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日端午節風俗比較
摘要:端午節在中日兩國都是重要的傳統節日,經過千百年時間的推移與文化的演變,兩國在這一節日的風俗習慣已經大不相同。由此體現出了兩國在文化內涵、宗教信仰、民族特性等方面的差異。
關鍵詞:中國;日本;風俗;差異;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已經擁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中國的端午節至少在公元4世紀就已傳到日本,經過千百年來日本文化的沉淀、改變,無論是意義還是風俗,已經與中國的端午節相差甚遠。本文通過對中日兩國端午節風俗的比較,總結出兩國端午節風俗的異同,并簡單分析其成因。
一、中國的端午節
1、端午節的起源
中國的端午節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其起源分為:“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孝女曹娥說”等幾種。其中比較為中國百姓所接受的是“紀念屈原說”,現了人民對于這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滿腔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氣節的緬懷之情。大家懷著對屈原的無限崇敬與追念,將端午節這個節日發揚光大。
2、端午節的風俗
據相關考證,中國的端午節最早起源于南方,逐漸傳到北方后,亦得到了北方人民的喜愛與重視。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端午節的習俗并不完全相同,但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掛艾葉,驅毒辟邪。艾葉,又名艾草、艾蒿。由于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精油,所以能產生特殊的芳香,可以驅蚊驅蠅,凈化空氣。并且中醫經常以艾蒿入藥,可以理氣血、暖子宮、祛濕寒。因此,每到端午,家家戶戶均在門上懸掛艾葉,用以驅毒辟邪,這一風俗至今仍然被完好的保留了下來。
(2)吃粽子,祈愿安康。“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 民謠?傮w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除此之外,在長江流域地區,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涂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健康長大。
(3)賽龍舟,追思先哲。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F在,賽龍舟不單單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二、日本的端午節
1、 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傳入日本的確切時間已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端午節是由遣唐使傳回日本的。由于當時的遣唐使多是富家子弟,因此一開始端午節在日本是帶有貴族氣息的節日。進入江戶時代后,才逐漸演變成了大眾化的節日。由于明治維新,日本廢除了舊歷,改用公歷,因此在日本,端午節也由原來的農歷五月初五,變成了現在的公歷5月5日。
2、端午節的風俗
日本端午節的習俗由傳入之初,經過千百年的文化浸染,已經發生了很多改變,其風俗習慣與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
(1)在門口插艾葉和菖蒲,預防火災。在中國,艾葉是用來驅毒驅蟲被懸掛于門眉。而在日本,由于房屋多為木質結構,因此插艾葉和菖蒲這一習俗就被賦予了新的含義―預防火災。
(2)喝菖蒲酒,洗菖蒲浴。由于日本在端午節時期進入了梅雨季節,氣候異常悶熱潮濕,易引發傳染病。因此人們會在端午節時,用菖蒲的根和葉子泡酒喝,并用浸泡菖蒲的熱水洗澡沐浴。日本民間認為菖蒲具有解毒、治胃病的功效。因此喝菖蒲酒,洗菖蒲浴能夠祛病強身。
(3)供奉粽子和柏餅。在日本,人們用糯米粉制成面團,里面不添加任何東西,用竹葉包裹成長方形后,再以竹葉的細梢部分進行捆扎,蒸熟后使用,軟糯香甜。柏餅是用柏樹的葉子包的帶餡的年糕。由于柏樹的枯葉會在新葉長出之時掉落,因此被認為具有“去舊迎新”的美好寓意。端午節吃柏餅,目的是祈愿孩子健康茁壯的成長。
(4)懸掛“鯉魚旗”。日本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是,掛鯉魚旗,擺武士偶人。日語中,“菖蒲”與“尚武”的發音相同,因此被視為男孩的節日。所以,每到端午節,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出鯉魚形狀的旗子,有一個男孩掛一條。從鯉魚旗的數量可以知道此戶人家有多少個男孩子。家里還要擺出相應數量的武士偶人,表示孩子未來能成為武士。不過,有的日本學者認為:原始的武士偶人可能是用來轉移污穢和災難的,就是把它們扔到江河大海里。這和中國民間的“躲避災星”、“扔災”習俗是一致的。
三、風俗差異的成因
中國端午節的風俗經過幾千年文化的洗禮,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而日本的端午節雖然時間教中國短很多,但是風俗的變化之大已經與中國的傳統含義相距甚遠。究其原因,可簡單歸納為以下幾點:
1、文化內涵的不同。中國的端午節主要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日本起初雖然全盤吸收了中國的儀式和習俗,但是思想上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延續。因此體現在風俗上才出現了前面所提到的若干差異。
2、宗教信仰的不同。中國的很多風俗都是來源于道教的民間信仰,例如掛紙葫蘆、系五彩線等。而在日本卻完全沒有這樣的信仰基礎,因此這方面的風俗差異較大。
3、民族特性的不同。端午節在日本已經演變成了以男性為中心的男孩節,這一演變充分體現了日本的民族性。也說明日本對于其他外來文化并不是簡單的收容,而是具有選擇性的學習和模仿,同時融入自身的民族特質。
參考文獻:
[1] 小林茂美.日本民俗研究大系.國學院大學,1983.
[2] 林芬蓉.端午節供考[J].比較民俗研究,1990.
[3] 折口信夫.年中行事.折口信夫全集,1983.
[4] 閆茁.論端午節在日本的變遷[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