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知、知識和創新本質
[摘要]關于創新或技術創新,大多數學者從范圍、類型和特征等來界定其涵義,很少涉及到創新本質的研究。本文以為經濟主體的認知模式和累積知識是創新產生的主要動因和本質所在,并提出了一個綜合性的分析框架。 [關鍵詞]認知 知識學習 知識轉化 創新一、關于創新研究的扼要回顧
熊彼特是最早把“創新”引進經濟學的人,他開創了關于“創新”研究的先河。熊彼特以為,創新就是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其目的是為了獲取潛伏的利潤[1]!皠撔隆笔巧a要素的新組合。之后,美國經濟學家曼斯菲爾德(M.Mansfield,1971)提出,創新就是“一項發明的首次應用”,以為與新產品直接相關的技術變動就是創新。英國經濟學家佛里曼(C.Freeman,1997)以為:產業創新或技術創新是指“第一次引進一個新產品或新工藝中所包含的技術、設計、生產、財政、治理和市場步驟”。我國學者傅家驥以為,技術創新是企業家捉住市場信息的潛伏贏利機會,以獲取貿易利潤為目標,重新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強、效率更高和用度更低的生產體系,從而推出新產品和新工藝、開辟新市場、獲得新原料和建立新組織的過程[2]。徐慶瑞以為,技術創新是技術變革的一個階段,包括技術發明、創新和擴散三階段[3]。柳卸林以為,創新是與新產品的制造和新工藝或設備的首次貿易應用有關的技術的、設計的、制造及貿易的活動,包括產品創新、過程創新(工藝創新)和擴散[4]。
除此之外,新制度經濟學、演化經濟學和認知經濟學均對創新本源有過一定的探討。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諾思提出了“制度創新/認知模式”,即制度創新的根源是主體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模式的改變,以為“制度變遷是人類知識積累和認知過程的一部分”,“人的認知信仰結構是面對不穩定性時對經濟現實的理論化……,基于他們的信仰體系,人們有意識地修改制度結構”[5]。演化經濟學家溫特和認知心理學家納爾遜合作探討了認知科學與技術進步之間的關系,從演化的角度和認知的角度對創新產生進行了研究,并形成了VSR范式的創新模式[6]。帕羅依(Parayil,1991)指出,應該在技術知識進化的熟悉論框架內,思考技術變遷的模式[7]。意大利學者保羅·色瑞(Paolo Seri,2001)在演化經濟學的“有限認知”假說基礎上,以為認知模式是創新產生和經濟發展的基本驅動力,并構建了相應的模型[8]。
以上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創新的產生進行了研究,有其理論依據,特別是演化經濟學和認知經濟學對創新本質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討,但缺乏一個同一的綜合性分析框架。本文試圖從認知和知識的視角研究和理解創新本質,并提出一個綜合性分析框架。
二、一個可能的綜合分析框架:
認知、知識和創新本質
。ㄒ唬┱J知與創新
認知和認知模式是人們行為產生的基礎。人們的行為是由認知模式引導的。所謂“認知”是指人們通過推理、直覺或感知獲取知識的行動或過程,或人們對外界事物進行知識和信息加工時形成想法的過程。認知模式是個人長期形成的有關事物的觀點、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和文化心態。人的認知結構的形成和發展需要經歷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四個基本的心理發展過程。
認知經濟學以為人類感知是解釋個體知識和行為構建的基石。本文遵循演化經濟學和認知經濟學的經濟理論,以有限信息和有限認知假說為條件,以為引起經濟主體(包括個體和企業)創新的決定性因素是學習和認知或認知模式。當他們面對繁蕪多變的經濟世界,只能依靠某種認知模式來進行決策,通過預期和意識采取行動,環境的變化通過信息反饋影響經濟主體的認知,經濟主體通過認知模式對這些變化進行評價和判定,從而形成新的預期。一旦外部環境變化,人們的認知結構,進而行動將遭受預期結果和實際結果的不匹配。面對這樣的差異,經濟主體***進行創新,即形成新的認知模式,嘗試新的辦法,這就是認知模式內在的創造過程。這一學習過程不僅能夠使得自身的認知模型適應環境變化,而且能夠促進認知模式本身的演進,產生新的認知模式。
不同的認知模式對創新有著不同的影響,有的認知模式是活躍的、具有創新動力的,有的認知模式堅守陳舊的思想、方式和慣例,毫無創新可言。所以研究創新主體的認知模式,特別是研究企業家的認知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假如企業家具有適當的認知模式,有助于他們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創造的翅膀,是企業家能否提出新見解、新辦法的條件。想象力豐富的企業家一般能夠利用自己原有的認知模式,使自己的思維更加活躍,這樣就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不斷創新。企業家的認知模式特別有助于他們提出凡人所不可能提出的一些新奇、奇異、大膽的思想觀點。這對企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創新性。
在堅持共享認知模式上個體認知的拋錨或認知模式剛性會封閉創新的渠道。例如假定某個個體連續存在于兩個相繼的時期(T1、T2),在T2期,個體如何基于T1期的認知模式來解讀T2期的“現實”呢?在T1期,社會上的個體通過制度、通過集體學習,形成共享認知模型。在T2期,個體學習一定以已經存在的T1期的集體學習為基礎,換言之,T2期的認知模式是建立在T1期的認知模式基礎上。在T2當個體面對新情況新題目時,傾向于通過共享認知模式來穩定預期并形成相應的行動。個體認知模式就變得相對缺乏彈性,而創新是個體面對新事件時認知反應或認知模式的改變的結果,在堅持共享認知模式上個體認知的拋錨,抹殺了創新。
。ǘ┲R與創新
納爾遜和羅森伯格(Nelson
【認知、知識和創新本質】相關文章:
企業的知識本質與知識創造03-21
論慣性的本質和起源06-14
知識創新 知識資本與企業績效03-20
知識管理組織創新的基點03-24
知識治理組織創新的基點03-29
超前認識的本質、特征和基本形式03-21
關于企業文化的成因和本質的初探03-22
隱性領導與組織的知識創新研究03-25
民法的本質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