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高師鋼琴教學的發展觀
論文摘要:本文從當前社會的實際需求出發,用發展的社會學觀點對目前高師鋼琴教學中的一些現狀和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式。
論文關鍵詞:高師鋼琴;教學;社會需求;發展觀
一、高師鋼琴教學現狀
早在1840年戰爭之后,外國商人和傳教士把現代鋼琴帶人中國,讓中國人第一次見識了鋼琴這個神秘的體積龐大的西洋樂器。1920年肖友梅先生在北京創辦的“北京女子高等師范科”,開始了中國最早的正規鋼琴的專業機構。從那時候到今天,中國的高師鋼琴教育之路走過了近百年的時光。在這長河里,中國的高師鋼琴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最初僅僅一個學校的幾個老師和十來個學生發展到了今天全國九大音樂學院和數不清的師范類高等院校所設的音樂(學院)系,幾千名專業的鋼琴教師,數萬名在校的音樂專業類學生,另外還有為數不少的各類進修生,可以說是百花齊放,人才輩出。
由于音樂人才的大量涌現,在給教育行業不斷輸人新鮮血液的同時,也帶來了激烈的競爭。而在高度發達,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才”一詞的定義在不斷更新和發展。這就使得我們的高師藝術教育必須與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以及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全面要求相適應。高師鋼琴課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主干課程,其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調整和發展必然成為高師音樂教學改革中的重要環節。社會的需求是高師鋼琴教學的根本動力,同時也迫使高師鋼琴教學在嚴格遵循其本質的、內在的規律和原則的基礎上不斷提高鋼琴教學的水平和質量,提高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以更高的標準去適應高師音樂專業的最終培養目標:成為一名知識全面、意志堅強、具有良好的道德文化修養并能很好適應社會的需求的中小學音樂教師。
二、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圍繞著高師鋼琴教學的研討會、研究課題、論文層出不窮,其內容涉及到鋼琴教學的各個方面。比如:針對高師鋼琴教學的“師范特色”與各大音樂學院的“科班特色”的比較研究、上單人小課還是上集體大課哪種更有效率的課程設置研究、素質教育在高師鋼琴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等等,這些研究大多都具有很好的學術價值。但是我作為地方院校的一名普通鋼琴教師,深刻感受到這些研究僅僅是對高師鋼琴教學的第一個重要因素,即“學校的培養目標”做了大量的研究探討,而對于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即“社會的需求”則探討得不多。
在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社會的需求與教育部制定的(也是現在各音樂院校所執行的)高師音樂專業的培養目標存在一些差距:教育部的培養目標是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這里的合格是指能夠圓滿完成普通中小學的音樂課的教學任務;而社會的需求卻不僅僅是需要一名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還需要能完成社會普及鋼琴教學和為各高校輸送專門的音樂人才的任務,這兩個要求來源于日益廣泛的業余鋼琴學習熱和各高校每年的招生計劃,而這些需求量正在不斷發展和擴大。
高師鋼琴教學的方向是什么?高師鋼琴教學的本質是什么?這兩個問題其實早有答案,自1999年1月1號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第一章(總則)第五條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現代化建設。而在第二章的第十六條明確提出:本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但是,在現實情況下,我們很多學生在經過四年的本科學習之后,卻不得不面臨這樣一些問題:
現在社會上各種各樣的鋼琴考級正辦得熱火朝天,眾多中小學生都在業余學鋼琴,而真正的大學里的專業鋼琴教師又相對較少,加上私人教鋼琴可以掙錢,于是很多中小學的音樂教師也就加入到教琴的隊伍中來。這時候問題就凸顯出來了:由于自己在大學里面學的主要以專業的鋼琴教學為主而很少接觸針對業余鋼琴教學的知識,以至于現在輪到教這些小孩的時候,時常遇到理論或者技術上的困難,不清楚什么樣才是科學的鋼琴學習系統,也不太明白這些中小學生在學琴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怎樣去解決,這種情況下,教出來的學生的鋼琴演奏很多不夠規范,動作僵硬,對鋼琴音樂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理解,時間一長就對鋼琴產生厭惡心理,甚至討厭音樂,最后不得不放棄原本熱愛的鋼琴學習。
隨著社會的發展,業余學鋼琴的人群和有志于報考院校的高考生越來越多,由于各高校的鋼琴教師師資相對不足,所以,培養這些音樂愛好者和高考生的重任在事實上很大一部分是由各高等音樂院校畢業的學生來擔當的,他們或是以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身份,或是以職業鋼琴家教的身份,還有的是以各音樂高考培訓班的專門教師的身份。他們的職業道德、專業水準和藝術修養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全社會鋼琴音樂普及的成敗,同時也直接影響了各音樂院校每一屆新生總體的素質高低。但是由于我們現行的高師鋼琴教育僅僅是為培養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為目標,那么我們的高師生在大學學習期間所接受的教育從演奏技能、伴奏技能、綜合運用、教學能力等方面都是按照一個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的目標培養的,而極少進行專門的針對業余鋼琴教育以及高考培訓教育的訓練。因此,當他們畢業走上社會后,在面對日益壯大的業余鋼琴教學和高考培訓事業時,常常感到自己的知識面在廣度和深度上的不足,在面對年齡很小的小孩或者很大的老年人學鋼琴時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很多學生在畢業工作一段時間后告訴我說他們在學校學會了彈鋼琴,可是并沒學會教鋼琴,這是他們深刻感受到大學教育的遺憾之處。
在我看來,這些問題其實反映了社會的現實需求與我們一直以來所理解的高師鋼琴教學的本質的差距。
三、用發展觀看待問題
按照發展觀來說,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要明確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和地位,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使自己的思想符合變化了的客觀實際。
社會物質在發展,社會的精神需求也在發展,高師鋼琴教學本質也是變化發展的。以前我們的教學目標是適應當時的社會需求的,是正確而科學的。但是,現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精神境界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想學好鋼琴的業余學生也越來越多,這也就對我們的高師鋼琴教育的成果—高師音樂畢業生的要求也就隨之提高了。所以在我看來,我們廣大高師鋼琴教師也應該在努力指導學生完成教育部所規定的教學任務以外,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鋼琴教學的本質,面對社會需求的變化,也是為我們以后潛在的藝術生源的整體素質的提高著想,擴大教學的內容,增加教材的廣度,適當改進教學的方法,讓我們的學生能夠一畢業就很好的適應社會的需求,從而進人到一種良性循環中。
在如何讓學生在畢業后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求,其實一直以來在各類專著、期刊上也有過論述,但是大多都一帶而過,探討得不夠深人。要想深人探討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從影響教學成果最重要的兩大因素:教師、學生這兩方面來做深人研究。
要想對于這兩個因素有著本質上的理解,就必須從其屬性上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屬性主要有三個方面,即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精神屬性本質上屬于人的社會屬性。人的本質在于其社會屬性和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作為一種社會活動,教學活動無疑是作為人存在的很多種空間的其中一種空間,是教師的個人能力的形成和發揮,學生的個人對知識的需求的滿足和個人意識的形成及彰顯的空間。同時,也是教師對自身所掌握的知識在教學活動中與學生一起進行實踐的一種實踐活動,并且在活動中,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從根本上體現了人的存在與發展,具有其性。也就是說,教師和學生這兩個因素在教學活動中,至少體現出四種本質屬性:人、人的社會性、實踐性和歷史性,這樣,正好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原則的“以人為本”的本體論。因此,我們在分析教學活動中的教師和學生這兩個因素時,就應該本著科學的態度,秉承馬克思主義哲學里的本體論去研究其本質。
從社會教育學的方法論的特征來說,有關專家提出“事實與價值判斷論”。也就是說我們在研究課堂教學的本質時,首先應當遵循的是事實判斷的原則,以探明課堂教學的內在目標和價值。對于高師鋼琴教學來說,其最根本的目標“培養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和社會音樂普及者的混合型人才”是符合社會學中“事實與價值判斷論”這一方法論的。這里的事實就是作為國民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是不可或缺的,而社會音樂普及者則是高師鋼琴教學的內在目標和價值表現所在。
四、以學生為本的高師鋼琴教學發展觀
所謂教學,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教與學”,“教”就是由者來“教”,“學”則是由被教育者來“學”,這樣一來就產生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兩種相對應的角色。在這里,“教育者”就是高等師范院校鋼琴教師,而“被教育者”則是高等師范院校專業的學生。在社會學理論中,角色理論的典型代表有米德與林頓的“角色理論”和布魯默的“符號交往論”。在這些社會學的角色理論中,把青年學生定位為“年輕的成人”!澳贻p”是指這些學生從生理年齡上大多還未到成人或剛剛到成人階段,而所謂“成人”則是說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今的高師鋼琴學生無論是在生長發育速度、成熟程度還是在信息獲得的數量、種類以及鋼琴專業水平等方面,都已大大超過了他們的前輩在同年齡時期所能達到的程度。所以我們在不斷驚嘆當今學生普遍性的聰明才智的同時,很有必要重新審視對當代高師生的角色定位。在認識學生的角色定位的同時,對于高校鋼琴教師的角色我們也應該重新考慮。由于受上“思想”中長達幾千年的“師道尊嚴”的思維定勢的影響,再加上長期以來知識、信息獲取的狹窄性和不對稱性,使教師一直處于“知識權威與文化代表”的角色地位。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在學生角色發生改變的同時,教師,作為過去成長起來的成年人,面對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也常常遇到困惑,由過去所獲得的確定性,重新回到了不確定性之中;于是,他們需要重新去面對和適應新的社會,需要繼續社會化和創造新文化。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平等的合作者與文化的建構者”。教師在面對學生進行教學活動時,其“權威性”得到了重新解釋,從以前全面的“權威”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更多傾向于“人格上的權威”。自然,作為高校鋼琴教師而言,除了加強自身的專業“權威性”之外,也就更多地注重自身的“人格上的權威”的樹立,這也證明了歸元后的教師敞開胸懷、努力進取,以自身的人格權威去帶動建立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環節。
正是由于教師和學生角色的這些變化,使得高師鋼琴教學活動已經不僅僅是一種促進學生個體社會化的活動,更應是一種在促進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共同創造鋼琴新文化的活動。高師鋼琴教學是需要學生在畢業后同時面對不同的被教學群體:普通中小學生、業余鋼琴愛好者、準備報名參加音樂院校的音樂高考生;他們分別代表了不同的社會個體,有著不同的觀和心理特征,但是在不同之外也有很多相同之處,他們在很多時候是處于重疊的狀態。
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師,需要面對的是對生活和理想都處于未完全認知的不成熟階段的中小學生,那么作為新上任的音樂教師,就應該盡快熟悉他們的審美趨向和心理特征,并以自己的正確的高尚的審美風格和過硬的心理素質去引導、去交流,用心去樹立自己“人格上的權威”。而當高師畢業生面對的是社會上各式各樣的業余鋼琴愛好者和有志于報考音樂藝術院校的考生時候,則應該拿出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過硬的專業水準,身體力行去影響他們,更多地以過來人的身份和心態,去幫助他們,使他們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逐漸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對真正藝術的認識能力,從而全面提高這些特殊的社會個體的整體音樂素質和能力,進一步推動全社會的音樂普及性,形成良好的尊重藝術,欣賞藝術的社會風氣。
無論哪種教育,都一定是圍繞著人來進行的,高師鋼琴教育也同樣如此。人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社會化和個性化,教育正是培養人的社會化和個性化的重要或者說是唯一途徑。社會化是人通過教育來學會生存技能和與社會進行交流的方式;個性化則是人通過教育發掘個體差異,發展個人的多樣性,才有了不同人之間不同的特征,社會也才多樣化和豐富多彩,個性化可以稱之為社會化的高級表現。社會教育學理論中主張“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式。我們的高師鋼琴教育目標應該是造就適應學生發展的鋼琴教育,而不是選拔和培養適應鋼琴教育的學生。因此,高師鋼琴教育應該真正把學生當成社會化的主體,提倡“以學生為本”,使學生的主體性從抽象的理論研究,走向了活生生的現實教學。真正確立學生在鋼琴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自我發展和完善的需要,以各種方式實現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
社會是向前發展的,社會學的定義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我們看待高師鋼琴教學的本質時也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根據對社會學中“社會角色論”的研究來看,無論是高校鋼琴教師,還是高師音樂生;又無論是過去單一的以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為培養目標的本質性,還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出現的新的社會需求來講,這些“角色”都是變化的、發展的。所以我們在研究高師鋼琴教學的本質規律時,應該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地去看待問題,并力圖深層次地探索各事物之間的真正內在聯系,認識到每個事物在其所處的不同角色的時候,其本質性也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在進行高師鋼琴教學的時候,也應該盡可能多方面地去研究和探討其規律和本質,從而使我們的教學能順應時代的發展,適應社會不斷出現的新的需求。讓我們的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之際,能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融人社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淺析高師鋼琴教學的發展觀】相關文章:
淺談新課程標準下的高師鋼琴教學03-08
高師鋼琴伴奏編配課新型教學模式探究12-09
淺析高師院校聲樂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12-12
淺析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學思路淺析教育論文11-20
談高師鋼琴課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拓展03-19
淺析數碼鋼琴集體課在鋼琴教育中的作用03-19
探索高師聲樂教學03-19
淺析中國爵士鋼琴音樂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