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論文范文(精選17篇)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相信寫論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茶文化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茶文化論文 篇1
【摘 要】中國作為茶的故鄉,茶文化也是被許多的了解和認可的。本文就茶與中國文化做了認真的分析和探究,也介紹了茶的起源與茶功效等,中國茶文化是值得弘揚和發展的。
【關鍵詞】飲料;茶文化;中國文化;茉莉花茶
茶和可可、咖啡被列為是世界三大飲料,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茶的好處數不勝數,并且其中蘊含的文化韻味更是值得品評的。中國作為茶的故鄉,茶文化更是原汁原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茶也是有獨特感情的:當有客人來到家中時,沏上一杯熱茶是熱情和禮貌;周末和好友一起喝一杯清茶是輕松更是快樂;獨自一人時沏一杯好茶看一本好書是精神的收獲更是身體的享受。那么,我們就來談一談中國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
對于茶的起源有許許多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起源于漢代,也有人說起源于唐代,而更有學者研究說早在神農時代就已經有茶的出現了。不管怎樣,茶都是中國文化的產物,在中國發展和成熟,之后又流傳到日本韓國等地區,而如今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擴大,中國茶文化更是備受關注。茶文化悠久而綿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現的初期是作為藥材來使用的,因為它有許多特別的功效,是一種很重要的藥材,如今也是如此。后期經過長期的發展,茶才演變為今天的傳統飲料。茶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離不開的茶,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茶。中國有許多俗語中也時常出現茶的身影,如“清晨一杯茶,餓死賣藥人”,“飯后一杯茶,老來不眼花”,“若想百歲翁,與茶打交道”等等。這些俗語也充分證明了人們對茶的重視程度。
二、茶的種類
茶分許多種,有紅茶、綠茶、花茶等等。綠茶是最原本的茶,是種植茶樹然后采摘、曬干等工序之后制作而成的。對于茶的采摘也是非常有講究的,據說好茶采摘的必須女孩而且是未婚的妙齡女子,采摘什么樣的葉子,用怎樣的手法,怎樣晾曬等都是非常有講究的。而紅茶,是指綠茶經過發酵以后制成的,它與綠茶不同,泡制之后會成紅色,味道也別有一番;ú璞闶歉鞣N花的花瓣晾干之后制作成的,有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等,它們的引用也有許多不同的功效。當枯萎的花朵在杯中再次綻開的時候,還真是別有一番風趣。
三、茶的功效
茶作為中國人傳統的飲料,也是中國人最普遍喜愛的飲料,它有許多奇妙的功效。首先,飲茶可以提神,我們經常在工作和學習需要精力時喝一些茶使自己精神起來。其次,茶還可以消食、健脾胃,人們一般都在飯后喝一杯,這樣可以去除食物的油膩感,達到消食健脾胃的功效,所謂“飯后一杯茶,老來不眼花”就是指此功效。再次,多飲茶能降油脂,不會有得三高的危險,在三高病逐漸嚴重的今天,人們更應該注意生活和飲食方式,預防變成三高人士。所以,飲茶是一個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被推崇。最后,其實茶的功效不止這些,還有更多的好處,其中最受現代人歡迎的就是茶有減肥的效果。飯后喝茶能夠去油膩,減少脂肪在體內的囤積,從而達到減肥的效果。所以,也非常受女孩子們的歡迎。
四、茶的今天
如今,茶越來越受世界人民的歡迎。許多外國人也開始喝茶并且非常喜愛這種飲料。茶不僅為中國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如今,各種瓶裝的茶飲料越來越多,也因為其口味很好、攜帶方便等因素備受喜愛。如中國市場上的瓶裝康師傅綠茶、娃哈哈紅茶、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等,我個人也非常喜歡。這種現象充分說明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
中國的茶文化悠香而深遠,小小的茶蘊含著中國文化的氣息。茶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中國茶文化也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我們應該更多的宣傳茶和弘揚茶文化。
茶文化論文 篇2
摘要:茶起源于中國,但隨著的文化和商貿交流,在向世界各地傳播過程中較早地傳入日本。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融哲學、宗教、文學、倫理、道德、繪畫、建筑等在內的一門綜合文化藝術。茶道源于中國,光大于日本,成為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抹亮點。
關鍵字:茶文化,中國,茶葉
一、簡介
茶起源于中國,但隨著的文化和商貿交流,在向世界各地傳播過程中較早地傳入日本。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融哲學、宗教、文學、倫理、道德、繪畫、建筑等在內的一門綜合文化藝術。茶道源于中國,光大于日本,成為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抹亮點。
日本茶道是茶文化日本本土化的產物。在日本,茶道組織遍布日本,研習茶道的人有四五百萬人,其中90%以上都是女性。日本茶道流派紛呈,代代相傳,沿襲至今,如今20多個流派中最著名的是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家。不少茶室的內外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實質沒變,成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二、歷史起源
眾所周知,茶文化最早發源于中國。中國的茶葉首傳日本,一般上溯到遣唐使日本高僧最澄來華,實際上,茶首次傳播到日本的時間還要早一些,據文獻記載,隋文帝開皇十三年,茶已傳到日本。至唐代,茶葉由日本高僧最澄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芽,日本栽培茶樹由此開始。
后弘仁六年,嵯峨天*巡幸近江,過京都西北的崇福寺和梵釋寺時,因大僧正永忠親自煎茶奉獻天*,天*飲后龍心大悅,贊美有加,便命令進行種植,設立造茶所,專供宮廷,在皇宮中的法要會式里面也有使用茶的紀錄。這就是日本茶飲用的最早記載,當時,茶葉十分貴重,只有僧侶、貴族階級等少部分人才能品嘗。
到了寬平六年遣唐使的廢止,與中國的交流也為之中斷,在上層社會興起的飲茶之風也逐漸衰退,僅有少部份的僧侶保持飲茶的習慣,當時高僧們播種的茶樹,也淡出了記載?偟恼f來,平安時期的日本茶文化,無論各方面都是照搬中國唐代的茶文化。
到了中國宋朝,日本國力又興盛了起來,這時日本到了平安時代的末期,當權者平清盛再度與中國開始交流。到鐮倉初期,后來被日本稱為“日本茶祖”榮西禪師從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并將優質茶種與茶具帶回日本,將種子種在九州的背振山上,當時榮西禪師所種植之茶被稱為石上茶,他于公元一二一一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對日本茶道產生起了重要影響,書中介紹中國宋代的末茶沖飲法,為后來日本茶道的品茶藝術開了先河。之后公元一二五九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之后,日本的茶文化逐漸演化為禪宗和律宗兩大流派。鐮倉時代,日本的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以茶為藥,茶文化逐漸由寺院普及到民間。鐮倉末期,受中國宋代“斗茶”的影響,在日本上層武士中,“斗茶”開始興起,“茶寄合”等游戲大受歡迎,茶歌舞伎等抹茶法也迅速擴展開來。
經過幾個世紀的消化吸收,直到16世紀日本豐臣秀吉時代(我國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后,提出茶道應以“無中萬般有”、“一即是多”的禪宗思想為根底,刪除了茶文化中繁文縟節,追求至簡至素的情趣, 進一步融入禪的簡素清寂的精神,俗稱“空寂茶”, 并在武士中流行,最終形成了現代所說的“茶道”。日本有“茶禪一昧”的說法,在禪茶一體化的基礎上,將茶道還原到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為茶道的大眾化奠定了基礎。經千利休改良的茶道,其基本精神為“四規”,即“和、敬、清、寂”其實質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凝聚化。千利休完全消除了茶道的娛樂性,將茶道的藝術境界帶向積極的富有創造性的方向,茶道開始成為一種綜合性的文化體系。
現在日本流行的茶道,就是由千利休創立的。他集茶道之大成,主張茶室的簡潔化,庭園的創意化,茶具小巧,木竹混用,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千家流”茶法。它的基本理論顯然是受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范仍源于中國。
迄今為止,對日本民族文化藝術影響最為深遠的,非千利休莫屬。千利休不愧為世界級的文化名人。
三、中日茶道區別
中日茶道有著淵源關系,一般人初始感覺日本人喝茶比較鄭重,而我們更講究的是閑情逸致,悠哉慢哉的品味其中的內涵,修養身心。中國沒有茶道的規程儀式,但不能否認中國也有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幾點明顯區別:
1、核心思想不同
日本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日本茶道講究“四則”,即“和、敬、清、寂”,是佛教禪宗精神之所在。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于三家思想的統一,內容十分豐富。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樂是中國茶道的主調,佛教對中國茶道的影響也很大。
2、表現形式不同
日本茶道強調古樸、清寂之美,程式嚴謹,將高雅的茶藝術與意境相融合。中國茶道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注重茶的生活化、實用化。沒有儀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無道了,影響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發揮和規范傳播。
3、普及層次不同
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中國的茶道具有民眾性。日本茶道,有著許多著名的派系和世家,世代相傳,在茶道中影響較廣,具有典型精英性。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層次復雜、包含了社會各個層次的文化,成為人們聚會、人際交往的手段,是社會生活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的茶文化要發展成世界的,還要學習日本,將高雅的茶道藝術與深遠的意境相融合,使茶文化這塊瑰寶煥發出新的活力。
四、茶道程序
日本茶道是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賓客、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它按照程式進行喝茶活動,而茶道的精神就蘊含其中。其中濃茶是最為重要的一環,而具體方式則根據不同的茶道流派而有所不同。
進入茶室一般有身穿和服主人跪在門前迎客,舉止優雅的女茶師禮貌地迎上前引領并簡要說明。入茶室前,經過一段自然景觀區,使賓客先靜下心來,除去凡塵雜念,使身心融入自然。之后在茶室門外的水缸里用一長柄的水瓢盛水,洗手,之后將水慢慢送入口中漱口以示清凈,再把一干凈的手絹,放入前胸衣襟內,再取一把小折扇,插在身后的腰帶上,稍靜下心后,便進入茶室。
進入茶室,強調不分尊卑,第一位進茶室者是首席賓客,其他客人則隨后入室。賓主相互鞠躬,主人稱謝光臨,客人感謝主人盛情邀請,之后客人們入室觀賞四壁書畫、茶室布置和插花藝術,落座首賓須坐于主人左邊,主人即忙于生火煮水,這期間賓客可自由在茶室內外觀賞和花園中散步,待水將煮沸,主人備齊所有茶道器具時,賓客們再重新入座,茶道儀式正式開始。
主人在敬茶前,要先品嘗一下甜點心,避免空腹喝茶傷胃。敬茶時,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邊,跪地后舉起茶碗,依次遞給客人品飲?腿斯Ь吹赜秒p手接過茶碗后,應先欣賞一下茶碗和茶湯,然后緩緩品飲。飲時要使茶湯在舌間滾動,吸啜有聲,以示贊賞。待客人品飲完畢,主人便請大家玩賞精美茶具。儀式結束,賓客們鞠躬告辭,主人復跪坐門側送客。整個過程數小時。在這個過程中賓客人可自由交談,正宗日本茶道,不談論金錢、政治、生意等世俗話題的,談話議題多是大自然的話題。日本茶道之所以這么繁雜,就是要把賓客注意力從茶的本身上引開,而是專心致志于飲茶的全過程,從而把人從世俗的緊張、煩惱等事務中解脫出來。
由上可知,日本茶道是一場靜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禪又在品茶中得到體會。
五、茶道的影響
如今,茶道已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舉行的文化活動。喜愛茶道的人比比皆是,F在,茶道被認為日本文化的結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日本茶道強調通過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強調賓主間有一種高尚精神、典雅儀式和雙方間的融洽關系。學習日本茶道,就要先學習行禮、寒暄的方法,如來賓入室后,賓主均要行鞠躬禮。接下來是學習每一個茶道具的操作方法及其相關知識,然后是由淺入深地學習各種點炭、點茶的方法及其相關知識,為了能夠點出一碗美味可口的茶,不僅需要主人的刻苦修為,而且作為客人也必須得具備同樣的修為,主客間必須做到心心相印。點一碗茶的過程,其實也恰是人們嘗試著去建立各種人際關系、進行角色轉換的一個訓練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實現與人交往的心理平衡過程,而這一點恰是中國茶道所不具備的!昂途辞寮拧边@四個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當我們進入茶室之中品嘗一碗茶時,無論是客是主,“請先”,“請慢用”等種種的言詞,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蘊含的“和”之意。內心與內心的相互溝通,這就是“和”的感覺。
茶道現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已成為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的最有效的禮儀教育。日本一般姑娘出嫁前也要經過特別的茶道程序訓練,為主婦有條不紊地操持家務的提供訓練。由于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競爭壓力大,茶道也成為心理輔導的重要一課,是人們緩解壓力、尋找心理平衡、消除身心疲勞的好方式。
茶道的內容十分豐富,提高了日本的書畫、服裝、插花、音樂、舞蹈、文學、陶藝,漆器、建筑、制造等工藝技術水平。為日本的精神文化、禮儀文化、飲食文化、傳統藝術及建筑和制造工藝等的不斷發展打下了基礎,發揮了巨大作用。
茶文化論文 篇3
摘要:
本文通過對茶文化的角度對茶藝教育的研究對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內容進行分析,最后闡述了茶文化與茶藝教育之間的關系,試圖為茶藝教育提供一種更有價值的理念與模式。
關鍵詞:
茶文化;茶藝教育;結構體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質行為文化與精神心理文化。隨著文化的發展進步,文化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形態,而是一套價值體系。茶文化正是這種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茶文化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代表,以茶葉作為基礎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而且許多傳統的飲茶習俗還保留至今,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寶貴財富。隨著人類對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漸滲透到現代教育之中,成為一門專業化的教育課程。在關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組織更科學有效的茶文化體系,構建茶文化的應用領域,是當前教育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茶文化發展的核心內容。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學者就呼吁應當將茶文化作為專門的學科進行研究,茶文化有獨立的研究對象,有一定的研究內容,有標準的價值體系。茶藝是茶文化的主要組成內容,隨著茶文化的不斷發展進步,茶藝教育已經成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內容。隨著當前茶藝活動的日漸繁榮,對于茶藝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許多高校為了滿足社會發展需要,于是開設了茶藝課程。茶藝課程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礎。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領域
茶藝教育作為茶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識,以滿足茶藝活動的各種需求。對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區分。由于茶文化的發展現狀,如果要構建出一個統一完善的教育體系是不現實的,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可以構建不同的結構體系,使彼此之間相互補充完善。對于茶藝教育來說,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職業培訓,所培養的是專業型人才,是在科學系統化的知識基礎上能夠滿足社會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會崗位,因此,只有以專業的茶文化知識作為支撐,茶藝人才的培養也要符合教育規律,要充分明確茶文化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相關性,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
2.1茶藝專業的目的是滿足社會需求
隨著茶文化的發展演變,最先吸引人們關注的是飲茶的規范化和藝術化,即茶藝。茶藝不僅展現了茶活動的技術性,同時也更傾向于藝術性和思想性,茶藝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審美特性和藝術形態,因此被稱之為茶藝。茶藝的方式也十分豐富,無論是民俗生活還是普通飲茶活動都有茶藝的存在,人們在追求思想與精神的凈化與升華時也有茶藝,在現代茶葉宣傳推廣中,茶藝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廣更為科學的飲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藝這種藝術形態中宣傳樹立茶品牌都成為當前茶文化的研究內容,茶藝是因社會需求而產生的崗位,茶藝也成為專業人才就業的領域。茶藝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專門的職業與人才,而在他們背后,則是與茶文化內涵密切相關的科學進步,如果沒有茶文化的基礎與支撐,茶藝是無法真正確立起地位的。
2.2茶藝專業課程的構成
無論是從社會需求來看,還是從茶藝的結構層面來看,茶藝所涉及的學科內容十分豐富,主要的課程知識結構包括以下幾個系列。首先是茶葉學。茶葉學的課程主要可以分為茶葉種植、加工、茶綜合利用茶健康等內容。學科主要側重于茶的應用以及民族體質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經營學。主要是從經濟管理的角度研究茶產業的發展經營,主要包括茶葉外貿業務、茶旅游等內容。再次是茶藝學,主要包括茶藝、茶具、茶道、茶俗等內容,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對飲茶的形式、制度和技術等方面進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學,主要包括茶文化發展史、茶文學、茶與哲學思想等內容,是從不同的角度學習飲茶文化及相關的文學藝術研究。
2.3茶藝內容的相關性
茶藝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專業教育,教育內容與知識結構的研究對象相一致,二者不僅發揮著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關聯性。首先,茶葉學是茶藝教育中的基礎內容,也是茶藝課程中的基礎內容,主要研究對象是茶葉,只有以茶葉作為科學基礎,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穩固的發展,茶藝教育才能經得起檢驗。茶葉也是茶藝教育中最具實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葉的研究是極具知識性與藝術性的學科。其次,茶史是茶藝課程的主干內容,研究對象是飲茶文化歷史。由于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學、文學以及哲學等綜合內容,厚重豐富的茶文化內涵,進一步促進了茶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再次,茶藝學作為一門工具性學科,主要以茶的行為實踐作為研究對象,因此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實用性。茶藝學是一門綜合的實踐學科,主要是以茶史為基礎背景,利用茶葉這一實物,演繹出豐富而具有創造力的飲茶方式,同時對茶葉的生產經營、經濟發展都有較積極的推動作用。茶藝是一門特殊的`文化學科,也是體現茶文化的重要形式,從茶文化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進一步豐富了茶文化的知識結構與表現形式。最后,茶經營學也是茶藝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研究對象是飲茶的經濟法則。經濟的發展與文化密切相關,學生在接受茶藝教育時,不僅要符合發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夠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獲得專業的提升與肯定,并從職業發展中獲得經濟收入。茶藝教育具有極強的專業性和教養性,因此,將茶文化與茶經營學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夠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激發出更鮮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進茶藝的良性發展。
3、茶文化在茶藝教育中的價值體現
茶文化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通過茶文化的滲透,茶藝教育能夠與人類的本性更加協調,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獲得更好的融合發展。茶文化的價值與茶藝目標價值是相一致的,這也使茶藝教育的意義更具典型性。
3.1真的價值
茶藝教育是一門實物教育,是以茶文化為基礎,具有求真的價值體現。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對客觀物質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葉為載體,通過對茶葉的質量鑒別、沖泡技術、品飲方法的學習和研究,對其內在的規律進行歸納總結,以獲得其真的價值所在。茶文化的這一價值體現在茶藝教育中得到充分的體現。茶藝作為一種茶文化藝術形態,在教育實踐中也要求學生要遵守物質求真的價值觀,以獲得更真實有效的科學規律,有助于對茶文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其次,是對健康的求真。茶不僅是人們生活中的主要飲品,更有益于人體健康,通過多項科學實驗證明,茶葉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茶的養生功能被不斷的推崇,使茶成為世界上的健康飲品之一。最后,是對歷史文化的求真。文化與歷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歷史,歷史也是文化,雖然歷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過茶文化延續歷史,使茶文化的歷史得以還原,從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實地看到中國文化的精彩一面。
3.2善的價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價值內涵,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至誠為德,盡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盡茶之性和盡茶具之性,即再遠大的理想也要通過實踐而實現,而在實踐過程中,要通過至誠來實成人與物的情感連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文化雖然是歷史的還原與再現,但始終離不開現代人的思想與感覺,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從特性到人性,最終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價值,這也是善的價值最形象的體現。茶文化不僅是文化的體現,也是人們價值觀的體現。只有滿足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飲茶習俗,才能與人們的生活意義相符合。同時,通過專業化的茶藝形態,能夠促進人們的完善生活,體現人們的價值觀,在繼承了歷史文化價值的同時更明確了生活的信念,使人們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義。茶藝教育既營造了一種獨特的茶文化氛圍,同時也為社會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樣。
3.3美的價值
美是人類的天性,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體現,是人類對自由的想象與追求。茶藝中展現出的獨特藝術魅力正是茶藝之美的體現。茶藝之美是形式與內容美的統一,展示茶藝形式的同時也體現出其內在美。茶藝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環境的組成,茶藝的內在美實質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藝活動體現了一種人與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藝術表現。茶藝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與內在美。外在美主要體現在茶葉、茶具、茶環境、茶技藝之美。內在美是指茶體現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以提升茶藝的修身養性之樂,實現人與茶的和諧。通過茶藝教育,能夠培養學生豐富的人生情感,情順萬物、對應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體現了怡情養性的和諧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規范的美,是高潔的美,是自然的修養,是對于人生的無限憧憬與熱愛。
4、結束語
茶文化是中華文明與智慧的結晶,是人們在幾千年歷史文化發展中形成的獨特藝術形態。以茶文化為基礎和支撐,為茶藝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樣本,使茶藝的外在形式和內在思想之美得以體現,對于學生專業技能與人文素養的培養有著積極的影響力和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玲.關于中國茶文化學的科學構建及有關理論的若干問題[A].茶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茶文化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17-29.
[2]莊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興茶業,促進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A].茶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茶文化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30-34.
[3]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25-226.
[4]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98-300.
[5]朱紅纓.以茶文化促進茶產業品牌經濟發展[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3(4):18-24.
[6]朱永興,王岳飛.茶醫學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茶文化論文 篇4
關鍵詞:歷史檔案;茶文化典故;形成影響
我國是茶葉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飲茶歷史最長的國家。我們已經很難確定我國飲茶歷史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也無法證明是誰發明了飲茶。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我國不僅是茶葉的發源地,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世界上多數地區的茶文化與茶葉生產理念都是從我國傳遞過去的,可以說在整個茶文化體系中,中國的茶文化有著重要價值和內涵。
1、我國茶文化的歷史及相關典故分析
1.1我國茶文化的歷史內涵分析
茶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一系列內涵和價值,尤其是進入新中國之后,茶文化發展進入全新階段,相對傳統文化來說,當前茶文化發展過程中,其更注重時代特點和人民需求?梢哉f,茶文化體系中更講究“寫真”,同時也注重對情感和認知的融入。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們想要有效了解傳統文化,就必須對茶文化的特點和內涵進行全面系統化了解。首先,茶文化的內涵表現為傳承性。茶文化并不是在一天之內所產生的,如今整個茶文化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體系和產業,正是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延續,在不斷沉淀的過程中,其逐漸發展成為成熟的茶文化機制。一直以來,我們的茶文化都沒有斷絕過,其關鍵原因在與茶文化被直接、有效的傳承下來。其次,我國的茶文化并非在一個地區,而是在多個地區都形成了茶文化體系,分布廣泛、內容多元的茶文化體系成為具有我國特色的文化機制。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茶文化的形成過程是事物發展融合的產物。在長期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了一系列文化元素,將茶文化進行深入剖析,我們可以發現多數情況下,茶文化都通過一定文學形式展現出來。因此無論茶文化如何發展,其都需要有一定文學作品做傳播鋪墊。
1.2我國茶文化中形成的相關典故分析
典故一:賜茶代酒,F代社交禮儀中,酒是重要的“情感表達”工具。但也存在一些場合,不適宜喝酒,因此就會用“以茶代酒”來具體代替,既不失去禮節,同時也能有效開展情感溝通活動。這一“做法”的來源事實就是從記載的典故中轉變而來的。根據《三國志》中介紹,吳國第四代皇帝孫皓非常喜歡喝酒,而且每次舉辦宴會時,來賓都要喝很多酒。但其中有一位大臣韋曜酒量并不多,而孫皓非常器重博學有才的韋曜,因此每次當韋曜喝不了酒的時候,孫皓就會讓內侍偷偷的用茶換掉韋曜杯中的酒。這就是以茶代酒的典故來源,從這一典故的形成,其中就是茶文化內涵的一種展現,以茶代酒,實際上是茶文化中以禮待人的具體展現。而之所以能夠形成并傳承這一典故,正是經典著作記錄的結果。典故二:陸納杖侄。實際上,茶在飲用之風興起初期,只是被作為貴族和上層人士品鑒的飲料。陸納杖侄是根據東晉著作《中興書》的記載所流傳至今的茶文化典故。其大概講的是:陸納是一個十分節儉的人,有一次他在接待謝安的拜訪時,僅僅安排了茶果來接待。而其侄子認為接待人是東晉極其有權勢的人,因此就認為整個接待的安排過于簡單,所以便自主主張,用豐盛的菜肴替代了原來的瓜果安排。待謝安走之后,陸納便對侄子這一行為憤怒職責不已,并且杖責其侄子40板子。這就是陸納杖侄典故的來源,這一典故也被成為我國茶文化十大典故之一,而在這一典故中豐富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勤儉節約的道德理念。當然這一典故的傳承,離不開《中興書》的記載。典故三:王蒙與水厄。真正意義上,飲茶從貴族走向大眾,還是唐宋以后的.事情,因此在魏晉時期,很多人并沒有形成飲茶的習慣,即使是多數貴族,也沒有形成相應習慣,所以多數人對喝茶并沒有太多興趣。根據《世說新語》中記載,東晉時期的王蒙,非常受皇帝器重,因此也是當時的權勢重臣。而王蒙有個愛好就是喝茶,并且是非常喜歡喝茶,其喝茶的熱度已經超出了很多人的接受范圍,一旦家里有客人來,其就一定要來訪的客人和自己一起豪飲,由于多數貴族尚未養成喝茶的習慣,所以每次去王蒙家中拜訪,就表達出自身的擔心和害怕,因此在每次去之前,通常都說今天有水厄。通過這一典故,我們可以了解到茶在東晉時期并未形成風氣,同時其也被作為招待客人的重要工具。此外飲茶風氣的形成,應該與權貴推廣有很大關系。
2、歷史檔案的作用和價值分析
我們應該認識到歷史檔案是一種記錄歷史,傳承文化的重要工具書。其中囊括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和人類文明的文化成果,同時其中也富含了我們幾千年來的傳統觀念,共同信仰和社會風俗等等。可以說,歷史檔案就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字記載,而整個檔案中也包含了濃厚的文化氣息,因此想要深入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就必須體系化了解歷史檔案的作用和價值。一方面,我們應該清楚歷史檔案是對人類活動和人類文明的記錄依據,也是幾千年文明的見證者。由于歷史原因,很多證明同時期文明的方式都不復存在,無論是民謠,還是語言,其對原有故事內容記載的內容缺乏客觀依據。而只有歷史檔案能夠對同時期發生的事件進行清晰化描述,后人通過了解和學習這些歷史檔案內容,能夠對故事進行真實有效的還原。除了真實記載價值之外,實際上歷史檔案也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但在多數人看來,更在意的是歷史檔案對歷史事跡記錄的內容,因此其看中的是檔案文化的歷史性和傳承性。隨著我們對文化觀念認知不斷成熟,如今我們在研究歷史檔案時,通常也充分認識到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內涵。通過對檔案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研究,能夠幫助我們有效認知歷史檔案典故中所記載的歷史事實。而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清楚的看到歷史檔案與中華五千年文明深深相融,因此對傳統文化的真實可靠性,以及文明延續性都有極高要求。想要達到中華文明的有效創新、傳承和發展,不能只靠語言,更重要的是依賴可信度極高的文字記載,歷史檔案就一起客觀性成為重要的傳播載體。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如今歷史檔案已經不再是單一的檔案內容,而是融入了社會發展心態和實踐價值的重要內涵。所以,歷史檔案中所記載的不僅是一種文化內容和歷史資料,更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社會觀念的有效繼承,是我們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所不可缺失的重要內容。
3、歷史檔案對茶文化典故形成的具體影響分析
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和語言,只有依托這兩種形式,各種文化才有可能被傳承發展下去,而語言的傳遞方式比較多,比如民歌、民謠等等,但傳播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文字,通過文字的記載,不僅能最大限度的確保整個傳承過程不發生變質,同時也能實現對整個文化的等量傳遞。因此我們在界定一種文化或者文明時,最有力的證明依據就是其文字內容。歷史檔案無疑是其中最具說服力的證明方式。茶文化如何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不僅沒有消亡,反而日益重大,其關鍵就是有陸續出現了一系列與茶相關的文學作品,乃至經典專著對整個文化內容進行了體系化宣傳和記載。歷史檔案作為文化記錄的重要文字形式,其中記載了整個民族的發展歷程,同時也富含了各種文化元素。相對于文化傳承的另外一種“語言”形式而言,歷史檔案更具有穩定性和真實性,可以說歷史檔案是我們了解茶文化的最正面渠道。深度了解傳統茶文化,不僅需要了解其文化內容,還要有效認識其外部延伸。所謂傳統茶文化的外部延伸,并不是簡單元素,并非一般人所想到的茶道等。實際上其外圍延伸是融入了精神理念和價值觀念的文學藝術,而這些外圍延伸是我們必須了解并且學習的內容,只有深入了解這些內容,并且相應融入情感和價值內容,從而才能為有效了解、學習、傳承、創新茶文化奠定基礎。歷史檔案所記載的方式比較科學,同時其保存性比較好,因此其就成為我們傳遞文化,了解歷史的重要途徑。有關茶文化所形成的歷史檔案是我們體系化了解茶文化的依據和前提,也是我們認知茶文化的重要內容。通過對中國歷史上的茶文化典故進行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但凡可信度高,而且具有研究價值的典故事跡都是通過相關經典著作所形成的。因此茶文化的歷史主要依據歷史檔案來實現記載和傳承,如今我們所知道的第一部有關茶葉的著作就是唐代陸羽的茶經,因此當前我們研究、學習茶文化的主要依據也是這些文字記載,因此,可以說歷史檔案是茶文化典故傳承與發展的主要載體。此外,茶文化典故的形成都有獨特的背景,其中也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因此一直以來,我們在學習和認識茶文化時,都必須深刻認識和理解其中的內涵與價值,這是我們傳承茶文化的依據和前提。
4、結語
我國的茶文化不僅體系全面,內涵豐富,更重要的是其承載和沉淀了整個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因此我們可以說茶文化的歷史就是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也是融入了整個民族價值觀念的重要內容。經過長期傳承、發展,如今茶文化已經形成了遍布各地區,涵蓋多種茶葉類型,融入了多種元素的茶文化體系。而記載我國茶文化體系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就是歷史檔案,通過歷史檔案的有效記載,為整個茶文化體系傳承提供了重要依據和前提。因此通過對歷史檔案的價值意義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深層次分析歷史檔案在茶文化不斷傳承、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價值和內涵。
參考文獻
[1]朱時磊.唐代茶文化問題研究[J].茶世界,2013(11):151-154.
[2]陳文華.魏晉六朝飲食文化與文學[J].世界農業,2013(17):112-125.
[3]范增平.試論唐詩對茶文化的傳播[J].農業考古,2014(7):53-57.
[4]于越.中國茶文化研究的當代歷程和未來走向[J].農業考古,2014(15):79-83.
[5]陳香白.文化產品及其相關范疇再論[J].藝術百家,2015(17):44-47.
茶文化論文 篇5
摘要: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的茶,自中國唐代陸羽的《茶經》問世以來,中國茶文化經過多年的追求和銳意的提煉,使其越煉越精。探討茶樹起源、茶文化的歷史、茶文化的內涵,對研究中國茶文化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鍵詞:茶;茶文化;起源;內涵;研究
1 茶樹起源
我們祖先對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并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于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并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起源及原產地茶樹起源于何時?必是遠遠早于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茶樹原產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于神農,聞于魯周公,始于唐朝,興于宋代,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 茶文化的歷史
茶文化的定義: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并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國茶文化歷史淵遠流長,若依文獻記載來看,可上溯至公元前2337年中古時代的神農氏!皞髡f始于皇帝時代《神農本草經》中:‘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唐代之前還無“茶”字,我國古代早期文獻《爾雅》中,將茶稱為“荼”。茶最早是被作為治療的藥物,《神農食經》中記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碧拼懹稹恫杞洝分杏性疲骸安柚疄轱,發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2]《爾雅》成書于漢代,因此,許多學者據此論證周代就已形成飲茶的風尚。《茶經》中的“苦菜”、苦茶、“茗菜”、“苔菜”皆指為茶。西晉時傅咸所著《司隸教》中曾提及蜀驅在南方小鎮“做茶粥”賣的事例,F代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有以茶入味的習俗,無疑是古代食茶的遺風。竹筒茶加油鹽食用,大蒜加茶炒菜,腌制茶可拌可炒,亦可佐飯食用。湖南洞庭湖姜鹽茶,芝麻豆子茶很有名氣。我國食譜中:茶汁蝦仁、碧螺蝦仁、龍井蝦仁、碧螺魚片、碧螺炒蛋、龍井雞絲、龍井鮑魚、樟茶鴨子、云霧石雞、五香茶葉蛋等。
繼《茶經》之后,古代茶書有蔡襄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多種。將茶葉專用于飲料,大約形成在西漢時期,西漢辭賦作家王褒所著《僮約》中記述去集市買茶,煮茶和洗滌茶具的細節。
中國茶飲文化的首倡者為唐代陸羽。由于唐代飲酒風日盛,因而以茶為主的茶宴、茶會亦與日俱增,興盛一時。這種以茶代酒的茶宴不僅文雅,還可以“不令人醉,微覺清思”。陸羽的好友詩僧皎然寫有《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徒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至宋代,中國茶道、茶藝愈加充實完善起來。宋代茶學著作比唐代更多,內容更豐富。《茶錄》子安《拭茶錄》,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無名氏《北苑別錄》等。宋徽宗趙佶也撰寫了一部茶學著作《大觀茶論》,此書雖不一定為皇上御筆 ,但也記錄了一些不少的精微體驗心得,從中可知宋徽宗是一個嗜茶、愛茶的帝王!洞笥^茶論》一書,對采茶工藝有許多精細入微的描述,宋代采茶要求“斷芽心必以甲不以指,從甲則速斷不柔,從指則多溫易損。”制茶工藝要求“洗滌芽惟潔、洗器惟凈、蒸壓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如菜茶制作過時,不合時宜,蒸壓不當,焙之太過,是制作不出上等好茶的。
一代詞圣蘇東坡,把佳茗比作佳人,也有膾炙人口的詠茶佳作。他的《汲江煎茶歌》寫道:“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明清時代,茶道、茶藝又增添了新工藝、新內容。明代錢椿年于嘉靖九年(1530)作《茶譜》一書,分茶略、茶品、茶藝等九部分,其中“煎茶四要”、“點茶三要”寫得簡潔實用!凹宀杷囊敝福哼x擇好水、洗茶、候湯、擇品。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會嚴重損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熱水沖洗茶葉,除去茶的塵垢和冷氣,這樣,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湯須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湯時不要將水燒得過沸,才能保存茶的精華;茶瓶宜選小點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點茶注水時也好掌握分寸,茶盞宜用建安的兔毫盞!包c茶三要”指:滌器、茶盞、擇品。點前先將茶器洗凈;茶盞是茶面聚乳的關鍵;烹點之際,不宜以能奪香、奪色的珍果香草雜之,……如此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純甘美[3]。
清代的茶藝、茶道還流行在茶中加入香花佳果,以提高茶飲中其香美味。無名氏的`《調鼎集》卷八列舉當時名茶外又敘述幾種花茶,果茶的制作工藝!肚宀琛芬粭l下有:茶葉,石榴米四粒,松仁四粒,或加花生仁,青豆泡茶。《泡茶》一條下是:茶葉內加曬干玫瑰花、梅花三瓣同泡,頗香!堕蠙觳琛芬粭l是:橄欖數枚,木錘敲碎(鐵敲有黑銹并刀腥),同茶入小砂壺,注滾水蓋好,少?娠;t同。《暗香茶》一條是:臘月早梅,清晨用箸摘下半開花朵,連蒂入磁瓶。每一兩,用炒鹽一兩灑入,勿經手。厚紙密封,入夏取用。先置蜜少許于杯,加花三四朵,滾水注,花開如生。
3 茶文化的內涵
飲食是食品和飲品的合稱。而飲茶較之食品,具有更加獨特的社會功能。如飲茶作用于人生理和心理的微妙作用,尤其茶道、茶藝、茶事中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更為廣泛、深刻。
文化思想深層次的內部結構包括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1]。茶文化的物態文化是指“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1]”既包括茶樹栽培、茶葉采集、加工、保存及茶葉中的化學成份和茶葉入藥的療效等,也包括茶道、茶藝、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茶花、工藝品以及桌、椅、茶室等物品和建筑物等。
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是指“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1]”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
茶文化的行為文化是指“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1]”通常是以茶禮、儲茶、品茶、斗茶、點茶、茶點心、茶食、茶花、貢茶、書院茶、草庵茶等茶俗以及茶藝形式表現出來。
茶文化的心態文化是指人們在品茗飲茶過程中所表現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二三子頃為塵外之賞,而曷不言詩矣!蔽娜搜鐣弦圆璐疲瑯酥局盍曀椎拇蟾淖。可以說,茶宴是中國文人的創造。
舉行茶藝表演,開辦茶藝知識講座和培訓,積極參與茶文化活動,顯示出自覺的文化積極性,這是其他餐飲業所不能比擬的。茶文化所體現出來的社會功能,也就是茶文化對社會文化教育功能獨特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武英.唐宋茶道初探[J].寧波高等?茖W校學報,2000,12,(1).
[2] 徐賽碌,肖雪珍.淺談世界茶葉產銷狀況與我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J].福建林業科技,2002,(增刊).
[3] 詹梓金.福建茶文化縱撗談[J].福建茶葉,2000,(增刊).
茶文化論文 篇6
在俄羅斯有這樣一種說法,就是“無茶炊就不是飲茶”,由此可以想象,茶炊在俄羅斯是多么的有地位。事實上,俄羅斯所使用的茶炊其實就是一種熱水壺,那種有把手和支腳的飲水壺。
茶炊在俄羅斯出現到盛行是在18世紀,是在茶引入俄羅斯之后隨之盛行起來的,也與當時俄羅斯金屬工藝制作的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關系。第一把茶炊的產生己經沒人去計較具體是在什么時間了,只是知道在18世紀中下期真正意義上的茶炊在俄羅斯產生,并漸漸開始盛行。茶炊的外形也是各種各樣的,球形的、花瓶形的、小酒杯形的等等。
或許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俄羅斯的氣候比較寒冷,因此俄羅斯人和的茶要比我們增加一定的熱量。而且俄羅斯人喜歡喝伴有糖味的甜茶。俄羅斯喝甜茶的方式通常有三種,一種是較為普遍的,將糖溶化在茶水中隨即而下;一種是將糖先放于嘴里再喝茶;第三種方式常常是那些手里沒有糖的人的作法,想象著嘴中含有糖,再慢慢喝茶,有種我們所說的“望梅止渴”的感覺,憑想象品味茶的味道。俄羅斯人與中國人在飲茶習俗上有所不同,俄羅斯人喝茶時都要點上一盤盤“茶點”。因為俄羅斯人喜歡和甜茶,在喝紅茶時習慣于加糖或檸檬片或者是加牛奶,所以,俄羅斯糖和茶是密不可分的。俄羅斯人喝茶都是將茶水燒的滾燙加很多糖或檸檬片或蜂蜜的。
傳統的俄羅斯沏茶方式是用滾燙的開水將茶壺燙一下,然后迅速晾干,接著放入茶葉,倒入開水,用餐巾紙蒙上放于茶炊壺托上五分鐘左右即可。在這過程中可以在其中加入一小塊砂糖,確保茶葉片可以舒展開釋放所有所含成分。喝的時候先到出小半杯,在從茶炊兌適量的白開水。在喝茶過程中要保證水一直是翻開的,所續的水都要滾開的那種,照俄羅斯的解釋說法為,這種滾開的開水是茶味道得以體現的源泉。所以,俄羅斯人泡茶通常只泡一遍,很少幾乎不會泡第二遍。
雖然俄羅斯人接觸茶的時間并不長,但茶文化卻在俄羅斯深深的扎根了,并在不斷的蔓延和發展的,己漸漸步入人們的生活,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在俄羅斯的工藝品、繪畫、文學作品以及一些民間故事中都有涉及茶文化知識,可見茶文化己滲透到人們的生活當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此外,在俄羅斯的許多明信片上,俄羅斯套娃上的花紋上以及賀卡上都能看到茶文化的身影。
當你置身在俄羅斯居民家中,坐在餐桌旁,看著并欣賞著擺在眼前的擁有著幾百年歷史的茶炊、瓷器茶具、茶壺,以及大盤小碟的蛋糕、烤餅、餡餅、甜面包、餅干、糖塊、果醬、蜂蜜、茶糖等各式茶點,琳瑯滿目。你立刻就會體會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俄羅斯式的幸福,這種幸福感是不能用語言去形容的,只有用心體會才能感受得到,如同品茶一樣,要細細品味。
茶文化論文 篇7
摘要: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的飲茶史,從有歷史記載起,至今已經有4700多年。在幾千年的種茶、采茶、炒茶、品茶活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以及不同的地方特色。伴隨著擁有悠久歷史的茶文化發展起來的,是各種將茶元素融入其中的藝術,包括音樂、繪畫、詩文等,以更加豐富的形式實現茶文化的傳承,并為大眾所熟知。其中,茶香的清雅,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家們所追求的淡泊明志不謀而合,更加深了茶文化在繪畫中意境的融入。本文從剖析中國的茶文化入手,探討茶文化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之間的相通點,分析其在繪畫藝術中的具體表現。
關鍵詞:中國傳統繪畫茶文化
茶文化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歷史,在各種與茶有關的活動與文化的傳承中,逐漸與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不管是直接以茶為主題構圖,還是以茶助興,追求繪畫中如茶一般淡雅的意境,或是以濃茶水為材料在畫作中上色,均能體現出我國傳統畫家對茶之一道研究的深刻性。
一、我國茶文化的起源與內涵
論茶的品種與獨特性來說,中國并不是唯一產茶的國家,除了亞洲以外,非洲、美洲、大洋洲、歐洲都有不少國家均有自己本土產的名茶,但就茶文化而言,中國應是擁有最悠久茶文化的國家。并且,茶文化在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已與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相融合,與絲綢、陶瓷一起,享譽世界。
。ㄒ唬┎栉幕鹪
茶文化,是伴隨著茶葉交易的發展壯大而興起的,可以說是“興于唐而盛于宋”。唐代《蕭翼賺蘭亭圖》中描繪的畫面中,就有仆從備茶的情景,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茶畫。李白的“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是最早的“名詩入茶”,描述了“仙人掌茶”的詳細資料。更有陸羽的《茶經》,是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到了宋代,“點茶、斗茶”開始盛行,國人對茶的喜好及研究更勝于唐,并出現了“貢茶”,讓許多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先后有180多位詩詞家創作400多篇關于茶的佳作,有蘇軾的“從來佳茗似佳人”、黃庭堅的“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等。
。ǘ┎栉幕膬群
茶文化,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已與我國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文化本身的融合與創新。中國傳統文化,是由“儒、道、釋”三家文化相互影響相互結合所構成的',能激勵人們明心見性、提高修養。中國的儒家思想突出“中庸之道”,溫和但有原則,以“和”為貴。傳統的茶文化也離不開“和諧”二字,與儒家尊崇的“和”相對應,也表現為“茶禮”。傳統的茶事,均為三五好友在飲茶品茶中交流情感,溝通思想,提高志趣,因此,茶不僅是“養廉、雅志、勵志”的代名詞,也是禮節的表現。
二、中國傳統繪畫藝術與茶文化的相通點
(一)茶文化對畫家本人的影響
近代著名畫家陳衡恪在對文人畫的描述中,曾提到四要素,即人品、學問、才情、思想,茶畫,兼具上述四者,可屬于文人畫。一來,好茶多生長于山明水秀之處,能帶給許多畫家作畫的靈感;二來,相對于飲酒,品茗為雅事,也深受畫家喜愛,尤其身處云霧繚繞之境,更能讓畫家在美好的境界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饋贈,于青山綠水間找尋到心靈的共鳴。蘇軾曾言:“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同德也”,意思是說,茶和畫之間的內涵、美感相通。許多畫家都有品茗習慣,體現了他們對儒、道、釋三家文化的追求,讓心靈得到凈化,在親近自然的環境與清雅的茶事中,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將其內心的感悟運用到繪畫的創作中。茶有禪意,茶禪一味,朱錫綬曾有“真嗜茶者神清”之說,也是傳統畫家們品茶、嗜茶,通過以茶入畫反映自身的感悟與生活哲理的真實寫照!皡情T四家”之一的文徽明即是一位品茶大師,其淡泊的氣質決定其不適于官場生存。辭官歸隱后,文徽明在惠山腳下,種茶、采茶、煎茶、品茗,以茶會友。長期的茶事熏陶,影響了畫家的性格,更加平淡、高雅,并且,這種氣質也不自覺地滲透到畫作中,流露出茶的神韻。同為“吳門四家”的唐伯虎,一生愛茶、飲茶,每于品茶后即會畫茶文化山水圖,將茶與山水融合,成為明代茶畫的一絕。
(二)茶文化關系到我國傳統繪畫藝術風格的形成
由于大多畫者本身愛茶,通過多年被茶的熏陶,茶的品格也逐漸影響到畫者自身。常言道“畫如其人”,即是說長久的作畫,畫家將自己的品性融入畫中,觀畫如觀人,從畫作中可品出作畫者自己的境界。茶藝思想多主張契合自然,與中國傳統繪畫的寄情山水,從雋永、含蓄中品味山水之悠長、花鳥蟲魚之精妙靈動的思想不謀而合。可見,在茶文化與傳統繪畫發展的歷史中,兩者是相互影響、互不可分的。張璪曾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說,畫師的繪畫創作是來自于自然萬物,但是自然景物并不能直接畫到紙上成為優秀的畫作,而是要通過畫師本身的藝術修養、內心感悟加以改造,將景物在原有基礎上重新塑形,不同景物間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在對景物構圖改造的過程中,茶性的影響油然而生,能讓整幅畫作呈現出如茶一般清新、平和的境界。茶文化的精神內核是和諧。在傳統畫作中十分注重構圖的和諧,將圖中眾多元素結合在有機一起,動中有靜,線條井然有序,烘托出繪畫想表達的和諧氣氛。在對茶事活動行繪畫記錄的過程中,又往往要求對茶具等進行真實性的描述,似乎在再喧鬧的環境中,茶人仍能偏安一隅,靜心烹茶,從而與周圍景物達到虛中有實、動中有靜、整體與細節的統一。在作畫的過程中,也展現了畫師自身對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茶藝過程中,有茶與水、水與味、味與氣的相對“實”“虛”之說,體現于傳統繪畫中,便是水墨中的“虛實”,即紙為實、墨為虛,墨為實、水為虛。而水白茶黑,又同水墨中“黑白”的審美效果。
三、茶文化在繪畫藝術中的展現
我國的水墨、花鳥等傳統繪畫藝術,在其發展中,必然不斷與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傳統文化中,茶文化數千年的源遠流長,其中包含的各種與茶有關的元素,均能作為創作元素添加到畫作中。通過對茶文化元素全面而深刻的認知和探究,畫家們不僅用從茶文化理念中提煉出來的詩句、意境去豐富繪畫的內涵,還用茶藝活動的素材去豐富畫作的內容題材。茶畫則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將茶文化運用于繪畫中的重要體現,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飲茶風尚,有其文化研究意義。如前文所述的唐代大家閻立本的畫作———《蕭翼賺蘭亭圖》,在主角蕭翼將辯才的《蘭亭序》騙到手的場景描繪外,在畫面的左下方可見一老仆在風爐旁烹茶,童子捧托盤準備分茶的情景,在一邊的茶幾上,也擺有各式茶具,反映了當時崇尚以茶待客的風俗。宋徽宗的《文會圖》、文徽明的《惠山茶會圖》、唐伯虎的《事茗圖》均展現了當時文人集會時,以茶會友、飲茶賦詩的情景,反映了在文人群體中對茶文化的推崇!墩{琴啜茗圖》描繪了當時宮廷女子撫琴、品茶的優美和諧的情景。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斗茶圖》則描繪了唐代民間斗茶的場景,反映了當時茶文化在民間的盛行。齊白石也是酷愛茶之人,習慣以客來敬茶,鐘情于煮水烹茶之道。他的作品中,除了頗具盛名的蝦之外,對茶事的刻畫也是可圈可點的。在《寒夜客來茶當酒》中,在一大瓶墨梅左下方,是一把提梁大茶壺與兩個小茶杯,以靜物反映了有客來舍,畫家烹茶,以茶代酒,與客人品茶賞梅、促膝長談的情景!吨蟛鑸D》中,風爐上的泥瓦茶壺,破舊的大蒲扇,三塊木炭,“爐火和煙煮苦茶”,生動反映了齊白石在日常生活中煮茶自樂的生活場景,以及對煮茶、事茗的濃厚情趣!冻幒筒杈摺分,將蘭花、茶壺、筆硯放置在一起,似乎為齊老飲茶后,趁茶興正濃時運筆揮就,能讓人覺茶香在墨韻中飄渺。
四、結語
“品茶試研”,是從古往今的文人墨客們的“第一韻事”“第一受用”,文人們將茶與硯結合在一起,將品茶與詩文、繪畫結合在一起,茶引學士思,觸發文人們創作詩文、畫作的才思,將他們在茶事中獲得的感悟運用到作品中,讓作品更顯怡然自得,充滿生活情趣。在茶道與傳統繪畫的結合中,兩種文化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給我國的繪畫藝術賦予更深刻的內涵,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董娟.傳統繪畫藝術元素對中國茶歷史文化風格的影響[D].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17年.
[2]李澤鋒.論茶歷史文化地域特征及傳統繪畫文化的批判性表達[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5,(06):61-62.
[3]李瑞文,郭雅玲.不同風格茶藝背景的分析———色彩、書法、繪畫在不同風格茶藝背景中的應用[J].農業考古,1999,(04):102-106.
[4]王麗芳.論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意象表達[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27-129.
[5]馮英.茶文化與詩書畫———淺論中華荼文化的發展及其與詩書畫的關系[J].農業考古,1996,(04):196-199.
[6]劉廷亮.從“符號”到“意象”———傳統文化在中國當代設計藝術中的詩性表達[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5,(03):232-235.
茶文化論文 篇8
一、茶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踐行
。ㄒ唬╅_設茶文化的選修課
越來越多大學開始開設茶文化課程,在學生知識體系逐步完整的時期,形成相對完整的茶文化儲備,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全國目前共有49所高校開設了茶道課程,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高等學府都設有《中國茶文化》、《茶文化概論》等課程。北京海淀區的一些高校選擇《中國茶文化》作為學校選修課開設,從2000年起,到現在十幾年間,已經成為北京農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達16所高校的、總數有近十萬學生可以選擇的課程。一些學校自可以選課以來,人數曾一度高達1000人以上,同時也創下一些高校選修課中的最高紀錄。武漢體育學院的茶道課作為選修課,先在藝術學院2個年級試開,2014年開始面向全院公選。兩個學期選課人數就達到近700人,成為全校最受學生青睞的選修課之一。
。ǘ┙⒋笠鎼坌牟枋
大益愛心茶室是云南大益愛心基金會捐資建設的“愛智美”三位一體高校合作項目,愛心茶室為校園里的莘莘學子提供了一個運營管理,鍛煉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公益意識和能力,傳承中國茶文化的有力平臺,項目實施到今在全國范圍內,在43所合作高校里已有28個愛心茶室散出了幽幽茶香。有23個愛心茶室還成立了茶道藝術團。武漢體育學院圖書館愛心茶室成立了學生茶藝社團和藝術團.學生社團和藝術團以此為舞臺經常舉辦大學生茶藝與茶文化活動。在茶事活動中充分引入藝術元素與茶人分享美感與浪漫;茶道藝術蘊含深刻哲學內質與雅美的形態,以不斷揭示其與音樂、舞蹈、詩歌等藝術的契合點為己任。為滿足當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愛智美”全面發展需求,滿足大學師生學習、鉆研中國茶道的學習興趣。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生也真正感受到了茶藝與茶文化對自身精神修養的提升。
。ㄈ┡e辦茶文化、藝術的培訓、講座與競賽
茶文化講座的開展,對于茶文化的推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定期請專業的老師培訓茶的基本沖泡方法,茶的基本知識,茶藝表演等等,先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茶藝骨干,帶動更多的人了解茶道藝術與文化。使茶文化一步一步的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當中。這對于高校學生而言,是最快速地使學生萌生對茶與茶文化的興趣,對于茶文化的普及與進一步的推廣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各種形式的競賽活動也能激起同學們對茶文化的興趣。
二、茶文化對于大學生生活方式的影響
一般來說,生活方式指日常生活領域的認識方式與行為特征。茶文化對于大學生認識方式、行為方式都有積極影響。
(一)在認識方式方面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認同
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內涵。學校通過教學的方式對茶文化的傳播,也使得當代大學生對茶文化的魅力有了認知。在知識體系的完善、開闊個人視野及對于傳統文化感觸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價值,也同時使得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很好的傳播途徑。
1、正確應對困難和挑戰常以茶人范增平先生的精神,對“德”的解讀,作為學生品德教育的重要教材。可以將茶的精神層次歸納為三點:一是冷靜的.思考,茶給予我們的有沉著心態,通過對于茶文化的習得,在做事時一定能不急躁、冷靜分析形勢;二是堅定的信仰,茶道傳播出的中國傳統文化包含著“仁、義、禮、智、信”等內容,對于接觸茶文化的人有著一定的精神指導作用;三是果敢的行為,茶教給人們的不僅僅有理智的思考,還有判斷是非的標準,有著這一標準的指導,人們便會依照一定的準則行事,符合公正公平的價值觀。這三種茶文化內涵的傳播,對于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形成之際的大學生有著很好的輔助作用。無論對于在校學生還是走出校園的大學生來說,都是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應對人生挑戰的良師益友。
2、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茶文化主張“德行”,以德行事。包含在茶中有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內容,而儒家對“德”的論述更是隨處可見,比如,“德不孤,必有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以德為本,對于人與自然的更加重視,依照本該有的生命規律做事,這已成為茶文化中最為核心的內容。而當前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更需要有這種“德”的觀念進行指導,幫助其更好的樹立三觀,在今后的學習與工作中可以更踏實地做事情,在社會中發揮出自己的價值。
。ǘ┰谛袨榉绞椒矫
1、促進積極、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茶文化的美在于物質之美和精神之美。通過品茶感受輕松、平和的氛圍,使得心境得到平緩,不被浮躁的社會所吞沒。茶文化的核心是要追求人們內心的寧靜與和諧,從平淡中發現美好,更可以去享受這種美好。另外,茶還對于人們的身體健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抑制病菌,清理血管,防止身體內的膽固醇過高。另外對于人們在緊張的生活中消除疲勞與提神也大有裨益。長期飲茶也使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指導大學生進行更好的社會實踐當今的大學生處于一個變化十分迅速的時代,緊張的學習與生活,另外還有即將進入社會的恐懼感,都會對于個人產生或大或小的壓力感。茶文化的學習,恰恰就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自我充電的環境,茶的苦而后甘,寧靜淡泊、溫和謙遜、恪守本分的思想為在社會壓力下的大學生提供了精神的源泉。以茶育德,以茶養智,以茶養性,用茶的心境品味人生。同時,茶文化的學習,也為大學生的自身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他們可以通過其中的茶藝學習,參加相關考試,獲得茶藝師,甚至評茶師的資格證書。在茶文化已經日益進入大眾的生活而不再“曲高和寡”,茶已經成為“國飲”的今天,這也許為將來必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可能和機會。另外,大學茶室也成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場所,學生負責日常的運營、管理,培養了自主創業的意識與經營管理能力.還可以將茶室的優秀學生選送到社會的茶樓兼職勤工儉學,使學生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得到鍛煉與提升,儲備大學生的就業正能量,也為中國茶產業培養了人才。
3、提高校園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
社團活動是校園生活的重要方式,茶文化通過社團的方式傳播將很有效的傳播有意義的文化。如,武漢體育學院開展的大益愛心茶道藝術團,與大益愛心茶室均為傳播茶文化的社團與場所。茶的文化中有一種重要的展示形式就是茶道,茶道有著很強的儀式感,這種儀式感會傳達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在這一過程的進行中,人們會不自覺地對于生命產生敬畏感。學生在學習之余,可以在茶的世界享受一絲清甜,得到生命中無限的樂趣,懂得尊重,提升內心的滿足感,同時對于緩解壓力、放松緊張心情有著重要作用。同學們可以在學校舉行小型茶會,泡茶、品茶、識茶、鑒賞、交流。武漢體育學院大益愛心茶室還常請來專業老師培訓茶藝、茶道,使茶文化一步一步的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之中;不僅為120余人的學生“茶藝社”提供了展示才藝的舞臺,也為其他社團提供了活動空間。茶道藝術團,將專業技能與茶元素有機融合,創編有自己特色的藝術作品,滿足當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愛智美”全面發展的需求。這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極大地提升大學生的校園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
三、結語
總之,通過茶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踐行,使得學生在認識方式與行為方式方面都受到茶文化的影響,茶文化中所包含的“德”,無論是對于校園文化的建設,還是促成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三觀,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茶文化論文 篇9
摘要: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發展,加上溝通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如今語言的溝通與交往已經進入了“全球化”發展時代?梢哉f,漢語已經進入“國際化”發展新時期。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希望了解中國,融入中國發展,這就使得以漢語為紐帶的國際教育成為現實發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是我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發展的精華和核心,也是對外交往過程中,重要的傳播內容,如何在漢語國際教育時代背景下,實現茶文化的有效傳播至關重要。本文擬從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背景和潮流出發,結合茶文化發展的特點和要求,實現茶文化的有效傳播與推廣。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文化交往;茶文化
1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逐漸走向世界。一方面,以孔子學院、中外文化年等形式為基礎的溝通渠道進一步完善,中國文化交往進入空前發展時期。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國家知道中國文化,而中國文化的傳播途徑也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這為中國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礎。另一方面,中國自身經濟發展迅速,政治文化等各項生活要素日趨完善,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們愿意了解中國文化。
2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背景與方向分析
教育是育人的過程,也是文化傳播與知識掌握的重要階段。以往在接觸世界教育時,更多的了解到的是以英語文化為核心歐美發達地區文化,中國的漢語文化事實上缺乏一定的影響力,屬于東亞地區的區域性語言。在以往,對漢語這門語言來說,無論是其傳播地區,還是掌握人群,實際上都較為有限。教育是一種以文化為核心的意識影響,了解文化的前提和基礎是語言,無論是聽,還是看,都需要用語言做保障。同時隨著語言交往范圍的逐漸擴大和語言體系化的不斷成熟,文化的魅力和認同感也進一步明顯。事實上,文化在傳播過程中,語言是保障,但經濟溝通才是重點。只有國家強大了,發展了,才會有地區和國家愿意去了解你的文化。如果你自身經濟發展落后,基本沒有對外溝通和交往,那么文化交往基本上就沒有開展的土壤和先天要素。正是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日益提高,經濟實力進一步加強,社會發展不斷成熟,使得中國的吸引力逐漸增強。在這一背景下,漢語作為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紐帶,作用更加明顯。隨著我國文化建設不斷完善,如今對外溝通、文化交往已經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考量。我國逐漸完善對外文化交往的渠道和途徑,無論是文化年建設,還是向全球多個國家開設孔子學院,加大留學生選派及交往人數,完善留學服務政策,豐富對外漢語人才培養等等,都是國家針對漢語教育發展趨勢所作出的重要舉措。從其發展方向來看,在未來,漢語教育的國際化、復合化程度將進一步明顯。而這一過程也將是讓世界各地區了解和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過程。同樣正是漢語國際教育日益成熟,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更有保障和基礎。這就為我們豐富普及中國茶文化的相關知識內容、完善茶文化研究體系提供了重要幫助。
3以茶文化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可行性———基于二者融合點分析
茶文化并不是一種獨立于傳統文化的文化元素,其可以說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中對做人、處事的相關要求和規范,對人們掌握道德、禮儀規范的客觀約束等等,實際上都在茶文化中有所涉及。對外文化傳播過程中,其落腳點只能是文化內容的宣貫與傳播,通過充分發揮漢語的工具性指導作用,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而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時,選擇以茶文化為切入點,實際上是可行。
3.1文化縮影———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是人類活動的集中反映,也是一個地區幾千年傳承發展的寶貴繼承。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是唯一一個文化傳承未出現斷層的國家和地區。在今天,隨著文化傳播形式的不斷發展和變化,要想將我國傳統文化有效、體系化的成功推出,需要我們選擇有效的切入點進行推廣和宣傳。而在這一背景下,茶文化就可以充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被有效傳播。究其實質,則是因為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茶文化是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對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過程中,必須要了解的內容。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成熟發展,如今通過茶文化,就能從客觀上清楚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整體內容。
3.2核心涵蓋———茶文化有效融入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之所以說茶文化可以代表傳統文化進行傳播,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和要點都在茶文化中得到一一體現。我國是禮儀大國,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我國是禮儀典范,無論是客人,還是親屬,以及各種事物的處理規范都做了相應的要求。這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傳統文化所提倡的謙讓、靜心,也在茶文化中被良好繼承和成熟應用。同時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對個人的要求與約束,包括個人性格、喜好、正確的處事方式,如何做人與做事等等,這些都在茶文化中有具體的體現。茶文化所倡導的生活理念與我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理念,從本質上看是一致的。正是茶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核心涵蓋,恰恰說明了因為茶文化融入了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因此通過推廣茶文化,可以很好闡述中國傳統文化。
3.3實質一致———兩者都是中國文明的集中反映
實質一致,是評判兩個內容是否一樣的重要標準。對于茶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來說,茶文化能否代替傳統文化,其依據和前提就是兩者的實質與根本是否一致。在文化交往高度開放的今天,想要向全世界推廣傳統文化,就必須選擇能夠集中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集大成之反映,也是能夠代表中國精髓的重要元素。而茶文化也是如此,茶文化是我國幾千年文明的重要集合,是不斷發展的中國文化的見證。正是二者都是中國文明的集中反映,才使得在文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可以以茶文化為傳播的接入點。通過充分融入漢語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和背景,在傳播茶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發展。
4結合漢語國際教育背景有效實施茶文化研究的思路分析
文化是其他地區和人們了解該地區風俗、風情面貌的基礎,也是展示一個地區形象的窗口。通過文化展現,能讓人們對該地區形成相應的直觀了解。如今,隨著漢語國際教育發展不斷成熟,傳播茶文化,推廣傳統文化的機遇日趨完善,這也使得我們需要充分結合時代發展的客觀變化,調整傳播形式,豐富茶文化研究思路。通過變革茶文化的認知方式、認知思維,從而實現對茶文化的深度研究。
4.1以更加開放的思維———構建茶文化傳播的新高度
所謂開放的思維,實質上講的就是任何文化都是可以相互融合、互相貫通的。要打破傳統的舊觀念和封閉思維。我們必須清楚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文化之間的隔閡與界限逐漸模糊,文化的融合與互通可能逐漸明顯。所謂開放的思維,實際上是一種理論認知基礎和前提,也是處理茶文化傳播的基本思維。隨著漢語國際教育日益成熟,如今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核心,對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念也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實質,想要達到茶文化傳播的新高度,就必須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思維來看待這一文化傳播與溝通過程,實現文化的融合發展,通過漢語國際教育這一渠道,為茶文化的“國際化”打下堅定基礎。
4.2以中外結合的方法———構建茶文化研究的新渠道
事實上,中國的茶葉很早以前就已經先于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地區,曾經一度,茶葉是我國重要的出口產品,為我國貿易順差做出了重要貢獻,而隨著茶葉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事實上,在國外,也形成了相應的茶文化,而這也應該屬于茶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如今孔子學院這一漢語教學渠道的出現,使得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可以在本國家、本地區了解中國文化。而人們在接觸中國茶文化的同時,也必然會形成相應的理論認知和體系化感受。而這些認知也屬于研究茶文化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研究茶文化時,必須融入這一新渠道,通過將中外研究思路相結合,實現對茶文化研究渠道的有效延展。
4.3以互動、溝通的形式———構建茶文化研究交往的新思維
任何文化都不是單純的講解,卻不接受反饋的過程。講解與反饋,互動、溝通才是文化交往、溝通發展的重要橋梁。一直以來,我們在進行文化傳播時,由于語言溝通存在一定障礙和困難,使得整個交往過程并不徹底,但隨著文化溝通進程不斷加快,想要發展自身文化,加深文化研究理解,就必須重視其他人和地區對該文化的理解和認知,通過文化溝通的不斷深化,實現茶文化研究的升華與發展。
4.4以長遠、前瞻的戰略思維———構建茶文化推廣的新格局
茶文化的研究與推廣要充分結合漢語國際教育發展趨勢和特點,通過充分融合,實現茶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而想要做好茶文化的推廣與發展,就需要我們樹立長遠發展思維,超前布局。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使得我們在進行文化繼承和推廣發展過程中,必須以“超前量”的思維來對外自身發展。只有超前布局、提前謀劃,才能為茶文化成功推廣奠定堅實基礎。而梳理長遠前瞻的戰略思維,也是在文化溝通交往程度不斷提升的基礎上所作出的客觀要求。而這正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所在。
5結語
隨著文化溝通與交往形式的不斷發展與變化,我們可以充分認識到當前已經進入國際化文化溝通、交流時代,而漢語的國際教育也成為趨勢和方向。在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進行茶文化的傳播,就需要我們在對茶文化進行深入了解的基礎上,結合漢語教育的發展方向和潮流,實現其傳播與推廣。而深度研究茶文化,也需要對國外茶文化的內容進行了解。正是語言溝通障礙的有效解決,實現了茶文化交往的創新與發展,成功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革新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林海.漢語國際教育與茶文化傳播[J].傳播科學,2012,8(15):36-39
[2]范存智.全球化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思路[J].文化論壇,2013,4(7):44-49
[3]姜飛.結合漢語傳播的茶文化研究[J].漢語教育,2013,8(16):29-32
茶文化論文 篇10
摘要:中國是茶的故鄉。在中國,種茶、飲茶的歷史都非常悠久,茶已經不再單純的是一種飲料,而在飲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并由茶文化衍生出了一系列書畫、文學等藝術作品。本文旨在研究中國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歷程,以及茶文化在各個時期所表現出的文化形態。
關鍵詞:茶、文化、發展歷程
關于茶的起源現在在學術界還是眾說紛紜!稜栄拧分械摹搬屇酒焙汀搬尣萜敝卸加小拜薄弊郑〒甲C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前者指木本的茶樹,后者指草本的苦菜,所以很多學者認為茶最初的作用是被當作菜吃。也有學者認為茶起源于上古的神農氏,《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說,當為茶葉始為藥用。對于茶的起源人人言殊,莫衷一是,但飲茶飲茶的開始大致可認為開始于神農時期,陸羽《茶經》卷下《六茶之飲》中提到“茶指為飲,發乎神農”。
晉代隨著茶葉生產的較大發展,飲茶文化也更加體現出來了。到了南北朝時期,飲茶進一步普及,飲茶在民間進一步發展過程中,也逐漸被賦予了濃濃的文化色彩。與美酒佳釀相比,通常的茶葉價格便宜,為多數人所能夠承受,故很早人們就用茶葉招待客人表示儉樸。著名的就是晉代陸納以茶果招待衛將軍謝安,他侄子認為不妥,端出早已準備好豐盛酒席。事后,陸納打了侄子40大板,責怪他破壞了他的清廉名聲。《晉書;笢貍鳌酚浭觯骸皽匦詢,每宴唯下七奠,伴茶 而已。”也是以茶果表示儉樸。可見在東晉,南方的飲茶已經很普遍了,并且茶被用來以示清廉。后來,因為茶葉生產的發展以及飲茶的普及,各種茶葉和茶事的美學內涵也引起了當時文學家們的注意,在他們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反映。如左思的《嬌女詩》、張載的《登成都樓詩》、楊炫之《洛陽伽藍記》等都從各個方面對飲茶和茶事做了描述。在兩晉南北朝茶葉有了一定的種植面積,茶俗進入日;顒,加之文化雅士將之升華,茶從簡單的飲品被賦予了文化品味,中國茶文化在此階段逐漸萌芽。
唐代是中國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期。茶文化的形成與唐代的經濟、文化、發展有著密切聯系。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此外佛教的發展,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措施從不同層面對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最終促使唐代成為“我國茶葉和茶業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時代”。在唐代,對茶文化做出突出貢獻的一個人物是陸羽,陸羽在長期的茶事實踐活動中,嘔心瀝血,寫成世界上第一本茶學專注《茶經》,它是總結唐朝以及唐朝以前茶葉生產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茶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學著作,又是茶文化的專注。陸羽《茶經》的問世成為茶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極大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他所確立的樸素自然茶美學觀點,倡導的以“和”為核心的茶道精神,指引了無數愛茶之人,受到眾多茶人的追崇。唐代著名詩人無不飲茶,有些人把飲茶與吟詩有機聯系起來,文人吟詩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茶道茶藝、茶性茶德、茶情茶誼、茶俗茶禮、茶事史詩等,對茶樹生態環境、造茶技術、煮飲技藝、名茶、貢茶、茶政貿易都有描寫。其中有不少佳作,影響深遠,其中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堪稱千古絕唱。此外,唐代時茶具已經與食器、酒器分離形成了專用器具。陸羽《茶經-四之器》詳細記載了二十四種茶用具,據其記載當時茶具已成為飲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器具,對茶的色、香、味的體現至關重要。
中唐以后,貢茶品種與數量大增,豐富的貢茶,既滿足了朝廷飲用的需要,又可進行各類賜茶!八逆傊畞y”和長期的軍閥割據加深了唐朝政治、經濟危機,為了解決嚴重的財政困境,唐朝統治者加劇了搜刮民財,建中三年(782),戶部侍郎趙贊于諸道水陸要沖征收商稅,“每貫稅二十文,竹、木、茶漆皆是什稅一”,以充盈國庫,贍濟軍資。四鎮之亂結束后,罷黜了茶葉等項雜稅,盡管當時征收茶稅只是權宜之計,但是開了征收茶稅的先例。德宗貞元九年(793)茶稅被列為國家財政收入
“茶興于唐、盛于宋”這一時期,茶已經成為“家不可一日無也”的日常用品。茶葉產品開始由團茶發展為散茶。打破了團茶、餅茶一統天下的局面,同時出現了團茶、餅茶、散茶、末茶。早在宋太祖趙匡胤即位時,宋代宮廷已經設置了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实鄢R再n茶的方式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甚至恩賜國外使節以示友好。大觀元年,宋徽宗趙佶親著《大觀茶論》一書,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清團茶的產地、采制、烹試、品質、斗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宋代時,實行重文輕武的治國方針以及政治原因,品茶與潑墨成為文人休閑生活的重要內容,究其原因,蘇東坡做了最好解釋:“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堅,是其操同也。譬如賢人君子黔晰美惡不同,其德操一也”文人往往借品茶清心,潑墨抒情,尋找心靈寄托。諸如徐鉉、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黃庭堅等文學家都好茶,詩人做茶詩,書法家做茶貼,畫家繪茶畫,文人著茶書,各種茶文藝作品紛紛面世,從不同方面反映了當時的茶事活動。
到元明代,中國傳統的制茶方式已經具備,同時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茶書、茶畫、茶詩不計其數。張源的《茶錄》、陸樹聲的《茶寮記》、以及唐寅的《烹茶畫卷》和《事茗圖》等傳世作品誕生。
到了清代,中國茶文化發展更加深入,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清末民間,城市茶館興起,并發展成為適合社會各個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它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和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茶館文化”,“客來敬茶”也成為尋常百姓的禮儀美德。實際上,明清時品茶所“返樸歸真”“天地人相融”境界正是陸羽倡導的“精行簡德”、“和”一脈相承。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恢復和扶持茶葉生產發展的政策和措施,茶葉生產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全國有20個省、市、自治區產茶,產量逐年增長,出口不斷遞增。特別是近二十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繁榮發展,國人生活水平提高,飲茶量不斷增長,茶與生活的結合更為多樣化,中國茶文化有了飛速發展,凸顯蓬勃之勢。茶文化繁榮彰顯重要地位。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無論是民間探親訪友,還是開座談會,甚至國際交往中,清茶一杯,簡單高雅,茶所具有的廣泛親和力得到廣泛認同,茶以及茶文化在國人以及外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愈來愈重要。
中國茶文化是經過數千年發展演變而形成的獨特的文化模式,如今的茶文化包含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并涉及中國的文學、哲學、禪宗等多門學科。經過數千年的百轉輪回,中國茶呈現出了它千年來所有的文化密碼,在漫長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沉淀出了獨特的深沉和凝重。同時,茶文化的豐富和廣袤也為燦爛的華夏文化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茶文化論文 篇11
摘要:儒家思想在我國傳統哲學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行為習慣、思考及生活方式。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形成之初,就開始與儒家思想碰撞交融,一方面吸收了儒家思想中“中庸和諧”的哲學思想,賦予了飲茶者平和適度的心態和價值取向。另一方面吸收了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的人生觀,賦予了飲茶者積極樂觀、勤儉奮斗的進取心。當然,這僅是從宏觀層面來分析和歸納,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更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待人接物、婚喪嫁娶等多個方面。
關鍵詞:茶文化;儒家思想;中庸和諧;審美取向
茶的故鄉在中國,茶文化更是從這里發源。茶文化在魏晉南北朝初步形成,隨后便開始與一些哲學思想或宗教理論進行融合,如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等。
這其中茶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最深。儒家思想賦予茶文化內在與外在的雙重內涵,既注重茶禮、茶事活動等方面的和諧之美,又注重人們行為方式和人生價值觀念的中庸之美。
1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理念在茶文化中的體現
“修齊治平”理念是儒家文化十分重要的內容,展開說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十分注重“修齊治平”,講究人們要想有所作為,為天下為國家干出一番事業,就要先“治其國”,而欲治其國,則要先把家治好,所謂“齊其家”也。而要把家治理好,就要先做好自己,也就是“修其身”.茶文化在形成初期,恰好趕上統治者推崇儒家的歷史時期。
而茶文化的自然特質和精神內涵,與儒家思想的“修齊治平”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古代飲茶者尤其是那些喜歡飲茶的文人墨客和哲學家,將兩者進行充分的融合。
1.1茶文化中的“修身”思想
儒家思想中所謂的修身,其實是“身心兼修”,一方面要提高個人外在的修養,如禮儀、文明,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彬彬有禮。另一方面是要提升個人內在的修養,如道德水準、理想抱負、價值理念、審美取向等,使自己的內心散發出沁人的芬芳。
而在這一點上,茶文化與之十分契合。茶是自然的產物,具有質樸清凈、超脫深遠的自然特性,以及靜心提神、醒腦祛毒的物理功效。因此,兩者在“修身”方面的結合可謂是“一拍即合”.自古至今,中國飲茶者無論是自己獨酌,還是與友人共飲,都試圖通過茶這一載體,去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平靜而明亮,讓自己的思想變得清醒而開闊。
一方面,會“三省吾身”,通過飲茶去反思自己的過錯,去思考人生的意義,追求一種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受到儒家禮儀文化的深刻影響,茶文化的“修身”更會表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當中,讓人們用更加友善的態度去面對他人,用更加包容豁達的心態去面對整個社會,以及自己暫時的失意與挫折。
1.2茶文化中的“齊家”思想
儒家思想中的“齊家”,主要指的是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和諧、團結與和睦。在兩千余年的發展中,茶文化吸收了這一方面的思想內涵,并將其融入到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家庭生活當中。
比如說,中國人幾乎家家都備有茶葉,在一日三餐后,主人會沏上一壺茶,一家人團坐在一起,一邊飲茶,一邊看著電視,或是一起聊聊家常,無比溫馨。
而在飲茶時,晚輩會主動給長輩續茶、敬茶,展現了對老人的關心和孝敬,這是茶文化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體現。另外,在結婚時,男方在迎接新娘前,會恭恭敬敬給二老敬上一杯茶,一是感謝父母養育之恩,二是表示兒子已長大成人。
在婚禮后,新人還會共飲和合茶,以此來表達夫妻雙方的舉案齊眉和相互尊重,F在,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中國很多家庭的成員都是白天忙著上班奮斗,晚上回家吃完飯后都是各玩各的,有的看電視,有的玩游戲,有的玩手機。那種傳統的飲茶習俗漸漸淡去。
時間長了難免會讓家庭的氛圍變得不再那么溫馨。因此,今后我們應當找尋那種傳統的家庭氛圍,充分發揮茶文化中“齊家”思想的力量,用茶將家庭成員的心緊密聯系起來。如此,不僅能夠讓孩子從中感受到家的溫暖,并通過聆聽老人的教誨,去更好更快地成長。同時,更能讓老人擁有一個更加幸福而祥和的晚年生活。
1.3茶文化中“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理念
儒家思想中“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傳統士人最高的人生追求和目標,而中國茶文化同樣吸收了這一理念。一方面,茶文化的治國平天下體現在飲茶者的身上。
飲茶者通過飲茶,可以讓自己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而遼遠,不再局限于個人的一得一失,也不再拘泥于日常中的雞毛蒜皮之事當中,而是會樹立起遠大的抱負。
當他們遇到暫時的挫折和失敗時,茶文化同樣會讓他們變得平和而豁達,鼓起斗志,砥礪前行,為社會為國家做出一番事業。
另一方面,茶文化的治國平天下還體現在國家的政策上面。茶葉與鹽一樣,自古就在國家的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家出臺什么樣的茶葉政策,事關社會和國家的穩定和諧。
譬如說,唐文宗時,江南某官員制定了苛刻的榷茶政策,導致民間怨氣沸騰,激發了社會矛盾。
而南宋建炎年間,成都通過變革茶法,緩解了茶農的負擔,讓他們有了更多獲得感,讓社會變得和諧而穩定。
而始于唐代的茶馬互市,更是茶文化治國平天下思想的重要體現。與酷愛飲茶但是卻不生產茶葉的少數民族進行茶葉與馬匹的貿易,一方面能夠滿足游牧民族對茶葉的需求,讓他們仰仗于中原王朝,使雙方關系友好而和善,避免發生戰亂。
另一方面,則能滿足中原政權對于優良馬匹的'需求,增加國家的軍事實力,為人民的安居樂業提供更加強大的國家力量。
2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茶文化中的體現
說到“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有些人會覺得這是道家思想,其實不盡然,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道家還是儒家都對此有系統的闡釋,并且呈現出不盡相同的理論特色。
在道家眼中,天便是自然,是萬物之道,而人則是其中的一份子。
其一方面強調人要順從自然,要尊重自然,要把自己的行為放置于自然中去,用萬物之道去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另一方面強調要解放人性,打破那些加在人身上的藩籬,讓人們回歸自然,從自然中感悟人生之真諦,最終達到“萬物與我為一”的層次。而在儒家看來,天則是道德觀念和處世原則的本原,做人做事要順從這個根本,要有道德原則,不能被名利、財色及各種貪欲所誘惑而偏離了人生“主航道”.儒家要求人們要摒棄那些雜七雜八的欲望,撥開籠罩在眼前的各種迷霧,“求其放心”,最終達到一種能夠自然而然去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無論是在他人面前,還是獨處之時都要如此。
孔夫子所言“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正是如此。從古至今,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深深影響了我國的政治、社會、民俗等眾多方面。同樣,儒家“天人合一”理念更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是自然的產物,無論是其外形、顏色,還是內在的茶性、口感,無不彰顯著大自然的特質。
中國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是表現在物質層面上,影響著采茶者和飲茶者的采摘、生產、飲用習慣。
比如說,茶農在采茶時間的選擇上,會順從和尊重茶葉的生長規律以及氣候特點,正如古書記載“清明太早,立夏太遲,谷雨前后,其時適中!睘槭裁磿羞@樣的講究?就是因為清明之際茶葉還尚嫩,其味道還沒有充分形成,如果采摘,口感會略顯單薄。而立夏之際茶葉已經老去,味道已經散發大半,如果此時采摘則晚矣。而谷雨前后,正是茶葉成熟之際,彼時雨水眾多,能夠很好地激發出茶葉的味道,此時采摘,茶葉無論是從外觀、形狀、口感等方面都是最佳。這就體現出中國茶文化尊重自然、順從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另外,在物質層面上,還體現在茶事活動中對茶具、茶壺的選擇之上。譬如說,飲用綠茶,人們會選用青花瓷茶具,綠茶的碧綠清澈,與青花瓷相得益彰,呈現出一種和諧之美。而飲用紅茶時,人們多選用紫砂茶具,紅茶顏色之濃郁,口感之醇厚,與紫砂茶具十分吻合,同樣能夠呈現出一種和諧之美。這體現出的茶文化中那種源于儒家思想的恰如其分的中庸和諧理念。
中國茶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現在精神層面上。
自古以來,我國的飲茶者都注重“尚中貴和”的精神理念,在為人處世上,秉承一種適中而恰當的態度,既不過,也不缺。如《中庸》所言:不偏之謂中,不倚之謂庸。其核心要義是一言一行都要恰如其分,不說過頭話,不做過頭事。
在與他人發生矛盾時,要以禮節情,以理服人,從而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相處,并要以此為基本遵循,在社會生活中建立起一套等級分明、井然有序的倫常體系。儒家的這些思想,在茶文化中比比皆是。比如說,中國老百姓在發生鄰里糾紛時,往往會有德高望重之人前來說和,擺下茶宴,通過飲茶來化解矛盾、重歸于好。
又比如說,中國人飲茶之時,往往會先給客人、前輩敬茶,這是儒家秩序觀的體現。再比如說,茶文化認為飲茶少則燥氣升,易上火,而飲茶過多則體內濕氣聚集,讓人陽氣減少。因此茶文化強調飲茶也要適度,要適量而不過不缺,達到身體的陰陽中和。
3儒家“厚生愛民”思想在茶文化中的體現
儒家思想注重要愛民敬民,要求統治者要遵循“仁政”、“王道”以及“禮制”.無論是孔子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還是孟子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都深刻地體現了儒家思想那種“厚生愛民”的民本思想。除了要求統治者要愛民敬民外,儒家思想還強調天下眾生亦要承擔起相應的義務,一方面要從自己做起,不做禍國殃民之事,并安心勞作,友善待人,和平處事。
另一方面還要主動作為,把自己的幸福放置于整個國家的穩定和繁榮當中,“替君分憂”、“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主動幫助國家去化解矛盾。
我國茶文化同樣吸收了儒家思想的這一內容,一方面如前文所言,統治者可以通過與游牧民族的茶馬交易,讓國家更加安寧穩定;通過制定出臺穩妥的茶葉政策,來保護茶農和茶商的利益,讓老百姓可以用更少的錢去買到茶葉,不僅能讓人民安居樂業,更能促進商貿業的流通和繁榮。另一方面,茶文化強調人們要友善待人,在生活中要做到厚生愛民。
比如說陸羽的《茶經》,就記載了許多善有善報的故事。如某人喜歡喝茶,其家中有一個古墓,每次喝茶前其都要用茶來祭祀一番,最終獲得一番好報。另外諸如把賣茶錢分散給路邊乞丐的類似故事也比比皆是。同時,我們民族自古便有“客來敬茶”的習俗,家中來客,先沏茶待客,這是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傳達出來的是一種互敬互愛、厚生愛民的人文精神。
4儒家治世觀在茶文學作品中的體現
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義是“入世”,這與道家所追求的“出世”恰恰相反,“入世”強調要把個人的奮斗與國家與民族結合起來,要做到為國為民而努力奮斗,干出一番事業。而在茶文化中,尤其是茶文學作品中,這種思想有著很深的體現。以唐代詩人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為例,盧仝熱愛飲茶,同時也是一個厚生愛民之人。
因此在他的詩歌中,經常會通過茶去表現統治者的腐敗與人民的困苦,這首詩同樣如此。詩的開頭,描述的是謝孟諫議所送給自己的茶葉是多么寶貴和稀有。詩的中間,寫的是其在烹制茶葉時的過程以及自己的感悟,文筆灑脫而優美,具有很好的浪漫主義精神。但是在詩的結束處,作者則筆鋒一轉,開始敘述茶農的采茶、制茶的不易和艱辛,并希望統治者能夠了解到天下蒼生的勞苦。
這就體現了儒家思想那為國為民的“出世”思想和厚生愛民的治國觀。宋代也涌現了大量的茶詩茶詞,這些作品不僅才華橫溢,更深深體現了儒家的治世觀。這在以憂國憂民而廣為人知的大文豪陸游身上更為明顯。比如說他的《七月十日到故山削瓜渝茗》一詩,前面用優美的文字描述了大好江山的風景,并表達出自己超然灑脫的心態,但是最后兩句則風格一變,寫出了作者當時渴望被明君發現,希望為國家為人民作出一番事業的雄心抱負。類似的茶文學作品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累述。總而言之,在兩千余年的發展中,深厚的儒家思想深深影響了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價值理念和審美取向,對我們這個民族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價值。
在充滿浮躁、焦慮、沖突的當下,我們更要繼承和挖掘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內涵,使之能夠更好地指引我們這個社會、我們這個民族始終沿著正確的道路奮勇前行。
茶文化論文 篇12
【摘 要】本文就茶與中國文化做了認真的分析和探究,也介紹了茶的起源與茶功效等,中國茶文化是值得弘揚和發展的。
【關鍵詞】飲料;茶文化;中國文化;茉莉花茶
茶和可可、咖啡被列為是世界三大飲料,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茶的好處數不勝數,并且其中蘊含的文化韻味更是值得品評的。中國作為茶的故鄉,茶文化更是原汁原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茶也是有獨特感情的:當有客人來到家中時,沏上一杯熱茶是熱情和禮貌;周末和好友一起喝一杯清茶是輕松更是快樂;獨自一人時沏一杯好茶看一本好書是精神的收獲更是身體的享受。那么,我們就來談一談中國的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
對于茶的起源有許許多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起源于漢代,也有人說起源于唐代,而更有學者研究說早在神農時代就已經有茶的出現了。不管怎樣,茶都是中國文化的產物,在中國發展和成熟,之后又流傳到日本韓國等地區,而如今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擴大,中國茶文化更是備受關注。
茶文化悠久而綿長,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茶出現的初期是作為藥材來使用的,因為它有許多特別的功效,是一種很重要的藥材,如今也是如此。后期經過長期的發展,茶才演變為今天的傳統飲料。
茶在我們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些人離不開的茶,我們的生活也離不開茶。中國有許多俗語中也時常出現茶的身影,如“清晨一杯茶,餓死賣藥人”,“飯后一杯茶,老來不眼花”,“若想百歲翁,與茶打交道”等等。這些俗語也充分證明了人們對茶的重視程度。
二、茶的種類
茶有分許多種,有紅茶、綠茶、花茶等等。綠茶是最原本的茶,是種植茶樹然后采摘、曬干等工序之后制作而成的。對于茶的采摘也是非常有講究的,據說好茶采摘的必須女孩而且是未婚的妙齡女子,采摘什么樣的葉子,用怎樣的手法,怎樣晾曬等都是非常有講究的。而紅茶,是指綠茶經過發酵以后制成的,它與綠茶不同,泡制之后會成紅色,味道也別有一番。
花茶便是各種花的花瓣晾干之后制作成的,有茉莉花茶、玫瑰花茶、菊花茶等等,它們的引用也有許多不同的功效。當枯萎的花朵在杯中再次綻開的時候,還真是別有一番風趣。
三、茶的功效
茶作為中國人傳統的飲料,也是中國人最普遍喜愛的飲料,它有許多奇妙的功效。
首先,飲茶可以提神,我們經常在工作和學習需要精力時喝一些茶使自己精神起來。其次,茶還可以消食、健脾胃,人們一般都在飯后喝一杯,這樣可以去除食物的油膩感,達到消食健脾胃的功效,所謂“飯后一杯茶,老來不眼花”就是指此功效。再次,多飲茶能降油脂,不會有得三高的危險,在三高病逐漸嚴重的`今天,人們更應該注意生活和飲食方式,預防變成三高人士。所以,飲茶是一個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值得被推崇。
最后,其實茶的功效不止這些,還有更多的好處,其中最受現代人歡迎的就是茶有減肥的效果。飯后喝茶能夠去油膩,減少脂肪在體內的囤積,從而達到減肥的效果。所以,也非常受女孩子們的歡迎。
四、茶的今天
如今,茶越來越受世界人民的歡迎。許多外國人也開始喝茶并且非常喜愛這種飲料。茶不僅為中國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如今,各種瓶裝的茶飲料越來越多,也因為其口味很好、攜帶方便等因素備受喜愛。
如中國市場上的瓶裝康師傅綠茶、娃哈哈紅茶、茉莉清茶、茉莉蜜茶等等,我個人也非常喜歡。這種現象充分說明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
中國的茶文化悠香而深遠,小小的茶蘊含著中國文化的氣息。茶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中國茶文化也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我們應該更多的宣傳茶和弘揚茶文化。
茶文化論文 篇13
摘要: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符合現在旅游發展形勢,能更好促進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本文對茶文化旅游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同時也介紹了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的一些思路,最后以信陽和安溪兩個地方的茶文化旅游為例,分析了茶文化旅游的深度開發。
關鍵詞: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信陽;安溪
我國擁有悠久的茶葉種植歷史,在長期的茶葉種植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我國也因此成為“茶的故鄉”。茶葉作為飲品為茶葉產地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茶文化作為一種隱形的旅游資源,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關注,F在茶文化旅游資源還沒有獲得深度開發,仍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可以成為促進茶葉產地經濟發展的一個新引擎。下面是對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的探究。
1茶文化旅游現狀
我國茶文化旅游還未獲得充分開發,茶文化發展的潛力也未被挖掘出來,加強茶文化旅游開發應該作為茶文化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茶文化旅游的概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定義。這種差別主要是關注點和研究角度的不同造成的。在茶文化旅游產品類型上,不同的學者的研究結果也不盡相同,有的著眼于茶文化的物質形態,有的則關注于茶文化的精神層面。茶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形態多樣、形式豐富的茶文化。如果對茶文化的內涵進行分類,可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1]。在物質文化上,茶文化包含有茶、水、茶具、茶政等,這些都是茶文化中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其制度文化包括了茶禮俗、茶藝茶道、茶的傳播、茶的技術和歷史等。在精神文化上茶文化則表現在文學、藝術、哲學、宗教中,是精神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2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思路
在我國進行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有著巨大的優越性。首先我國是一個種茶大國,在全國多地都有茶葉種植區,這些是發展茶文化旅游的一個強有力的依托。另外,我國在長期的種茶、制茶、飲茶的過程中形成了內涵豐富的茶文化。這些都是可供開發的內容,對茶文化旅游有現實效益,可以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旅游地的茶葉的知名度。
2.1深度挖掘茶文化的深刻內涵
茶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在長期發展中,已經與文學、繪畫等聯系起來,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地方發展茶文化旅游,只停留在茶文化的表面,并沒有對其進行深入挖掘。比如很多地方發展茶文化旅游時,讓游客參與茶葉采摘活動,這種方式可以提高游客旅游的趣味性,但游客對茶文化的深刻內涵接觸不到,并且這種形式跟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的理念也不吻合。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主要指對茶文化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高層次的開發和利用,使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得到更好體現。古人講喝茶“一杯為品,二杯即為解渴”,這也充分說明了喝茶的講究。當茶與畫、詩結合起來后,其內涵才能得到更好放大。文人雅士喝茶絕不僅僅在于茶本身,茶可以作為其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生活情趣,可以更好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質。對茶文化旅游進行深度開發時,應該朝著這方面發展,讓游客在精神上得到更多享受。
2.2加強茶文化旅游區建設
對茶文化旅游進行深度開發時需要有一定的依托。茶文化旅游區就是發展茶文化旅游的一個強有力的依托,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物質載體。現在國內一些茶葉種植區已經開始打造旅游度假村和茶文化旅游特色景點。這樣可以把茶產業鏈拉長,可以帶來更多經濟收益。有的地區把當地茶葉與當地的其他旅游景點有機結合,是對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的一種有益嘗試。比如在廬山,廬山不僅是著名旅游風景區,廬山也是云霧茶的產地。當地就把廬山云霧茶與廬山風光結合起來,這對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提高廬山云霧茶的知名度和銷量也有很大的幫助[2]。另外在茶文化旅游區之內還可以開展多種活動,可以介紹茶葉的制作過程,也可以對茶葉的歷史進行介紹,還可以舉辦一些茶藝活動和茶俗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可以使游客對茶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對茶文化也能有更多切實的感受。所以茶文化旅游區應該加強建設,這是對茶文化旅游進行深度開發的一個物質基礎和物質前提,有了物質依托后,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才能更好展開。
2.3開發茶文化旅游新產品
對茶文化旅游進行深度開發時,除了把茶葉作為主要產品外,還應該發展其他旅游產品,這樣茶文化旅游的深度開發才能實現,也會使茶文化旅游的形式更加多樣化,附加值更高。比如福建安溪在開發茶文化旅游新產品方面就取得了成功。安溪以安溪茶為依托,同時又根據自身的優勢推出了休閑度假、古跡旅游、茶都觀光等一系列旅游活動。這樣就給游客提供了多方面的旅游感受。游客不僅對安溪茶有了更好的了解,在茶以外也有更多的收獲,游客對行程會更加滿意。此外還可以開發一些紀念品,通過紀念品對當地茶文化進行宣傳,同時也會獲得一定的額外收入,提高旅游附加值。
3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的案例分析
3.1信陽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分析
信陽有著悠久的種茶歷史,信陽所產的“信陽毛尖”更是名列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在信陽也舉辦過“國際茶文化節”,在傳播中國茶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信陽近些年來,以茶文化為主發展了起茶文化旅游。信陽發展茶文化旅游具有一系列優勢。首先是其茶文化底蘊深厚,信陽作為綠茶之鄉,在歷史上曾獲得過茶圣陸羽和大文學家蘇軾的高度贊賞。信陽也具有非常獨特的茶俗和茶情,豐富了信陽的茶文化。另外,信陽地區氣候溫暖、水質潔凈,為茶的生長提供了優越的自然環境。信陽還有其他旅游資源,可以和茶文化旅游有機結合起來,使旅游資源組合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信陽進行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時還從茶俗文化、茶館文化、禪茶、茶藝茶道等方面進行。信陽在長期的種茶、制茶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茶風茶俗,茶也深深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當中。當有客人來時要“客來敬茶”,為客人敬茶時應當用玻璃杯,這樣客人可以更好欣賞茶姿。信陽的車云山景色秀美,當地茶民會和客人等一同上車云山,共賞美景,共品好茶。在信陽親朋之間往來也以茶相贈。茶在當地被視為純凈、珍貴的禮品,走親訪友時常會以此相送。信陽茶館文化開發也是信陽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的一項重要內容,信陽在清末民初,曾經出現過八大茶社,一些茶商也建立了茶莊,F在信陽的.茶館分布十分廣泛,并且具有不同的風格,構建起一個個供游客品茶的去處。禪茶文化在信陽也獲得了旅游開發,茶與禪在很早之前就已結合在一起,兩者相互影響,最終形成了禪茶文化。信陽有眾多佛教寺廟,這些寺廟所在的山通常會產好茶,比如靈山寺,靈山寺所在的靈山產好茶,其中靈山云霧茶便是信陽毛尖中的精品。信陽的著名佛教寺廟還有凈居寺、妙高寺等,信陽將其作為旅游資源與茶文化一同開發,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信陽對茶藝茶道文化也進行了開發,把一些茶葉沖泡的過程與技藝作為旅游資源加以開發,信陽毛尖的沖泡方法有“流云佛月”、“有鳳來儀”等,這些茶藝可以為游客帶來獨特的審美感受。茶道方面有沏茶之道、賞茶之道、品茶之道等,是對茶文化的充分闡釋。
3.2安溪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分析
福建安溪也是一個重要的茶葉種植地,有著非常豐富的茶文化旅游資源。安溪有著山水茶園的自然景觀,也有獨具特色的烏龍茶文化。閩南民俗文化也相當豐富,因此其開展茶文化旅游很有優勢。在安溪縣有海峽茶博園,主要是以茶文化為主題,建設有溫泉酒店和戶外健身項目等。在茶博園中建設有茶文化主題社區和烏龍集鎮、茶城總部等項目,以此為依托可以對茶文化旅游進行深度開發。安溪還建設有鐵觀音發源地旅游區,福建西坪被成為“中國鐵觀音發源地”,安溪為發展茶文化旅游對西坪民間的茶俗、茶歌、茶詩、茶禮等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將其打造成最具歷史感的茶海景區;安溪還打造了茶海明珠旅游區,這個旅游區主要依托茶山茶海、百丈瀑布、小上海等旅游資源,打造成了一個生態、清新的度假環境。安溪為發展茶文化旅游所做的這些舉措有力地推動了茶文化旅游的深度開發,將安溪的茶文化最終打造成了一個旅游產業鏈。這樣不僅有利于安溪當地的經濟發展,也可以促進安溪茶產業和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為其后續發展注入強勁的發展動力。
4結束語
茶文化旅游的深度開發,是茶文化旅游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只有對茶文化旅游進行深度開發,茶文化旅游的發展空間才會更大,才能促進茶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時對茶文化旅游進行深度開發也更好滿足了游客的要求,F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外出旅游是人們進行休閑放松的一種方式,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也正好滿足了人們多樣化的旅游需求,能給游客的旅途帶來更好的享受。
參考文獻
[1]于蘭蘭.信陽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15-17.
[2]謝欽玲.安溪茶文化旅游提升策略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4:
茶文化論文 篇14
摘要: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我國是茶的故鄉,是茶樹的原產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而第一位確定茶樹學名是一由瑞典科學家林奈和德國植物學家孔采。1950年我國植物學家錢崇澍根據國際命名和茶樹特性研究,確定茶樹學名為[Camellia sinensis(L.)0.Kuntze]。
關鍵字:中國,茶文化,傳播
一、茶的起源
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我國是茶的故鄉,是茶樹的原產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而第一位確定茶樹學名是一由瑞典科學家林奈和德國植物學家孔采。1950年我國植物學家錢崇澍根據國際命名和茶樹特性研究,確定茶樹學名為[Camellia sinensis(L.)0.Kuntze]。
最早發現茶樹是在100萬年前,在我國西南部云貴高原和四川一帶的深山密林中,由不少的原始型的野生大茶樹。人類發現茶樹和廣泛利用茶樹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據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這充分的表明,茶出自中國,源于中國,中國是茶的原產地。
二、茶在國內外的傳播
(一)茶在國內的傳播
中國茶葉的發展和傳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戰國時期,巴蜀一帶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隨著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經過代代相傳,飲茶慢慢從局部地區開始逐步普及全國。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用具,茶葉已經商品化;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逐漸取代巴蜀地位;到了魏晉南北朝,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茶業的發展,茶已成為日常飲料;唐代是茶業大發展的時期,由于貢茶設置在江南,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宋代茶葉生產空前發展,飲茶之風非常盛行,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基本上已與當代茶區范圍相符;明清,飲茶之風達到高峰,清代后期,茶葉生產由盛而衰;當代,茶葉再現輝煌,茶葉消費開始向多元化和健康方向發展。
(二)茶在國外的傳播
茶在國內傳播的同時,也不斷向周邊國家和世界傳播。隨著商業貿易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在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種茶、制茶和飲茶習俗,開始由國內傳至國外。
唐代日本高僧最澄回國時從中國攜帶茶籽種植,宋代日本榮西禪師又從我國傳入茶籽至日本種植。這些文化交流使者將從中國學到的飲茶習俗帶回日本,在此基礎上進行發揚廣大,推動了日本飲茶習俗的發展。后又經日僧南浦昭明將學得中國徑山寺茶宴、斗茶等飲茶習俗帶回日本,在此基礎上改造后逐漸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
約在1610年中國茶葉作為商品輸往歐州的荷蘭和葡萄牙,后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印度雖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1780年印度引種中國茶籽,之后傳播到斯里蘭、非洲、南美等地。茶在傳播中,“茶”字的音、形、義也隨之流傳,世界各國對茶的稱謂起源于中國,如茶在英語中寫成“TEA”,是從福建話“茶”字的念法而生?梢哉f,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目前,我國生產茶葉三分之一銷往世界各地上百個國家和地區,有50多個國家引種了我國的茶籽、茶樹,世界飲茶人口已達20多億。
三、茶的`命名和分類
我國的茶葉的品種和類別繁多,有各式各樣數百種茶葉,為世界茶葉命名和種類最多的國家,這些各色各樣的茶類以及再加工茶類是以如下方法命名和分類的。
(一)茶的命名
茶葉命名是茶葉分類的重要程序之一,命名與分類可以聯系一起,茶葉的命名和分類有不同的標準和角度。我們走進茶店時,會被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茶所吸引,茶葉也被賦予了無花八門的名稱,茶葉名稱通常是帶有描寫性的,名稱文雅也是其它商品所不及的。一般講,茶葉命名的依據,是以茶的形狀,色香味和茶樹品種、生產地區、采摘時期、制作工藝和茶水顏色不同而命名。其基本原則為:
1. 以茶葉的形狀命名。如 “碧螺春”、“雀舌”、“珠茶”、 “竹葉茶”、“六安瓜片”等茶的名字都是根據茶的形狀特征為其命名的。
2. 以茶葉色香味命名。如“銀毫”、“雪芽”、“雪蓮”、“苦茶”、“蘭花茶”等茶的名字是取自茶葉色香味而命名的。
3. 以茶樹品種命名。如“白毫”、“烏龍”、“水仙”、“毛蟹”等茶名字都是由以茶樹品種而命名的。
4. 以產地命名。如 “黃山毛峰”、“西湖龍井”、“廬山云霧”等茶名字都是由茶生產地區名勝山川的特點和地理位置差異為之命名。
5. 以采摘時期命名。如“明前”、“雨前”、“冬片”等茶名字都是根據采摘季節不同而命名的。
6. 以制作技術和茶水顏色而命名,如“炒青”、“烘青”、“蒸青”、“綠茶”、“紅茶”等茶的名字是由加工工藝不同和茶葉沖泡成湯后的色澤命名的。。
(二)茶的分類
茶的分類是以制茶的工藝方法為基礎,現在茶葉的分類標準也各不相同,難以統一。茶學界對于茶的劃分采取了一種綜合的辦法,將中國茶分為兩大類,即基本條類和再加工條類。
1. 茶的基本條類
基本條類,包括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6大類。
⑴綠茶
綠茶屬不發酵茶類。它是采取茶樹新葉或芽,未經發酵,經殺青、或者整形、烘干等典型工藝制作而成,成品干茶呈綠色。沖泡之后清湯綠葉,芽葉舒展,滋味清新爽口,充滿了春天的氣息。著名的有:“碧螺春”、“西湖龍井”、“六安瓜片”、“信陽毛尖”、“太平猴魁”、“黃山毛峰”等。
、萍t茶
紅茶屬發酵茶類。它是新鮮的茶葉經過萎凋,揉捻,發酵,干燥工藝制作而成。沖泡之后紅湯紅葉,茶湯香氣高長,滋味醇厚。著名的有:“祁門工夫”、“正山小種”、“滇紅工夫”、“宜紅工夫”、“寧紅工夫”、“川紅工夫”等。
、乔嗖(烏龍茶)
烏龍茶亦稱青茶,屬半發酵茶。它是新鮮的茶葉經過殺青、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后制作而成。沖泡之后綠葉紅邊,既有綠茶的鮮香濃郁,又有紅茶的甜醇。著名的有:“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鳳凰水仙”、“凍頂烏龍”等。
、劝撞
白茶屬輕微發酵茶。它是經過包括萎凋、烘焙(或陰干)、揀剔、復火等工序制作而成,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質的關鍵工序,成茶外表滿披白毫。沖泡之后綠葉紅筋,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著名的有:“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
、牲S茶
黃茶屬屬于輕發酵茶類是我國特產。它的制作與綠茶有相似之處,不同點是多一道悶堆工序。成品干茶呈黃或黃綠色,沖泡之后黃葉黃湯、香氣清悅、味厚爽口。著名的有:“蒙頂黃芽”、“君山銀針”、“霍山黃芽”、“莫干黃芽”等。
⑹黑茶
黑茶屬全發酵茶。它采用的原料較粗老,經過殺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制作而成,成品茶的外觀呈黑色。沖泡黑茶應水溫要高煮沸其滋味更佳,沖泡后茶葉黑褐油潤,湯色橙黃或橙紅、茶味醇厚。著名的有:“云南普洱茶”、“廣西六堡茶”、“湖南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邊茶”、“云南磚茶”等。
2.再加工茶條類
再加工茶類就是用基本茶類中的茶作為原料,進行再加工而成的茶葉。主要包括花茶、緊壓茶、工藝茶、非茶之茶。
、呕ú
花茶是以六大茶類為基礎加以各類鮮花窨制而成。所用的花有茉莉花、玫瑰花、桂花等;ú杓庸な抢昧缩r花吐香和茶葉吸香,茶味和花香融于一體,相得益彰。既保持了濃郁爽口的茶味,又有鮮靈芬芳的花香。沖泡品吸,香味濃郁,茶湯色深,甘芳滿口,令人心曠神怡;ú杵贩N有茉莉花茶、珠蘭花茶、玉蘭花茶、玳玳花茶、玫瑰花茶、柚子花茶等,其中以茉莉花茶產量最大。花茶既有茶的功效,花香也具有良好的藥理作用,裨益人體健康。
⑵緊壓茶
緊壓茶一般以黑茶、綠茶、紅茶的散茶為原料,經再加工蒸壓成一定形狀而制成的茶葉。它是為了長途運輸和長時間保存方便,將茶壓縮干燥成為各種形狀(方磚狀、圓餅狀、塊狀等形狀),防止途中變質。緊壓茶的多數品種比較粗老,干茶色澤黑褐,湯色澄黃或澄紅,茶味醇厚。緊壓茶種類有沱茶、竹筒香茶、普洱方茶、米磚茶、黑磚茶、茯磚茶、康磚、圓茶、餅茶等。
、枪に嚥
工藝茶又名茶工藝品,是選用上等基本條類茶為原料與脫水鮮花經獨特的手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精制而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飲茶不再完全為了解渴,出于保健和精神享受的需要,形態美觀,有一定的欣賞性工藝茶脫穎而出受到人們歡迎。各種富有詩意和美感的工藝茶不斷涌現,讓現代氣息撲面而來。如“牡丹繡球”、“出水芙蓉”、“玉衣金蓮”、“金葫蘆”等工藝茶。
、确遣柚
非茶之茶是指不用茶樹葉子制作,但可以像茶一樣飲用的各種飲料。市場上非茶之茶非常多,均不屬于茶葉的范疇,但它卻以保健茶或藥用茶的形態出現。我們習慣把當茶飲用的都稱為“茶”,不一定非得有茶的成份,它是“茶”概念的一種延申。如菊花茶、羅布麻茶、人參茶、杜仲茶、枸杞芽茶等,它們雖不是茶,但又不能稱為假茶,把這些植物葉或莖葉加工成干品后當茶泡飲,這些非茶制品在廣義上便成了茶家族中的成員。
茶文化論文 篇15
摘要:茶文化中最為重要的恰恰就是一種和諧為本的核心思想,這種和諧為本的核心思想,對于健康保健專業的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與思想行為參照至關重要,而茶文化中的團結協作之道,更是處世的終極之道。個體成就的大小,大而言之,應歸結為個體的思想道德修養;小而言之,其實就是茶文化之道的一種運用之妙。
關鍵詞:茶文化;健康保。凰枷氲赖陆逃
茶可以說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種最無私、最美好的恩賜。茶的品飲之道以寬為其體,茶的品味之道以和為其魂。茶文化之中既包含了以茶示敬之儀,又包含了以茶養廉之義,同時,亦包含了以茶明倫之志,并且,更包含了以茶教化之理。
1茶文化崇高的和諧為本的核心思想
1.1茶文化中生態自然的和諧
所謂道法自然,茶依自然而生,集天地之美,蘊超然之氣,獨得自然和諧之機。茶之一物,深刻蘊含了天地有大美、四時有明法、萬物有成理的自然哲思。大自然本就是和諧有序的渾然一體。而茶荈則孕育于自然,凝聚了生態自然中的山川之靈秀,與日月之精華,因此,茶荈既是大自然和諧產物,又是大自然和諧的表率。和諧既是中華民族弘傳了數千載的傳統美德,又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中的精髓所在。儒釋道三教都將學究天人之際的和諧,視作一種最高的智慧與境界,這是中國所特有的辯證思維精要,這種辯證思維精要,恰恰與茶文化的內涵不謀而合,同時,二者之間皆存在著在道法自然方面的與自然至理的深度融合。
1.2茶文化中人與自然的和諧
茶之一字,草在上,木在下,而人居其中,由此可見,茶文化其實是一種人在草木間的悠然禪意,人即便是棲身于鬧市之中,啜一盞茶亦能得人在草木間的山水之韻。顯然,這種人樂活于草木之間的物我玄會的和諧,才是茶文化的至高境界,同時,這亦是人與自然一期一會和諧相處的至高境界。茶文化既飽含著生態自然的自體和諧智慧,同時更飽含著人與自然的一體化和諧智慧。茶文化中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恰恰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孜孜以求的一種崇高境界,這種崇高境界以返樸歸真,融于自然為根本訴求;以學究天人與自然達致的精神統一和和諧為基本標準[1]。在茶文化中,取材于自然、暢飲于自然、樂活于自然才是茶文化的最高境界。
1.3茶文化中的人本和諧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化淵源薪火相繼達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禮儀之邦,禮儀的美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根性靈魂,其中的思想道德承襲更是禮儀美德之中的精髓,而茶文化則是中華傳統思想道德禮儀美德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在草木間聯結起了茶與人,事實上,人與社會其實更有著詩意的牽系與禪意的聯系,數片青葉所承載著的又何嘗不是一碗清香四溢的人生,此即所謂飲茶知味。由此引申開來,即是一種人自我本體的身心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首先,茶之清能夠成就為人之清與為官之廉,其次,茶之和則能夠實現個體與他人的和睦、團結、友愛、理解,最后,茶之禮則能夠完善個體與社會的一體化的融洽與和諧。
2茶文化對思想道德教育的影響
2.1茶文化對思想道德教育的協作精神感召影響
茶文化中的和諧為本,既是以一心融于天地萬物的負陽抱陰,又是我中華各民族一體和睦的相親相愛,同時,更是整個社會和諧共處的相依相存。對于健康保健專業的同學而言,未來工作過程當中,必然要較其他專業更頻繁地與社會打交道,在與社會打交道的過程之中,禮儀自然首當其沖。社會交往中的個人禮儀,是衡量個體道德程度、思想深度、品德高低的重要標志。
因此,以茶道的和諧為本的核心思想,作為健康保健專業同學的思想行為參照,能夠使得同學們以茶道通曉人道,學會并懂得尊重之道、思考之道、取舍之道。尤其是茶文化中的一味同心的團結協作精神更是值得大力弘揚,在茶道的表演實踐過程當中,我們知道,通常需要多人緊密合作方能更好地完成,在合作過程中,親密無間的團隊意識與精誠合作的協作意識更是增強同學們相互之間緊密團結的金鑰匙。
2.2茶文化對思想道德教育的精神境界影響
茶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不僅承載著人類數千年的物質文明,而且更承載著人類數千年的精神文明。中國的茶文化在其數千年的傳承歷程中,早已形成了圍繞著人、水、器、藝、境、茶六要素的獨特審美情趣,這種審美情趣是其他任何事物都無法替代的。
置身于閑適自然之境,取自然純靜之水,以自然鍛燒成就之器,煮清香芬芳之茶,品怡情怡心之韻,全身心地融入到茶文化的秘境,真切地感受由自然傳遞至茶,由茶傳遞至人,由人傳遞至整個社會的那種整體和諧、整體愉悅、整體溫馨的無上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境界,能夠令健康保健專業的同學們,不僅自己可以在沉浸于茶文化精神境界的過程中受益,而且亦能夠由同學們向周圍以一盞清茶傳遞茶文化的馨香于世人。中國的茶文化之中,有著太多的可供健康保健專業同學汲取的思想道德教育精粹。將茶文化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大系之中已是勢在必行,茶文化中的樂活精神,更是能夠賦予同學們以茶道領悟生命,以茶道緩釋人生,以茶道增進溝通等其他學習過程中所無法體悟到的人生真諦。
3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運用
3.1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心志與意志修煉中的運用
茶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對健康保健的同學們而言,有著正能量引導的影響,同時,茶文化所潛移默化熏染陶冶的情操,更能促進同學們的精神境界與審美修養的全面提高。而茶文化中的禮儀的運用則能夠令健康保健專業的同學們收獲一份茶文化中的沖淡寬仁的禮儀精神,以及純潔雅致的性情本真。對于健康保健的同學們而言,不僅應關注身體的健康保健,而且更應關注心靈的健康保健,在人生的許多關鍵時刻,在人生的許多成敗瞬間,其實起決定作用的恰恰就是人的心靈,亦即人的思想道德情操,由此可見,茶文化的陶冶情操的身心綜合修養的運用,將為健康保健的同學們未來的人生帶來意想不到的成功。并且,從健康保健的視角而言,身心雙健才是一種真正的健康狀態。而茶文化透過思想道德的潛移默化式的教育,對心靈的滋養則更加能夠令同學們保持平和、喜樂、慈悲的心境,從而形成一種逆境中不屈服,順境中不失足的堅忍、頑強、愉悅、昂揚的心志與意志[2]。
3.2茶文化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心志與意志修煉中的運用
教育不僅應著眼于知識技能,而且更應著眼于對知識技能起內驅作用的人文思想素養與心靈世界的本質提升。茶宜靜而唯寧靜方能夠致遠,茶宜淡而唯淡泊方足以明志。大學時期既是大學生朋友們心志與意志漸趨成熟的重要階段,又是心理健康與心理平衡的極為重要的與社會開始反復交互的調試階段。這一階段的大學生朋友們從表象上而言可能是意氣風發的,但是從心理層面而言,則顯然仍處在整個世界觀建構的最為關鍵的階段,這一階段由于新時期新常態下擾動因素較多,因此,在這一至關重要的階段中,任何一點小小的偏差都極有可能侵蝕整個世界觀的基礎?梢,在這一舉足輕重的階段中,運用茶文化的深厚底蘊所涵養的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等,幫助這一階段的大學生朋友們建構起正確的世界觀,顯然對于完善大學生朋友們的整個人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而在進一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完善化過程之中,同學們更宜學習,學習茶的既芳且芬;更宜學習茶的馥郁內蘊;更宜學習茶的輕標敦本[4]。
4結語
茶文化中深刻蘊蓄著個體思想道德涵養,與社會和諧大同的教化旨趣。而道德涵養與和諧大同顯然最能夠體現,亦最能夠代表茶文化的精髓。在數千載的諸家思想的共同灌溉之下,茶文化與諸家思想的深度融合更使得茶文化在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茶文化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和諧為本的核心思想,以這一核心思想為基礎,由個體思想道德的自覺覺悟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將使得茶文化在新時期綻放出更加絢爛的思想光華。同時,茶文化與思想道德亦是相輔相成的,積極弘揚茶文化,并將茶文化不斷地應用到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去,顯然是一種必要的雙贏式做法。
參考文獻
[1]張娟玲,李秋紅.探究茶文化教學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和思想道德的影響[J].福建茶葉,2016(10):229-230.
[2]張燕.茶文化和思想道德關系略論[J].福建茶葉,2016(7):340-341.
[3]顏坤.茶文化對高職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分析[J].福建茶葉,2016(4):219-220.
茶文化論文 篇16
摘要:在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利用茶文化構建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能夠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建立工商管理專業師生之間茶文化信息交流,能夠以茶文化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打造現代工商管理,使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內涵的使命。
關鍵詞:茶文化;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并且2017年的召開,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趨勢下,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規格和能力也需要進一步提升。而在現如今的高等教育中,茶文化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彰顯著中華民族的道德傳承、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文明成果的積淀。由此為了提升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利用茶文化構建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成了一種有益的嘗試,能夠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
1、茶文化的內涵及教育價值
我國是茶葉的發源地,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茶葉生產、加工、銷售和飲用的過程中,我國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禮儀,蘊含著極為豐富的人文知識和思想。茶文化內涵豐富,如: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提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即:“精行儉德”的精神。首先,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茶文化內涵充分地反映出了我國社會對人文修養的渴望和重視,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與我國許多學科密切結合,如:傳統科技、經濟、旅游、醫學等,是我國社會人文知識和精神最主要的外在形式,尤其是糅合了我國傳統的儒道佛家等哲學思想。其次在茶葉技術發展過程中,我國茶文化將雕塑、繪畫等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意識內涵,充分反映出我國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力及審美能力。茶文化具有融會貫通的功能,特別是茶俗、茶禮以及藝術的表現力,融合了歌曲、小說、詩歌等文學藝術。另外,飲茶目的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生理滿足,茶文化擁有人文道德內涵,將飲茶與處世哲學糅合在一起,追求“天人合一”,并將道德升華視作最終的追求,注重修身養性。
自古以來,我國的茶事活動就已經超脫了物質享受的生理局限[1]。現代社會的專家、學者對茶的精神內涵不斷深入挖掘和探索,隨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各種科技手段的涌現,茶文化在現代社會的.作用也日益突顯,茶文化功能進一步增強,中國茶文化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在此基礎上,茶的育人功能也在不斷加強,并發揚光大。茶的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美育和德育兩個方面:一以茶為媒介,通過茶所囊括的方方面面內容,可以使人感受到美、鑒賞到美、學會創造美,從而增強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文化;二茶文化的內涵涉及中華禮儀及道德約束等多方面,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此,對于工商管理人才培養來說,合理利用茶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并能夠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一個人的全面發展來說,人文素質是人所具備的基本品質,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具有極深的影響。21世紀,經濟不斷地深入發展,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工商管理專業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成了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傳遞的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道理,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可以促進大學生自身素養的全面提升。并且我國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釋道等各派思想,能夠使大學生獲得道德上、心靈上的幫助,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2、工商管理人才培養面臨的不足及重構
通常,工商管理專業對口就業是高、中、底層的管理崗位,人才培養目標都定位于:培養能夠在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從事相關管理工作的高層次人才。并且這些人才需要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人文素質和創新能力。而管理者的人文思想決定著組織團隊的人文氛圍,這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主要是培養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和實踐技能,但是這樣導致學生缺乏人文素質和綜合素質,工商管理人才培養面臨著很大不足,需要逐步形成傳統的優秀價值理念,如:諸如家國天下、敬天愛人等。由此,為了教育和培養工商管理人才,工商管理專業可以利用茶文化中的人文思想成了一個有益的嘗試。
目前,我國各專業課程體系通常分為三大模塊,即: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而在公共基礎課程設置上,我國工商管理專業略顯不足,課程之間的有一定的重復,人文課程與自然科學課程只占了總學分的30%左右,內容安排流于形式,尤其是占據了相當比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從而導致學生畢業后人文與科學素養出現嚴重的問題,一些必要的人文課程與自然科學課程卻不見蹤影。同時,各高校都是遵循教育標準進行排課,而與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相比,工商管理專業基礎課學生知識面廣,包括管理學、微觀經濟學等。基礎課共性有余而個性不足,過多過泛,專業個性不足。另外,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能夠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管理以及教學等方面工作,培養具有較強實際工作能力的應用型高級管理人才,需要具備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力。但是事實上,很多工商管理專業新城了以抽象理論為中心的課程模式,專業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與培養應用型人才需求不符,課程體系不顧現實社會對畢業省的真正訴求以及市場的反饋信息,嚴重偏離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過分追求理論的系統、完整和高深,教育目的依然是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2]。
3、利用茶文化構建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3.1重視茶文化、增加茶文化在通識類課程中的比重
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90后的大學生普遍缺少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與傳統的報刊和浩如煙海的典籍接觸甚少,社交、購物和休閑娛樂等方面,學生差不多都使用智能手機。為了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道德修養,工商管理專業可以利用茶文化進行通識教育,有選擇地開設關于茶文化課程,如:《中國茶文化》《茶道》等。并為了使學生具備今后作為一個管理者必備的素質,結合學生的日常品行,將所學的經典教義落實在學習生活上,引導學生充分了解茶文化,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從而培養學生仁、義、禮、智、信品行。目前,雖然有些高校也設置了《中國傳統文化概論》、《中國茶文化、酒文化》等課程,但是這些課程的學習很難做到將茶文化思想內化為學生的氣質,大多流于形式,課時較少,極少得到真正的重視;或者不重視和德育結合,只當作知識來教學。由此,高校應該改進教學方法,重視茶文化、增加茶文化在通識類課程中的比重。
3.2增加有關茶葉傳統經營管理思想在工商管理專業課程中的比重
德國史學家利希霍芬曾經說過,猶太人和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會經商的民族。目前,在工商管理專業中經營管理的相關理論課程中,中國傳統的經營管理思想只是一帶而過,不管是一級學科還是二級學科,主要是以西方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為主。這樣的課程設置不利于教學目的的達成,不符合國情。中國茶葉經營管理思想留下很多精華的思想,如:《茶經》就記載了很多精辟和實用的經營管理思想,但卻沒有像西方學術那樣形成體系。并且還有許多關于茶的管理思想散見于歷代經典中。在課堂上,高?梢苑珠T別類編著教材,汲取各家各派思想的精華,從而提升工商管理人才培養質量[3]。
3.3用茶文化強化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鑒賞力和創造能力
蔡元培曾經說過“并非人人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但是人人都有感情,由于情感推動力的薄弱,就要有待于陶養,才能由弱轉為強,由薄轉為厚。陶養的工具和作用是美的對象,被叫做美育!崩貌栉幕M行美育能夠讓人超越個人狹隘的偏見和私欲,由此以茶文化為核心的美育課程可以作為大學生德育教育的良好補充。同時,管理也是一門藝術,一門具有創新精神的科學,只有創新的思維才能使管理進行創新。而邏輯思維是科學管理的基礎和前提,靈活性和創造性則更加能夠提升管理的藝術性。一個人的創造力與審美能力具有密切相關的聯系,一個人的創造力水平是由審美能力高低決定的。黑格爾指出:“審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質”,也就是說,審美是一個人進行非邏輯思維活動的前提,可以使人的心情愉悅、精神舒暢。在商業經濟中,美育的價值更大地存在于他對學生創造里的培養上,由此,為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培養質量,加大和加強以茶文化為核心的美育教育是一種有益的途徑。
參考文獻
[1]倪文豪.茶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系[J].福建茶葉.2017(05).
[2]董志媛.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問題與解決途徑[J].現代經濟信息.2015(10).
[3]楊學成,隋越.探索工商管理研究創新之路———中國工商管理研究年度高端論壇(2017)綜述[J]經濟管理.2017(07).
茶文化論文 篇17
摘要:古今中外,對于“文化”這一概念的定義就達好幾百種。實則,文化是一種極為微妙的東西,滲透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與咖啡,本為兩種飲品,卻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從茶與咖啡的起源到興盛,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與咖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這兩種飲品所體現出的文化內涵,更值得我們深入關注。其中,代表中國的茶文化與代表西方的咖啡文化的差異,更體現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內在差異。本文主要分析茶文化與咖啡文化的異同,進而能夠讓讀者從這兩種文化的視角下探出中西方文化的潛在關系。
關鍵詞:茶文化;咖啡文化;差異
眾所周知,茶和咖啡已經成為風靡世界的主要飲品。茶的清香讓人心靜神怡,喝茶時清新而淡雅的意境更是讓人陶醉;咖啡的香醇令人癡迷,它的滋味更是讓人在舌尖回味無窮。中國是茶的發源地,這是鐵一般的事實,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滲入到人們的思想精神領域。同樣,咖啡對西方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對中國人一樣,絕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今,茶和咖啡已經被衍生為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它們都象征著追求優雅、放松、靜心享受生活,注重品味的一種生活文化。然而茶與咖啡除了具有這些共性外,還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這些差異更透析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值得我們一探究竟。
一、茶與咖啡的起源說
1、茶的起源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這是大家沒有疑義的。在中國的飲食中,茶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在這其中,茶就有著自己獨立的領域。同時,在我國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在談到富人的生活情境時用“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形容,普通人家則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從中我們可以曉知,不管是富貴還是貧窮,人們都離不開茶,茶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茶究竟來源于何時呢?
中國歷史上對于茶的起源有多種傳說,包括神農說,西周說,秦漢說,六朝說等,其中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則為神農說。在《史記》、《淮南子》、《本草衍義》、《神農本草經》等古籍中均有“神農嘗百草而得茶”的相關記載,唐代茶學專家陸羽也曾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1]相傳神農在采藥時偶然發現一種植物,后來便將其定名為“茶”。此后茶樹漸被發掘、采集和引種,被人們用作藥物,供作祭品,當作菜食和飲料。 由此,這一偶然的發現使得后人將茶這種飲品不斷發展,并得到了人們的普遍喜愛,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后來茶不僅是舉國之飲,更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流行起來。
2、咖啡的起源
咖啡是西方最受歡迎的飲品,其得到人們接受的程度并不亞于茶在中國的暢行。咖啡的起源也有種植煌的傳說故事。其中之一是根據羅馬一位語言學家羅士德.奈洛的記載:大約公元六世紀時,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爾代某日趕羊到伊索比亞草原放牧時,發現羊群吃了某種紅色果實后興奮不已,卡爾好奇地嘗了一些,食后自己確實也覺得精神十分爽朗,從此他就時常趕著羊群一同去吃這種美味果實。后來,一位回教徒經過這里,便順手將這種不常見的紅色果實摘回家,并分給其牡慕逃衙淺裕他們發現這種果子能令他們在祈禱時保持清醒,此后這種具有神奇效力的漿果便廣泛地流傳開來。據后來研究證實,這些漿果就是咖啡的種子。隨著人們越來越多的食用,這種苦中帶甜,又極為醇香的飲品被西方人所欲罷不能,成為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關于起源之說,兩者都帶有撲朔迷離的傳奇故事和神話色彩,為茶與咖啡的文化發展帶來了精彩的故事背景,同時在傳播過程中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興趣,得到眾人的普遍認可。
二、 簡述茶與咖啡特征之差異
中國人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而且茶葉被分為多種類型,不同場合還有不同的泡法。喝茶時,需要注意茶葉適當拼配,要隨喝隨添,水溫適宜。同時,配著點心、干果等一起飲用,味道更加。茶有健身,治病等藥物療效,還具有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等功效。
現在比較流行的咖啡種類主要是意式咖啡和美式咖啡。其中意式咖啡,即意式濃縮咖啡,是一種口感強烈的咖啡類型。用意式咖啡作為基底,熟練的咖啡師可以巧妙的利用其與牛奶的交融形成各種精美的拉花圖案,使之成為一種拉花審美藝術。同時飲用咖啡還可以振作精神、增強思考能力,恢復肌肉的疲勞,還能幫助消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預防膽結石等疾病。
茶與咖啡有著各自特定的制作方法和品嘗方式,它們帶給人們不同的文化享受,同時,人們也可根據二者不同的種類和功效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使其疲憊的身心得到有效的舒緩。
三、茶文化與咖啡文化
1、中國茶文化的興起與發展
茶最開始是其藥用價值在民間流傳,隨著歷史的進展,逐漸轉為人們生活中的飲料,后更是成為一種文化。秦漢時期,巴蜀地區的人們已開始飲茶,文人已與茶結緣。有文字記載曰“吳主禮賢,方聞置茗;晉臣愛客,才有分茶”,即認為在社交活動中以茶待客始于三國時代,而禮儀化、程式化的飲茶一分茶確立于晉代。在晉代茶己成為人們的日常飲料,人們在飲用過程中開始賦予茶葉超出物質意義以外的品性。
“茶”蛻變為“茶文化”,就不得不提“茶道”。我國素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稱謂,其中“客來敬茶”自古就被尊奉為一則禮儀信條,不言自明,婦孺皆知。 “茶道”的形式有多種多樣,其中云南白族“三道茶”就較為有名,它以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早在明朝時被白家用來敬待客交友之道,并逐漸成為一種禮儀。至于后來斗茶品茗過程中嫻熟的手法,典雅的姿態,精美的茶具,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名揚四海,為各國所效仿。 除了上述顯在的文化禮儀蘊意外,還不得不提的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源頭―――儒、釋、道。 儒家向來強調一個“和”字,即天、地、人的中庸之道,而茶文化正是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和諧氣氛,增進友情等等。 說到佛家,就必須要說禪與茶之間的奇妙關聯。 茶之味苦,飲后若甘,而參禪打坐,自明心性,最終也得出了“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結論。 也就是說,禪和茶都是一個先苦后甜的過程,都是在苦澀中蘊藏著真諦的古樸文明;而老莊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返璞歸真,道法自然,超凡脫俗,清靜無為,喝茶能使心境變得恬淡自然,仿佛和宇宙萬物合為一體,達到忘我、與世無爭的境界。[2]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茶文化是儒、釋、道三家的合一,同時也是天地人的統一,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高雅與通俗的統一。 而茶文化的興起則是在盛世唐朝,茶史專家朱自振說道:“在唐代,荼去一劃,才有茶字;陸羽作經,才出茶學;茶始收稅,才建茶政;茶始邊銷,才有茶的貿易”,總之,是在唐代,茶葉生產才發展壯大,茶文化才真正形成。
在唐代,劉貞亮概括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驅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精辟地道出了物質及精神文化,使我們充分了解了茶的功用及其所反映出的精神內涵。[3]之后,人們又賦予了茶更多的人文情懷,將茶品與人品,茶德與人德聯系起來,以茶的“君子性”來使茶文化與道德文化相聯系,用茶和飲茶的禮儀程式來達到使人修身養性的目的。此外,在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還逐漸形成了茶的品飲藝術,使飲茶向藝術化、審美化的方向演進,對茶樹、茶葉、茶具及品飲過程都賦予美的意義和形式,使茶文化成為了一種“怡情”文化。
真正使茶文化達到鼎盛的是在宋代,由于茶葉生產技術的進一步提高、茶區的不斷擴大、茶的種類也逐漸增多,在宋朝名茶的數量就達到200種左右。飲茶風俗在宮廷貴族和文人之間更為流行,而且也深入地傳到平民百姓的生活當中,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王安石《議茶法》記載:“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無!辈枰虼顺蔀樗未鐣毡榻邮艿娘嬈,由此茶肆、茶坊與茶館也漸漸興起。茶與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產生了聯系,出現了很多與茶有關的社會現象、習俗或觀念,使茶文化的內容更為豐滿。
茶文化的發展不僅提高了飲食文化的品位,而且滲透到社會各階層并漸漸形成頗具特色的制度、道德、倫理、風俗習慣、儀式禮節、修身養性等相對規范的茶文化,進而發展成為人們社會交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成為精神文化的載體。
2、 咖啡文化的興起與發展
在全球范圍內,咖啡被認為是消費最多的飲料。至21世紀以來,咖啡在中國也得到了人們普遍的接受。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人們的生活也日益富足,在這片以飲茶為主的土地上興然而起了對咖啡的熱愛,尤其得到了年輕一代的認可,逐漸而興的便是一股“咖啡文化”之風。在各個城市咖啡館、咖啡書店成為了人們看書、休息等悠閑生活的好去處。而這種最初只流行于西方國家追求自由、舒適、新穎、實效內涵的咖啡文化是怎樣逐漸形成的呢?這值得我們的深入了解,以便將這種文化更好的傳遞豐富起來。
產生于非洲埃塞爾比亞的咖啡,隨著全球交通的發展,信息交流的暢通,逐漸被世人所認識。目前,咖啡的出產地涵蓋了中西非、中東、東南亞、印度和太平洋地區等50多個國家?Х戎饾u流行于整個西方國家,從上流社會的裝飾演變成百姓日常的必需品。
而真正開始傳播咖啡“力量與熱情”文化內涵的則為法國,據說法蘭西民族中那種自由、浪漫的氣質與咖啡品質中的香甜十分吻合。后又在法國咖啡文化基礎上,演變出了定位為“您的鄰居”的為我們所熟知的美國星巴克咖啡文化,和在日本興然而起的“真鍋咖啡文化”。這里以美國為例,由于美國咖啡文化追求的是親切、輕松、休閑和大眾化,所以美國人的這種咖啡文化,使其著名品牌星巴克所到之處無不掀起一股咖啡熱浪。[5]美國人喝咖啡像進行一場無規則的游戲,隨性放任,百無禁忌,咖啡同時也深入到他們的生活而難以分離,影響之深甚至達到沒有咖啡就不算生活的地步,常常形成“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的情景。
現今,咖啡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快速的傳播,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更適應了咖啡的味道和感覺,更把其看成是時尚的標志,這使得咖啡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讓咖啡暢行于世界。
結束語:
茶文化有著含蓄內斂又不失高貴的品性,咖啡文化則象征著一種隨性浪漫又不失理性的內涵。本文僅從粗略的層面將茶文化與咖啡文化進行了比較,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咖啡文化的無限魅力都給我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這兩種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相信會隨著世界各國人民的不斷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影響,擦出更為美妙的火花。(作者單位:西華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徐曉樹.中國茶文化[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5.
[2]王建萍.淺析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差異[J].上海:科技世界,2014(30).
[3]黃曉琴.茶文化的興盛及其社會生活的影響[D].杭州:浙江大學,2003.
[4]王士文.咖啡精神――咖啡與咖啡館的文化記憶[M].長沙:岳麓書社,2007.
[5]敬一兵.“咖啡文化”舊話新談[J].天津:世界文化,2004(2).
【茶文化論文】相關文章:
茶文化論文11-04
茶文化論文05-17
中國茶文化論文07-24
中國茶文化論文07-02
茶文化中通感現象論文03-12
中國茶文化論文(精選31篇)05-22
茶文化對美術教育的影響論文02-14
茶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滲透論文12-03
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對比研究論文提綱11-17
研究茶文化旅游與體育旅游的聯系論文03-2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