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晚報社的周六精才招聘會上,我遇到了幾個應屆畢業生,問我有什么適合畢業生的崗位?雖然只是幾個人這樣問,還是覺得聘用應屆畢業生的鴨梨很大。
社會上有一些說法起著誤導作用。一個是廣泛流傳的“美國人平均一生要換七份工作”,但美國主流的經濟學專家一直在質疑這個結論,因為扣除16-24歲年齡階段的統計數據(工作狀態不穩定)因素,敢冒著失業危險、增加高額培訓支出、輕易換工作的人并不多。還有一個是傳統的“行行出狀元”,而人人都能干出狀元是不可能的。沒有職業規劃,隨意踏入一個行業邊做邊看著實會浪費青春,找工作本應該是一個“艱難的決定”!
高中的第一次選擇,確定了學業是理科還是文科。
高考的第二次選擇,確定了大學學習的專業。
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從前的選擇,現在第三次面臨選擇,新工作所屬的行業與職業。嚴重的說,這個選擇決定了人的命運,那要怎樣選擇才能成為“狀元”?前提是要能搞清楚幾個問題:
我將做什么?有的工作行業特性強,有的行業特性弱,有的工作偏重專業能力,有的工作偏重實踐經驗,或兼而有之。了解一個工作的內容,遠比了解一個工作的薪資要重要的多,沒有美術基礎的計算機專業學生嘗試做視覺設計,學企業管理出身剛畢業就想嘗試獨立管理一家大型企業的行政、人事,都很不切實際。
我適合做什么?競爭劇烈的環境下,這是一種被動的、無可奈何的工作選擇,把自己的性格、氣質、天賦、才干、智商、情商,知識、技能、經驗“盤點”清楚,或按照職業規劃師的建議,給自己的職業興趣、人際溝通、問題敏感、邏輯思維、工作條理、空間想象等特定項目打個分,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讓用人單位挑選。
我喜歡做什么?或許運氣比較好,找到了符合自己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的工作,這是一種主動的、令人愉快的工作選擇——要知道,現在找工作的第一目的是解決生計問題,而且不管什么樣的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干。
我需要什么樣的企業?
借助網絡,可以找到自己想知道的所有答案。目標中的行業,考核一下整體行業的回報率,是不是朝陽產業,我有沒有 “獨立門戶” 的機會;整個行業的產業規模如何,我有沒有“跳槽”的廣闊余地?目標中的企業實力強嗎,足夠成為我個人發展的平臺嗎?企業所在城市的視野如何,企業需要成長,我更需要成長!
選擇工作后如果想OVER的確可以重來,但積累的專業知識、實踐經驗、行業背景、人際關系可能重新歸零,不要說成為“狀元”,只能繼續和當年的應屆畢業生一起“童生考秀才”,童鞋們,這個結果不是我們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