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民和縣退耕還草現狀調查
摘要:通過對民和縣退耕還草現狀的分析,指出退耕地草地管理、利用和后續產業開發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今后可持續發展的建議,以為民和縣退耕還草工作的展開提供參考。
關鍵詞:退耕還草;現狀;存在問題;對策
青海省地處中國西部,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俗稱“中華水塔”。20世紀后期由于人為因素的破壞和自然災害的影響,青海地區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水土流失嚴重,草原退化和荒漠化程度加劇,并且不斷向東推進。這不僅對青海,而且對全國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態平衡也帶來不利影響[1]。為改變這種局面,同時縮短青海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差距,促進青海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穩定發展。2000年,民和縣以國務院提出的“退耕還林(草)試點工作”為契機,強抓機遇,緊緊圍繞“生態立縣”這一目標,認真貫徹國家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政策,在圓滿完成退耕還林(草)任務的同時,使民和縣的生態環境大為改觀,為青海乃至全國的生態環境改善作出了貢獻。
1民和縣自然概況
民和縣位于青海省的最東端,地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俗稱青!皷|大門”,為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南北長約69km,東西寬32km,平均海拔2 100~2 500m,東經102°26′~103°04′,北緯35°46′~36°26′。土地總面積1 890.82km2,耕地3.14萬hm2,其中水澆地0.8萬hm2,淺山地1.69萬hm2,腦山地0.65萬hm2。東北以大通河、湟水河與甘肅省永登縣和紅固區為界;西北和本省樂都縣毗鄰;西以拉脊山與化隆縣分界;南以黃河同甘肅省積石山縣、永靖縣隔河相望。縣境內地形復雜,拉脊山在民和縣的西部,是民和縣的主要山脈,俗稱“南大山”。北山系大板山的支脈。民和縣整個地勢是西部高,東南部低,由西向東北,東南傾斜,在全縣形成較大的8條溝谷。河水流入湟水河和黃河。最高點是民和、化隆和樂都3縣交界的尕長峽山,海拔4 220.3m,縣境內相對高差達2 570m。從滿坪鎮浪塘到大莊山一線為分水岑,把民和縣分為黃河、湟水兩大水系,統稱為河湟谷地。在黃河、湟水兩岸發育成三級階地,構成了下川口和中川小盆地。
民和縣遠離海洋,大陸性氣候特征較明顯,降水少,氣候干旱,溫度變化較大。年均氣溫6~9℃,極端高溫為38℃,極端低溫-22℃;年日照時數為2 400~2 600h;無霜期170~200d,年降雨量350~700mm;≥0℃積溫2 400~3 400℃;10月下旬土壤開始上凍,翌年3月上旬開始解凍,凍土期125~128d。從腦山到川水地區作物生長期210~240d;川水牧草萌芽時間為3月上旬,青草期川水4月上旬至10月下旬,淺山4月中旬至10月中旬,腦山4月下旬至10月中旬。枯草期大約4~5個月。
2退耕還草現狀
民和縣共計退耕還林(草)面積為1.47萬hm2,其中,2000年畜牧部門退耕還草面積共計0.165萬hm2,后由林業部門以1m的林帶3m的草帶的方式退耕還草0.935萬hm2,現共有退耕草地為1.1萬hm2,主要分布在淺山和半淺半腦山的轉導、馬營、大莊、總堡、隆治等鄉鎮,退耕牧草主要是紫花苜蓿,無其他牧草品種。2009年經民和縣草原站的測定,單產鮮草平均為12~18t/hm2,草地鼠害和退化較嚴重,重度退化的草地紫花苜蓿成了劣勢種,其他雜草成為優勢種或成為禿斑地和摞荒地。
3存在的問題
3.1退耕地牧草退化嚴重,產草量持續降低
民和縣退耕地以種植紫花苜蓿為主,播種當年及翌年生長較好,后由于田間管理不善,鼠害頻發,大部分還草地退化嚴重,經調查,在民和縣1.1萬hm2的退耕草地中,重度退化成為禿斑地和摞荒地的有0.6萬hm2,占54.5%,輕度退化的有0.5萬hm2,占45.5%,各鄉鎮的退耕地雖進行了多次的鼠害防治,但由于未能及時進行補植補種,產草量持續下降,退耕還草草地的后續利用還是受到了很大影響。
3.2后續產業開發力度低,產業結構調整困難多
民和縣屬國家級貧困縣,自然條件惡劣,干旱多災,群眾生活困難,大部分群眾處在溫飽線上,自我發展能力差,退耕還草后,對后續產業投入開發力度不足,發展步伐緩慢。而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養殖業和其他產業,都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由于缺資金一些種養加項目無法啟動,嚴重制約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影響了農民收入和經濟的發展。
3.3退耕草地后續管理缺位,鼠害嚴重
據調查,自2000年部分鄉鎮退耕后,農戶對自家退耕地的田間管理不到位,致使部分退耕地雜草叢生,鼠害泛濫,尤其中華鼢鼠和高原鼠兔的危害最為嚴重,盡管林業和畜牧部門對全縣的退耕地多次進行了分片防治,但缺乏退耕地所有者的配合,鼠害嚴重,草地退化的勢頭未得到根本遏制,影響了全縣退耕草地經濟及生態效益雙重效益的發揮。
3.4缺乏開發利用的長效機制,可持續利用后勁不足
從縣上到鄉鎮到村上,自退耕后,各級政府從未制定和出臺退耕地后續轉化利用的相關措施和后續轉化利用的長效機制,造成這一資源的浪費,沒有發揮退耕地生態和經濟的雙重效益。
4對策
4.1加大投入力度,加強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力度
一是加強國家及地方財政的扶持力度,開展小額信貸業務,使農民手中有足夠的資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后續產業的發展,發展畜牧業和草業加工業,發揮退耕還草地的最大效益,使農民從根本上脫貧致富[2];二是延長退耕還草的補助期限。由于西北地區,特別是民和縣這個半干旱區,自然條件惡劣,干旱多災,土壤水分含量少,致使牧草生長環境惡劣,產草量低,經濟效益不高,國家應當延長退耕還草補助年限或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切實確!巴说南漏p還的上﹑穩的住﹑不反彈”,使退耕還草的成果得以保持和延續。三是實現退耕草地與畜牧業的有機結合。針對退耕地豐富的飼草資源,大力發展草食畜舍飼養殖力度,以提升草的升值轉化利用效果,達到農民增收的目的。
4.2加大項目爭取力度,夯實草業發展基礎
充分利用好國家對“三農”的各項優惠政策,積極爭取草業發展項目,建立穩定的投資渠道,實行國家、集體、個人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投入機制,加大對退耕草地的開發、利用以及改良力度,使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3]。
4.3努力推進退耕草地的產業化體系建設,制定出臺后續轉化利用的長效機制
要以產業化經營來推動民和縣退耕草地的后續發展,政府要制定各種優惠政策,放寬投資環境,成立一批退耕草業加工(養殖)合作社,逐步建立起合作社連農戶的草業產業化生產經營體系,制定和出臺對退耕草地的長效利用機制和保障措施。
4.4改變補種模式,提高種植效益
進一步開展退耕地優質飼草引進栽培試驗,篩選優質高產、適合民和氣候特點的牧草品種[4],改變原來退耕地種植紫花苜蓿一種牧草的格局,根據不同地區開展合理化種植模式,在淺山地區要以種植紫花苜蓿為主,在鼠害嚴重的腦山地區和高位淺山則以根
【淺談民和縣退耕還草現狀調查】相關文章:
GPS在退耕還林(草)工程中的應用03-17
淺談彩葉草繁殖技術03-17
淺談關于高校審計的職能現狀與創新03-24
淺談西藏高校行政管理現狀05-27
淺談基層醫院藥師的現狀與發展趨勢05-24
淺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現狀與發展06-23
淺談高校多媒體教學的現狀分析與思考03-18
淺談我國林業現狀及整地、造林方法03-17
淺談建筑裝飾裝修的現狀與發展趨勢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