧視08-10
職校學生期末評語12-29
職校畢業生網絡管理員求職簡歷范文08-23
娛樂節目多元 歧視偏見減少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