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分析翻譯中的文化缺損與形象轉換
摘要:在英漢互譯中,由于不同國家和民族有著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難于找到文化共核而進行形象轉換,往往造成對原語文化意象的損害。該文從歸化和異化的角度分析了翻譯中的文化缺損和形象轉換。
關鍵詞:文化缺損;形象轉換;歸化;異化
1.引言
據新浪科技訊2006年11月18日消息,龍芯處理器的英文名稱已定為“Loongson”,產品今后在業界將以Loongson品牌推廣,而在學術界會繼續使用Godson。Loong為中文“龍”的音譯,先前龍芯的英文名稱Godson曾被國人根據發音親切地稱為“狗!。[1]
Godson英文原義為“教子”,延伸為上帝之子、龍的傳人之意;Loong為中文“龍”的音譯。中國的龍與西方的Dragon在來源、神性、意蘊、功能等方面多有不同,中國龍取象廣博,形態神奇,主要象征和諧、正義與吉祥;西方的Dragon取象窄狹,外貌丑陋,主要代表魔怪、邪惡與禍祟。
可見,中華文化里的龍和西方文化中的dragon有著截然不同的形象和喻義,由此我們處理此類文化意象詞語的翻譯時必須注意目標語讀者的可接受性,又要兼顧原語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中華文化里有關龍的詞語還有“望子成龍”,“臥虎藏龍”,“四小龍”等等,龍在漢語里幾乎無處不在,我們自稱為龍的傳人,是因為中國龍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是隨著各民族的融合而逐步增加各氏族圖騰的因素,吸取了氏族圖騰動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而完成,它具有鹿、蛇、虎、鷹、鯉等動物的特征,由此逐漸發展為帶有幻想的集合圖騰,成為中華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續時間最長的圖騰神。[2]因此,“望子成龍”常常被翻譯成“to long to see one’ s son become a dragon”[3],電影《臥虎藏龍》的英文名為“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而“亞洲四小龍”卻通常譯為“ the four Asian tigers” 。[4] 諸如此類有關中國龍的英譯,均在某種程度上對中國龍的形象進行了轉換,也就是說譯者在翻譯中遇到了文化缺損這一難題而作出的策略。
本文以中國龍的英譯為切入點,從歸化和異化的角度分析翻譯中的文化缺損和形象轉換,并提出對翻譯中文化不等值現象的處理策略。
2.歸化,異化與文化缺損
各民族的歷史文化是由各自特定的歷史發展進程和社會遺產的積淀而形成的。英漢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不同,因此所形成的歷史文化內涵就必然有差異。即使是在同一種文化下,也會出現不同的亞文化,所以說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絕對的。但是這種差異也包含著相似性,也并不排除完全重合的情況,否則翻譯就無法進行。因此,我們說不同民族在文化上是“絕對歧異,相對相似”。正因為中國的龍和西方的dragon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所以最初的翻譯者就把兩者基本等同起來,比如,中國龍取蛇身,而dragon在西方其實就是大蛇serpent,這是其一;其二,兩者均為虛幻神化之物。然而究其文化根源,正如本文開篇所述,兩者在本質上實乃截然不同。因此,在翻譯這類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詞語時,我們就必須慎之又慎,在歸化異化等翻譯手法中尋求最佳的詞語和表達方式。
所謂歸化,即歸化翻譯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是指抓住原文語用意義,從目的語中選取與原文語用意義相同的表達來翻譯。而異化,也就是異化翻譯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則是保留原文的表達結構和表達方法,甚至包括形象,將異國文化的表現法介紹到目的語中轉換方法。[5]例如,將“望子成龍”譯成“to hope one’ s children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或者“to long to see one’ s son become a dragon”,前者采用的就是“歸化”(Domestication),后者就屬于“異化”(Foreignization)。而將“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譯成“一箭雙雕”是為“歸化”,譯成“一石二鳥”就是“異化”。
一般說來,歸化翻譯法側重目標語讀者的可接受性,實質上是將原語文本納入到目標語文化體系框架下進行轉換,最大限度地打破文本的地域性,使得譯文容易為目標語讀者理解和接收。然而,“歸化”是將一種文化中的獨特成分轉化為另一種文化中人們所熟悉的內容,表面上避免了文化沖突,實現了文化的交流,實際上這樣就往往造成了對原語文化的損害,從而不利于文化之間的滲透與融合。因為不同文化擁有的共核非常小,那么文化間的空缺和不對稱(包括相似部分)就占主體地位,所以譯者在翻譯中就不可避免的經常使用“異化”。雖然異化翻譯法可能會由于文化上的空缺導致暫時的不可理解或難于接受,但是從長久的角度來看,交流和融合是遲早的。例如,漢語中的一些詞語隨著我國文化對外傳播力度的增加而逐漸融合到其他的語言之中,成為它們的“外來語”。如英語中的tea茶、kowtow磕頭、kung fu功夫、paper tiger紙老虎。而隨著我國的不斷對外開放,漢語中也接納了很多英語的表達方式,如:拷貝copy、因特網internet、迷你裙miniskirt。各種表達方式的輸入和輸出,豐富了各國的語言和文化,加快了語言文化的滲透與融合。
3.形象轉換
在翻譯過程中,由于不同的民族在歷史地理、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上都各不相同,因此許多事物的形象在不同的語言中就有差異。例如英語中的“as strong as a horse”就是用馬來代表身體強壯的形象,而漢語里相對應的就是“身壯如牛”。既然英漢兩種語言中事物的形象存在差異,那么在英漢互譯時就要處理好形象的保留與轉換。有的可以直接引進,以保留異國情調;有的卻要適當歸化,即進行形象轉換,以免譯文讀者產生誤會或不適當的聯想;有的只能干脆放棄形象,代之以釋義。這樣做當然是不得已,因為兩種語言的差異太大,又沒有相應的形象可以轉換,如果勉強為之,往往會弄巧成拙,事倍功半。
翻譯中的形象轉換大致有以下幾種:
3.1形象相同,喻義一致
盡管漢民族和英語民族在思維方式、語言體系、價值觀念等方面相去甚遠,但由于人類有許多共同的生活經歷,尤其是有共同的認知系統和感受,加之伴隨著人類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因而英語民族和漢民族之間在文化上就存在許多共性,即文化共核,表現在比喻方面就有諸多重合之處(cultural overlaps)。如:crocodile tears(鱷魚的眼淚),sour grapes(酸葡萄),ostrich policy(鴕鳥政策),火上澆油(pour oil on fire),lose face(丟臉)。眾多諸如此類的詞語已經為英漢民族所接受并通用,因為許多事物令人產生的聯想和喻義是一致的。
【分析翻譯中的文化缺損與形象轉換】相關文章:
論析影視字幕翻譯中跨文化信息的轉換03-23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湯姆形象分析11-18
論科技英語翻譯中的詞類轉換03-11
影視媒介建構文學形象的敘事轉換03-06
可轉換債券的投資分析03-24
跨文化視野中的異化/歸化翻譯12-11
探析商標翻譯中的心理文化因素03-19
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傳達與讀者的論文12-01
關于異化翻譯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03-01
淺談旅游翻譯中的跨文化意識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