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ICU血管內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及護理
ICU即重癥加強護理病房。重癥醫學監護是隨著醫療護理專業的發展、新型醫療設備的誕生和醫院管理體制的改進而出現的一種集現代化醫療護理技術為一體的醫療組織管理形式。ICU把危重病人集中起來,在人力、物力和技術上給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ICU設有中心監護站,直接觀察所有監護的病床。每個病床占面積較寬,床位間用玻璃或布簾相隔。ICU的設備必須配有床邊監護儀、中心監護儀、多功能呼吸治療機、麻醉機、心電圖機、除顫儀、起搏器、輸液泵、微量注射器、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所需急救器材。在香港和澳門的醫院,ICU又被稱為深切治療部。
摘要:目的 研究重癥監護病房(ICU)血管內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及護理方法。方法 68例患者按照護理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觀察組采取綜合護理,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ICU血管內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88.24% VS 67.65%),且病情控制時間、ICU治療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在對ICU血管內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患者護理時綜合護理措施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預后。臨床可積極采用。
關鍵詞:重癥監護病房血管內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護理措施;感染因素
伴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重癥監護病房(ICU)患者通過靜脈或是動脈置入導管檢測中心靜脈壓,并給以患者營養、輸液和血液凈化處理等,但該種措施會導致患者出現各種并發癥,影響臨床治療效果。尤其是感染癥狀,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危害,延長患者ICU治療時間,增加患者治療費用。本文為進一步了解ICU血管內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及護理進行研究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68例ICU血管內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齡38~71歲,平均年齡(54.57±5.06)歲;體重49~78 kg,平均體重(63.58±5.27)kg;對照組34例,男14例,女20例;年齡39~72歲,平均年齡(55.02±5.71)歲;體重50~79 kg,平均體重(64.11±5.62)k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在患者進入ICU病房中給以其對癥、飲食、生活、環境和藥物等護理措施。
1. 2. 2 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措施,在常規護理措施基礎上加以綜合護理措施,主要包括:①合理使用導管,嚴格掌握留置血管內導管適應證,選擇合適的導管。選取患者鎖骨下靜脈置管較為理想,在輸血、脂肪乳劑和血制品后24 h內或是停止輸液后,應及時更換輸液管路。在中心靜脈置管后,應常規用肝素鹽水沖管,避免管內形成血栓。同時護理人員應每日評估保留導管,不需要時盡早拔除。縮短留置靜脈導管時間。對于出現感染現象的患者,應及時將導管拔除,顯著降低死亡率。特別是緊急狀態下置管,若不能保障無菌操作,應在48 h拔出導管,并做相應護理,避免感染。②加強管理和培訓,由經驗豐富的醫師操作,并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降低感染發生率。因此,應對插管人員進行培訓,加強其置管熟練程度,并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和教育,定期實施考核,確保標準統一規范。③嚴格無菌操作,指引操作人員在置管前用速效手消毒劑搓擦雙手15 s,操作時佩戴無菌手套、口罩、帽子和手術衣等,在穿刺部位鋪無菌巾,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避免再次接觸穿刺點皮膚,保障消毒有效性。盡可能使用透氣性好和無菌透明的敷料覆蓋穿刺點,每周更換2次。對于出現出汗、高熱和穿刺點滲血的患者應使用無菌紗布覆蓋,每天更換1次。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1] 對兩組患者ICU血管內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狀況、病情控制時間、ICU治療時間和住院時間進行密切觀察。療效判定:臨床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相關血液指標檢查結果全部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同治療前相比顯著減輕,相關血液指標檢查結果改善幅度>50%;無效:患者感染癥狀沒有改善,相關血液指標檢查結果沒有任何改善?傆行=(臨床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2. 1 兩組患者ICU血管內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狀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ICU血管內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病情控制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88.24% VS 67.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病情控制時間、ICU治療時間和住院時間相比較 觀察組患者病情控制時間、ICU治療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三、討論
導致患者出現ICU血管內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生的主要因素為導管、操作相關因素和感染菌株的流行動態等。①導管相關因素。導管的材料對促進血栓和微生物附著具有一定作用,感染同血栓形成之間具有密切關系,導管材料根據形成血栓的上升順序為硅膠、聚氨基甲酸乙酯和聚苯乙烯。應選取組織相容性良好和光滑柔韌的導管,便于減少給患者血管內壁帶來的損傷,同時,降低感染發生率。②操作相關因素。穿刺部位細菌密度為導致患者出現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成人頸內靜脈和股靜脈置管感染率較高,究其原因主要為下肢靜脈血流相對較為緩慢,長時間臥床休息形成靜脈血栓。股靜脈靠近會陰部,皮膚極易感染,細菌較易侵入。頸部毛發覆蓋,細菌密度較高,因此,鎖骨下靜脈置管較為理想。在對患者置管時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范操作。③感染菌株的流行動態相關因素。目前,平均留置3周的導管污染主要來源于接頭和導管腔內,導致患者出現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和念珠菌,少數為腸道桿菌、綠膿桿菌、不動桿菌、腸球菌和嗜麥芽黃單胞菌[2]。
綜上所述,針對患者出現ICU血管內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生的原因護理人員實施綜合護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發生率。同時,綜合護理措施可指引醫護人員規范操作規范和監管,選取正確的穿刺點進行處理和護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置管時間,有效降低感染發生率。臨床可積極采用。
參考文獻:
[1] 陳麗燕. 危重患者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危險評估的應用研究.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4):845-846.
[2] 李駿,喻莉,楊軍輝. ICU內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調查及危險因素分析.重慶醫學,2015,44(4):495-497.
【ICU血管內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因素及護理】相關文章:
ICU的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與護理對策11-27
留置導尿時間與尿路感染的相關性分析11-28
燒傷患者創面感染的相關因素及管理對策03-29
闌尾切除切口感染因素與預防措施03-11
談影響護理安全的因素及對策03-18
影響兒科護理質量的因素及護理對策論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