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百家姓易姓起源發展
《百家姓》是一部關于漢字姓氏的作品。按文獻記載,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百家姓易姓起源發展,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起源發展1:
易氏的發源地主要是河北、山西太原和山東。
古代帝王把國家視為一姓之家業,故稱改朝換代為"易姓"!妒酚洝し舛U書》:"其后百有余年,而孔子論述六藝,傳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禪乎梁父者七十余王矣,其俎豆之禮不章,蓋難言之。"
姓氏起源
來自姜姓,以易為氏
武王伐紂時,姜尚擔任統兵的軍師,協助武王取得了勝利,贏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于齊。后來又封他的子孫于易地,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為姓氏,為易姓。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來。
出自齊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為姓氏
春秋時有齊王的寵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于烹調技術,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時曾說易牙“殺子適君”,違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齊王不聽。管仲死后,易牙與豎刁、開方共同專權,齊王病了以后,他們趁機作亂,殺掉大批官吏,并將太子趕出皇宮,立公子無虧為國君。后來被其他的大臣所殺。易牙的子孫以易為姓稱易氏。是為山東易氏。
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為氏
據《姓氏考略》所載,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今河北省易縣一帶),且以封邑為氏,稱為易姓。是為河北易姓。
出自以地名為氏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州人以地為氏,稱為易姓。
出自少數民族源流有易姓
彝、水、苗、土家、納西等族均有易姓。
姓氏始祖
呂尚,字子牙,后人稱姜子牙,周朝初年,為姜姓部落族長。武王伐紂時,呂尚統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西南)之戰中大敗商紂,為滅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為“尚父”,封于齊國,授以征討五侯九伯的特權,位列其他封國之上。呂尚后人有被封于易地,且以封邑為氏者,遂為易姓。呂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孫敬仰而被視為易姓始祖。
宗族特征
1、易姓發源于北方,后稱盛于南方,屬典型南方姓氏。
2、易姓家規家訓嚴明,子孫多恪守祖訓,光耀千載。易姓名人中最流傳久遠的當數易延慶孝感動天的故事,后人據此以“純孝”、“植栗”之堂號,“純孝先生望重”之楹聯訓示子孫。
郡望堂號
1、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濟陽。相當于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晉陽。秦時相當于今山西五臺山、霍山以北等地區。北魏時相當于今陽曲,交城、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2、堂號
主要有純孝堂、植栗堂:宋朝時,易延慶為奉禮郎,出任臨淮縣縣令。后因父喪守墓而辭官,服滿又任大理丞。后又因母喪回家葬母,他母親生前愛吃栗子,于是他守墓時在母親墓旁種了兩棵栗子樹,后來這兩棵樹竟然長在一起,成了連理。墓前又生出兩棵靈芝。人們都說這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稱他為“純孝先生”。
易氏古代名人
易順鼎
清末官員、詩人,寒廬七子之一。字實甫、實父、中碩,號懺綺齋、眉伽,晚號哭庵、一廣居士等,龍陽(今湖南漢壽)人,易佩紳之子。光緒元年舉人。曾被張之洞聘主兩湖書院經史講席。馬關條約簽訂后,上書請罷和義。曾兩去臺灣,幫助劉永福抗戰。庚子事變時,督江楚轉運,此后在廣西。云南、廣東等地任道臺。辛亥革命后去北京,與袁世凱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凱稱帝后,任印鑄局長。帝制失敗后,縱情于歌樓妓館。工詩,講究屬對工巧,用意新穎,與樊增祥并稱"樊易",著有《琴志樓編年詩集》等。
易祓
易祓(1156年-1240年,漢語拼音yìfú)字彥章,一作字彥偉,又作彥祥,號山齋,湖南長沙寧鄉縣巷子口鎮巷市村人。南宋中后期著名學者,為孝宗、寧宗、理宗三朝重臣,與同郡湯璹、王容并稱"長沙三俊"。與著名詞人姜夔"折節交之"。著有《周易總義》二十卷、《周官總義》三十卷等。
起源發展2:
一、來源有四。
1、源出有易氏,以河為氏。
易水在河北省西北,大清河上源支流,有北易河、中易河、南易河三支,均出自古冀州之地,今河北易縣境,匯合后入南拒馬河,東南流注大清河。相傳黃帝時代有一支游牧部落有易氏活動于易河流域,經歷堯舜、夏商,有易氏仍活躍在華北地區。有易氏的后裔以易為氏。此易氏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
2、源出姜姓。
炎帝族姓姜,其后裔太公姜尚輔佐周文王滅商,西周初被封在齊,史稱齊太公,也稱姜太公。齊太公的分支中有雍氏,齊桓公時有大夫雍巫,字易牙,亦叫狄牙,其后裔以字為氏。易牙為齊桓公饔人,擅長調味。饔人為掌食之官,有內饔、外饔之分。饔、雍古為同一字,因此,齊國的雍氏出自官名,而易姓出自雍巫之字。姜姓易氏的歷史至少有2600多年。
3、源出姬姓。
周文王之十五子畢公高之后畢萬。畢萬被封在魏,是戰國時魏國的先祖,其后裔中有食采于冀州東境的易水,子孫以水名為氏。又,戰國時燕國有易邑,在今河北雄縣西北,處于易水注入大清河的交匯下游西南岸,或居于北邑的姬姓燕人以邑名為氏。姬姓易氏的歷史有2400年。
4、出自外族的改姓。
外族血液流人易姓主要發生在明、清之際,云南的臨安府和元江府,即今建水和元江地區的土著的易姓,原先來自內地的漢族,后融入到土著中,成為土著中的大支系。今云南、四川一帶多易姓,應與西南的易姓土著之間互有基因的流動有關。
二、遷徙分布,聚集地
先秦時易姓的活動缺乏資料,直到三國時才有易姓的記載,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動地區。到西晉時,湖南和甘肅已有易姓的足跡,唐朝時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時期,在山西、山東、廣東、湖北等地區也出現了易姓,至遲在明朝,易姓進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區。
宋朝時期,易姓大約有6萬余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占全國易姓總人口的59%。易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山東三省,全國形成以南部湘贛和北部山東為中心的兩大塊易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易姓大約有17余方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9%,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約占易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江蘇、河南等省。江西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時期,易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西部地區遷移。全國基本上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的易姓聚集區。
三、郡望堂號
【郡望】
易氏從易水發源后,戰國時首先聚居于太原郡;晉惠帝后,又有聚居于濟陽郡者,故易氏先后有太原郡和濟陽郡兩個主要郡望,形成了易氏最早的兩個堂號,即太原堂和濟陽堂,其中太原郡及相應的太原堂影響較大,當代易氏絕大部分都說屬太原堂。
1、太原郡:
戰國時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晉陽。秦時相當于今山西五臺山、霍山以北等地區。北魏時相當于今陽曲,交城、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2、濟陽郡:
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晉陽,相當于今河南蘭考東境,至山東東明南境。
【堂號】
易氏的堂號,除最早的太原堂和濟陽堂外,后來有忠裔堂,忠思堂,重桂堂,純孝堂,植栗堂,慶源堂,瑞芝堂,玉芝堂等,其中以忠裔堂,重桂堂,純孝堂,慶源堂等最有名。
1、忠裔堂忠思堂
南方易氏始祖,湖南瀏陽晉代湘州別駕易雄,曾被封為忠愍侯,瀏陽易氏后裔的堂號為"忠裔堂""忠思堂"。
2、重桂堂
江西宜春唐代狀元易重,因他在唐會昌五年,先考中榜眼,復試升為狀元,易重"一春攀摘兩重枝",門第重光,其后裔的堂號為"重桂堂"。
3、純孝堂植栗堂
江西上高縣宋朝進士大名府兵曹參軍易延慶,因父喪,辭官廬墓,墓側生出紫芝玉芝;后又因母喪,復辭官廬墓,因母生前嗜栗,他在母親墓旁種了兩棵栗子樹,后來這兩棵栗樹竟然長在一起,成了連理。人們都說這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稱他為“純孝先生”,其后裔的堂號為"純孝堂",或"植栗堂"。
4、慶源堂
湖南寧鄉南宋狀元禮部尚書易祓,曾于南宋開禧年間纂修易氏通譜<慶源集>,其后裔的堂號為"慶源堂"。
四、易姓血型:
易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5.5%,A型占30.3%,B型占26.1%,AB型占8.2%。
五、當代易姓的分布
當代易姓的人口已達到170多萬,排在全國第一百0六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4%。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重慶四省市,大約占易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江西、廣西、貴州、河南,這五省大約又占15%。湖南為當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總人口的24%。全國形成了長江中上游的易姓聚集區。
易姓在人群中分布在湘渝黔、鄂贛大部、粵桂北部、四川大部、云南北部、甘肅西段、黑吉東端,易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9%以上,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17.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6%的易姓人群。在粵桂南部、海南、福建西部、江西東北端、安徽大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陜甘南部、青海東部、四川西北、云南東南、黑吉東部,易姓占當地人口的人口一般在0.3%—0.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21%,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4%的易姓人群。
【百家姓易姓起源發展】相關文章:
中國百家姓的起源03-12
昆曲的起源與發展03-26
舞蹈的起源與發展04-24
話劇的起源與發展06-20
京劇的起源與發展06-29
街舞的起源與發展03-20
百家姓全文起源講解06-29
百家姓宰姓起源10-26
百家姓萬氏的起源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