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就業中產生的心理問題及其對策
【論文摘要】 本文針對當代大學生在就業中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從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應對措施。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心理 對策
就業是大學生人生的重大轉折,當前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給大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也使部分大學生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這既不利于就業,也影響了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情緒和將來工作的信心。通過分析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表現,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分析就業形勢,認識自我,擺脫就業困擾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基本對策。
。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產生原因
1.1 逐年增長的大學畢業生與市場需求量之間的矛盾是導致大學生產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客觀因素。進入21世紀,我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就業高峰。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共同發布的《2006年就業面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顯示,我國2006年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數量達1400萬人。在新增的勞動力供給中,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413萬人,比上年增加75萬人,畢業生總數為2001年的3倍多。據教育部統計,2003年大學畢業生待業人數為52萬人,2004年為69萬人,2005年達到79萬人,2006年將超過百萬大關,而從用人單位招聘大學生的人數來看,并沒有和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同步增長。在這種形勢下,曾經的“皇帝女兒不愁嫁”,變成了現在的“欲嫁無門”,這種殘酷的現實和優越感的消失給大學生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反差,由此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1.2 大學生綜合素質欠佳和對自我認識不足是形成就業心理問題的主觀因素。在當代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校期間,缺乏廣泛的多學科知識積累,一心撲在專業學習上,社會適應能力弱,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社交協調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開拓創新能力普遍缺乏。在擇業時,心浮氣躁、眼高手低、猶豫不決、見異思遷,不能主動、獨立地獲取職業消息、篩取目標、規劃職業生涯;在就業時,也不去正視自己的能力、素質和擇業的客觀環境,不能對自己有一個客觀、清醒、全面的評價。一旦就業受挫,便覺得難以承受,給心理問題的形成埋下了陰影。
。 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表現
。玻 焦慮心理。據《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學生都對自己的前途感到擔憂,而這種擔憂更集中的表現在臨近畢業前。他們擔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實現,擔心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更擔心畢業后工作是否有著落,這使得他們從內心深處產生了焦慮心理,表現為生活中的緊張、煩躁不安、無所適從、愛發牢騷、抱怨社會、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等一系列行為。這種焦慮心理也使大學生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特別是遭受就業挫折后,便一蹶不振,心靈扭曲,甚至喪失生活信心。
。玻 幻想心理。大學生的就業幻想是由心理沖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由于害怕面對殘酷的競爭結果或屢受挫折,而采取的一種逃避態度。他們幻想不通過參與競爭,便能如愿以償找到理想工作,更有甚者,整日異想天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幻想用人單位能主動找上門來,有這種心理的大學生,很容易脫離現實,不思進取,使自己的擇業目標與現實產生很大的反差,很難找到理想職業。
。玻 自卑心理。大學生本身就是心理品質的“高危人群”,就業時一旦遇到困難,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使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打擊,從而對自己全盤否定,感到一種空前的失敗和愧疚,并由此引發內心的怯懦感,這種感覺在畢業生面試中表現尤為明顯。面試前,如臨大敵、緊張不安、手忙腳敵;面試中,面紅耳赤、語無倫次、答非所問,辛辛苦苦準備的“臺詞”忘的一干二凈,有的謹小慎微,深怕說錯一句話,影響自己的“第一印象”,以致縮手縮腳,影響正常水平的發揮。
。玻 依賴心理。依賴心理在求職擇業中具體表現為兩種傾向:一種是依賴大多數的從眾心理。自己缺乏獨立的見解,不考慮自己的興趣、專業等特點,盲目聽從或跟隨別人都往大城市、大機關擠,自己也跟著湊熱鬧,這種心態是與激烈競爭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的。另一種是依賴親友的心理。在就業中不愿承擔責任,也不主動去找工作,只等著父母和親朋好友出面四處奔波,到處找關系、托人情,甚至還懷戀過去那種統包統分的制度,希望學校解決就業問題。當別人為自己找的工作不滿意時就大發脾氣,抱怨父母無能或是學校和社會不公。
。玻 攀比心理。在一些學生當中,還存在有講“級別”的攀比心理,覺得在校期間,我成績比你好、榮譽比你多、官職比你大,理所當然工作也應比你強。在擇業時,自傲清高,挑三揀四,互相比較,看誰的單位名聲好一點、酬薪高一點、工作輕松一點、離家近一點、管理松一點,卻不知用人單位并非以此作為評判人才的唯一標準。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即使有些單位非常適合自身發展,但因某個方面比不上同學選擇的就業單位,就彷徨放棄,事后卻后悔不已。
。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對策
3.1 正確認識自我,確立就業目標。正確認識自我,即認真客觀地分析自己的能力水平、性格氣質、興趣特長、社會經驗等,審視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并能切合實際的評價和定位自我。在此前提下,認清就業形勢,考慮自己的專業和理想職業在社會上的需求量如何,競爭強度如何,然后把個人具備的條件與就業因素恰當地聯系起來,加以合理組合,確立適合自己的就業目標。
。常 正確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就業過程中遇到的挫折是十分正常的,應當冷靜的接受,而不能把現實的矛盾轉化為心理沖突,要認真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屬于主觀原因的,就要適當調整自己的動機、追求和行為,避免下次出現同樣的錯誤。屬于自身客觀或自然、社會因素中自己無能為力的因素,也不能過于自責、自卑或固執,應坦然面對,靈活處理。正確的對待挫折,可以化弊為利,使自己始終保持穩定平衡的心理狀態。
3.3 樹立擇業的自主意識,增強應變性。面對國家“統包分配”制向“雙向選擇”制的轉變,畢業生只有在心理上具備了自主擇業意識,才可能在就業中立于不敗之地。大學畢業生應該認識到自主擇業帶來壓力和競爭的同時,也帶來了機會和實惠,只要我們積極主動地去了解社會分工、經濟特點、相關的職業群在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這些職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和知識能力結構,盡可能的與就業市場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適應性,就一定會在就業市場中勝出。
。常 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做好就業準備。大學生要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扎實掌握專業知識與基本技能,培養創業意識、吃苦精神和責任心,并在此基礎上,拓展自己的專業范圍。積極地參加就業實踐活動,使自己對就業的過程有一個感性認識,消除就業恐懼心理。在臨近畢業時,從生理和心理上做好準備,主動搜索就業信息,開辟就業渠道,了解所要從事的職業對自己有何具體要求,自己在哪方面表現還有所欠缺,應該如何彌補,以便就業時做到胸有成竹。
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直接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如果在就業的道路中產生了心理問題,對大學生本身和社會將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因此,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在構建和諧社會、和諧校園的今天,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切實地為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幫助他們客觀正確地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把握好就業機會,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論文摘要】 本文針對當代大學生在就業中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從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應對措施。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 心理 對策
就業是大學生人生的重大轉折,當前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給大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也使部分大學生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這既不利于就業,也影響了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情緒和將來工作的信心。通過分析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和表現,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分析就業形勢,認識自我,擺脫就業困擾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基本對策。
。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產生原因
。保 逐年增長的大學畢業生與市場需求量之間的矛盾是導致大學生產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客觀因素。進入21世紀,我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就業高峰。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共同發布的《2006年就業面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顯示,我國2006年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數量達1400萬人。在新增的勞動力供給中,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413萬人,比上年增加75萬人,畢業生總數為2001年的3倍多。據教育部統計,2003年大學畢業生待業人數為52萬人,2004年為69萬人,2005年達到79萬人,2006年將超過百萬大關,而從用人單位招聘大學生的人數來看,并沒有和大學畢業生的人數同步增長。在這種形勢下,曾經的“皇帝女兒不愁嫁”,變成了現在的“欲嫁無門”,這種殘酷的現實和優越感的消失給大學生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反差,由此引發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保 大學生綜合素質欠佳和對自我認識不足是形成就業心理問題的主觀因素。在當代大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校期間,缺乏廣泛的多學科知識積累,一心撲在專業學習上,社會適應能力弱,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社交協調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開拓創新能力普遍缺乏。在擇業時,心浮氣躁、眼高手低、猶豫不決、見異思遷,不能主動、獨立地獲取職業消息、篩取目標、規劃職業生涯;在就業時,也不去正視自己的能力、素質和擇業的客觀環境,不能對自己有一個客觀、清醒、全面的評價。一旦就業受挫,便覺得難以承受,給心理問題的形成埋下了陰影。
。 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表現
。玻 焦慮心理。據《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學生都對自己的前途感到擔憂,而這種擔憂更集中的表現在臨近畢業前。他們擔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實現,擔心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更擔心畢業后工作是否有著落,這使得他們從內心深處產生了焦慮心理,表現為生活中的緊張、煩躁不安、無所適從、愛發牢騷、抱怨社會、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等一系列行為。這種焦慮心理也使大學生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特別是遭受就業挫折后,便一蹶不振,心靈扭曲,甚至喪失生活信心。
。玻 幻想心理。大學生的就業幻想是由心理沖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由于害怕面對殘酷的競爭結果或屢受挫折,而采取的一種逃避態度。他們幻想不通過參與競爭,便能如愿以償找到理想工作,更有甚者,整日異想天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幻想用人單位能主動找上門來,有這種心理的大學生,很容易脫離現實,不思進取,使自己的擇業目標與現實產生很大的反差,很難找到理想職業。
。玻 自卑心理。大學生本身就是心理品質的“高危人群”,就業時一旦遇到困難,很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使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打擊,從而對自己全盤否定,感到一種空前的失敗和愧疚,并由此引發內心的怯懦感,這種感覺在畢業生面試中表現尤為明顯。面試前,如臨大敵、緊張不安、手忙腳敵;面試中,面紅耳赤、語無倫次、答非所問,辛辛苦苦準備的“臺詞”忘的一干二凈,有的謹小慎微,深怕說錯一句話,影響自己的“第一印象”,以致縮手縮腳,影響正常水平的發揮。
。玻 依賴心理。依賴心理在求職擇業中具體表現為兩種傾向:一種是依賴大多數的從眾心理。自己缺乏獨立的見解,不考慮自己的興趣、專業等特點,盲目聽從或跟隨別人都往大城市、大機關擠,自己也跟著湊熱鬧,這種心態是與激烈競爭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的。另一種是依賴親友的心理。在就業中不愿承擔責任,也不主動去找工作,只等著父母和親朋好友出面四處奔波,到處找關系、托人情,甚至還懷戀過去那種統包統分的制度,希望學校解決就業問題。當別人為自己找的工作不滿意時就大發脾氣,抱怨父母無能或是學校和社會不公。
2.5 攀比心理。在一些學生當中,還存在有講“級別”的攀比心理,覺得在校期間,我成績比你好、榮譽比你多、官職比你大,理所當然工作也應比你強。在擇業時,自傲清高,挑三揀四,互相比較,看誰的單位名聲好一點、酬薪高一點、工作輕松一點、離家近一點、管理松一點,卻不知用人單位并非以此作為評判人才的唯一標準。在這種心理作用下,即使有些單位非常適合自身發展,但因某個方面比不上同學選擇的就業單位,就彷徨放棄,事后卻后悔不已。
。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對策
3.1 正確認識自我,確立就業目標。正確認識自我,即認真客觀地分析自己的能力水平、性格氣質、興趣特長、社會經驗等,審視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并能切合實際的評價和定位自我。在此前提下,認清就業形勢,考慮自己的專業和理想職業在社會上的需求量如何,競爭強度如何,然后把個人具備的條件與就業因素恰當地聯系起來,加以合理組合,確立適合自己的就業目標。
3.2 正確面對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就業過程中遇到的挫折是十分正常的,應當冷靜的接受,而不能把現實的矛盾轉化為心理沖突,要認真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屬于主觀原因的,就要適當調整自己的動機、追求和行為,避免下次出現同樣的錯誤。屬于自身客觀或自然、社會因素中自己無能為力的因素,也不能過于自責、自卑或固執,應坦然面對,靈活處理。正確的對待挫折,可以化弊為利,使自己始終保持穩定平衡的心理狀態。
。常 樹立擇業的自主意識,增強應變性。面對國家“統包分配”制向“雙向選擇”制的轉變,畢業生只有在心理上具備了自主擇業意識,才可能在就業中立于不敗之地。大學畢業生應該認識到自主擇業帶來壓力和競爭的同時,也帶來了機會和實惠,只要我們積極主動地去了解社會分工、經濟特點、相關的職業群在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這些職業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就業期望值和知識能力結構,盡可能的與就業市場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適應性,就一定會在就業市場中勝出。
3.4 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做好就業準備。大學生要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扎實掌握專業知識與基本技能,培養創業意識、吃苦精神和責任心,并在此基礎上,拓展自己的專業范圍。積極地參加就業實踐活動,使自己對就業的過程有一個感性認識,消除就業恐懼心理。在臨近畢業時,從生理和心理上做好準備,主動搜索就業信息,開辟就業渠道,了解所要從事的職業對自己有何具體要求,自己在哪方面表現還有所欠缺,應該如何彌補,以便就業時做到胸有成竹。
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直接關系到國家未來的發展,如果在就業的道路中產生了心理問題,對大學生本身和社會將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因此,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在構建和諧社會、和諧校園的今天,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切實地為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幫助他們客觀正確地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把握好就業機會,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大學生就業中產生的心理問題及其對策】相關文章:
西部高師教育實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08-04
關于高職新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其對策探討08-09
試析理科生就業問題產生原因及對策建議08-22
兒童的問題行為的評估及其對策論文05-07
青年教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論文05-08
職校口語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的論文05-06
學校體育活動中運動損傷產生的原因及對策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