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析我國資本項目管制格局的合理性
論文關鍵詞:資本項目 管制 非均衡
論文摘要:文章通過分析我國資本項目管制的格局和非均衡管制對的不利影響,認為我國資本項目管制的格局應適時調整,合理拓寬資本流出的渠道,加大“走出去”戰略的力度,使我國資本項目管制更加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
資本項目管制,是指國家通過法規和有關政策及相應的方法,對國際收支中資本項目下外匯資金的流出入、兌付及資本交易等行為的管制,即包括對資金的流入和流出兩方面的管制。
一、我國資本項目的非均衡管制格局
1996年12月1日,人民幣實現了經常項目的自由兌換,資本項目還沒有完全放開。目前,資本項目的可兌換的范圍和程度已有所提高,2002年10月10日,時任中國人民行長的戴相龍在“東盟與中日韓 10 +3 短期資本流動和資本賬戶開放”高級研討會上指出,“對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確定的資本項目下 43個交易項目,中國完全可兌換和基本可兌換經登記或核準的有12項,占28%;有限制的有16項,占37%;暫時禁止的有15項,占35%! 但是,我國的資本項目管制屬于非均衡管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資流入管制趨松,尤其是外商直接(FDI)逐步增大。相反,我國對資本流出還有著嚴格的管制,外資“進來容易出去難”的局面長期存在?傊泿女斁衷谫Y本的流入和流出過程中實行著不同程度的管制,即實行的是非均衡管制。
國家在管制上實行的鼓勵資本流入、限制資本流出的政策,導致我國資本項目的非均衡發展。根據國家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底,我國實際接受外國的直接投資累計達到6919億美元,而對外直接投資僅635億美元。雖然這幾年國家一直在實施“走出去”戰略,但是,接受外資和對外投資仍然很不均衡,2006年,我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比上年下降了4.1%,但仍有695億美元;相反,雖然對外直接投資額比上年增長了31.6%,但仍僅為161億美元。目前,中國境外投資金額僅占世界對外投資總量的0.15%,據統計,發達國家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的比例平均為1∶1.14,發展中國家平均為1∶0.13,而中國僅為1∶0.09,尚處于起步階段。
二、資本項目的非均衡管制的不利影響
1.導致了我國非正常的凈債權國地位。我國的經常項目長期以來一直處于順差狀態,這意味著對外投資凈額為正,也就表明了我國的債權國地位。通過分析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我們可以知道,經常賬戶的順差是由其它三個賬戶(資本和賬戶、凈誤差和遺漏、儲備資產)的總體逆差來加以平衡。如果忽略凈誤差和遺漏不計,那么經常項目差額=-(資本和金融賬戶差額+儲備資產差額)=對外投資凈額。我國的經常賬戶順差,也就意味著我國的對外投資凈額為正,是債權國。而我國的資本和金融賬戶從1993年開始(1998年除外)也一直處于順差狀態,也為正,和經常賬戶的方向一致,所以彌補經常賬戶順差的是儲備資產,也就是說,我國擁有的債權就是巨額的儲備資產。但是,我國的凈債權國地位沒有收到理想的凈投資收益,反而產生了大量的投資收益逆差,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國的對外投資是以儲備資產的形式而非直接投資的形式存在。這些儲備資產大部分以各類債券和銀行存款的形式存在,與直接投資相比,收益率低。相反,金融賬戶的外匯流入,代表的是我國的對外,其占比最大的是外國直接投資,收益率高。我國在以低回報形式向國外輸出資本的同時,以高代價吸引了大量的外國投資,從而導致了高額的投資收益逆差。并且,由于儲備資產缺乏股權性投資,也就缺乏了對東道國經濟的控制權和影響力,這也就是我國的地位一直無法提高的原因。正因為如此,我國的債權國地位一直得不到國際上的重視,如IMF定期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中至今仍把中國歸在凈債務國行列。
2.導致了大額的投資收益逆差。在改革開放之初的外匯緊缺年代,根據國際金融“雙缺口”理論,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由于國內資金和外匯資金不足,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外資是必然的選擇,外國直接投資帶來的資本項目順差的意義尤其重大。但是,我們必須考慮到,外國投資的凈流入,增加了對遠期利潤、利息流出的資金需求,其流入越多,就意味著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上的收益項目的逆差將越來越大。1992年以來,我國出現了對外開放新局面,外商投資熱情高漲,該年實際利用外資規模首次超過100億美元大關。1993年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投資收益這項就開始出現負數,為-12.84億美元。1993~2003年間,我國投資收益賬戶的逆差總共沖減了41.3%的貿易順差。外國直接投資的急劇增長除了因為我國的勞動力優勢和潛能以外,很大程度上還得益于我國對外資在、產業政策、市場準入等方面的各種“超國民待遇”。而且,這種政策誘使國內相當多的資本境外注冊,境內投資。根據商務部相關統計,2005年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中,來自維爾京群島、西薩摩亞、開曼群島這三個離岸法區的投資占總投資的14.26%,這些所謂的“外資”多屬我國民營小企業,它們迂回投資的資本雖然來源于國內儲蓄,然而其投資收益卻計入了外國投資收益賬戶,從而使得該賬戶的逆差進一步擴大。
我們可做一個估算,假定實際利用外資從現在起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并且回報率為10%的話,那么這意味著5年以后由外國直接投資帶來的資本和項目盈余將無法彌補投資收益匯回引起的經常項目逆差。
3.對國內資金形成了“排擠效應”。目前,我國不再是像十幾年前那樣資金短缺了,我國擁有巨額的外匯儲備和國內儲蓄。截至2007年3月,我國已擁有1202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在我們努力吸引外資流入以促進國內增長的同時,國家外匯儲備和國內儲蓄卻出現了閑置,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對外資的利用會對國內資金的利用產生一定的排擠效應。國外憑借其技術和資金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國內企業的投資空間,也使國內難以找到收益良好的投資點,從而在實際中形成了外資對內資的“排擠效應”而非“互補效應”。再者,如果流入的外資中包含大量游資,則更會對一國的金融穩定、經濟安全帶來威脅。所以,在目前外匯資金過剩條件下,放松資本流出限制,允許境內居民尋找境外投資渠道,對于推進我國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是有積極的意義。
4.外資沒有得到高效的利用。退一步說,即使我國目前仍然處于資金不足的階段,現階段吸引外資的策略也還是存在缺陷的。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的根本原因是國內資金不足,特別是外匯資金不足,不能從國外進口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所以,引進的外資應該轉化為進口,反映為進口的增加。然而,在我國,外商投資卻與進口關系不大,反而是轉化為以人民幣計值的國內采購,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形成了出口加,導致出口的增大。大量的貿易順差對于中國未必是好事,因為貿易順差賺回來的是美元,是增加外匯儲備,從資源的角度講,可能是一種浪費。而逆差實際上等于是買生產性的設備,相當于投資,只要選擇比較好的投資項目,投資比存在里所帶來的效益更高。這樣做,一方面能夠很快地提高生產能力、增加就業以及增加經濟總量;另一方面,通過進口可以補充一些短缺的原,將其轉換為生產能力,帶動國內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的優化。
如果引進外資不是為了進口國外先進的機器設備和技術,而只是為了擴大以人民幣計值的投資規模,那么內資和外資的功效是相同的。當外商投資完全被外匯儲備吸收時,可以認為外商是在用人民幣進行投資,這與央行擴大貨幣供給沒有太大的區別,我們只是利用了外資的職能和技術職能,而沒有利用外資的資本職能,因此存在外資利用方面的浪費。
另外,中國對資本賬戶較為嚴格的控制只能是一種暫時的制度安排。一方面, 經常項目下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使資本項目管制難以有效,資本的流動是與貿易項目直接或間接聯系的,外貿規模的迅速擴大將繼續增加資本管制的難度和;另一方面,從長遠來看,封閉的國內金融使本國喪失了利用國際金融市場來為國內經濟發展服務的利益,國內者不得不承擔遠較國際水平為高的融資成本,封閉的金融體系還有造成國內金融部門的低效率,金融市場缺乏競爭不利于金融市場的健康運行等缺點。所以,逐步放松對資本流動的控制特別是資本對外流動的控制是我國不可回避的方向。
三、放寬資本流出限制,合理進行資本項目管制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目前這種非均衡管制的格局已經不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了,我們應適時改變這種格局。簡單來說,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理性對待資本流入,注意風險防范。一方面,在我國經濟發展和利用外資達到一定水平之后,我國引進外資不宜再像過去一樣多多益善,來者不拒,我們應將利用外資和國內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避免利用外資中重規模輕效益、重流入輕流出的思想,通過引入公平競爭原則,防止只享受優惠政策、不帶管理和技術的低效的外商投資行為,并且可以從源頭上杜絕從國內外逃的資本以外資的形式回流到國內享受優惠待遇。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人民幣的不斷升值,導致大量短期投機性資金的流入,這部分資金的流入勢必影響到國內金融及經濟的穩定性,對此,我們應做好風險控制。
2.合理放寬資本流出,加大“走出去”力度。加快資本流出步伐,實現資本項目流出入的對稱管理。加大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力度,鼓勵本國企業到國際市場上廣泛參與國際競爭。
一方面,面對入世后的國際競爭國內化和對華頻繁的反傾銷制裁等因素,中國企業應將對外貿易轉化為對外直接投資,通過境外投資企業,把生產活動的不同環節分解到全球不同區位進行生產,使國際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將中國產品帶入國際市場,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另一方面,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充分利用國際的資源,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全球化提供的便利。通過拓寬資本流出渠道,進入國際資本市場,提高本國的資本收益率。此外,還可以通過本國企業投資收益的匯回,為我國國際收支保持長期平衡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改變我國資本項目的非均衡管制,就應當適時放開資本流出,同時取消對資本流入的鼓勵措施。并且,在此基礎上,從中國實際出發,借鑒國際經驗,以放松資本項目交易限制、引入和培育資本市場工具為主線,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依照循序漸進、統籌規劃、先易后難、留有余地的原則,分階段、有選擇地逐步推行資本項目開放措施。
參考文獻:
1.朱孟楠.金融監管的國際協調與合作[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2.陳小蘊.我國國際收支投資收益逆差的成因、負面效應及變動趨勢[J].國際金融研究,2004(7)
3.趙春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現狀與發展前景[J].世界經濟,2004(3)
【試析我國資本項目管制格局的合理性】相關文章:
試析我國遺囑自由及其限制03-20
試析我國善意取得制度的完善01-17
試論我國的公司資本制度12-29
試析我國軍旅歌曲的藝術特征03-08
試析我國勞動爭議解決機制的完善12-07
我國制造業資本存量測算03-24
試析走進我國制藥企業的物流管理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