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審美是人生的節日

        時間:2023-03-18 20:03:47 哲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審美是人生的節日

        審美是人生的節日 摘 要:審美為何是人生的節日?美的問題有幾個層面?“美在關系”說是誰提出來的?他的理由是什么?中國古代是否有“美在關系”說的命題?形成美的根源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呢?作為美的關系的系統包含哪些內容?文章對這些問題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審美;美在關系;人生節日

        審美如今成為一個很普通的詞,因為我們每天都在審美。當我們翻開書本,在讀小說的時候,是在審美。當我們走進電影院,觀看電影的時候,是在審美。當我們打開電視,觀看電視劇的時候,是在審美。當我們來到香山,看春天的桃花,秋天的紅葉,是在審美。當我們來到街心花園,看那綠樹紅花,也是在審美。那怕你在自己的家里,看著墻上的掛歷的圖畫,也是在審美。但是我們是否珍惜這樣的時刻呢?是否意識到自己是在審美呢?我告訴大家,審美是人生的節目。這是人生中值得珍惜的時刻。我們要慢慢地來欣賞這人生中的審美時光。

        我們為什么說審美是人生的節日呢?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節日是什么概念?節日是一個時空關系概念。那么這個時空關系有何特點呢?節日意味著與非節日的區別,意味著從凡庸的世界進入一個新奇的世界。節日起碼有幾個特征:1)人生不能沒有節日。沒有一個民族是沒有節日的。節日是民俗。民俗是民族的精神文化遺產。人是民俗的動物,是文化的動物。因此節日對于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像空氣與水那樣不可缺少的東西。沒有節日人是受不了的。所以人們要制定各種節日。2)節日的另一個特征是氛圍感。人處在節日中,就進入一種興奮的歡樂的氛圍中,甚至處于心醉神迷的境界,這是另一個世界,一個超越功利的世界。3)節日的第三個特征,或者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精神自由和它對現成世界的正規性、壓抑性、永恒性、不可改變性的消解,對于變動性、未完成性的肯定。如果說非節日是由當權者統治的話,那么節日屬于另一個世界、屬于平民的狂歡,自由精神統治一切。可以犯規?梢猿龈瘛?梢苑闯!?梢灶嵢顾?梢圆活櫟燃壍囊幎。可以擺脫一切刻板的條文。這是一種烏托邦世界,一種超越時空的藝術世界。因為節日是這樣一種時空關系,特別有利于美的呈現,從而成為形成美的根源的一種時空關系。人置身于節日的氛圍中,處于興奮的、忘我的、全身心投入的狀態,對于對象物最為敏感,最具有感受力和想象力,而且最少功利的考慮,所以在節日的時空里,最具有形成美的根源的條件。我們從這樣一個角度,把審美理解為人生的節日。如果我們考察一下中國古代詩詞,就會發現描寫節日的詩詞特別多。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蹦阒v了半天審美是人生的節日。那么“審美”又是什么呢?

        美是什么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問題。從古至今有各種各樣的回答,但至今仍然沒有一個答案是大家都同意的!懊朗鞘裁础钡膯栴}有三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層次,審美對象,如我們說黃山、西湖、桂林山水的風景是美的,這僅指美的對象而言;第二層次,審美素質,如我們說事物的對稱、和諧、秩序、節奏、聲律,多樣統一、黃金分割是美的等,僅指美的素質;第三層次,美的本質、美是什么?這時候我們問的是美的根源在哪里?這是對美的本質的哲學探討。如回答美是客觀的;美是主觀的;美是主客觀的統一;美是無功利的判斷;美是評價;美是自由的象征;美是真與善的統一;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美是人化的自然;美是關系;等等。總之這第三個層次是對美的哲學追問。我們今天所要討論的是第三層面問題。

        一、狄德羅的“美在關系”說

        今天我們討論的“美是關系”,是法國十八世紀啟蒙主義思想家狄德羅(D. Didero,t 1713~1784),在他的論文《美之根源及性質的哲學研究》中正式提出來的,他認為,在一切美的事物的共有性質中,必定有一種性質會使美呈現出來,這種性質的變化也會使美發生變化。他說:“總而言之,由于這種性質,美才發生、增加、變化無窮、凋謝、消失。”(P128)那么這種“性質”究竟是什么呢?狄德羅回答說,這種性質就是“關系的概念”。所以他的結論是美是關系。用他的話說:“不論關系是什么,組成美的,就是關系”。他舉了一個文學作品中的例子來論證他的“美是關系”的觀點。法國劇作家高乃依寫過一個劇本,描寫的是公元前600多年羅馬發生的戰斗,其中荷拉士三兄弟為祖國的榮譽與敵人戰斗,結果兄弟兩人戰死,一人假裝逃跑。荷拉士的女兒匆匆回來向父親老荷拉士報告情況,說她的兄弟二死一逃,老荷拉士沉思著,然后憤怒地對女兒說:“他就死”(有的翻譯成“讓他死”),意思是為了保衛祖國,就讓剩下的一個兒子也去戰死吧。狄德羅說:假使一個人對高乃依的這個劇本毫無所知,對老荷拉士的回答也沒有一點觀念,我要是問他,你對“他就死”這句話,有何感想,那么由于被我問的這個人,既不知道“他就死”這句是怎么回事,也猜不透這句話是一個短語呢,還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也不知道這句話與全篇的關系,顯然他將回答說:這句話既不美也不丑,假使我對他說,這是一個人被問到一個戰士在戰斗中應該做什么的問題,那么他就會感到這樣答話的人有一種勇氣,認為戰斗中并不總是生比死好,他就開始對這句話發生了興趣;假使我又進一步說,那是一次關系到祖國榮譽的戰斗,老人有三個兒子,兩個已經戰死了,他還剩下的唯一的兒子,也在逃跑中。這句話是老人對他女兒說的話,那么這句“他就死”,就令聽者覺得肅然起敬,覺得美。狄德羅說:“原來不美不丑的答話他就死,以我逐步揭露其與環境的關系而更美,終于成為絕妙好詞!钡业铝_的意思顯然是這句話與這個環境的關系,決定了這句話的美:如果換另一個環境,或放到另一個劇作者的劇作中,這句話就可能變成不美的,甚至是插科打諢的話。狄德羅在他的文化文中,羅列了對象物與各種關系的情形。例如,狄德羅說:“有些關系,我們認為是基本的:如關于男人、女人、幼童的高低關系。我們說一個小孩子美,盡管他矮;而一個美男子卻必須絕對高大;我們對一個女人就不大要求這種性質,一個矮小的女人,比一個矮小的男子可以承認是美的。所以我們為我們考慮存在物,不僅就它們自身考慮,并且還要考慮到它們的自然中,在偉大的全體中所占的位置!(P138)

        在西方美學史上,狄德羅的“美是關系”的理論,一直占有重要位置。這種理論合理性在于不是把美的事物孤立起來考察,而是放到各種關系中去考察,尤其是要放置到各種社會關系中去考察,這樣不但提示了美的相對性質,而且提示了美的社會性質。狄德羅考察美的這種角度,直到今天仍然是真理性的成分,仍然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二、中國古代“美在關系”命題的提出

        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美學家(至少是我還未發現)考察過在中國古代是否也提出過“美是關系”相似的命題,或者有了它的思想幼芽。我發現,“美是關系”作為一種美學命題和思想幼芽,在中國古代,早在公元前369~前286年莊周的《莊子·天運》中就有這種思想的萌芽。這就是“西施矉(pin)美”的故事:“西施病心而矉(皺眉頭)其里。其里之丑人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彼之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彼^矉美,就是以西施皺眉為美態。西施春秋時期越國的美人,她皺眉也是好看的。丑人不知道這是一種特殊的關系組合,也去學西施皺眉,結果丑上加丑,把鄰居都嚇跑了。這里就包含了“美在關系”的思想。

        事情不止于此。早于狄德羅2000年前,即公元前179~公元前122漢高祖之孫淮南王劉安主持編撰的《淮南子·說林訓》中說:“靨(面 甫)在頰則好,在顙則丑。繡以為裳則宜,以為冠則譏!(P1216)這里實際上講的就是“關系”的概念。酒渦長在面頰上,構成的是美的關系,要是長在額頭上就是丑的關系。一般人的正常的酒渦因為與面頰構成了一種不可言說的動感關系,所以顯得美。美的根源在對象物的關系中!痘茨献印ば迍沼枴愤說:“今夫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若使之銜腐鼠,蒙(蟲 胃)皮,衣豹裘,帶死蛇,則布衣韋帶之人,過者莫不左右睥睨而掩鼻。嘗試使之施芳澤,正娥眉,設笄珥,衣阿錫,曳齊紈,粉白黛黑,佩玉環,揄步,雜芝若,籠蒙目視,冶由笑,目流,口曾撓,奇牙出,靨(面 甫)搖,則雖王公大人、有嚴志頡頑之行者,無不憚癢心而悅其色矣。”(P1363)在這里,毛嬙、西施作為美女也是相對的,如果加在她們外面的裝飾和自身的表現不同,與其本人構成的關系不同,那么在前一種情況下是丑的,在后一種情況下就是美的。我們不能說《莊子》、《淮南子》所寫的是什么系統的理論,但是“美是關系”作為一個命題提出來了,并有了初步的結論,那就是美是隨著關系的改變而改變的。要知道,莊子、劉安他們所寫的要比狄德羅所論證的早了兩千多年和兩千年。

        情況不止于此。大約早于狄德羅1000年的唐代的柳宗元(773~819),他所寫的《邕州柳中丞作馬退山茅亭記》一文中,以夾敘夾議的筆調先描寫自己與朋友游馬退山的觀感,而后筆鋒一轉說:“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蘭亭也,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于空山矣!边@意思是說,美的事物不會單靠自身就會美的,風景不過是外在之物,即哲學上說的“自在之物”,它必須與人發生聯系,構成某種關系,美才會彰顯出來。就像會稽山的蘭亭的景色,如果不遇到王羲之,他寫了《蘭亭序》,對那里的景色贊賞不絕,那么那里的“清湍修竹”的景色,就被空山所埋沒了。事物必須是與人相聯系,必須與人建立某種關系,然后才有美。離開了與人的關系,就無所謂美。這里所說的“因人而彰”,是很重要的!罢谩本褪钦蔑@,也可以引申為“喚醒”,“發現”。在沒有人的情況下,無論后來被發現是多么美麗的景致,都停留在睡眠的狀態中而毫無生氣。法國作家薩特在《為什么寫作》一文中說:“是我們使這一棵樹與這一角天空發生關聯;是我們使這顆滅寂了幾千年的星,這一彎新月和這條陰沉的河流得以在一個風景中統一起來,是我們汽車和飛機的速度把地球的龐大體積組織起來!@個風景,如果我們棄之不顧,它就會失去見證者,停滯在永恒的默默無聞的狀態之中。至少是停滯在那里;沒有那么瘋狂的人會相信它將消失。將要消失的是我們自己,而大地將停留在麻痹狀態中直到有另外一個意識來喚醒它。”薩特與柳宗元所說其命題其意思都十分相似。所謂“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就是薩特所說的正是我們人把麻痹的世界喚醒;所謂“蘭亭也,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于空山矣”,就是薩特所說的“這個風景,如果我們棄之不顧,就失去見證者,就停滯在永恒的默默無聞的狀態之中”?梢哉f,“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就是中國古代的“美是關系”說。如果說在《莊子》和《淮南子》里,還僅僅限于對象本身的關系的話,那么在柳宗元這里,已經把關系擴大到主體與客體之間,所謂“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前四字說的是客體,后四字說的主體,客體有待與主體建立起契合的關系,才會有美的呈現。事情不止于此。與狄德羅差不多同時的清代小說家曹雪芹《紅樓夢》也有同樣的思想。賈寶玉對“稻香村”一景的批評。背山山無脈,臨水水無源。高無隱寺之塔,下無通市之橋,峭然孤出,似非大觀。

        由此可見,“美在關系”的命題和理論,在中國古代早就提出,并有了初步的概括。雖然它以舉例的方式提出,以點到即止的形式作出理論判斷,但其意義應受到我們的重視。

        審美是人生的節日

        下一頁

        【審美是人生的節日】相關文章:

        網絡藝術的后審美范式11-18

        魏晉審美意識對后世的影響04-20

        舞蹈藝術的審美鑒賞能力03-28

        劉禹錫詩歌理論的獨特審美價值探析06-21

        聲樂藝術的審美表現探討論文05-28

        夏代青銅器的審美特征04-14

        濕地公園水景觀審美分析06-02

        聲樂藝術的大眾化審美解析論文04-22

        國畫的表現形式與審美特點04-22

        論審美文化中的當代情結08-15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