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論文}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滲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滲透 作者:陳雪寒
摘要:心理健康是現代健康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健康要貫徹“健康第一”的思想。把學生培養成身體、心里真正健康的人。體育運動與智力、心里、心境、意志、人格等方面有很大的關系,體育所能給予學生發展的好處不僅在身體上,而且在心里上,在提高人的素質上。筆者認為在小學的體育教學中應正視小學生的依賴心理,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正視學生的表現心理,積極培養思維能力;正視小學生注意力的短暫性,合理使用教學手段。以此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呵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加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心理健康;體育;滲透;心理適應
曾經有人問我教什么科目,我說教體育,他們立馬就說教體育不錯,沒什么壓力,就是帶小孩玩的,我聽后心里滿難過的,原來體育老師在人們心目中是可有可無的。其實若想上好體育課我認為比上好語文數學還要難。其中一點就是充分了解學生的心里特征。在體育教學中,要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就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采取學生樂于接受的靈活的教育方法,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結合兒童小學期間的心理特點談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呵護方法。
一、小學兒童神經系統發育的特點
小學兒童神經系統發育主要表現在腦的重量繼續增加和額葉顯著增大兩個方面,其大腦的機能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一)、腦的發育
小學兒童腦的重量斷續增加,并逐步接近成人(成人腦重平均為1400克),小學兒童正是大腦迅速發展時期。腦重量增加,是與腦神經細胞的增大,腦神經纖維的增長相聯系的。從大腦各區成熟的程序看,它從大腦生理結構方面保證了小學兒童智力活動和心理活動迅速發展的可能性。
(二)、大腦機能發育
小學兒童大腦機能也迅速發展。主要表現在:
(1)、神經過程的機能進一步加強
小學兒童高級神經過程——興奮和抑制進一步增強,大腦抑制機能也增強。兒童從4歲以后內抑制就迅速發展起來。隨著小學兒童年齡的增長,語言發展的同時內抑制機能也日益發展,表現在小學兒童能更細致地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與綜合活動,并且更善于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為,但是與青少年或成年人相比還很差,因此,既不宜過度興奮,這樣易于疲勞;也不能過分抑制,使兒童難于忍耐。正確的做法是使兒童興奮和抑制合理地交替進行。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的關系
心理健康是指學生具有與年齡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認識水平,高尚的情操,積極的情緒,同客觀現實保持積極平衡的意志行動,以及良好的個性特征。心理健康的標準,必須滿足以下四個條件:1、正常的智力因素2、健康的非智力因素(健康的情緒、積極的意志品質、健全的人格)3、和諧的人際關系4、適度的反應。因此,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協助學生認識自己,開發潛能,發展個性,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解決心理困擾,培養樂觀、進取,自信自律,負責守信,友善合群,開拓創新,追求卓越,不畏艱難的健全人格及適應社會的能力,為人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我國學校體育教學的目標其一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團結協作、助人為樂,勇敢頑強、不思困難;服從指揮、遵守紀律,愛護公物、維護公德,以及愉悅身心,陶冶感情,完善個性等優秀品質,日本體育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情緒安定、態度公正,嚴于律己、互相協作等優良品質。這在其國民素質中可以得到充分體現。不難看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體育教學的目標有許多吻合之處。因此,通過體育教學來實現心理健康的目的,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一)優化課堂心理環境,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強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是優化體育課堂心理環境的前提。課堂心理環境主要是教師行為的產物,教師心理健康、情緒穩定,在教學中能使學生在一種心情平靜、愉快而活潑的氣氛中學習。相反,教師情緒的失控,往往會導致師生關系冷漠和教學氣氛的緊張。心理健康的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心理修養和師德修養,有較強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能真誠地接納學生,理解與尊重學生,創設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
2.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老師工作是富于挑戰性的工作,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朝氣蓬勃、思想活躍、心地單純、情感豐富的少年兒童。因此,我認為重視情感教育,尊重學生人格是做好工作的第一步。
進入小學,學生的自我意識已開始逐步加強,他們的內心也需要別人的尊重、認可。因此,老師首先要轉變觀念,從高高在上的師道尊嚴中走出來,要認識到學生和老師的區別只不過是社會角色不同,而在精神上是平等的。
(二)、調查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有效確定教育目標
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心理狀況不同于其他特征,不經過細心觀察、深入探究是很難了解的,更不必說進行針對性教育了。心理調查包括課前和課中調查。
1、集體或小團體的心理調查 由多人組成的一個團體或集體,肯定有其組合的某些共同特征。一個班集體的班風班貌,往往是他們心理的真實寫照,包括班集體中的小團體,也有其共同的心理趨向。有因興趣愛好組合的,有因學習成績好差組合的,有因性格脾氣組合的等等。 2、學生個人的心理調查
每個學生都有其個性特點,教師只有經常深入學生之中,與學生一起交流活動,才有可能更多地了解學生,而不是一個模糊表象。常見的心理障礙有焦慮緊張心理、抑郁悲傷心理、懶散自負心理、偏執逆返心理、孤獨自卑心理等。 (三)改進教學方法,培養良好的體育學習心理
1.增強學生主體意識,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主體意識有內在需要的趨向,當滿足這種內在需要時,人會產生愉快的體驗。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及學習欲望,啟發誘導學生多動腦,使學生真正認識到為什么而學、學了有什么用、怎樣才能學得快學得好、學習中遇到問題和困難怎么辦等,使學生愛學、樂學、會學和學得會、學得懂、學得愉快。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愛表現自己的特點,教師應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現的機會,給他們一個獨立練習的時間和空間。在技能形成的練習中讓學生自我表現,發展個性。教學中教師要激勵學生敢于創新,勇于實踐,并充分爭取機會,展現自己的創造能力,展現自己在實踐中的創新成果。例如,課前給學生布置下節課的教學內容,讓他們自編自導地準備徒手操、專門性準備活動和結束部分的整理運動。在每節課準備部分和結束部分可讓學生輪流領做,真正讓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以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更自覺、更認真地上好每節課。同時通過多次的鍛煉,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克服心理的緊張。消除學生閉鎖的`心理和緊張的情緒,提高交往能力,增強心理適應能力,使其學習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
2.引導學生逐步正確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任何學習活動的成功,均是在不斷修正自身不足的過程中實現的。自我批評、自我評價是個人前進的一大動力,為此,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具有樂于接受他人批評和建議的心理傾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經常分析和檢查自己,了解自己的缺點,從而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要求。
3.正確認識自我,克服不利因素。體育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學生體能的個別性和氣質類型的不同性,致使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表現出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外的開放性等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作為體育教師必須利用課堂和課外的開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條件,深入學生體育學習環境中去,了解情況,用誠懇的態度、真摯的熱情與學生交談,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啟發學生全面認識自我和對待各種問題。例如,在進行短跑測驗時,對一些個子較矮或體形較胖和一些確實因身體素質差導致體育成績跑不快的學生,明確指出他們的技術并不比別人差,而是素質和先天條件造成的。促進學生正確面對客觀條件、充分正視不足,利用其他優勢項目彌補本項的差距,同時給這些學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只要達到這些標準就合格。而有些學生往往自高自大,缺乏分析客觀事物的能力,學習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有錯不會改。對這些學生,教師應適時給予挫折教育,加以啟發、引導。
4.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照顧他們體育興趣,滿足學生的體育需要。要盡可能擴大選取范圍,增加一些選項課、專項課、開放式教學課。例如,可利用游戲培養學生的健康心態。游戲是小學生喜愛的活動項目,通過游戲,學生的思想、智力、意志、體力得到鍛煉提高,特別是對那些有自卑感、較孤僻的學生,應多讓他們參加集體競賽的游戲活動。因為在游戲中,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一組的學生為了在集體比賽中獲得好成績,就會互相督促,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形成好的群體力量。同組的同學會互相吶喊助威,從而促使學生間進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克服了一些不良的個性品質,使情感得到升華,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個性發展。比如,在換物接力賽的時候,我們要求學生所換的物體都必須立起來,不得倒下,否則要重新回去立好,跑回隊伍時,一定要從右邊歸隊,一次錯就扣該隊一分。這時,各組前后同學紛紛互相提醒,增強了學生的集體凝聚力,學生之間關系也很融洽,拋棄了那種不愉快的情緒。又如,讓體育素質較差、但責任心強的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擔任裁判,通過他秉公執法,同學也不會輕視他,使這些學生不會因為體育素質較差而有自卑心理。
(四)注重個性培養,因材施教
在體育教學中創造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根據學生情況,結合季節、氣候等特點設置“個性項目”,由學生根據個人喜好自主選擇內容去活動。同時,在教學中貫徹以下要求:寓于嚴密的體育組織教學中;體育與德育融為一體來教學;發揮體育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作用;通過學生自我心理活動與體驗來教育、培養。
貫徹因材施教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體,有意識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弱化、扭轉不良的心理傾向;重視部分,即對心理素質不穩定的學生,多加鼓勵,多給機會,強化健康心理訓練;照顧個別,即對缺乏自信心、自尊心、爭勝心的心理脆弱、失調的學生,多鼓勵、多談心,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通過“手拉手”結伴活動等方法消除他們的心理負擔,保護學生脆弱的心靈。
小結
體育教學是促進健康的有效手段。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體育活動對于促進人的心理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影響。學校體育應堅持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體育教學中應努力尋找教學鍥機,創造教學環境,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培養成為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健全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章志光.學生品德形成新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心理學>>.華南師大教育心理學教研室編寫小組編1983年.
[3]<<教育導刊>>廣州市教科所2002年第8-9期.
[4]高峰.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少先隊研究.1995,67-68期
[5]姚福根 《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體育優秀論集 2001、2:
【{教育論文}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滲透】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