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問題淺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各種經濟政策的調整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和不斷深化,我國的分配關系和分配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個人收人水平迅速提高。國家統計局資料表明,1994年個人收人總額比1978年增長巧.1倍,高于國家和企業所得的增長,個人所得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重,由1978年的50.5%上升到1994年的66.5%,上升了16個百分點。由此看出,改革開放以來,個人得到的實惠最多,國民收人分配明顯向個人傾斜。同時,個人收人分配差距也在拉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貧富相對懸殊的現象。一、個人收入差距正在拉大
1.城市與農村的個人收入差距正在擴大。在我國,城市居民一直比農村居民收人高。因此,國家采取了許多措施以縮小城鄉居民收人差距。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農民收入迅速增加,城鄉間居民收人差距出現縮小趨勢。1978年,農民人均年收人與城鎮居民人均年收人比為1:237。1984年,兩者之比縮小到1:1.56。但1985年以后,隨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和城鎮居民收人分配方式的多元化,加上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漲,一度被縮小了的城鄉收人差距又逐漸擴大。到1988年,農村與城鎮人均年收人之比擴大到l一2.05,1992年達到1:2.33,基本上恢復到改革前的1978年水平。1994年,農村人均年收人為1221元,城鎮居民則為3179元,二者之比擴大到1:2.61,大于改革前的1978年。如果以城市20%的高收入戶與農村20%低收入戶相比,1994年的城市高收人戶為農村低收入戶的13倍,如果城鄉加權,平均差距為5.6倍。
2.城鎮居民個人收入差距在擴大。據有關部門的抽樣調查,城市20%高收入戶與20%的低收入戶相比較,人均可支配收人差距(高收人戶為低收人的倍數),1981年為1.7倍,1990年為2、9倍,1994年擴大到4.2倍。按戶統計的人均生活費收入差趾也在迅速拉大。1987年,城鎮居民生活費收人最高的10%與最低的10%戶人均收人比例為3.01:1,1993年為3,81:1。1994年城鎮居民家庭10%的最高收人戶人均收人為6837.81元,10%的最低收人戶則為1734.57元,其中5.22%的困難戶為1566.33元,高低相差5271.48元,差距為1:4.37。994年我國城鎮居民中,20%的最高收人家庭占有全部收人的科.46%,而20%的最低收人家庭僅占有全部收人的6.04%。
3.行業之間職工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作為主導產業的制造業的職工工資收人相對較低,而作為第三產業的交通運輸、金融、保險、郵電、旅游等行業職工收入相對較高。1990年職工工資收人最高行業與最低行業之比為1.84:l,1994年擴大到2.38:1。金融、保險、房地產、外經貿、旅游、電力、煤氣、供水、電信、運輸、煙草等行業,職工平均工資比全國企業平均工資高出50一120%。金融、保險、郵電等行業存在一定的壟斷經營,工資水平高,增長速度快,與制造業職工工資水平低,增長速度慢形成強烈反差。按國家統計局對16個大行業的數據計算,以全國各行業平均工資為指數1,用工資最低行業和最高行業分別與之相比,則1978年為0.76:l:1.38,1985年降為0.76:1:1.22,19男)年擴大為0.72:l:1.27,1995年進一步擴大為0.64:1:1.43。人均工資最低行業一直是農林牧漁業。
4.地區間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擴大。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間居民收人差距繼續擴大。1985年,東、中、西部收人差距為1.巧:0.88:l,1990年為1.28:0.92:1,1993年為137:0.93:1,1994年為1.41:0.95:l,1995年為1.42:0.97:1。全國各地區平均工資最高與最低之比,1985年為1.38(廣東):l(安徽),199()年為1.63(廣東):1(江西),1994年擴大到2.18(上海):l(江西)。1993年,東、中、西部農民人均純收人差距之比由1992年的1:0.69:0.66擴大為1:0.66:0.54。1994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人最高的上海為3436.61,最低的甘肅為723.73元,相差2712.88元,差距為1:4.75。不同地區城鎮居民人均收人差距也不斷擴大,1991年,城鎮居民收人水平最高地區(廣東)是最低地區(河南)的2.巧倍,1993年,收人最高地區(廣東)是最低地區(吉林)的2.5倍。1994年,城鎮居民人均年收人最高的廣東為6377.71元,最低的內蒙古為2503.75元,相差3873.%元,差距為1:2.55。
5.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的差距!叭Y”企業職工人均收人達到黨政機關、科研單位職工人均收人的去一3倍乃至更多,其中企業經理人員工資已達到普通員工的10倍以上。私營企業主與雇工的收人差距更為懸殊,達到幾十倍甚至上百倍。1990一1996年,國有、集體和其他所有制企業,職工平均工資之比由1.36:1:1.78擴大為1.46:1:1.92。1996年在股份制和“三資”企業工作的職工平均工資為8261元,分別比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高31.5%和92%。
總之,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按國家統計局有關專家測算,城鎮居民個人收人的基尼系數(它是社會成員的總體收人分配狀況與絕對平均分配狀況的相對差距。此系數介于0與l之間,數值越大,表明社會成員之間的相對收人差距越大,反之越小。國際上通常認為,系數在0.2以下為絕對平均,0.2-0.3之間為比較平均,0.3一0.4之間為比較合理,0.4-0.5之間為差距較大,0.5以上為差距懸殊),1978一1993年,從0.185(絕對平均范圍)提高到0.242(比較平均范圍);農民個人收人的基尼系數,1978一1993年,從0.21(比較平均范圍)提高到0.33(基本合理范圍)。若按世界銀行測算,我國城鎮居民個人收人的基尼系數,1978年為0.16,1988年為0.382,1994年為0.4343(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調查中心1994年做的抽樣人戶調查,認為我國城鄉居民合計的家庭人均基尼系數也是0.4343),已進人差距較大的范圍了。
二、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
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用“倒U形假設”來解釋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過程中收人差距擴大的狀況。這種觀點認為,市場經濟國家在經濟發展和居民收人增長的初期,收入差距會從絕對平均發展到差距懸殊階段(基尼系數超過0.5),此后,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和國家對收人采取調控措施,居民收人差距又會回落到合理范圍(基尼系數在0.4以下)。按照這一觀點,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起步階段,社會成員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或有某些擴大,可以說是合乎常情的。在我國引起居民收人差距擴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條。
1.城鄉人均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①農業投人少。從1979年到1992年,國家基建投資增加了4.8倍,而農業基建投資僅增加1.1倍。由于農業投人少,生產條件得不到改善,生產無法持續穩定發展,直接影響農民收人的增長。②工業對農業的占有。199()年至1992年,通過“剪刀差”形式的由農業轉人工業的資金分別為969億元、1350億元、1647億元。從1988年至1993年,由于農村工業品的價格指數遠遠高于農副產品收購價格指數,農村居民在此期間的價格變動中,由凈得收入變為凈失收人,凈損失約為1000億元,這種狀況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居民收人的穩定增長。③國務院制定一系列有關加強農業、保護農業的政策,落實不到位。④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據測算,農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幅度,1卯8年至1984年為5.8%,1989年后降為1.5%以下。⑤農業生產成本大幅度上升,生產費用支出大幅上漲,農業比較利益下降。
2.就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現實而言,按勞分配的具體實現形式進一步擴大了個人收入分配的差距。因為,國有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企業經濟效益的高低,不僅僅取決于企業職工勞動的質和量,而且也取決于企業經營狀況、企業資金占有和利用狀況等因素。這樣,不同的勞動者盡管付出了相同的勞動,但是由于他們各自所在企業的經營狀況、資金占有和利用狀況上的差別,他們個人分配上的差距可能是很大的。
3.價格結構、壟斷經營和對生產要素占有的初始不平等加劇了行業間、企業間的職工收入差距。80年代以來,我國進行了多次價格改革,但價格結構不合理的現象仍然存在。由比價關系不合理所決定的行業間、企業間經濟效益差異,進而產生行業間、企業間職工收人的巨大差異。郵電、銀行、保險等行業的壟斷經營,使這些行業職工收入長期處于較高水平。
4.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先富與后富的經濟傾料政策,使得地區間、個人間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我國地區之間因經濟、科技、人才、自然資源、地理環境等基礎條件不同,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再加上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地區性優惠政策,對東南沿海地區實行政策傾斜,致使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遠高于中西部地區,進而使得地區間、個人間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5.稅收對收入差距的調節力度不足。財政部門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收人數測算,1994年個人所得稅稅源150億元,實際征收72.5億元,有一半以上稅源流失了。據稅務部門反映,高收入者偷逃稅嚴重,個體經營者的90%、私營企業主的80%以上都有偷逃稅行為。 6.少數人因非法收入而暴富。牟取非法收人的主要手段是搞權錢交易,侵吞國有資產、走私販私、制黃售黃、販賣毒品以及其他非法犯罪活動。據有關部門調查測算,1993年國家財政因回扣流失資金達300億元,而1982年至1993年,國有資產流失達儀以6000-8000億元,大部分直接或間接流入個人手中。據海關總署估算,目前全國每年因走私販私而損失的關稅收人約150億美元。
三、關于解決收入差距問題的若干建議
在我國的居民儲蓄中,25%高收入階層占有75%的存款額,目前收人最高的10%人口的平均收人是最低的10%人口的平均收人的4.9倍。從我國實際情況看,一是不同地區,不同社會階層的收人差距呈現出持續擴大的趨勢;二是從居民消費水平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的4.3倍,以及有100萬人擁有百萬財產與近1億人的城鄉貧困人口的反差來看,實際上已出現收人差距的懸殊現象。這種收人差距拉大,帶來一系列社會后果,不利于全國實現小康,不利于農業穩定發展,影響工業品在農村的銷售市場,成為城市一些產業不景氣、企業停產半停產、產5品滯銷的重要原因,并加劇了“民工潮”的嚴重性,直接影響社會的穩定。因此,制定一系列對策,采取措施切實有效地解決收人差距擴大的問題,勢在必行。
1.深化改革,加速經濟發展。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轉型期的種種無序現象所帶來的收人不平等問題。一方面不能因為收人差距的擴大就否定改革的方向;另一方面不能因為我國采取的是漸進的改革而放慢改革的步伐,從而增加改革成本。同時必須加速經濟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為公平分配和減輕貧困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從我國實際情況看,特別要重視農村經濟發展,加速二元經濟向現代經濟的轉換。
2.調整經濟政策,使農民的收入在短期內有一個較快的增長。①提高農業生產的比較利益。繼續提高農產品價格和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則是近期內提高農民收人的十分有效的政策措施。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減少直接從事農業、尤其是減少從事種植業的勞動力的數量,應是我國現階段提高農民收入政策的關鍵環節。③改變國民收人分配格局,讓農民分享農業生產之外的市場利益。
3.政策要逐步建立公平合理的宏觀區域經濟政策,促進地區經濟增長總量協調發展,為緩和地區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莫定物質基礎。①充分發揮中西部資源豐富的優勢,發揮優勢產業,提高區域經濟總量和總體效益。②注重利益驅動,吸引和留住人才,切實增強中西部“造血功能”。③對中西部采取特殊的靈活政策,增加投入。一是以產業傾斜帶動和實現區域傾斜。二是適當加強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政策性信貸支持的力度。④加強區際經濟技術協作,鼓勵東部采取多種方式支援中西部。
4.正確處理社會各成員之間的收入分配關系。既要克服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問題,也要防止各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懸殊問題,關鍵是按照保護合法收入、取締非法收人、調節過高收人、保障低收人者基本生活的原則,加快個人收入分配機制的改革,特別是加快勞動就業制度、人才市場等方面的改革,形成公平競爭的環境和必要的社會保障機制。
5.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要建立全國性的社會保障體系。國家正在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到1995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已從原來的8〔x幻萬減少到6500萬,計劃本世紀末基本解決中國的貧困問題。
6.改革稅收體制,加強稅收對收入差距的調節力度。改革個人所得稅稅制,加強稅收隊伍建設,盡快建立和實行個人應納稅收人的申報制度,加強個人所得稅的征管,充分發揮個人所得稅對增加財政收入和調節個人收人的雙重職能作用,推行稅務代理制,適時開征遺產稅和贈予稅。
7.依法加大時非法收入的打擊力度。健全個人收人分配的法律法規,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非法獲利者。建立預防性制度。對偷逃稅者要嚴加處罰,數額較大的要按刑法處理。當前,要集中處理一批社會反響強烈的大案要案,并廣為宣傳。
【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問題淺析】相關文章:
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現狀、原因與對策06-02
淺析我國夫妻財產制度04-14
淺析我國的夫妻財產權06-07
我國勞動爭議仲裁時效淺析06-04
淺析我國網絡營銷發展策略06-03
淺析我國手機出版發展現狀06-01
淺析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進06-07
淺析我國企業成本管理論文05-24
我國酒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論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