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談中西方對青少年異性交往的態度及教育效果比較
摘要:對青少年異性交往的態度,中國自古以來比較保守、消極,西方比較開放、積極,我們應該把二者的優點結合起來,把青少年的異性交往引入健康的軌道。
關健詞:中西方 異性交往 教育效果
進人青春期后,隨著性成熟以及性意識的覺醒,青少年男女逐漸認識到不同性別在生理、愛好和個性品質等方面的不同,他們對異性充滿好奇、愛戀和向往之情,并希望通過與異性交往,建立親密的關系。這種喜歡同異性交往的需要,是國內外青少年共同的心理年齡特征。但由于社會環境、文化背景、經濟條件以及風俗習慣的差異,中西方對青少年異性之間的交往常常持有不同的態度,并導致了兩種不同的教育效果。
一、中西方對青少年異性交往的態度
對青少年異性的交往,總的看來,中國的態度比較保守消極,西方的態度比較開放積極。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孩子的學習是最重要的:他們認為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多事之秋,是一個危險而又難教育的年齡階段,如果允許青少年男女自由來往,會誘使孩子們過早談情說愛,荒廢學業,從而影響未來的發展前途。因此,社會、學校及家庭對青少年男女之間的交往,都持保守消極的態度,加以嚴格限制。學生在學校的主導活動是學習文化知識,放學后或放假期間,除了溫習功課外,其它活動基本上要服從家長的安排,自由選擇異性朋友進行交往的機會很少,大部分時間與同性朋友共同活動玩耍,那些私自進行個人約會或組織男女聚會的學生,常常受到來自成人社會各個方面的巨大壓力。教師和父母為了孩子能集中精力投人學習,經常對他們進行性道德和性法制教育,灌輸兩性相處的道德準則、責任義務以及早戀的危害等觀念,使他們從小學會以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精力充沛地在校讀書。
在西方人的觀念中,特別重視青少年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認為青少年時期是生理及心理趨于成熟時期,是踏人社會的準備時期。讓孩子與異性的伙伴經常交往,有助于他們學會彼此適應,積累與異性打交道的社會經驗,為他們成功地邁向婚姻生活及社會生活奠定良好的根基,因此,社會、學校以及家庭對青少年男女共同活動或個別接觸都采取比較寬容和體諒的態度:成人們把青少年男女之間的各種交往,例如約會、跳舞、看電影、駕車兜風以及野外郊游等,都看成是自然而平常的事情,只給予一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很少嚴加限制和干涉。除此之外,成人們還把課外活動作為幫助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重要措施,有意識地組織一些由青少年男女自由選擇參加的群體活動,如社區活動、學術活動、創造活動、娛樂活動等等,為了使青少年能夠更順利地與異性交往,成人也經常對孩子們進行教育,其內容偏重于異性交往禮儀、異性情感交流的技巧、性別行為習慣以及性生理心理保健常識等方面,而不太重視性道德、性倫理和性法制的教育,社會上普遍認為在多元化的社會中,無法選擇用哪一種道德標準來教育約束年輕人,而且,也不應該以非人道的準則去壓抑青少年生理心理發展的自然需求。盡管最近幾年西方理論界不斷呼吁將性道德、性倫理及性法制教育正式納人性教育內容,但西方人的這種開放的性教育觀念仍然沒有多大改變。
二、中西方不同的教育態度對青少年產生的不同影響
由于中西方對青少年異性交往的不同教育態度,導致了兩種不同的教育效果:在嚴格的教育環境中生活的青少年,性道德觀念及性法制觀念較強,善于用理智控自己的情感與行為,在初高中階段,除少數學生出現早戀行為外,大多數學生能集中精力學習文化知識。但是,由于中國青少年與異性交往的機會與體驗比較少,
因此,缺乏與異性進行情感交流的技巧、能力、經驗,思想顯得過于保守和單純,社會成熟度及適應性都比較低,踏人社會后,對異性充滿神秘感。在異性交往中,常常遇到各種心理困擾,并伴隨各種性過失行為的發生。而在寬松自然的教育環境中生活的西方青少年學生,個性則比較開朗,社會成熟度高,善于選擇與結交異性朋友,初高中學生,大部分都有與自己情投意合的朋友,精神生活豐富多彩,而且,在同異性交往的實際鍛煉中,他們對異性有了較為客觀而全面的認識和評價,并養成了許多與異性和諧相處的良好行為習慣為將來戀愛、擇偶、結婚及社會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西方青少年性意識過于開放,缺乏一定的道德觀念及法制觀念,在初高中學生中,大多數具有婚前性行為和性體驗,并造成嚴重的后果,不僅嚴重損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給社會帶來了巨大負擔。從以分析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中西方對青少年異性交往的態度各有利弊,那么,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青少年的異性交往呢?
三、正確對待青少年的異性交往
依據心理學理論,我們認為,青少年喜歡同異性交往是人類心理發展的客觀規律,滿足他們這種人際需求不僅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夠加速青少年的社會化進程。
第一,異性交往有利于青少年情緒情感的穩定發展。青少年生理及心理都處在趨于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狀態,他們對自己身體發生的各種變化以及內心各種社會需求(如獨立、自尊、交往、娛樂以及審美等等)都缺乏思想準備,情緒很不穩定,他們迫切需要從這種壓抑苦悶的情緒狀態中解放出來,異性交往就給他們從緊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提供了渲泄排解的途徑,使他們心情舒暢地投人學習生活中去。
第二,異性交往可以使青少年的人格更趨完善。每個青少年男女都希望被同齡伙伴所接受,特別是在異性的伙伴的心目中建立美好的自我形象,獲得同伴的好感與欣賞,這種動機會促使他們經常進行自我反省和評價,根據異性的伙伴對自己的接納程度,自覺調控自己的行為,從而揚長避短,發展積極的個性品質,克服消極的個性品質,長此以往,就會養成一種經常性的行為習慣,形成完美的人格品質。因此,通過與異性交往,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質,促進其個性的進一步完善。
第三,異性交往可以促進青少年的社會化進程。與異性交往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內容,青少年性交往,會積累許多適應未來成人社會的早期經驗,包括:掌握與異性進行情感交流的能力和技巧;掌握符合自身性別角色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提高客觀評價和正確選擇異性朋友的能力;學會與異性和諧相處的方法等,這些早期經驗會促使青少年早日擺脫自我中心,加快其向成人社會過渡的進程。
青少年的異性交往對于他們的情緒穩定、人格完善和社會適應力的提高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應該認真吸取西方的教育經驗,從人道主義出發,滿足青少年希望結交異性朋友的心理需要,通過各種途徑為他們創造寬松的社會環境和交往場所,使青少年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同時,我們也必須充分認識到,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還處于沒有完全成熟的狀態,他們好奇心盛,模仿力強,情緒波動大,如果不加以適當的引導和限制,很容易受性沖動
【談中西方對青少年異性交往的態度及教育效果比較】相關文章:
論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比較11-27
中西方戲劇中女性形象比較研究03-13
中西方舞蹈美學思想比較探究的論文11-12
中西方歌劇的發展史及其問題比較06-25
中西方飲食文化心理差異比較12-05
不同隔振系統的效果比較分析03-07
從廣告角度中比較中西方文化差異03-28
中西方教育與素質教育探析論文07-13
試析孔子與柏拉圖理想秩序觀差異性比較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