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課堂教學中的設疑提問
[作者] 黑龍江農墾師范學校 馬文英
[內容]
課堂提問分兩方面:一是教師提出問題。一是學生提出問題。這兩方面,其實是兩個層次,教師提問,是為了促使學生思考;而學生發問,則是思考了的結果。課堂設疑提問要有目的性、藝術性。
一、問點要準“準”一是緊緊圍繞教學目的,從課文內容的重點出發,抓住主要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二是合乎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所提問題的難度應與中等以上學生的認知水平相符,所提問題能讓學生“跳一跳”,確實能摘到“果子”。三是要抓住課文知識的邏輯關系,所提的問題應絲絲入扣,不蔓不枝。忌空、大、難。教師所提的問題如果不適合學生的實際,超過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想象能力,學生也就不愿費那種“勞而無功”的氣力,去做那種煩瑣的探求。筆者曾聽過有的教師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時,板書課題后問學生,“孔乙己叫什么?”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教師又問:“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嗎?”學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綽號!苯處熅o問一句:“孔乙己讀了一輩子書,為什么連個名字都沒有?”學生面對這個問題“反!爆F象,沉思起來,教師就在學生這種情緒之中開始講述課文,造成較好的教學氣氛。
二、問要有值問題的設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學的內容。設疑提問不能為設疑而設疑,搞形式,圖花架。設疑不是教師提一些簡單的本身帶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對不對”的問題或是學生完全不加思索,不費力氣就回答的問題。這種只圖課堂表面的熱鬧,是不利于學生思維發展的。這就要教師在備課中充分鉆研教材,發掘問題,巧設疑問。教師要善于在“無疑之處見有疑”,在教學中適時“抖”出來,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變“有疑”為“無疑”。一句話,設疑提問有要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引導學生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弄清一篇文章的實質。根據有經驗的語文教師體會,語文課設疑應從以下幾個地方入手:(1)學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與理解課文內容關系密切處。(2)課文的重點,難點處。(3)文章畫龍點晴處。(4)“鋪路架橋”處。(5)觸發學生聯想,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處等。例如,介紹魯迅時設疑:“為什么魯迅學醫又棄醫?”鑒于這個問題在魯迅一生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對中學生的人生道路的選擇也不乏重要的啟示。因此這個問題問得有價值。
三、發問要活“活”就是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設計了靈活多樣的問題。同樣一個問題,因為學生的素質差異,在這個班級與那個班級的提問方式也應有所不同。提問是否具有藝術性,其效果顯然不同。教師在提出問題時應考慮不同年齡特點的學生的心理因素,提問方式,做到直問與曲問相結合,正問與反問相結合,明問與暗問相結合。特級教師錢夢龍在教《愚公移山》時,他要檢查學生是否理解“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跳往助之”一句,不是按通!笆裁唇墟灼?什么叫遺男?”那樣直問,而進行“曲問”:“有個孩子也去幫助老愚公移山,他爸爸舍得讓他去嗎?”學生看了課文都高興得笑了起來,說:“他沒有爸爸呀!”“你們怎么知道的?”“因為他媽媽是孀妻——寡婦,他是遺男——孤兒呀!”由于問題拐了個彎,學生多動一下腦筋才能解答,因而大大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四、問要適時教師既要抓住課堂提問的恰切時機,又要根據問題的難易作適時“停頓”,讓學生有進行積極思維的時間,以達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否則只能“引而不發”。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不到學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想說而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這就是教師的設疑提問要在學生“心求通而未提,口欲言而不能”之時,抓住學生處于“憤悱”之時的有利時機,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去“釋”疑,以達到對課文內容
【淺談課堂教學中的設疑提問】相關文章:
淺談異化與歸化方法在翻譯中的運用10-13
關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淺談06-12
畢設開題報告07-20
提問之難05-30
淺談我國刑事訴訟中的申訴06-02
淺談影視作品中的方言現象04-11
淺談莎士比亞詩歌中的“人文主義”理想05-05
淺談師愛中的文化內涵(精選7篇)06-02
淺談物流成本控制中的包裝管理的論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