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市場化邏輯:統籌城鄉人力資本短缺的解析
一、問題的預設背景人力資本短缺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和一定技術經濟條件下,因人力資本需求量大于供給量而產生明顯缺口的一種人力資本市場非均衡狀態。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相當豐富,農村人口占到總人口的70%以上。但是,以知識和技能為基本特征的人力資本存量和質量都較低,農村豐富的人力資本有待開發。據統計,2003年,在我國約4.9億人的農村勞動力中,初中以下的勞動力就有4.2億,占到農村勞動力的87.5%;從人均受教育程度看,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僅有7.6年,而城市職工平均受教育程度為10.6年;從整體情況看,全國92%以上的文盲半文盲生活在農村。如此令人堪憂的人力資本現狀導致新農村建設對人力資本的內在要求相差甚遠,由于諸多原因,在長期的農村發展過程中,并沒有持久地給予該問題以必要的關注,最終造成今天農村發展中人才極度短缺的局面。從而影響了其他要素在農村發展中應有效益的發揮,使國家對農村現有的政策難以持久見效。導致農村人力資本的開發只能圍繞和服務于城市化和工業化而展開,農村人才的形成更多地依靠自然積淀和遷移投資而成。而在遷移投資過程中,存在著戶籍制度、用工制度、就業信息不暢等許多障礙,就業形式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和風險性。目前關于農村人力資本短缺的原因包括城鄉二元結構引致的農村教育及有關公共設施供給的落后;農民相關權利和政策的缺失;缺乏人力資本形成的理念和條件;沒有穩定人才的環境;城市與農村的差別以及城鄉勞動力就業制度障礙等。為此提出了農村人力資本開發的對策應該強調從城鄉統籌的角度出發來確立轉移戰略,制定轉移措施,認為應從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優化農業的產業結構、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加快小城鎮建設及加強農村教育等方面來開發農村人力資本,應通過相關法律制度的構建來消除相關制度障礙,促進農村人力資本的開發等。這些研究一方面沒能從更深層次上揭示中國農村人力資本短缺的背景。另一方面,沒能夠揭示建國后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短缺的本質所在。新中國成立后,在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科舉制度”的規范下,國家對農村人力資本進行了持久的卓有成效的開發。但是這種開發戰略是建立在“城市殖民農村”基礎之上的,對廣大農村來說是一種“掠奪”型的開發戰略,大批的農村“精英”通過“考試”這一管道被“吸”到城市,沉淀為工業化的“人力資本”,而被隔離在土地上的絕大部分農民仍然是典型的“人力資本”,不具有可持續性,而農村社會發展緩慢的現實與城市社會飛速發展的繁榮形成巨大的反差,也進一步固化了理性農民離開土地的可能性,造成更大的農村人力資本短缺。最后,沒能從更本質的意義上確立中國農村人力資本短缺的實質。也就是說,對農村人力資本的開發,只是把農民當作開發的客體,沒有建立在農民自身人力資本產權意義基礎上的開發,農民并沒有開發自身人力資本的主導權,即農民對自己的人力資本不享有排它的權利。因此,建立城鄉統籌的短缺人力資本市場和市場化運作,實現市場化流動是有效解決統籌城鄉人力資本短缺供需矛盾的可行方法。
二、統籌城鄉人力資本短缺的市場化理論基礎
短缺資源市場的理論思想來源于福利經濟學的帕累托原則。帕累托原則是指當一種新的資源分配方式在沒有損害他人效用情況下,至少使某個人的效用增加,那么這種分配方式是較優的,事實上,許多資源轉移都意味著消長兩方面的影響。因此,帕累托原則演化成Kaldor-Hicks補償原則,這一原則要求“長”的一方要足夠補“消”的一方。這一原則也就是費用效益分析的基本思想。
我們假定人力資本資源短缺只在城市和農村之間分配,考察一下人力資本資源短缺市場的運作機制。經濟學認為對市場中的某一方,一定的市場價格對應著一定的需求量,也就是需求函數。不同的參與者有不同的需求函數,那么在一定人力資本資源條件下,如何進行分配呢?
假定城市、農村、總需求函數關系如下圖:
DU—表示城市的需求函數DA—表示農村的需求函數DT—表示城鄉總需求函數。
在一定資源Qs條件下,根據總需求函數有市場價格P1。在市場機制下,所有參與者的邊際價值都應等于市場價格P1,從各自的需求曲線也對應著QU(城市)和QA(農村)的分配量。
其中:
Qu QA= Qs
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口的增加,技術進步或價格變化,將產生新的人力資本資源市場價格P2,城市和農業的需求函數也將有變化,這樣將重新分配資源Qs。新的需求曲線和分配等如下圖所示:
【市場化邏輯:統籌城鄉人力資本短缺的解析】相關文章:
探析城鄉經濟統籌發展的對策思考03-18
重慶市統籌城鄉戰略思路及成效分析03-22
淺談城鄉統籌發展下的財政體制改革途徑12-10
試析學習共同體的城鄉統籌教師培訓新策略12-03
“人力資本”的哲學審視03-14
淺論薪酬制度與高級技工的短缺03-18
論人力資本股(一)03-08
淺析企業人力資本投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