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審美教育教學論文
一、審美教育的概念、特點
審美教育又稱“美育”,從道德教育的角度看,即通過一定的審美活動不斷提高審美內涵的能力,最終達到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形成和諧的人格和自由的追求;從審美教育視角分析,是在進行語文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的一系列審美教育活動,運用各種藝術和美的素材作為媒介,充分展示審美對象豐富的內涵和價值結構,激發學生的想象,啟發學生的智慧,進而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循序漸進重構和完善學生心理結構,是引導學生不斷完善人性的一種教育方式。“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提到,美先于自由,只有通過美,才能達到自由,才能恢復人性、和諧和完整!盵1]審美教育的特點首先是情感性。最本質的是一種情感的教育,以情感人,注重強烈的情感體驗。其次是形式的多樣性,注重非強制性的自由教育方式。第三,具有娛樂性,即審美教育“寓教于樂”。審美教育可以促進感性的解放、擺脫異化狀態下單純占有的欲望,解救人性的貧困。促進人類感性情感的形成,使生理情感逐漸升華為社會文化情感!八可以實現完美人格的建構,培養人們美好、和諧、完整的心靈、情操和個性。”[2]
二、審美教育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提到“語文課程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3]文言文承載著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文化、歷史、經濟、軍事、藝術、教育等多個方面,包括歷史的傳承以及這其中所包含做人所具備的的獨立個性和追求自由的美好愿望,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等等,文言文中所蘊含的審美教育是無法估量的。這些作品言簡意賅,微言大義,音韻和諧,內涵豐富,文質彬彬,讓我們在這其中領略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審美體驗。看到這些富有極高價值的文言作品,便可清晰的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價值,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始終貫穿著審美教育是很重要的。尤其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如何運用文言文學習體會審美教育的特點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出發點和重要任務。
三、文言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主要特點
1.心靈美與心性善相統一的審美精神
在中國傳統的審美教育中強調美的理論作用于道德之上。強調美與善的和諧統一。這兩者的統一就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美是人行為表現的外在形式,善是人行為表現的內容。孔子大力提倡“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君子,就是“文”與“質”相結合的一種美。傳統儒家的道德思想理論是“仁”,對傳統教育中的審美精神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古人云:“何為美,夫善也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善”。孟子從人格修養的角度討論了善于美的問題,“可欲之謂善,有褚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孟子·盡心下》)即人格修養滿足了人的合格欲望,就達到了善的境界;在行動中處處都以自己的本性所固有的仁義等原則做指導,言行一致而不背離它,就達到信的境界;在古人的眼中,美即善,善即是美,美和善是內在統一的,是和諧而不可分的。例如《五柳先生傳》中陶淵明就可以通過他樸實、簡單的語言中體驗到,桃源明就是這樣一個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真君子。陶淵明最終辭官歸隱,用具體的實際行動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人格價值,“五柳先生”這一稱呼,也真實地體現了詩人徹底與世俗決裂的觀念。真正地達到心靈美和心靈善的合一。
2.追求情感與理性相統一的審美途徑
審美要與情感相依托,傳統美育強調情感審美途徑時,提倡情與理統一。儒家思想力求文人通過文藝作品在情感與表現理性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努力創造出情與理相統一的審美境界,意在透過文藝作品發揮對人的情感陶冶、精神凈化的作用。中國傳統美育也講求審美的真實性,是人情感的真實與合理,情與理的統一使理滲透到個體的內心世界之中,使情與理融匯為一個整體。例如《小石潭記》,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靜,借此抒發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引導,作者為什么選擇普普通通地小石潭作為游記的表現對象,可見作者是有過人的藝術膽量的;作者在描寫小石潭的景物時能把自己的身境,情感駕馭自如地融進景物中,景隨情遷,情隨景動,渾然天成地形成凄情的藝術境界,柳宗元巧遇這么一塊凈土與那一份心境,一拍即合,融為一體,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情與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3.關注與思考人類生存價值和生命意義的審美體驗
人的審美與人對科學的認識是有區別的,人對美的欣賞與創造也不單單等同于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與改造。中國傳統美育提倡用感悟的方法去對人類的生存價值和生命的意義美進行欣賞,這是區別于人對事物的理性認識。與其認為人生論作為中國傳統美學的哲學基石,是孕育和形成中國傳統美學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則是中國傳統美學的花與果,藝術是對生命的一種外化,對象化,另一種呈現方式生命的氣質。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從來就主張取自“生命圖式”以人的生命為參照習構建理論框架。
4.物與我同一的審美境界的審美融合
宗白華認為:“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瀾變化,儀態萬千,不是一個固定的物象輪廓能夠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副生動的山川草木,云煙明晦,才足以表象我們胸襟里蓬勃無盡的靈感氣韻。”莊子早就提出“神合”說,即“物我同一”的境界,莊子自己將這一境界稱為“身與物化”。這種物化雙向交流形成的知覺意象,是“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的審美意象。例《醉翁亭記》,作者筆下,醉翁亭的左右遠景皆是一幅幅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沒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統一,宴飲之樂也在滁州的土地上與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飲的這種樂趣,使作者勾勒出“滁人游樂圖——太守宴——眾賓歡樂圖——太守醉”的游樂風習畫。歐陽修在謫居時期人生態度是積極的,他的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在整篇的文章中我們可以明顯的體會出自然中的物我相融合的完美的審美精神的融合。從審美教育的概念和特點中,看出所用的文言文有其一定的審美教育特點。即心靈美與心性善相統一的審美精神;追求情感與理性相統一的審美途徑;關注與思考人類生存價值和生命意義的審美體驗;第四物與我同一的審美境界的審美融合。在當今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強調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改革中,應真正使新時期的文言文審美教育目標落到實處,抓出成效,讓我們的學生能夠真正感知生活美,享受生活美,成為一個具有真、善、美心靈境界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文言文審美教育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審美趣味藝術教育論文03-19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論文(通用8篇)06-08
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審美論文03-22
聲樂教學中的審美情趣論文02-21
高中語文審美教育論文范文12-08
關于語文課堂審美教育的論文03-24
高師視唱練耳與審美教育探討論文03-10
音樂教育中的審美能力培養研究論文03-27
淺談英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11-19
當下幼師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02-2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