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學術中的政治與政治中的學術

        時間:2024-08-12 09:16:38 政治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學術中的政治與政治中的學術

        學術中的政治與政治中的學術 首先,在巴赫金自己思想學術活動的環境中,政治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并且后者內在地影響和制約著他的學術活動。在巴赫金進入思想學術領域之際,正是俄羅斯社會天翻地覆的時候。十月革命使他未能讀完大學,革命初期的困難使成千上萬的人處于凍餒之中,為了活命不得不離開彼得堡到涅維爾以及維捷布斯克謀生,正是在那里,他結識了影響自己大半生、后來被稱為巴赫金小組的那一批年輕朋友,并在與他們的切磋砥礪中形成了自己那些最重要的思想:關于康德、柯亨的哲學、美學,以及自己具有存在主義傾向的倫理哲學。1924年到1928年對于巴赫金也是有決定意義的幾年,在這幾年,巴赫金以朋友的名義出版了一系列論著,這些論著從選題到核心觀點都明顯地與當時的政治意識形態氣候有密切關系,批判形式主義,批判弗洛伊德主義,批判幾種當代西方語言學理論,從社會學的角度闡述文學形式、語言和心理構成的本質,等等。即使是以自己名義出版的論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問題的著作,也滲透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視角;而30到40年代的一系列著作,權威意識形態的影響仍然明顯存在,就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關于拉伯雷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民間文化關系的研究,也明顯地留下了列寧關于每個民族都有兩種文化理論的影響,這最強烈地體現在他著作中對民間文化沒有批判的帶有強烈烏托邦色彩的闡釋。這些論題、角度、學術立場的選擇,都與特定政治和意識形態背景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這種政治和意識形態背景對學術論題、角度和立場的影響,自然會影響到巴赫金學術成果的內涵。盡管巴赫金明確宣稱自己“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但他論著的許多基本內容卻留下了馬克思主義的明顯痕跡,許多基本觀點甚至表述都帶有馬克思主義的明顯印記,即使不算以麥德維杰夫、沃洛希洛夫等人名義出版的、帶有強烈的當時蘇式馬克思主義色彩的對形式主義、弗洛伊德主義、西方幾種語言學流派進行批判的幾部論著,僅以最能代表他自己學術立場和觀點的論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問題和拉伯雷現實主義問題的兩部論著而言,接近馬克思主義的表述和觀點也比比皆是。例如論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問題的著作中,“復調”與“獨白”是兩個核心的概念,前者用來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藝術特點,后者則用來描述與之相反的小說的藝術特點。這兩個概念的運用,在許多學者那里,完全可以限制在文本分析的范圍之內,也就是說,完全可以用這兩個概念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文本本身的藝術特點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和描述,以構成一部杰出的學術論著。但巴赫金卻不是這樣。他在該書中的整個闡釋思路是:以“復調”概念描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藝術特征,同時,將文本的藝術特征與作者的世界觀分析結合起來,指出,只有建立了一種“多元世界觀”的作者才可能創造復調小說,而“一元世界觀”的作者則只能創作出“獨白型小說”,因此,作者的“多元世界觀”是復調小說得以產生的基礎。巴赫金進而提示,只有一個存在多種對立意識形態的開放社會,才能為作者“多元世界觀”的建立提供必要的條件,而這個社會只能是資本主義社會;在古代專制和封閉的社會形態中,是不可能也不容許多種意識形態共存并在的。所以,復調小說的社會基礎只能由資本主義社會提供。這種基本的分析思路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分析模式究竟又隔了多遠呢?
          至于論拉伯雷小說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民間文化關系的著作,在內涵上受到列寧關于每個民族和時代都有兩種文化,即人民的、具有民主精神的文化和統治階級專制僵死的文化的論述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列寧看來,前者是文化的精華,而后者是文化的渣滓。那么,民間文化本身是否也有消極的東西呢(這種消極的東西并不僅僅是統治階級文化傳染和滲透的結果,而是民間文化天然攜帶的文化基因)?列寧對此回避了。而巴赫金論拉伯雷著作的一個基本論述思路是,拉伯雷小說繼承的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甚至古希臘羅馬以狂歡節文化為核心的民間文化傳統,拉伯雷作品到處充滿著狂歡文化的印記和精神。拉伯雷小說的“怪誕現實主義”特征的根源正在這里。而這種民間文化與中世紀的教會文化、官方文化和文藝復興以后建立的理性文化有根本的區別,后者是專制的、克板的、腐朽的、反人性的、缺乏活力的、形而上學的,而前者恰恰與之相反,是民主的、充滿生命力的、靈活開放的、人性的、充滿辯證法的,在這種基本觀點的基礎上,連民間文化中那些一般人認為是粗鄙的、生物性的、下流的、放蕩的、縱欲的成分,在巴赫金的闡釋中,也獲得了正面的價值。這種對民間文化、進而對拉伯雷小說相關特征和內容不加批判、毫無保留的肯定和完全理想化的闡釋,很明顯是與列寧的相關論述息息相關的。
          如果說這兩部論著因涉及對具體作家創作的解釋,尤其涉及對創作內容的解釋,巴赫金不可能完全回避社會學分析,那么,在專門研究小說文體特征的系列論文中,貫穿著社會學的視野就不是一個可以輕易解釋的現象,除非我們承認,巴赫金已經是在自覺地從社會生活、意識形態、社會歷史進程的角度分析文學和文化現象。在寫于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早期的小說理論系列論文中,巴赫金將自己早已成熟的復調小說理論和超語言學的話語理論用之于小說話語研究,揭示出小說的話語特征是雜語性:“小說中應該體現一個時代所有的社會意識的聲音,也就是一個時代所有較有分量的語言:小說應是雜語的世界”。(注:《長篇小說的話語》,載米·巴赫金著《小說理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203頁。)而小說中的雜語來自于社會生活中雜語的存在,并且這種雜語并不僅僅出自某種思想,而是與特定社會力量相關聯的:“小說中的每一種語言,都是現實社會階層及其代表人物的一種觀點,一種社會和思想的視野!@是指歷史地具體地充分體現實際存在的社會性的和意識形態的種種語言!(注:《長篇小說的話語》,載米·巴赫金著《小說理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2、203頁。)并不僅僅是小說話語,就是小說的時間形式和時空體這樣幾乎是純形式的因素,巴赫金也是從社會歷史角度予以考察的,他的重要論文《小說的時間形式和時空體形式》的副標題就是《歷史詩學概述》,從西方社會歷史的進程來考察小說時間形式和時空體形式的形成、發展和變化。他考察史詩與小說的差異也不僅僅是從文體形式和文本內容差異的角度進行。巴赫金在小說與史詩文體形式和文本內容的差異上看到的是與它們所關聯并決定著它們的歷史生活和時代的差異:“正是現實生活中的變化對小說起著重要作用,也決定了小說在該時期的統治地位。小說是處于形成過程中的惟一體裁,因為它能更深刻、更中肯、更敏銳、更迅速地反映現實本身的形成發展。只有自身處于形成發展之中,才能理解形成發展。”(注:《小說與史詩》,載米·巴赫金著《小說理論》,第509頁。)小說是反映現實的,因此與現實保持著內在的同一性,具有兼容性、開放性、未完成性、內在的對話性等特征;而史詩則與之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它描寫的是遙遠的過去,而過去已經完成,因此,它具有崇高性、已完成性、封閉性等特征。這些對小說和史詩各自的特征所作出的描述和分析,將文體研究與社會歷史分析結合起來,具有比當時一般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家深刻得多的識見。說到這里,補充指出一點不是沒有意義的:巴赫金的小說理論與盧卡奇的小說理論有某些驚人的相似之處(不存在誰模仿誰的問題),而盧卡奇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分析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小說問題的。巴赫金曾經也有意將盧卡奇的《小說理論》一書翻譯為俄文,只是因為一個朋友告訴他,盧卡奇后來對《小說理論》不太滿意,他才打消這個念頭。這一事實也許可以讓我們推測,巴赫金小說理論中的社會學視角可能有盧卡奇的影響。
          在一般意義上,巴赫金確如自己宣稱的那樣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但在更深刻的意義上,巴赫金對自己研究領域精彩而深刻的社會論分析,確實與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不無關系,這也是不可否認的。正是這種影響,使我們看到了巴赫金學術思想與當時社會政治背景、意識形態背景無法割斷的深刻聯系。巴赫金的學術思想當然遠遠超出了他的時代,但這種超越是“歷史地”超越,是在與當時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背景的深刻聯系基礎之上的超越,他的學術思想內容本身,深刻地打下了那個時代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印記。
          談論巴赫金思想學術的政治性,自然不能不考察他建立在超語言學基礎上的對話理論的政治性。巴赫金的文學理論和評論在相當意義上都是以對話理論為基礎的。對話理論遠遠超出了語言學學科范圍,是涉及到人類社會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領域的思想主張。這種理論產生的重要基礎之一是巴赫金的超語言學。眾所周知,巴赫金正是在批判當代西方那些將語言問題與外在社會生活和意識形態完全隔離、只在語言世界內研究語言結構和規則的形式語言學,或只從人的心理活動角度研究語言,在將語言當作心理現象的心理語言學的基礎之上提出自己的超語言學的。超語言學的核心就是在人類具體社會交往中去考察語言問題,強調離開了社會交往語言就不存在也沒有意義。而“語言在其實際的實現過程中,不可分割地與其意識形態或生活內容聯系在一起”,(注:《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載米·巴赫金著《周邊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17、442頁。)所有的語言本質上都具有對話性,而且這種對話既是具體的個別的,但又滲透了各種社會力量、社會意識、社會政治因素,后者正是通過所有社會個體在各種具體的社會交往中、在言談(表述)中悄悄滲透進來,發揮著作用和影響。巴赫金提出“生活意識形態”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意指“生活感受以及與之相聯的外部表現的一切的總和。……生活意識形態是未經整理和未定型的內部和外部的言語元素,它說明每一個我們的行為、舉動和每一個我們的‘意識’狀況!倍@種表現為社會心理的“生活意識形態”與整個社會體系性的意識形態“一直保持著最生動的有機聯系”。(注:《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載米·巴赫金著《周邊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17、442頁。)所以,巴赫金的超語言學特別注意分析滲透在具體話語交往活動中的“生活意識形態”因素。他發現,即使是具體表述活動中的話語語調,也是有特定的社會學指向的,至于整個話語活動本身,其社會意義就更不待言:“話語是一種社會事件”,形式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都不能揭示“話語具體的、社會學的本質,使話語變為真理或謊言,低下的或高尚的、需要或不需要的那個本質”。(注:《生活話語與藝術話語》,載巴赫金著《周邊集》,第92頁。)由于話語表述本質上的對話性,而各種社會立場、社會力量、階級意識、意愿、情緒等因素都滲透在所有人的話語表述活動中。言談的場所也是各種社會力量、階級和集團、各種社會立場、信念和意識形態交鋒交往的場所。這里,不難看出,建基于超語言學基礎之上的對話理論內含著深刻的政治性。

        下一頁

        【學術中的政治與政治中的學術】相關文章:

         淺談中學政治課中的時事政治教育  12-06

        世界與地方:漢語思想語境中“政治”的本性03-06

        試析柳宗元倫理思想中的政治色彩03-17

        政治教學中的多媒體運用論文11-21

        初中政治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研究05-29

        談數據挖掘在中醫學術流派研究中的應用03-19

        田野研究與本土學術-對兩部村莊政治研究著作討論的綜述與思考03-21

        初中政治中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03-29

        試論《福樂智慧》中的政治倫理思想淺析11-20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