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歸經中醫骨傷科肝腎用藥特點研究
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兩大基本特點,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疾病歸經中醫骨傷科肝腎用藥特點的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借鑒。
歸經理論作為中藥藥性理論之一,其形成是在中醫基本理論的指導下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以藥物所治療的具體病證為依據,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用藥理論[1].在實際臨床運用中并未像四性五味那樣嚴格,但古人用"歸經"這一說法證明歸經理論在整個中藥藥性理論中占有一席之地。
值得深思的是,《中醫傷科學》包含的各種代表方中藥物的第一歸經歸肝(膽)經的占大部分,這與《內經》所述肝主筋、腎主骨的理論相一致,借此提出筆者的拙見。
1歸經的發展淵源
在中藥歸經的發展歷史中,歸經絕大多數附在"四性五味"之后在中藥本草學中做討論。從《素問·宣明五氣》的"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到《素問·至真要大論》"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雖然沒有直接提出藥物歸經,但是指出了五味作用定向、定位的概念,普遍被認為是中藥歸經理論的源頭。
金元時期的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載有"各經引用"藥,專述"去臟腑之火";其后李東垣、王好古等醫家繼承和發展了張氏學說,在論述中藥藥性時用經名"太陽"、"少陽"等以定位藥物作用經絡,說明這一時期以張元素為首的醫家通過臨床實踐經驗總結,創立了系統的中藥歸經理論[2];但"歸經"作為一個藥性名詞直到清代才由沈金鰲提出,在其《要藥分劑》中總結歷代本草中有關論述歸經的內容,把"引經""響導""行經""入""走""歸"等名詞統稱"歸經"[3],并作為專項列于主治項后說明藥性;清·江考卿《傷科方書》在13味總方中論述了"十二主穴"的'引經藥,每穴所用引經藥2~5味;清·趙廷海的《救傷秘旨》更擴大到"三十六大穴",每穴加用引經藥1~4味;藥物的趨向性與臟腑經絡結合在一起,最重要的是指明了藥物作用的部位。徐靈胎言:"因其能治何經之病,后人即指為何經之藥",指出藥物歸經是通過臨床實踐得來的。姚瀾在感嘆時醫用藥"但識其性味主治,而于所入之經絡,每多忽之,此所以有誅伐無過之譏,而難于收針芥相投之效也。"遂撰《本草分經》以經絡為綱,以藥為目,闡述藥物歸經,每經下分補、和、攻、散、寒、熱等項詳加論述,可謂是藥物歸經理論的專著。
歸經理論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累積、建立,是以歷代醫家臨床實踐為基礎的,"凡藥性有專長,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間,雖圣人亦必試驗".它為后世醫家提供了另一條用藥依據,并在逐漸增多的藥物中篩選最適合的治療處方。
2中醫骨傷科用藥特點
2.1整體觀念,辨證論治
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是中醫理論體系的兩大基本特點,辨證論治以整體觀念為前提,中醫骨傷科在治療用藥時亦遵循這兩大特點,特別強調內外兼治。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不同的臟腑、形體、官竅組成,它們通過經絡相互聯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依賴臟腑調和、經絡通暢、氣血運行。若機體遭受損傷,則必然引起功能紊亂。正如《正體類要》所述,肢體損傷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這說明損傷可導致內在氣血、營衛、臟腑功能的失調,局部損傷和整體功能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確定治則必須從整體出發,根據辨證結果,論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4].
2.2祛瘀和血,療傷續折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云:"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以及《辨證錄·接骨門》指出"內治之法,必須以活血祛瘀為先,血不活則瘀不去,瘀不去則骨不能接也,瘀去新骨生則合矣",這些理論都把骨傷治療的源頭指向"瘀血".骨傷早期由于筋骨脈絡損傷局部腫脹疼痛明顯,血脈受損,血溢脈外,成為"離經之血"而留積于體內,"瘀血"成為早期的病理表現;瘀血不散、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均可引起臟腑機能的變化,因而活血祛瘀在傷科中運用最為廣泛。高飛等[5]分析了《中醫方劑大辭典》接骨條下117首接骨方藥的組方規律,重在活血化瘀是其特點之一。活血祛瘀不僅在內治法中注重,還體現在外治上,如選用消瘀止痛膏外敷局部以達到目的,然內外治法在選藥上并沒有太大的區別。清·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中說到,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
損傷中期當以"和血"為主,"和"在《說文解字》中為相應也,從口,禾聲!吨杏埂返谝黄涊d:"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和血即在治療用藥中注重"氣血和諧".《素問·調經論》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氣與血皆是人身之精所化,氣屬陽,血屬陰,兩者互根互用,故當"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至和平"(《素問·至真要大論》),以"守經隧焉",否則"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素問·調經論》)。
2.3補肝益腎,筋骨并重
損傷日久,正氣必虛。根據"損者益之"、"虛者補之"的治則,當以"補"為要。骨傷科疾病多為外來暴力所致,往往傷筋在先、折骨在后或僅有筋傷;且《內經》有"肝主筋,腎主骨","諸筋者,皆屬于節"、"腎生骨髓"等論述,因此筋傷易內動于肝,肝血不充,血不濡筋,筋傷難愈,宗筋束骨不力,則折骨難續。肝精肝血充足,"淫氣于筋",筋得其養,才能運動靈活而有力;骨折可內牽于腎,腎為藏精生髓之本,骨折的愈合有賴于腎精所提供的營養,只有腎精化源充盈,骨折才能如期愈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腎生骨髓,髓生肝",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也提出"乙癸同源,肝腎同治","乙癸"即"肝腎",故肝腎同源,因此在辨證用藥上強調筋骨并重,注重滋水涵木。
3疾病歸經與骨傷科用藥的相關性
表1顯示,藥物作用的定位起源于疾病的定位,而病位的辨別主要依靠辨證方法,判定出病變部位所在的臟腑經絡,因而中藥歸經與疾病定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6].歷代雖然沒有"疾病歸經"的記載,但"疾病歸經"的思想卻貫穿于整個中醫藥學;"五氣所。盒臑猷妫螢榭,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膽為怒,是為五病"(《素問·宣明五氣》),以及病機19條:"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氣?郁,皆屬于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其明確提出病名、癥狀、病因與病位的關系,對疾病的本質進行了概括、分類,所以《內經》在這里已經出現"疾病歸經"的端倪;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運用六經辨證遣方用藥,六大提綱對"疾病歸經"的闡述赫然在目;馬威等[7]統計《中醫內科學》治療肺系疾病的藥物,歸肺經的藥物構成比顯著增多(P<0.01),達到44%;《中醫內科學》中所選用的方劑多以傳統經方為主,說明經方中也蘊含著辨"疾病歸經"選藥的組方規律。疾病可有不同的證型,每一證型所選的主方不一樣,但藥物的歸經卻很相似,這是藥物歸經與疾病歸經的內在聯系。筆者對《中醫傷科學》進行了統計,藥物只取第一歸經。
表1顯示,《中醫傷科學》用藥歸肝經的藥物占大部分,心經其次,歸腎經的藥物基本上位列末尾,這似乎與"腎主骨"的理論背道而馳,但從表2我們了解到,總共474味藥中歸肝經157味,歸腎經僅有26味,膀胱經12味;骨傷科常用的止血藥、活血化瘀藥、祛風濕藥等共83味,僅有1味歸腎經,2味歸膀胱經,均分布在祛風濕藥中。歸腎(膀胱)經的藥物如此之少,是導致傷科中歸腎經中藥少的直接原因。無獨有偶,馬威等[7]統計《中醫內科學》中腎系疾病,歸腎經的藥物也是最少的(37味占10%);其次,中醫臟腑辨證時凡涉及到腎的兼證辨證中,"腎"絕大部分都位列其他臟腑之后,比如心腎陽虛、肺腎陰虛、脾腎陽虛、肝腎陰虛等,而中藥的歸經理論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的,因此臟腑辨證中將"腎"位列其他經之后的排列模式,對藥物歸經的影響可能比較深遠[8],所以骨傷科用藥歸腎經的雖然少,但并不與"腎主骨"相違背。清朝御醫吳謙非常精于用藥,注重損傷"專從論血,從肝論治".在其編撰的《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將傷科內治法的"用藥歸經",上升到傷科的"疾病歸經"即"凡跌打損傷、墜墮……不分何經,皆以肝為主",這與筆者統計的4類骨傷科疾病用藥皆以肝經為主相互印證,同時也說明骨傷科疾病與肝經聯系密切。再則"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同源",因此可以說骨傷科疾病用當歸屬于"肝腎經".
筆者在統計過程中也發現,"當歸"在群方中是一個常用藥。《中醫傷科學》附方索引的282個方子中,含有當歸(或歸尾)的126個占44.68%,如此之高的比例實屬罕見;異遠真人在其《跌損妙方》開篇用藥歌訣中講到"歸尾兼生地,檳榔赤芍宜,四味堪為主,加減任遷移",可見當歸(歸尾)在傷科用藥中的重要性。當歸為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lica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性甘味辛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調經、活血止痛、潤腸通便的作用!渡颀埍静萁洝妨袨樯掀罚哂兄委"諸惡瘡瘍,金瘡"之效!夺t學啟源》載"當歸,氣溫味甘,能和血補血,尾破血,身和血。"當歸揮發油中的內酯類化合物為解痙、鎮痛的主要活性,阿魏酸和當歸多糖能促進造血功能。有文獻報道[9],當歸可影響內源性凝血系統而顯著延長凝血酶時間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其中的當歸多糖及其硫酸酯抗凝血作用的同時,能升高低切全血黏度,增強紅細胞聚集性,促進血小板的聚集[10]
.基于當歸的多種生物活性,古人在傷科初、中、晚三期選用當歸極其合理。
當歸在傷科臨床中廣泛運用,是"疾病歸經"指導骨傷科用藥中的一個實例。與吳謙主張"不分何經,皆以肝為主"理念、與異遠真人臨床必選歸尾、與筆者對《中醫傷科學》的統計結果皆不謀而合。
過去在沒有現代藥理學實驗的佐證下,能夠對用藥做到如此精準,可見"中藥歸經"的實踐與"疾病歸經"思想的運用功不可沒。
參考文獻:
[1]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28-612.
[2]黃璐明,唐仕歡.中藥歸經理論的概念淵源和內涵探析[J].中醫雜志,2009,8(8):680-682.
[3]李志強,杜鵑,孫仕潤.歸經學說與辨證理論的關系探討[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8(6):544-546.
[4]王和鳴.中醫傷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15-369.
[5]高飛,王明喜.《中醫方劑大辭典》接骨方用藥特點[J].山東中醫藥雜志,1998,17(3):100-101.
[6]李渡華,王洪博,于麗,等.中藥歸經學說與中醫辨證的關系[J].中醫雜志,2011,52(3):184-186.
【疾病歸經中醫骨傷科肝腎用藥特點研究】相關文章:
3.中醫養肝知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