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學生在漢語學習過程中偏誤來源分析
偏誤分析是對學習者在目的語習得過程中所產生的偏誤進行系統的分析,通過偏誤分析,可以了解學習者對目的語的掌握程度,現階段所達到的水平,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韓國學生學習漢語是偏誤分析的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
偏誤是指由于目的語掌握不好而產生的一種規律性錯誤,它偏離了目的語的軌道,反映說話者的語言能力和水平。偏誤分析是對學習者在目的語習得過程中所產生的偏誤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其來源,從而了解目的語習得的過程與規律。通過偏誤分析,可以了解學習者對目的語的掌握程度,現階段所達到的水平;了解學習者是如何習得目的語的,有助于了解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采取的學習策略和步驟。本文著重從韓國學生在漢語習得過程中偏誤來源地角度進行分析,希望對韓國學生的漢語教學實踐有所幫助。
目的語學習者的偏誤來源是多方面的,是由語際干擾、語內干擾、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認知和性格特點等多方面的因素相互影響共同造成的。本文僅從韓國學生漢語習得過程中有代表性的語際干擾、文化干擾、交際策略、認知和性格特點等四大偏誤主要來源來做簡略的分析。
一、語際干擾
語際干擾是指學生已掌握的語言體系(母語)對目前正在進行的語言(目的語)學習的影響。學生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在不熟悉目的語規則的情況下,只能依賴母語,常常做出母語與目的語相一致的潛在假設。在許多情況下,特別是當學生想要表達的概念超越了自己目前所掌握語言規則范圍的時候,他們自然而然想要求助于自己的母語。這種在母語負遷移下形成的偏誤是目的語學習過程中偏誤的主要來源之一。由于韓語和漢語頗有歷史淵源,兩種語言在某些方面擁有相似的特點,因此不同的韓國學習者在漢語習得過程中由于母語所造成的偏誤也具有相似性。
例如,語音方面,韓國學生在區分聲母“l”和“r”時非常困難,“熱”讀成“樂”,“肉”讀成“漏”,這是因為在韓語當中有與這兩個字母發音相似的一個子音存在。韓語在詞匯和語法上對漢語的干擾也是相當明顯的,下面是韓國學習者在學習漢語時偏誤的例子:
*下個學期,我中國沒有。學生要表達的原義是“下個學期,我不在中國”。在韓語中“沒有”這個詞還有另外一個意思“不在”,由于韓語當中“不在”和“沒有”對應的是相同的符號,所以在漢語習得過程中這兩個詞也很容易產生混淆。此外,在此句中,受韓語“主+賓+謂”語序的影響,學生將謂語動詞放在了句尾。在韓國學生中由于語序造成偏誤的例子還有很多如:
*我飯沒有吃。
*爸爸給我好吃的東西帶來了。
由于語際干擾在學習目的語的過程中所造成的偏誤,在開始階段尤為明顯,其中已完全掌握母語的成年人在目的語學習過程中受母語負遷移影響造成的偏誤最多。這種母語負遷移造成的偏誤,會隨著學習者學習的深入,目的語輸入量的增加而逐漸減少。
二、文化干擾
有的偏誤不完全是語言本身的問題,而是由于文化差異形成語言形式上的偏誤,或是語言使用上的偏誤。語言受文化的制約,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就像車輛和交通信號燈的關系,車輛的行駛要受到交通信號燈的限制。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如果學習者對所學語言文化特征缺乏認識和了解,就會導致判斷失誤、相互誤解、交際受阻等現象發生。比如,韓國學生造了這樣的句子:
*老師,拜托您指正一下我的這篇文章。
韓國擁有“禮儀之邦”之稱,十分重視禮儀道德,尊敬長輩是韓國整個民族恪守的傳統文化。重視長幼有序,級別輩分,韓語根據對話人的身份年齡等情況,擁有“卑階、不定階、準平階、平階、準尊敬階、尊敬階”龐大的敬語系統。受敬語的.影響,韓國學生在上面的句子當中使用了“拜托”和“指正”這樣的詞語,使句子產生了偏誤。由于文化因素產生的偏誤還有許多,再比如,聽到“出家”一詞,韓國學生很容易聯想到韓語中“家出”一詞,因為有些漢韓共有漢字詞雖然在語序上不同,但意義是完全相同的,比如漢語的“語言”和韓語的“言語”、漢語的“限制”和韓語的“制限”。“出家”一詞指離開家庭到廟宇里去做僧尼或道士,而韓語“家出”一詞指離家出走,兩個詞義完全不同。
另一方面,在成語學習上對于西方學生來說可能是一大難題,而對于和中國地域相近,又有相類似文化傳承的韓國學生來說就相對容易一些,因為韓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四字詞”,像“無事不登三寶殿”、韓語有與之相適應的“麻雀無事不來磨坊”;“無風不起浪”,韓語有與之相對應的“屋內不燒火,屋外不冒煙”;“寧為雞頭,不做鳳尾”,韓語有與之相對應的“龍尾不如雞頭”等,所以韓國學生在學習成語時由于文化的干擾所造成的偏誤可能相對于西方學習者來說就會少一些。
三、交際策略
學習者在語言學習或是運用過程中,都以積極的態度為克服困難、達到有效學習和順利交際的目的采取各種計劃和措施,這就表現為交際策略。在一些場合學生要用目的語表達自己的思想,但現有的語言知識和技能不能完全滿足這一需求時,他就不得不求助于交際策略。有些交際策略就是產生偏誤的根源之一。這種偏誤的來源主要表現為回避合和語言轉換。
回避是目的語學習者經常采用的策略,學生在對難發的語音、難理解的詞匯、復雜的句式,對要說的話沒有把握時,就盡量避免使用;乇艿姆绞娇赡苁潜3殖聊,但更多的是采用替代的辦法。大部分學習者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他們大多認為漢字難寫、難記,在課堂上也很少做筆記,即使做筆記也是多用韓語,采用了回避策略。在一次和韓國學習者的對話中,她使用“雞的兒童”來替代“雞蛋”這個詞,使用“一個沒有頭發的地方”來替代“寺廟”這個詞,這些看似“可愛”的詞匯替代實際上也是運用交際策略造成的偏誤。
變換語言,也是導致偏誤發生的一種交際策略。語言變換是指,學習者有時無法用目的語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于是便在句子中夾雜一兩個母語單詞,特別是當學習者知道教師或交際對方也懂他的母語時,就更容易采用這種策略。韓國學生有時會存在一種僥幸心理有些韓語單詞和漢語的發音很相似,即使自己使用母語對方可能也會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一些自己不會表達的單詞就使用自己的母語,用漢語的句式夾雜韓語的單詞,這種夾雜著其他語言的句子也是一種偏誤。
四、認知和性格特點
人的認知和性格特點也是影響目的語學習的一個因素,與偏誤的產生多少有一些關聯。韓國是一個性格活潑,善于宣泄自己情緒的民族。這一點在韓國學生學習漢語的過程中也有體現,相對于其他亞洲學生沉默寡言的課堂表現,課堂上韓國學習者往往是最活躍,和教師互動最多的。老師的提問,韓國學生積極思考,迅速給出答案,有些答案在給出前,大腦的監測體制提示學習者這句話可能不是正確的,或者對是否正確沒有把握的時候,由于性格特點的原因,韓國學生更愿意先作出回答,再等待老師的糾正。當然這樣做能使老師很快發現學生的學習漏洞,及時彌補,但這種由于性格的原因說出的病句,實則也是偏誤來源之一。
結語:偏誤來源地問題本身很復雜,有時是多個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難于確定為某一單一的偏誤來源;有的則是來源本來就很模糊,難于解釋清楚。利用偏誤來源分析,教師在對韓國學生漢語教學時可以預先了解學習者可能產生的偏誤及偏誤的來源,在教學過程中掌握主動,從一開始就提供正確的示范,讓學習者正確的模仿、記憶和運用并幫助學習者克服偏誤。
參考文獻:
[1] 劉珣. 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 [M].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
[2] 呂必松. 漢語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3] 楊連瑞張德祿. 二語習得與中國外語教學[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 年版.
[4] 田景. 池福淑等. 韓國文化論 [M].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0.
[5] 魯健驥. 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J]. 語言教學與研究.1984(3).
[6] 李大農. 韓國留學生“文化詞”學習特點探析—兼論對韓國留學生的漢語詞匯教學[J]. 南京大學學報 2000(5).
【韓國學生在漢語學習過程中偏誤來源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