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起,上海各大高校進入火熱的校園招聘期,12月臨近,第一輪校園招聘漸入尾聲。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校園招聘中,本科生求職意向下降,研究生求職量增多。業內分析,這與高校研究生連年擴招有關,眼下這一現象已經引發企業調整招聘政策,一些原計劃招收本科生的企業,開始偏向于招研究生。
校招企業數增三成 企業重視應屆生選拔
10月至今,進校招聘企業數量相比往年明顯增加,增幅約為三成。進校招聘企業的投入也明顯上升,增幅達40%以上,很多企業的招聘場次增加了三到四成。由此看出,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并且越來越重視應屆生的選拔。
今年,招聘企業的行業類別、企業規模、企業性質逐步形成良性分布,民企、國企數量增幅顯著,與外企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和實力較強的民企,已經做好全年招聘的準備。其中,進校招聘的國有企業主要以電力、電信、建筑、能源等行業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人才甄選手段更加多樣、專業。專業測評工具——國外第三方專業測評、崗位專業技能測試成為人才甄選的主要手段。企業對應聘者承壓能力、情緒管理的關注超過往年。
傳統行業熱度不減 核能行業持續升溫
相比往年,本年度新興職位、崗位增加幅度并不明顯,不過,企業對于職位的細分化程度加強,對學生的專業要求也更為細致。
在本輪的校園招聘中,招人大戶依然以傳統行業為主——招聘人數最多的行業前三位分別是制造業、IT業、化工業;招聘人數最多的崗位前三位分別為外企銷售、管理培訓生、設計/編程。
從行業和職位的需求可以看到,傳統行業和崗位依然是招聘的熱點和重點,尤其是本輪國有企業在校園招聘市場上的強勢登陸,充分表明中國傳統行業依然擁有強大實力。
在能源行業領域,與核能相關的招聘企業增加明顯,提供的崗位數量、招聘人數、招聘的覆蓋高校都比往年有較大增幅。
研究生不斷擴招 碩士、博士成求職主力
從今年企業收到的簡歷數量看,本科生的投遞數量明顯減少,碩士、博士等研究生投遞的數量增幅顯著。業內分析,這是因為近幾年國內高校的研究生大規模擴招,客觀上導致保研、考研的本科生數量增加,本科生畢業的求職意向隨之下降。而與此同時,大量研究生走出校園,他們日漸成為求職市場上的一大主力。
求職市場上研究生增多、本科生減少,對企業一方而言,自然會適時調整招聘計劃,應對這一現象。近年來,一些原計劃招收本科生的企業,認為研究生的專業素養、學習能力方面更有優勢,開始偏向于招收研究生。
校園招聘數據顯示,在10月-12月的第一輪企業錄取中,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錄取比例為1∶1。
求職能力與實力并重 應屆生起薪普漲10%
在人才選擇方面,企業在重視學歷的同時,也看重學生的個人能力。傳統行業招聘中,“211”大學依然受到企業的青睞。與崗位相關的重點學校、重點專業也受到企業的重視。
技術型崗位較看重應聘者的專業成績、實踐經驗。不限專業的銷售、管理培訓生等崗位,則更注重學生的個人能力,其中世界500強企業通常會進行3-4輪,每輪與題目都不相同,以真正了解應聘者的能力。有相關實習或工作經驗的學生,更有可能脫穎而出。
與往年相比,今年應屆畢業生的薪酬、福利漲幅達10%左右。本輪進校招聘的企業中,大部分傳統行業為應屆畢業生開出的起薪比去年高出約10%,外企開出的年薪普遍達到了7-8萬,培訓機構、銀行等企業開出的年薪則高達十幾萬元。同時,很多企業在校園宣講會上公開表示,公司對應屆生的福利會在往年基礎上提高10%-20%。
職場加油站:應屆生求職心理重視不足
由于網絡普及,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輕易就能獲得大量“筆經”、“面經”,學生對求職流程早已不陌生。但現在的問題是,大學生的求職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沒得到足夠重視。健康的求職心理應該包括:良好的求職心態、合理的情緒控制、科學的壓力管理。求職路上,學生不僅要提前做好功課,也應做好屢敗屢戰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