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學論文寫作四大常見問題
教學論文寫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從選題構思到行文定稿,是一個從無到有、變虛為實的教研思維物化顯現的過程,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教學論文寫作四大常見問題,供大家閱讀參考。
問題一:言意不符,文章“糊”了!
很多老師感嘆,自己寫論文時常會陷入詞不達意的尷尬。其實,一線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智慧,也不缺乏對論文寫作所需的理性思考。然而,一旦開始寫作,由于語言文字修養的相對匱乏,行文總似擠牙膏。好不容易“擠”出一些詞句來,又總覺得與自己原本想要表達的意思存在落差,由此導致“言意脫節”的現象。如果此類現象過多,文章表達的清晰度便會降低,從而使讀者萌生糊涂感。
例如,有位教師撰寫《附加題:想說愛你不容易》時,有這樣一段描述:“一年級學生最大的思維特點是直觀形象。附加題作為一種更加考驗孩子智慧與思維能力的題型,需要教師針對孩子的思維特點讓題目化抽象為具體、變文字為直觀!
讀后,筆者不禁產生疑問:是教師命制附加題時注意呈現方式,做到“化抽象為具體,變文字為直觀”呢,還是教師教學課本及作業本所編附加題時講究引導策略,力求“化抽象為具體,變文字為直觀”呢?依筆者猜測,作者本意應是后者,即“附加題的教學指導”,但觀其語言表述,確實讓人有些費解。
另外,總有一些文章會產生“言過其實”的弊病。例如,有位教師在《如何提高簡便計算教學效率》一文的開篇寫道:“在計算教學中,簡便計算給筆者留下的印象最深,因為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部重頭戲,留給教師和學生的困惑實在太多!
簡便計算固然不可忽視,但稱其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頭戲”是否有些夸大了?在這里,用“一塊重要內容”替換“一部重頭戲”,或許恰如其分。
對策:加強文字表述的準確性。進行論文寫作時,不要一味苛求詞藻的華麗、文筆的漂亮,首要的是努力促成“我這樣想”到“我這樣寫”的自然轉化,清晰、明確、完整地將所要表達的教研思考敘述清楚。無歧義,不偏頗,這是教學論文寫作文字表述的價值底線。
如筆者曾在《從“流于形式”到“指向實質”》(《小學教學研究》2013年第8期)一文中,對當前解決問題的教學現狀作出如下描述:“很多教師過分追求解題策略的豐富多樣,但對每種策略僅是點到即止,缺乏扎實的本質挖掘。這樣一來,解決問題常常顯得‘轟轟烈烈’且‘飄忽不定’,學生在由衷感嘆‘方法真多啊’的同時,并沒能學到多少真正能夠發揮長效的策略思想!庇纱,將解決問題教學“偏重策略擴面、忽視思維深挖”的激進化狀態進行了客觀再現與樸實記錄。
問題二:內容松散,文章“蔫”了!
在撰寫文章的過程中,很多老師會逐漸想到一個問題的多個方面,于是,想到一點,寫一點;再想到一點,再寫一點;又想到一點,又寫一點……這樣一來,論述視角齊全了,文章內容豐滿了,但總感覺是幾層意思的簡單疊加,顯得隨意散漫,缺乏精神。
例如,有位教師在《關于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思考》行文時這樣敘述:“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數學學習才有親近感,才富有活力和靈性。用生活中的例子來理解數學概念,總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體驗!辈浑y發現,作者企圖表達兩層意思“依托生活情境體驗數學”“借助生活實例理解數學”,雖然寫得比較清楚,但總感覺兩層意思斷裂,讀起來不順溜,不如整合為“讓學生依托生活情境體驗數學、借助生活實例理解數學,使數學學習更有親近感”。
案例與評析不匹配,是導致內容松散的又一原因。就當下小學數學論文樣貌而言,“案例+評析”是非常重要的寫作手法,但“案例”與“評析”常常淪為“兩張皮”。
例如,在《淺談常態化數學教學的策略》一文中,有位教師首先呈現了一個案例:課堂上,老師想挑兩名學生板演。其中一名學生已經發現自己錯了,老師還是要求學生將錯誤板演出來,并當著全班同學“檢討”錯誤原因……應該說,案例比較典型,也有現實意義,但作者評析時只是空洞談論時代背景、教育理念、課標精神、人文關愛等“大道理”,而沒能緊貼案例場景加以針對性剖析,進而提出改進策略。于是,文章的整體性、表達力便被削弱了許多。
對策:重視文字表述的整體性。寫論文不同于寫日記,它既需要觸及某個主題的方方面面,也需要適當整合、有效提煉,并將幾個方面的意思娓娓道來,努力實現步步深入、層層遞進。請看筆者在《糾錯:呼喚“平等對話”》(《小學教學》2007年第8期)中所寫的一段文字:“學生是尚未成熟的生命體,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一些錯誤,用成人眼光審視顯得一無是處,但從兒童視角體味則顯得可圈可點。因此,數學教師面對錯例,切忌武斷獨裁,而應巧拓學路。
案例中,華應龍老師基于‘中立者’的客觀姿態,引導‘出錯者’申辯錯理,組織‘觀錯者’指明錯因,讓全體學生領會了錯例的合情成分和謬誤之處!边@段文字圍繞“錯例”關鍵詞,其三層意思較為清晰:一是“出錯”的背景,二是“迎錯”的立場,三是“糾錯”的實例,從理論到實踐,從背后到臺前,呼應提升,渾然一體。
問題三:廢話連篇,文章“空”了!
一篇教研論文,短的幾百字,長則幾千字。無論篇幅長短,每處文字均服務于主題論證,因而都是不可或缺的,可謂“少一字則嫌少,多一字則嫌多”。然而,受“越長越好、越厚越好”等錯誤價值觀的影響,當前一些文章“摻水”現象比較嚴重。
首先,講重要意義太多,寫個性對策偏少。圍繞主題(包括各級小標題),很多教師會用大量篇幅描述其價值意義、作用地位。比如,闡述“把握起點”的,會強調把握起點怎么怎么重要;探討“創設情境”的,則說明創設情境如何如何必要……事實上,絕大多數文章都不可能是關于某個研究主題的“處女作”,所以其重要性、必要性往往已被前人重復千百遍,成為眾所周知的“正確的廢話”。在這種背景下,論文寫作的生命力顯然在于:既然這個主題如此重要且必要,我是怎么做的。而令人遺憾的是,本該濃墨重彩進行抒寫的“個性對策”卻被嚴重“縮水”了。
其次,引名家言論太多,亮自我聲音偏少。青年教師寫論文時,總習慣于旁征博引,借助專家學者的經典言論作為論據,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一篇文章中引用名家言論太多,則會喧賓奪主,蓋過作者自己的聲音,使文章顯得空洞。例如,有位教師撰寫《基于錯誤資源利用的數學教學策略》時,先后引用了蘇霍姆林斯基、契訶夫、蓋耶、葉瀾、魏書生、鄭毓信及格式塔心理學派的諸多理論,全文給人以“名人名言集萃”之感,但對“基于錯誤資源利用的數學教學策略”的詮釋卻很不充分。
對策:凸顯文字表述的具體性。教研論文作為教師日常教學及常態研究的心得梳理、經驗總結及疑惑探討,重要的是有感而發,并且感得真切、發得具體,切忌“無病呻吟”。而相關的背景資料,僅是“作料”,應控制比重。如筆者曾應邀撰寫《課改十年:數學教學的“美麗轉身”》(《小學教學研究》2012年第1期),里邊關于“素材選擇”有這樣一段文字:“學習素材的重要意義無需多言。
但如果僅僅關注素材本身的時尚、‘噱頭’,而忽視素材呈現之后的數學化過程,那么,素材宛如‘花瓶’,會成為干擾學生數學學習的‘誘惑因子’,導致數學學習走向低效!睉撜f,將“素材選擇”中的普遍性問題作出了客觀、具體的闡述。
問題四:表述枯燥,文章“乏”了!
雖說教研論文無需刻意苛求文采,以“把思考說清楚”為主要目的,但是,作為一種通過文字記錄、有待讀者閱覽的書面作品,可讀性還是需要注意的。例如,有位教師寫到備課時,有這樣一段話:“一節課下來,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啊呀,我忘記提醒學生這一知識了,怪不得作業錯誤這么多。現在流行集體備課,我也拿來了別人的教案,但看了一下,如果照他們的設計思路,我根本上不了課,完全不是自己能把握的,所以就老老實實自己備課吧……”
顯然,作為一篇論文,這里的寫作語言比較瑣碎,有些啰嗦,且太過口語化。另外,有些文章的用語盡管是書面化的,但詞匯貧乏,讓人缺少了通讀下去的興趣。
對策:追尋文字表述的藝術性。不求通篇美似散文,但對重點部分的表述展開,還是需要適當講究文學性的。這樣做的終極目的,并非嘩眾取寵,而是通過改變表達技巧,切實提升敘述張力,同時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如筆者撰寫《新課程:我們需要怎樣的教學設計》(《小學數學教育》2007年第9期)時,對于傳統教學中“線型設計”的弊端,曾有這樣一段描寫:“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習,就好像是跟隨著教師行進在一條狹窄封閉的通道里。沒有旁逸斜出的余地,沒有駐足細品的時間,更沒有回望反思的機會,師生雙方就在這樣貌似順利的數學課堂中‘蜻蜓點水’!边@里,借助比喻來說明,通過排比來強調,文章活力便被激發了。
【教學論文寫作四大常見問題】相關文章:
科研論文寫作常見問題07-30
醫學論文寫作的常見問題09-02
SCI論文寫作發表常見問題09-05
SCI論文寫作常見問題盤點10-10
碩士論文寫作常見問題10-08
sci論文寫作常見問題剖析08-22
SCI論文寫作與投稿常見問題分析09-28
SCI論文寫作常見問題解析10-28
科研論文寫作常見問題解析08-02
學術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