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課程學習方式對轉變學生厭學現象的思考教育理論論文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們需要而產生的內心體驗,它跟需要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學習生活不能滿足學生的生理、興趣、精神等需要,或者學生的求知欲望與學校學習不吻合時,便會出現學習和需要之間的平衡危機,使學生的學習欲望減弱,造成學習意志和信念損傷,從而產生厭學的情緒。
一、學生厭學現象的表現
通過對近幾年來我校學生厭學現象調查分析,厭學情況隨年級增高而日趨嚴重,男生厭學比女生厭學嚴重,單親家庭或父母不在身邊的學生厭學現象普遍。具體特征表現為:
1、對某些學科學習無興趣;
2、學習不認真,上課注意力分散,處于被動學習狀態;
3、沒有學習目標,無進取心,經常不做作業;
4、把學習看作負擔,不安心在校學習,平時游手好閑,不良行為時有發生。
二、學生厭學現象的成因
具體地從兩個方面加以分析。
1、造成學生厭學的客觀原因有:教師長期固守單一的教學方式,形成教法定勢,缺少創新,課堂語言匱乏,缺乏激情,造成學生的課堂倦怠心理。農村初中辦學條件仍然比較落后;學生課余活動方式單一枯燥;學生學習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現象。
2、造成學生厭學的心理原因有:學生缺乏意志力,認為學習太苦,把學習看作負擔,對學習生活厭倦和渺茫,感到是被迫學習,對自己要求不嚴;學生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對人生理想價值追求出現偏差,對知識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許多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抑制了探求知識、豐富生活的欲望;由于部分學生基礎差,上課不認真聽講,無法完成作業,成績下降,陷入學習困境;部分學生對校園單調生活缺乏熱情,直接影響學習情感,個性特長得不到充分地發揮。
三、新課程新方式,轉變厭學學生的學習行為
1、從興趣和責任心入手,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主動性是怎么來的?一個是興趣,怎么培養興趣呢?新課程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平臺,創造了很多條件,新的教材強調生活性,科學探究的都是與學生生活有關的東西,數學就是我天天在生活當中買筆、食品和衣服時都會遇到的問題。這樣,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相關聯,和他們的經驗相整合,就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
在初中數學“軸對稱”這節課中,精心創設了“如何動手做出一個軸對稱圖形(圖案)”的活動情景,不同的學生依據不同的生活背景進行活動,有的學生想到的是中國民間的剪紙——先將一張紙對折,在折痕的一側剪下一塊,打開即可得到一個軸對稱圖形的紙片;有的學生想到的是做墨跡——取一張質地較軟、吸水性能較好的紙,在紙的一側上滴一滴墨水,將紙迅速對折、壓平,并用手指壓出清晰的折痕,將紙打開、輔平,所得的圖象就是軸對稱圖形;而有的學生想到的是扎眼——將一張紙對折,用大頭針在紙上扎出一個圖案,保證每次扎的眼都能扎透每層紙,將紙打開,所得的圖案就是軸對稱圖形。顯然不同學生從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閱歷出發,都能得到軸對稱圖形,大家共同分享發現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生活資源。
2、提倡以問題為主的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部分厭學學生不喜歡對抽象的概念、法則、公式的弄懂、再現和應用,而喜歡自己去經歷學習的過程,喜歡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問題。因此,要轉變學生厭學現象,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或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獲得知識和啟迪,把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和相應的探究過程結合起來,多引導學生自己探討、自己發現,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解決問題的均等機會,都能通過嘗試解決問題去獲得知識和方法,引發討論和交流,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真正把握要點,理解知識。
3、開展積極有效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
新教材在學習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學習,提倡課堂學習活動化、交際化。同學之間為了完成某項學習任務而結成合作伙伴關系,伙伴之間可以對共同關心的問題展開討論,并從對方那里獲得問題解決的思路與靈感,學習伙伴之間的關系一般比較融洽,但也有可能會為某個問題的解決產生爭論,并在爭論中達成共識,進而促進問題解決。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學生之間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幫助,集體的榮譽感、責任感、領導意識,以及與他人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識都會悄無聲息得到增強。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
在班級中構建合作學習小組,以學習成績、知識結構、認知能力、認知方式等因素為依據,一般采用互補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合作學習的效果。如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搭配,有利于厭學學生的轉化,并促進優秀生在輔導過程中實現對知識的融會貫通,認知方式不同的學生互相搭配,有利于發揮不同認知類型學生的優勢,從而促進學生認知風格的“相互強化”,這使原本厭學的學生得到了強化學習。
四、新課程新理念,調動厭學學生的思維參與
在新課程新理念影響下,怎樣調動厭學學生的“思維參與”呢?本人認為,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應當給學生時間和權利,讓學生充分進行思考,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說,并且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特別是原來厭學的學生,條件具備了,厭學的學生自然就會興奮了,參與積極性就會多起來,參與度也大大提高。
總之,現代教育必須與社會生活實踐有機結合,它是一個多樣的、開放的系統。為此,我們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重視學生的自主活動與交往。只有學生積極、主動、興奮地參與學習活動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厭學現象才能得到轉變。
【新課程學習方式對轉變學生厭學現象的思考教育理論論文】相關文章:
論如何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12-06
論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03-18
數字藝術與審美經驗方式的轉變論文11-28
新課程標準下中學英語“自主學習”方式的若干思考-英語教學論文03-19
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學模式的轉變論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