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企業財力如何分配
“財力”,顧名思義,就是實力的財務表現,即從價值形態上表現的企業實力。它一方面表現為企業在本時期可以動用的現實資源,另一方面則表現為企業繼續獲得這種現實資源的能力。筆者把它們分別定義為企業的“現實財力”和“潛伏財力”。現實財力是企業在現階段已經擁有或可以控制的財務資源。根據其來源途徑不同包括三個方面的:(1)企業的基本財力。它是企業的股權投資者投進企業的財力,表現為企業的注冊資本。由于注冊資本不能隨意變更,因此這部分財力具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性,它是企業得以存在并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條件,是企業抵御風險的終極防線。(2)企業的杠桿財力。這邵分財力是企業通過各種杠桿方式由企業外部所獲得的財力,表現為企業所形成的各種負憤。杠桿財力是對基本財力的補充,小議可以在事實上增強企業的現實財力,而且由于它只對所創造的財富要求固定回報,使得逾額部分也能成為基本財力的有效支持。但是一方面,杠桿財力在進進企業形成現實財力的同時就必然意味著它在將來的某個時間流出企業,另一方面,杠桿財力所具有的固定要求權也會自發地擴大這種流出的規模,這樣,杠桿財力又可能引起現實財力的收縮,甚至腐蝕企業的基本財力。(3)企業的衍生財力。這部分財力是基本財力和杠桿財力通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而進行的合乎邏輯的擴展,表現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果,包括企業的各種公積金、公益金、未分配利潤以及債務的利息用度等等。企業的衍生財力是整個企業得以存在的全部生命力所在。企業的投資者之所以愿意把財力投進企業,其終極目的就在于通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實現財力的增值即衍生財力。以上三個部分的財力中,基本財力意味著一個企業賴以生存和的基礎,杠桿財力揭示了企業運用財務杠桿的程度,二者互為補充,成為衍生財力得以擴展的現實基礎;而衍生財力則代表了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獲取資本增值的能力,是上述二者孜孜以求的目標。三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評價一個企業現有實力的綜合指標,其大小決定了企業現有規模的大小。
企業的潛伏財力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可以繼續從外部融資的能力。這部分財力暫時并沒有成為企業所擁有或動用的現實財力,但卻實實在在存在著,并在企業需要的時候完成向現實財力的轉化。由于潛伏財力的這種“潛伏性”,我們無法對其作出精確的丈量與估價,只能大致幾個與之相關的因素:(1)企業的償債能力,即企業償還債務的能力,一般通過企業基本財力和衍生財力對杠桿財力的保障程度來體現;(2)企業的盈利能力,即企業利用現有財力賺取利潤的能力,一般通過企業的衍生財力與基本財力、杠桿財力之間的對比關系來體現;(3)企業的形象,包括企業治理層的能力和道德水平、企業的發展戰略、企業文化等一系列因素;(4)市場環境,如企業的市場競爭環境、周期波動的影響、資金供求關系的影響等等,都會對潛伏財力發生影響;(5)國家政策和。一方面,國家運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所進行的宏觀調控具有強制性,即使企業具有良好的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并在公眾心目中享有較高的美譽度,卻也無法與國家政策和法律產生抵觸而形成或擴大企業的潛伏財力;另一方面,國家還可以運用各種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經濟手段,通過對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施加影響,從而使企業的潛伏財力受到抑制或刺激。上述這些相關因素中,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對企業的潛伏財力具有決定性作用,企業形象會對潛伏財力產生重要影響,這三個因素都屬于企業的內部因素;而市場環境和國家政策及法律則屬于影響企業潛伏財力的外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企業的潛伏財力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五個因素共同作用,決定了在特定時期內企業現實財力的擴張潛力。
企業的現實財力和潛伏財力二者相互依存。對現實財力的分配過程同時也是對潛伏財力的培育和發展過程,對潛伏財力的分配過程也就是現實財力的擴張過程,對二者的分配構成了企業的全部財務活動,其終極目標是企業衍生財力的不斷發展壯大。
由于分配活動的對象及目的不同,對現實財力的分配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l、將企業三個部分來源的現實財力對生產經營過程進行分配。這一活動表現為企業對內對外的各種投資活動,結果形成企業的各種資產或完成對各種存量資產的再調整。其目的在于,把企業的現實財力投放到邊際利潤率最高的資產上往,通過進步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增強企業的衍生財力。這是企業財務分配活動的根本所在,離開這一點,其他的任何分配活動都失往了意義。
2、對現實財力的各個組成部分進行分配。這種分配的目的在于為衍生財力的擴展創造條件。首先,平衡杠桿財力的流進與流出。由于杠桿財力會在將來某個固定的時間流出企業,為了保證這種流出不致引起現實財力的劇烈波動,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企業應有意識地制訂一整套的借債、償債計劃,以保證其起繼時間、金額與企業的生產經營需要相匹配。其次,以衍生財力支付利息用度。衍生財力的利息用度部分是要在固定的時間、以固定的金額流出企業償付給債權人的,因此企業的衍生財力首先應能滿足利息用度的需要,這一方面牽涉到杠桿財力的規模,即企業的衍生財力能夠容納多大規模的杠桿財力所帶來的固定要求權,另一方面則與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創造衍生財力的能力有關。再者,對衍生財力的其他部分進行分配。如給予投資者利潤回報、以公益金購置或建造職工集體福利設施等,固然這種分配也可能引起現實財力流出企業,但卻不像利息用度那樣具有剛性;而公積金則既可以用于彌補衍生財力的不足如企業虧損等,又可以用來完成向基本財力的轉化。
上述這些分配活動,如以衍生財力所形成的公積金轉增資本,或以衍生財力支付投資者的報酬、償還企業的債務利息,或對企業籌集到的債務資本予以償還等,從本質上來說對衍生財力的擴展并沒有意義,有些甚至還會削弱企業的衍生財力,但是通過這種分配卻可以保持企業的良好信譽或增強企業的資本實力,終極增加企業的潛伏財力,為企業的后續發展創造條件。
此外,當企業內外部客觀條件的變化,如產品的生命周期演變、利率變化等,使得企業利潤率、債務資本的利息率發生變化,進而在事實上造成企業現實財力內部結構的不公道,如衍生財力與杠桿財力保值、增值的固定要求之間的匹配失衡等,企業就應當主動對現實財力的內部結構做出調整,以確保企業的正常運作,否則不但不利于衍生財力的擴展,甚至還會損害企業的潛伏財力,終極無法保證企業的現實財力,推動企業存在的基本條件。
對企業的潛伏財力進行分配,實質上就是企業從外部籌集資金,形成現實財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財務主體不僅要考慮將潛伏財力的多大份額用于向現實財力的轉化,還必須考慮通過何種途徑完成這一轉化的題目。前者既要滿足企業現階段生產經營的需要,又要留有余地,為企業的后續發展儲備后勁。而后者則主要關系到形成現實財力之后的結構題目,由于通過不同途徑而實現的這部分財力必將打破原有現實財力的內部結構,從而對企業的存在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于政企不分,國有企業不具備對企業財力的分配權,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財務主體,因而在對財力的配置上出現了很多題目。一方面,國家對企業注資不足,基本財力過于薄弱。不少國有企業在建立時資本金的比重就過低。企業一啟動其資產負債率就超過警戒線,還有些企業的資本金甚至為零,搞無本經營。另一方面,企業為了滿足生產需要,盲目擴大杠桿財力。在新建擴建方面,國家財政從1981年起就不再對企業進行投資,一律改用銀行貸款,而在日常生產經營方面,財政對企業又基本上是統收但不統支,也對銀行貸款形成依靠。結果,企業的債務劇增,杠桿財力比重過大,對企業的衍生財力造成負擔并威脅到企業的基本財力,同時造成對潛伏財力的濫用和損害,從而嚴重影響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債轉股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進進到國企改革的日程中來的。它是指國家通過組建資產治理公司,把原來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轉變為金融資產治理公司與企業間的控股(或持股)與被控股的關系。實在質就是通過調整企業現實財力的組成部分,修復和培育企業的潛伏財力,以保證企業的正常存在和發展,實現衍生財力的擴展。實施債轉股后,首先是將杠桿財力轉化為基本財力,從而消除了這部分現實財力大幅度收縮的可能性,大大充實了企業的基本財力,改善了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其次,杠桿財力向基本財力的轉化,改變了這部分財力索取回報的剛性,原來的還本付息轉變為控股分紅,從而緩解了對衍生財力的壓力。因此,通過這兩個方面發揮作用,債轉股幾乎是吹糠見米的進步了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完成了對企業潛伏財力的修復。
但企業財力分配的內容還遠不止如此。債轉股只是完成了財力分配的一部分內容,即現實財力內部結構的調整題目,暫時地修復了企業的潛伏財力。企業財務活動更重要的內容還在于通過現實財力向生產經營過程的投放,實現衍生財力的創造和擴展。片面地追求現實財力的擴張而不留意其結構題目,會引起企業潛伏財力的萎縮;只留意現實財力的結構題目而不注重其對生產經營過程的投放效率,則將會失往創造衍生財力的基礎,而這卻是整個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理由。因此,如何通過將現實財力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進行最有效率的投放,從而實現企業衍生財力的最大化,是債轉股之后留待企業往解決的更深層次的題目。
筆者以為,財務預警系統是以企業財務信息數據為基礎,以財務指標體系為中心,通過對財務指標的綜合、猜測,及時反映企業經營情況和財務狀況的變化,并對企業各環節發生或將可能發生的經營風險,發出預警信號,為治理當局提供決策依據的監控系統。預警系統應具有如下基本特點:(1)警示性,即預警系統是以警示為目的和手段,反映企業存在的經營風險,是一種風險性警示;(2)預告性,即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通過有關財務指標數據的分析、猜測,及時對出現或將要出現的和風險,發出預警信號;(3)完整性,即預警系統能從企業各個不同角度、各個層面來反映企業經營風險,是對企業經營活動全過程進行跟蹤反映,作出預警;(4)可操縱性,即預警系統的財務指標應是有效的,所揭示的題目應是關鍵的,對采取的措施
是具有指導性的。由于財務預警系統是通過分析財務指標的變化來發出預警信號,因此對財務預警系統的設計,主要是對財務指標體系的設計。指標體系應能多方位反映企業經營狀態,揭示企業供、產、銷各環節可能存在的風險,以便治理當局及時作出經營決策,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避免風險減少損失,從而達到預警的目的。筆者以為,企業財務預警指標體系應由以下四個方面的財務指標構成:
l、反映企業支付能力的財務指標。包括:(1)活動比率、速動比率;(2)現金活動負債率(經營現金凈流進/活動負債);(3)到期債務支付率(或逾期率);(4)產品賒銷率;(5)應收帳款回籠周期(賒銷額/應收帳款均勻余額)。
2.反映企業存貨情況的財務指標。包括:(1)單位作業本錢,如采購本錢、生產本錢、產品本錢;(2)產成品庫存周期;(3)產品正品率(或次品率);(4)存貨呆損率。
3、反映獲利能力的財務指標。包括:(1)邊際貢獻;(2)盈虧銷售額;(3)已獲利息倍數;(4)本錢用度利潤率。
4、反映治理能力的財務指標。包括:(1)資產負債率;(2)資產結構比率;(3)壞帳損失率(應核銷壞帳/應收帳款均勻余額);(4)不良資產率(不良資產總額/資產總額);(5)資產減值率(計提的資產減值預備/資產總額);(6)固定資產使用率;(7)長期投資回報率。
以上財務指標不是孤立的,指標之間存在著相互內在的聯系。因此,要從多方面來考慮指標的變動情況,綜合分析指標變動的內外因素。
影響指標變動的內因有:(1)企業經營治理水平;(2)職員素質狀況;(3)技術裝備先進性、含量;(4)企業從事行業特點;(5)企業經營策略;(6)企業信譽。影響指標變動的外因有:(1)國家政策變化,如宏觀調控的稅收政策、政策、產業政策等;(2)國際、的動蕩不安;(3)市場同業競爭;(4)科技進步,新產品、新技術出現;(5)消費觀念的改變。
企業實施財務預警系統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l、首先應制定出適合于本單位的財務指標安全區間、一般風險區間、重大風險區間,以此確定財務預警信號的重大性。在制定指標區間時應考慮行業水平或均勻水平、企業特點、產業政策、技術含量、本企業或同行業經驗,要注重性和實用性相結合。對不同區間的設置,可以是就單個指標進行,也可以同全部指標(或選取主要指標)綜合加權并舉,在實施系統過程中,要不斷對系統指標進行評價,淘汰不適用的指標,增加更能反映本企業實際題目的新指標,使預警系統保持先進性和有用性。
2、建立預警分析、反映、決策、執行的運行機制。企業必須對預警指標進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經常性監控,對企業每一重要經營決策活動將帶來的財務狀況的變化,進行預先測定,分析判定經營風險程度,為決策提供反饋信息。對在日常監控中預警的風險,能快速反應控制,達到預警、糾錯、改善的目的。
3、實施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引起預警的各種原因,具體分析.捉住關鍵題目,對癥下藥。由于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并非所有的題目都能通過自身的調節措施達到預警的目的;另一方面,企業在控制化解現時存在的風險同時,會帶來新的風險和題目。因此,企業應分析多種不同措施,考慮可能帶來的各種不利影響,并進行比較,選取更合適的方案。
4、實施財務預警系統需要關注的其他題目。(1)企業治理者對財務預警系統的認同程度,這是推行本系統的首要條件;(2)應將風險控制理念推廣到所有員工的意識中;(3)財務預警系統主要是發現題目,預示風險,但其本身不能化解風險,是企業內部控制的一種形式;(4)要解決好企業信息數據的共享,建立以財務為中心的信息集中、反饋系統。
5、正確熟悉和處理企業財務預警系統和其他治理體系的關系。(1)財務預警系統是以企業財務信息為中心,以預警為目的,不同于企業其他經營治理系統的目的,如企業效益評價體系,就是以評價企業業績,反映企業資本保值增值為目的。(2)財務預警系統是利用財務信息對企業采購、生產、銷售各環節的綜合監控,發出預警信號,而財務信息又是企業各個業務運作的綜合反應,企業經營業績的好壞,經營措施成功與否,都可以通過財務信息直接或間接地反應出來。因此,預警系統與經營業務是反應和被反應、監控和被監控的關系,但是,經營決策、方案、業務是企業營運的實質,預警系統是對企業經營反映的一種形式。因此,兩者又體現為實質決定形式,形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反作用于實質。(3)財務預警系統是一種風險控制機制,而不是行政關系,但通過預警系統反映出來的題目,又要靠行政手段來實施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才能發揮監控的作用。因此,財務預警系統不同于行政,又必須依靠于行政。
【企業財力如何分配】相關文章:
如何管理企業的論文11-28
如何降低企業成本03-10
如何認識企業稅收籌劃12-06
當代企業工資與剩余價值分配題目研究03-22
基于作業成本法的造船企業制造費用分配03-24
論企業如何加強成本控制03-25
如何構建企業預算控制模式01-11
企業如何選擇存貨的計價方法03-21
如何制定企業新業務計劃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