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事實與價值
關鍵詞 價值事實 非價值事實
1 事實與價值關系的演化
在哲學領域,“是”與“應當”的關系問題是導源于事實與價值的關系。將“事實”與“價值”分離,是西方文化的傳統。在西方哲學史上,英國哲學家休謨首次提出了事實知識和價值知識問題,以事實與價值的區分為基礎提出了事實知識與價值知識的區別。他認為事實知識可由經驗證明,有真假之分,而價值知識則不可經驗證明,也無真假之別。同時從事實也推導不出價值,從而否定了事實與價值之間的關聯性、一致性。德國哲學家康德關于事實世界與價值世界的區分,并相應把人的認識分為事實認識與價值認識,而且也否定了事實與價值之間的關聯性、一致性,這都成為后來新康德主義、邏輯實證主義者建立價值哲學的根據。
與此同時,自休謨提出事實與價值截然區分后,西方哲學界也不斷有學者(如杜威、馬斯洛等)對休謨等人的觀點提出質疑。杜威把自然科學方法引進道德評價領域,這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實現的:“首先是根據道德問題情境提出要加以解決的道德問題;其次是針對問題提出一個假設性的價值判斷,即關于要達到什么目的的判斷;再次是聯系道德問題情境對假設性的價值判斷進行觀念的、符號的分析,并以之指導具體行為,改造所面臨的道德困境,如果行為結果與預期目的相符,那么價值判斷便被接受,否則便被拒絕”。這樣,杜威就通過所謂的“試驗法”把事實和價值聯結起來了。當然,杜威等人所探索的關于事實與價值的統一并不成功,至少還如摩爾的追隨者所說的那樣,他們仍舊犯了“自然主義謬誤”,他們并沒有根本改變傳統自然主義的研究方式,也沒有真正理解休謨等人提出的問題。
當代西方,馬斯洛就將科學與人(價值)融合起來建立了一個科學人本主義的整體構架。以之為基礎,馬斯洛就在西方哲學中一直斷裂的事實與價值之間假設起了橋梁!霸隈R斯洛看來,是與應該的這種互相排斥的古老對立是虛假的對立,二者是完全可以貫通與統一的,即通過某種‘同時看到是和應該的’、‘統一的意識’來實現與應該的融合統一”?傊,馬斯洛認為應該性是由事實性創造的,應該是事實性認識的一個內在固有的方面!澳澄镒兊迷健恰,它也變得越‘應該’”。也就是說,事實之“是”與價值之“應該”本來就是融合在一起的,對它們的割裂只能使人性受到扭曲。而馬斯洛的理論通過對人性規定和生存現實的整合,既肯定了人之“應該”的超越取向,又肯定了人之現實存在作為達到應該的基礎環節的意義,從而使科學人本主義成為一種現實的、超越科學與人性、“是”與“應該”鴻溝的理論。
馬斯洛的看法是有一定的道理。但馬斯洛斷言“是和應該等同”,事實和價值融合,關于世界如何的陳述也是一個價值論述,這樣把“是”與“應該”,事實與價值完全等同起來,否認二者的區別,把問題簡單化,又似乎走到了另一個極端,所以這種看法并沒有真正的說明事實與價值的關系。
從上述觀點演變過程來看,筆者認為西方學者堅持事實與價值,“是”與“應該”之間有一道“鴻溝”,認為二者無法過渡的觀點是片面的。對事實與價值關系的觀點應持這樣的觀點,即區分價值和事實有重要意義,但將之絕對化則不能成立。因而,可以說事實與價值、“是”和“應當”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用辯證法的話來說,則是對立與統一的關系。
2 事實與價值的區分
大多數學者都認為事實乃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是歷史的還是現實的,它都與認識的主體無關;價值則反映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的關系,是客觀事物滿足人的需要所產生的一種意義傾向,表示“物”對人有用和使人愉快的屬性。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人們對于客觀的現實的反映是以客體作為反映對象,闡明“是什么”的問題,它不以認識主體為轉移;從價值論來看,則是以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作為反映對象,闡明“應該是什么”的問題。事實上,這里所說的事實是一種狹義的事實,是認識論意義上的事實。除此之外,還有廣義上的事實。
正如王玉樑所指出的:“本體論意義上的事實是客觀存在的(或作為實踐和認識對象)一切事物、過程、關系和屬性的總和;價值則是客體對主體的效應,是客體關系范疇”。由此可見,本體論意義上的事實與價值的區別是明顯的:首先,事實是客觀存在著的實際情況,包括關系在內,但不限于關系;而價值則是關系范疇,不是實體范疇。其次,從認識論角度來說,事實作為客觀存在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因人而異的,而對所有的人一樣,是確確實實存在的。價值作為一種主客體之間的功能、效應關系,雖然是關系,但價值實際上是因人而異的,沒有固定的標準。
下一頁
【事實與價值】相關文章:
論事實婚姻06-07
事實婚姻的特征及效力06-05
證據與事實的關系探析論文04-22
事實婚姻的法律性質及其形成背景05-02
試論誠信及其價值06-01
關于自然資源價值的勞動價值論解析04-21
王維詩的美學價值02-23
淺析跳出勞動價值論再看勞動價值論05-30
如何提升客戶感受價值08-28
當公允價值向我們走來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