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師范生教育實習論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師范生教育實習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師范生教育實習論文1
姓名:毛敏
專業:漢語言文學(三班)
學院:瀟湘學院
摘 要: 本文依據實習經歷,大膽分析了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環節存在的問題,從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廣泛參與、雙向互動的角度,對課堂教學中的互動問題、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策略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探討,論證了師生互動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 課堂教學 師生互動問題 策略
正文:
互動主要是指人與人、人與群體或群體與群體之間,借助語言、文字等符號進行的交互活動,交互影響。與單向傳播相應的則是雙向互動式學習,雙向互動式學習要求所有的學習者都可以既取又予,雙向交流,從而使互動的個體在心理、生理等方面產生變化發展。
在單向傳播的課堂教學中,“提問”被看成是激發學生思維,進行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手段。從提問的方式看,一般是“教師問—學生答”,很少有“學生問—教師答”或“學生問—學生答”。老師要學生怎么樣做學生就照著做,這樣就缺乏一定的創造性、發散性;拥慕虒W觀認為,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實際上是師生雙方以自我概念來理解對方的一種交流與溝通的方式,不僅僅紀律是師生互動的產物,教學的組織與教學的手段也是師生互動的結果。
長期以來,教師把自己更多地定位為管理者和控制者。為了維持課堂紀律和課堂教學,學生一般只能聽從教師的指令,允許做什么,不允許做什么。在教學中,教師更要求自己的行為和要求被學生接受和執行,一旦遭到拒絕會傾向于用各種方式包括消極的方式達到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地位難以得到保證,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關系難以建立。
現今課堂互動的`現狀的分析
。ㄒ唬⿴熒又薪逃龣C會不均等問題的產生
有的教師雖然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了互動,也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他調動的卻是少數同學的能動性,而使絕大多數同學處于壓抑狀態。我們知道,學生與學生之間在知識的儲備、個性特征、心理特征、心理素質、家庭情況等諸方面都存在差異。也正式這些差異的存在,使得課堂教學中的互動對象產生了壟斷。
(二)活動形式的輕松異化為放任自流
學生是互動教學的主體,所以有些教師就把互動教學等同于放羊式的師生對話。把互動理解為能和學生“打成一片”,在課堂教學中多讓學生討論,做做游戲就可以了。同時,學生對這樣輕松的“學習”興趣也很濃,積極性很高,所以課堂氣憤相當活躍,熱熱鬧鬧,組間交流都很好,但學生對自己應該學到什么,
學會什么,并不是十分清楚,許多學生課后,對相關的知識、問題的結實,結論知道并不多,更沒有主動去思考,課堂設計的目標沒能實現。
合理的構建合作學習小組,既是學生合作的基礎,也是實現學生群體合作實現有效互動的基本手段。我們可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給學生進行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使小組合作在短期內便能獲得成效。由于我們現在所授班級一般都是大班額,學生數目較多,因此我們可采取大組套小組的分組方法進行分組。如將全班分成四大組,再將每大組分成三小組,每小組四到六人。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上,教師可根據不同的課型,教學內容,教學環節來利用不同的小組模式進行教學。教師應成為小組討論的一員,參與其中。并對小組學習的過程做必要的指導。教師在巡視過程中,同時要關注討論的進程,了解各組討論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便及時點撥,適時調控。
教師要善于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根據個性特長,給每個成員分配任務,使學習小組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激發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拓寬生生之間交往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習個體能從群體中獲得更多的信息資源。活化小組力量資源的目的是激發個體力量源與凝聚整體合力。合作學習容易導致個別學生的依賴、懶惰行為,也容易導致優等生的主宰地位。只有讓每個學生都覺得“我是小組的一員,我也很重要”“小組的伙伴需要我”時,學生學習的自動性、自發性、責任感才能自然而然地煥發出來,凝成一股百折不撓的合力,從而更有效地合作,提高學習效率。當學生認識到只有所有的成員成功,他才能成功時,才會自主地團結協作,共同完成各個任務。因此建立多角度的相互依賴的關系、建立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學習環境相當重要。
整體上來看,我所在的實習學校(湘潭市第十二中學)師生間互動相對比較好,他們很多的先進的師生互動方式和啟發式教學手段都值得我們借鑒。但是仍能從中找出不當之處,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才是每一個實習生應該有的思想,不盲從于權威,獨立思考。
師范生教育實習論文2
【內容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越來越關注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因為教師的專業化水平直接影響國家的教育水平。而要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主要取決于教師知識水平的提高。在許多關于教師知識的研究中,受到最多關注的是學科教學知識(即PCK)。一般的認知是,PCK作為教師知識的核心,也是評定教師專業水平的一個重要參考標準。本文從教育實習對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師范生PCK的發展角度進行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教師專業化;教育實習;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PCK
一、PCK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PCK的概念。
PCK是指個體教師以自身所具備的學科知識、一般教學法知識和其他各種教師知識為基礎,在具體的特定的教學情境中,針對教學中的特定主題,選擇有效的教學策略,靈活進行組織、呈現與表征,以促進學生的理解與吸收。
(二)PCK的組成要素。
PCK的組成要素有:學科內容知識、課程知識、教育教學目標知識、評價知識、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教學法知識、學習者認知規律知識。
二、不同形式的教育實習對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師范生PCK的影響
教育實習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這里選取其中的微格教學和聽優質課作為代表進行深入研究,并采用微訪談的呈現手法,分析在進行教育實習的前后,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PCK產生了哪些變化。
(一)微格教學。
微格教學與其他教學實習不同,其時間短,更有利于實習生審視自己,也便于實習生之間進行互評,這種形式在師范院校中使用比較廣泛。劉同學對微格教學的訓練很有感觸[1]。劉同學說學校對他所在的班級采用微格教學,五六個同學分為一組,每組在一個小教室,可以使用板書或者PPT,每個小教室都有一個攝像機進行錄像,可以把教室里的師生活動拍攝下來,每個人有幾次練習機會,每次十多分鐘。小組練習結束后,錄像視頻會在大教室進行播放,全班同學對每個同學的試講進行討論,優缺點進行總結歸類,老師也會在同學討論后進行點評,他有一個問題印象比較深刻,就是一個同學提出的正板書和副板書的問題,這個問題是他平時沒有注意到的,所以他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就會注意到這點。還有一個問題就是PPT的制作問題,在制作中每張PPT承載多少內容,如果內容太多可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會看不完,因為微格教學的時間本來就很短,于是就發現準備的內容太多根本就講不完,常常會變成讀PPT的內容,在今后的`備課和講授中需要注意避免這樣的問題。這都是通過這次微格教學得到的收獲。由此可見,微格教學是促進師范生提高具體教學技能的一種有效手段。它常常是模擬正式的教學情景,讓師范生通過反復觀看自己教學的視頻,從而找出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這樣有利于師范生在不斷的教學中進行反思。劉同學通過微格教學的實習,獲得了PCK上兩個方面的提升;一是教學方法的提升,主要是正副板書內容和PPT制作方面的提升;二是與學生交流方面的提升,能夠考慮到學生的感受和反應,注重調整課堂節奏和師生間的互動。
(二)聽優質課。
通過聽優質課的實習方式能夠讓學生了解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從而更多地學習到教學中一些教學方法的使用和操作。王同學認為,通過聽優質課的實習經歷對她今后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有很大的促進和影響。王同學說她在三月份的實習中有非常多的收獲。雖然實習的時間不是很長,只有短短的3個星期,但是正好趕上了優質課的比賽,她去聽了幾個不同學科老師講的課,每個課程十五分鐘,聽了優秀教師講課的環節步驟,她受益良多,對她影響也很大。雖然十五分鐘時間很短,但是畢競是優質課,囊括了一節課所有的精華。聽了優質課的環節設定,尤其是一些講的比較好的課,就能鑒別出來其中的閃光之處,例如在面對學生時上課的步驟、教學思路的設置,教學方法與學生對應的反應。對這些優秀老師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也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由此可見,通過聽優質課的教學實習,王同學在觀摩中學習到了優秀教師的教學環節、教學活動的設置、教學方法、教學思路等,促進王同學在語文教學學習采用這些優秀的教學活動的步驟和方法。在觀摩優秀教師的優質課上學習到好的教學方式,并通過交流學習,逐漸掌握更多的語文教學方法[2]。
三、教育實習期間不同發展階段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師范生的PCK發展變化———以頂崗實習為例
頂崗實習是教學實習的方法之一,其時間跨度長,角色帶入性明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某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的師范生在某小學語文課為期一個學期的頂崗實習情況為代表,繼續研究這種實習方法對師范生PCK產生的影響。
(一)教育實習初期。
1.PCK要素理論化,各要素發展不均衡。
在師范生頂崗實習開始前,學生的PCK知識主要來源只有書本的理論知識,沒有轉化成能夠指導教學工作的實踐性、個體性、緘默性的知識。這個時期的師范生對這些知識要素的把握常常還停留在表面的、抽象的,沒能深入把這些知識的本質融會貫通,而且也沒有具體的實踐經驗作支撐的,自然很難提高教學監控能力和教學效率[3]。因而致使他們面對實際的教學情境想要采取更靈活合適的教學方法與應變策略也總是感到力不從心。以下是頂崗實習初期的師范生對于一名合格教師應具備哪些知識要素的認識。師范生A:我今年就要畢業了,說實話如果你在我實習前問我這個問題,我的答案一定是需要教育學、心理學、語文課程論、教學法。但是當我經過頂崗實習之后,當我真正在講臺上給學生們講過課以后,我才發現其實作為一名優秀教師最需要的是在實踐中積累總結出的寶貴經驗知識。我雖然儲備了大量的心理學知識,但當學生出現厭學情緒時,我還是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用我的理論來解決問題。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最需要的就是實踐知識,但這個真的只有在真實的實際教授中才能獲得,通過自己的積累沉淀下的精華,是別人給不了的。通過這位師范生的回答我們可以發現,該師范生各種知識要素的認知理解仍停留在理論階段,不能進行自我理解與轉化來指導教學?梢婍攳弻嵙暢跗趲煼秾W生對各知識要素的掌握還不能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中。
2.以PCK為中心的知識結構尚未形成。
可以說頂崗實習是師范生第一次走上講臺講授課程,所以往往這些師范學生都是懷有滿腔熱情的,但理想與現實之間常常會有一些差距,這讓他們產生了強烈的焦慮情緒與憂患意識。由此可見,這時期的師范生比較關注“生存技能”,對PCK的其他各項知識要素有所忽略,所以沒有在實踐中起到相應的指導作用,從而達到相互融合的狀態,因此,仍需要在教學實踐中加強能力的提升。以下是頂崗實習初期師范生關于“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看法。師范生B:我們大學里的課程還算比較全面,所有應該學習涉獵的我都學習到了,例如教育學原理、語文學科教學法,教育心理學等等,而且考試的時候成績還是比較優秀的。所以我當時是很有信心面對頂崗實習的,認為自己有能力把課上好。但當我走上講臺開始上課時,我才發現問題,因為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上課,在課堂上我簡直就像是在背教案,而我準備的教案還多數是從參考書上抄來的,這與我之前的預期簡直是天壤之別。在學校學的知識根本很難運用到授課過程中,理論知識完全派不上用場。我現在的第一目標是提高我的教學技能,如果連“工具性”都不能真正掌握,更談不上兼顧“人文性”了。我覺得語文作為人文社會類的一門學科,在教學中肯定會體現“人文性”,但前提是一定要先掌握好它的“工具性”,把“工具性”作為載體,與“人文性”相融合,在教學中熟練應用,結合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才能在面對課堂上的各種突發問題時采取適當的解決方式,我覺得這才是我現在實習中要重點發展的能力。由這位師范生的回答不難發現,該師范生目前最關注的僅是“能熟練進行教學”這一種生存技能,可見其對PCK各知識要素的關注并不全面,其以PCK為中心的知識結構顯然還未形成。
(二)教育實習后期。
1.PCK各要素發展已向多方面延伸。
通過實習前后調查數據的對比顯示,實習后期的師范生、頂崗實習后期的師范生PCK的知識要素掌握程度有了顯著的提高,已由“不太熟悉”發展到了“比較熟悉”。而且PCK的各要素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通過調查問卷數據顯示,發展最快的是“語文學科知識”、“語文教學方法與策略知識”、“語文學習中學生認知規律知識”這三項,已經有80%以上的教師達到了“比較熟悉”程度。以下是頂崗實習后期的師范生對于一名合格教師應具備哪些知識要素的認識。師范生C:人文性是語文這一學科的特征之一,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不但要有專業的語文知識儲備,而且對歷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識也要有一定的掌握。當然計算機的掌握作為現代授課的媒介也是不可或缺的。老師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去備課,多種渠道準備資料,才能使課程內容豐富,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更濃。通過與前期對比可以看出,這位師范生現在的認識比較全面,不僅認為教師應具備學科知識,還認識到一般文化知識的重要性?梢,頂崗實習對師范生PCK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2.以PCK為中心的知識結構有了較大改善。
在頂崗實習后期,師范生已度過了前期的“生存焦慮”。在實習中提高了各知識要素的儲備量,各知識要素開始出現互相滲透和融合,各知識要素交織融合在一起,聯系變得更加緊密。以下是后期的師范生對于一名合格教師應具備哪些知識要素的認識。師范生D:我覺得語文是運用最為廣泛、最能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學科。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合,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學生在學習時自然而然地就會受其影響。不難看出,實習后期師范生的PCK各要素開始逐漸融合,以PCK為中心的知識結構有了明顯改變。
四、影響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師范生PCK發展的因素
(―)相關課程的學習。
師范生的PCK基礎主要來自大學階段的學習。一般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教育技術等課程,通過學習掌握相關理論知識。但是這種學習常常停留在空有理論知識,缺少實踐經驗的鍛煉,這些理論難以指導具體教學實踐,還是需要在教育活動中不斷摸索。
(二)教學實踐的體悟。
師范院校通過開展不同的教學實踐活動來提高師范生的PCK發展,彌補課堂教學偏于理論的不足,如:頂崗支教實習等方式。但活動后不同師范生的PCK發展程度也因人而異。例如劉同學在微格教學后,及時地根據反饋信息,提高了他的教學技能及相關的教學方法。
(三)與優秀老師的交流。
在實習期間,師范生能夠與優秀的、有經驗的教師進行交流學習,直接得到來源于一線教師的實踐經驗,豐富專業知識,對學科的理解也更加深入。能夠更好地指導師范生在具體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能夠推動師范生的PCK快速發展。
五、結語
師范生PCK發展是培養新手教師的關鍵所在,學科教學知識(PCK)是國內外學者一致認同的教師基礎知識。師范生是教師事業的后備力量,培養好師范生的PCK直接影響到我國未來的教師教育水平,促進PCK的發展和整合至關重要,希望本文能夠給師范生的培養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師范生教育實習論文3
為了考察教育實習對師范生職業認同的作用,本研究在實習前期和實習后期,分別以274名和103名一般師范生為被試,采用王鑫強編制的師范生職業認同問卷,對其教師職業認同感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聚類分析的結果表明: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主要分為四種類型,按照分布比例從大到小的順序為:領頭羊—演員—混飯者—羨魚者。
t檢驗發現,實習前后師范教育學生職業認同感在各類型上的人數分布沒有顯著差異,但實習顯著降低師范生的職業意志水平,而在職業認同感整體及其他維度上,實習沒有產生顯著影響。
一、問題提出
職業認同感是由個體對某一特定職業合理的認識、端正的態度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等所組成的內部心理機制。而師范生職業認同感是師范生對將要從事的教師職業和目前自身師范生身份的感知與體驗。
目前國內對師范生職業認同的研究處于成熟階段,歸納這些研究的主題可分為三個階段:(1)對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構成及維度的探討,如王鑫強等人。(2)對師范生職業認同感影響因素的研究。封子奇等人認為,影響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因素包括國家政策、組織環境和個人因素等。
(3)調節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干預研究。鑒于教育實習在師范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些研究者認為,實習有助于提高師范生的工作效率、職業熱情和改善職業倦怠。但也有研究不支持實習支教對于教師職業認同的積極作用,如張冬梅 的追蹤研究表明,免費師范生實習支教前后教師職業認同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
針對干預研究中不一致的研究結果,且研究對象以免費師范生為主,缺乏對于人數更為廣泛的一般師范生的探索,本研究以實習作為一種干預方式,探討其對一般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實際效果,以期明確實習的作用,同時提供相應的建議。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分別在20xx年上半年和20xx年上半年對沈陽師范大學的20xx級(前測時屬于大三年級,后測時升為大四年級)的師范生群體發放問卷。前測時發放問卷350份,回收321份,有效問卷為274人,有效率為85.4%。其中農村生來源172人(62.8%),城鎮生來源102人(37.2%)。
后測時發放問卷105份,回收103份,有效率為100%。其中農村生來源81人(78.6%),城鎮生來源22人(21.4%)。兩次研究對象所涉及專業有:學前教育、小學教育、數學、英語、生物、物理、化學、信息技術、思想政治、音樂、美術等15種專業。
(二)調查工具
采用師范生職業認同感量表,該量表由王鑫強、曾麗紅等編制,包含12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從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包含職業意愿與期望、職業意志、職業價值和職業效能四個維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得分越高,師范生職業認同感水平越高。張燕等人采用《免費師范生教師職業認同量表》對該量表進行效標效度的檢驗,發現高達0.84。在本研究中,兩次測驗職業意愿與期望、職業意志、職業價值、職業效能四因子及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分別是0.81、0.86、0.86、0.78和0.95;以及0.77、0.76、0.78、0.84和0.83。
(三)數據處理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處理,主要采用聚類分析、卡方檢驗。
三、研究結果
(一)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分類及特點
根據師范生的教師職業認同類型相關理論,以及二階聚類分析結果,認為4個類別的聚類結果比較合理。因此運用快速聚類法(K-Means)對選定的樣本進行聚類,前測和后測分別迭代11次和14次,得出相應的數據。將師范生職業認同在各維度的Z分數中心點繪制柱狀圖如下,根據每個類別在各維度Z分數的不同特點,用詞匯隱喻的方法對這些類別進行如下命名。
1.“領頭羊”類型師范生職業認同
該類型的師范生在職業認同感整體水平和各維度分數均高于其他師范生,對教師這一職業抱有很高的期望并十分肯定其價值,同時認為自己有能力做一名教師,更愿意終身從事教師職業,是師范生中典型的“領頭羊”,其實習前后在總人數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別是39.1%和35.3%。
2.“混飯者”類型師范生職業認同
該類型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在所有類型中是最低的,他們雖然也會有人愿意終身從事教師職業,但對教師行業抱有很低的期望,也不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職業,自己也沒有信心能夠勝任教師職業。其從事教師的原因大多數都是為了“混口飯吃”。這一類型實習前后在總人數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別是17.2%和19.6%。
3.“羨魚者”類型師范生職業認同
該類型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不高,他們雖然也對教師抱有較高的期望并對其價值予以一定的肯定,但感到自己無力勝任一名教師,因而不愿意終身從事教師職業。這類師范生可能在學習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上存在困難,其對教師職業有種“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該類型實習前后在總人數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別是12.8%和18.6%。
4.“演員”類型師范生職業認同
該類型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較高,僅次于“領頭羊”類型,他們對教師抱有較高的期望,認為教師很有價值,也對自己的能力比較自信,在學校里可能表現得比較積極和優秀,以符合外界對他們的要求,但其內心卻不愿意終身從事教師職業,像演員一樣扮演著不同的自己。這類師范生實習前后在總人數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別是31%和26.5%。
(二)實習前后師范生職業認同感在各類別上的分布及變化
對實習前后師范生職業認同類型的人數分布進行統計,發現各類型人數比例按照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依次是:“領頭羊”“演員”“混飯者”和“羨魚者”。對數據進行卡方檢驗,發現實習前后四個分組的人數比例無顯著差異,實習對這四種類型的分布影響不大。同時,我們也對師范生在實習前后的職業認同感及各維度進行t檢驗發現,師范生實習后在職業意志維度上的均分要顯著低于實習前,t=1.87,p<0.01;而職業認同感總分及其他各維度分數均不顯著(見下表)。
四、討論
(一)師范生職業認同類型與狀況
師范生的職業認同共分為四種類型,按人數比例由大到小分別是:“領頭羊”類型、“演員”類型、“混飯者”類型和“羨魚者”類型。結果表明,35%以上的師范生對教師的.職業認同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在四種類型上所占比例最大。當然也有26%左右的師范生只是表現得比較“積極”,其內心處于一種矛盾狀態,這類師范生的比例僅次于“領頭羊”,這可能由于不少師范生在實習中遇到了種種困難,原有的信念發生了動搖,在理想與現實中不斷權衡利弊,其職業認同也表現出一種矛盾性和兼容性。
然而對于教師職業認同比較消極的師范生,其原因是不同的,19%左右的師范生是本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混”的心態,而大約18%的師范生則是由于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上遇到了困難,導致信心與勝任感不足。
(二)實習對于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影響
從數據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實習對于師范生的職業認同感并沒有明顯的影響,顯著的消極作用這一點與張冬梅[6]的結果比較一致。但是在職業意志上反而產生了一個略微消極的作用,這遠非我們預期的效果,雖然與以往類似的研究有所不同,回顧與師范生在實習前、后接觸和研究的全過程,我們也找到了之所以出現這一反差的內在原因。
由此可見,經過實習的洗禮,師范生重新認識了教師這一職業的利與弊,對教師的實際工作現狀有了充分的了解,這一方面可以幫助這些未來的教師在職前對自己的工作有足夠的定位和心理準備,更好地適應教師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一些處于游離狀態和主觀意愿并不強烈的師范生及時了解狀況并做出新的職業選擇與規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從教后因與理想有巨大差距而離職的情況。
我們還可以看出,實習沒有對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類型產生顯著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職業認同感的類型是不可改變的,相反,我們可以在職業效能、職業意志兩個維度上著手,充分發揮指導教師的作用,使更多的“羨魚者”師范生和“演員”型師范生向“領頭羊”這個類型轉換。
五、關于師范生培養的幾點建議
(一)增加教學技能方面的課程,培養良好的職業效能感
目前大學課程太過理論化,實用性不強,很多師范生并沒有獲得有關的職業技能和經驗,導致實習時屢屢受挫,不利于形成積極的職業效能。大學可以考慮增加教學技能的課程,或加強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
(二)開展服務性學習,磨礪堅定的職業意志
通過這次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實習的效果并不明顯。這可能是因為實習的時間和深度不夠,許多師范生也因此缺乏應對困難的心理準備和相關經驗,對教師職業的種種困難心生畏懼,從而動搖了終身為師的職業意志。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服務性學習,將學業學習和社區服務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不斷克服困難來積累經驗和調整心態,培養堅定的職業意志。
(三)發揚教師榜樣作用,鼓舞師范生的從業熱情
很多師范生對自己專業的認識都源自于學生生涯中某個印象深刻的優秀教師,這些教師的模范作用對他們的影響十分深遠,其中也包括大學的任課教師。因此,任課教師要發揚教師的榜樣作用,正確地評價教師
這一職業,鼓勵師范生形成積極的職業期待和職業價值。
六、結論
(一)師范生的職業認同分為四種類型,按人數分布比例的大小順序分別是:“領頭羊”“演員”“混飯者”“羨魚者”。
(二)實習前后師范生職業認同感在各類型的分布沒有顯著變化。
(三)實習僅對職業意志這一維度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實習后職業意志維度上的均分要低于實習前。
師范生教育實習論文4
教育實習是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本文結合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針對心理學專業教育實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增加實習基地、調整教學計劃和建立高效合理的評價機制等方面提出解決措施,從而保證心理學專業師范教育實習的整體效果。
教育實習是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是師范生了解教育教學實際,創造性運用所學知識,培養獨立從事教育教學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的重要環節。一些學者對此問題展開了大量研究。李會學等人[1]探討了師范生在教育實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給出了應對措施。谷莘[2]以中國人民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教學實習為例,對參與式教學實習展開研究,認為該模式有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是該學院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環節。李曉黎[3]也對師范生教育實習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強調指導老師在實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給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議。
心理學專業的教育實習是為了給各類教育機構培養心理學專門人才,從事專門的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工作。隨著社會發展,心理學專業的應用性逐漸凸顯,以往教育實習在各個環節都需要進行改革和創新。
1.心理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
心理學專業教育實習是高等學校培養心理學專業人才的重要教學環節。以我校為例,心理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良好思想道德品質,掌握心理學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在科研部門、教學機構、教育培訓機構及其他企事業單位從事基礎教育、科學研究、心理學教育教學及管理等心理學相關工作的具有綜合素質的創新型和實踐型人才。經過本科四年的學習,本專業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知識、能力和素質。
(1) 具備良好的教師職業素養和較高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包括社會參與度、自主發展和文化修養。其中社會參與度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質、較高的社會責任感和國家認同度,以及廣闊的國際視野;自主發展包括身心健康、學會學習、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問題解決與創新能力;文化修養包括較高的語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技術與信息素養和審美與人文素養。
(2) 掌握心理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心理學的實證方法及相關統計、測量技術,掌握心理學實驗研究設計、分析方法及查閱、理解和寫作專業文獻的方法,了解心理學科的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具有一定的心理學教學技能、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3) 具有良好的中英文語言運用能力,能夠利用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進行文獻檢索、數據和文字處理工作,具有知識獲取、知識應用和知識創新能力、嚴密的邏輯推理思維能力和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具有與他人和諧交往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適應和心理調節能力。
(4) 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環境下的交流與合作的初步能力。為了實現以上培養目標,除了扎實的理論知識外,必須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認真探索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實習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傳統實習環節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亟須解決,以適應新的人才培養方案。
2.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 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更好地指導心理學專業師范生的教育實習工作,我們組建了一支較有力的指導團隊,由從事實踐教學管理多年的教學院長從專業角度和管理角度做全程指導,由兩名專業老師負責提供專業方面支持,一名老師負責數據分析,兩名教學管理人員負責收集教育實習工作中的一手資料,并負責撰寫分析報告,兩名在讀博士生做問卷調查及資料整理。
通過對近幾年教育實習工作的跟蹤分析,我們認為實習基地、實習自由度及評價機制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分析。
、賹嵙暬夭蛔。實習基地是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也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早期階段,心理學專業的實習大多集中在中小學校及部分職業學校。由于心理學專業的特殊性,傳統中小學對學生心理活動和狀態的重視程度不夠,與心理相關課程偏少,有的學校甚至沒有,因此他們對實習生的接待能力有限。大多數實習單位僅能接受少量實習學生,即使學生到了實習單位后,也很難保證開展適量的實習活動和實踐教學。導致很多實習趨于形式,學生在實習階段未得到足夠的實踐機會。
② 學生實習的自由度不夠。學校給學生合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在這個范圍內自主實習。傳統的實習大多以集中組織實習為主,分散實習為輔。盡管以往實習中有分散實習環節,但是力度不夠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性,影響實習效果。
、劢逃龑嵙曉u價機制不健全。傳統教育實習效果是根據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的,但心理學專業的實習有一部分是課堂之外的,表現在為社會服務的各個方面,因此教育實習效果的評價應該重視社會效益和影響力。這部分需要做大量調研和實踐。
(2)具體解決措施
、 建立實習基地。其實,心理學專業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除了傳統學校、教育培訓機構以外,還可以擴展到企業、公司,社會團體,讓本科生的實習過程貫穿社會各個層面,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狀態,并解決一定的問題,因此實習基地的種類可以更加豐富,讓學生有機會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充分應用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與此同時,在注重擴充實習基地數量的基礎上,要提高基地質量。實習基地的種類要盡可能多地覆蓋社會的各個方面,提高實習基地的利用率。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嘗試建立多個校企實習基地,為學生進行心理實踐活動搭建新的服務平臺,有利于豐富學生的實踐活動。在完成教育實習的同時,實習基地本身就是學生就業良好而有效的渠道。
②調整實習教學計劃,加大實習自由度。開放型教育實習是對現行的教育實習模式的改革,旨在提高學生實習自主性,自主選擇實習單位,增加實習單位的種類,不拘泥于講授好一堂心理課,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在實習計劃的安排上,可增強實習地點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培養學生全方位服務社會的能力。
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計劃安排上適當增加學生自主實習的自由度,加大分散實習的比例。比如,學生可利用假期時間分散、自主地選擇實習基地進行實習。這樣可充分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的實習成為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能力的有力保障。
、蹣嫿ê侠淼膶嵙曅Чu價機制。評價教育實習的效果,必須建立有效的監督和評價機制,使實習質量得到保證。包括對實習目的、方案、結果等一系列過程的監督和評估,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的實踐技能,同時通過評價機制,發現存在的問題,不斷加以改進。
【師范生教育實習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教育論文的論文09-29
師范生論文答辯范文05-11
關于教育論文的論文8篇11-06
教育故事論文07-30
與教育有關的論文11-07
關于教育論文11-09
中醫教育論文11-29
小學教育論文12-13
學前教育教育論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