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歌語言特點及其語言理解
古詩歌鑒賞,現在各地教學多直奔鑒賞之目的,多總結鑒賞之法,而多忽略詩歌語言特點,不能從詩歌鑒賞語言理解角度入手,故有舍本逐末之嫌。殊不知,此種做法猶如未筑基礎而欲先建樓廈,一心想著到達終點卻忽略了要到達終點必需的途徑一般,常常會導致詩歌理解片面化、表面化、零散化,甚至出現理解錯誤。其結果必然是詩歌鑒賞消化不良,囫圇吞棗,不知詩歌言外之意、作者用意,不能理解詩歌鑒賞三昧。所做詩歌鑒賞之答,或南轅北轍,答非所問;或黃鸝鳴翠,不知所云;或張冠李戴,亂點鴛鴦,等等。
總之,古詩歌鑒賞,應依據詩歌語言特點,有的放矢,準確理解詩歌語言,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這是鑒賞詩歌的前提和基礎;A不牢,地動山搖。
那么,古詩歌語言有哪些特點,又應該如何準確理解呢?下面,就主要以2011年高考古詩歌試題為例,談談詩歌語言特點及其理解詩歌語言的方法。
古代詩歌語言有哪些特點呢?
1.意象的疊加。由于詩歌語言的高度凝練性,在進行景物描寫過程中,意象間一般不需要助詞、連詞等連接性虛詞,多是意象與意象之間的疊加,或者多以動詞、形容詞等實詞銜接。所以詩歌景物描寫語言組織基本形式:一是“意象+意象”,一是“意象+動詞(形容詞)+意象”。例如2011年遼寧古詩歌試題:
題鄭防畫夾五首(其一)
黃庭堅
惠崇煙雨歸雁,坐我瀟湘洞庭。
欲喚扁舟歸去,故人言是丹青。
前三句描寫畫面景象,第一句是三個意象的疊加,“惠崇+煙雨+歸雁”,后兩句是第二種形式的變式:坐(動詞)+我瀟湘洞庭(意象),欲喚(動詞)+扁舟(意象)+歸去(動詞)。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更是這種語言特點的代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币庀蟮寞B加,為詩歌描繪了一幅優美的畫面,塑造了如夢如幻的意境。這是詩歌景物描寫時的語言特點之一。
2.語意的跳躍性。由于意象疊加,其間語意連接常被省略,這就出現了跳躍性,有時語意跳躍性很大,意象間跨度愈大,理解難度就愈大。例如2011年全國大綱卷:
關河令
周邦彥
秋陰時作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其中“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兩句,省略了如下內容:(詩人)佇(立于庭院,耳)聽寒聲,(抬眼望)云深(處卻)無雁影(飛來)。又如上面的遼寧古詩歌第一句,三個意象間省略了如下內容:(北宋僧人畫家)惠崇(所畫的畫景有)煙雨(和)歸雁。而第二、三句與第一句之間的語意跳躍就非常大,大致應省略了如下內容:(詩人觀賞優美畫中美景,想象自己就置身于畫面的景象中,仿佛就)坐在洞庭湖邊上,(望著遠處的)扁舟,欲喚來乘船歸去。只有理解第一句與二、三句之間的這種跳躍,才能真正疏通理解上下詩歌句意,才能順利解決試卷中的第一問。
3.語序的倒錯。由于受詩歌格律、韻腳、對偶以及表意強調等多種原因影響,詩歌語序往往易出現倒裝錯位現象,和現代漢語的語序有很大差別。這就需要慧眼識序,調整語序后才會理解語意,貫通語意。例如四川卷:
懷天經、智老,因訪之
陳與義
今年二月凍初融,睡起苕溪綠向東。
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
西庵禪伯還多病,北柵儒先只固窮。
忽憶輕舟尋二子,綸巾鶴氅試春風。
這首詩第三、四兩句的語序應調整為“客子詩卷里(度)光陰,(在)雨聲中(聞)杏花消息。詩歌語言的這種特點,就要求我們理解詩歌語意時,不可拘泥于原詩歌語序,必要時須調整。高中教材中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有這種典型的語序倒錯現象。
4.表意的含蓄委婉。詩歌表意善于運用“言在此,意在彼”的表達技巧。這在客觀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礙,不明此道的人只觀表層語意,難以發掘詩意之幽微。錢鐘書曾就此總結說,那看不見的比那看得見的要豐富得多。例如全國大綱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兩句,“寒聲”不僅意為秋聲清冷,更指詩人內心的凄涼。“無雁影”不僅僅指沒有大雁的影子,更隱含著詩人盼家書(鴻雁傳書)而不得的孤獨愁苦之情,表達詩人對家鄉深切思念之情。詩歌語言的這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是我們鑒賞時應特別引起注意的,切莫“鼠目寸光”,淺嘗輒止。
針對古詩歌語言以上特點,在理解詩歌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應在完整表意層次范圍內,上下貫通,前后牽連。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詩句,避免串糖葫蘆式的片面、割裂式地理解,而沒有前后補充合理調序等處理。惟其如此,才能疏通大意,理解詩意。例如2011年重慶卷:
渡 江
[明]張 弼
揚子江頭幾問津,風波如舊客愁新。
西飛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勝鄉國夢,敝裘猶帶帝京塵。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對沙鷗一愴神。
應如何理解“客愁”?既應聯系第一句,注意“揚子江頭幾問津”與“客愁”的關系,表明詩人多次途經揚子渡口,含有奔波忙碌之愁苦,這是首層表意;又應聯系以下六句,這是多層理解,鑒賞詩歌還必須要有這種多層理解意識。這樣我們就可以把“客愁”所表現的多層含義理解全面了,“客愁”應包括:奔波忙碌之愁、孤身在外之愁、思鄉之愁、朋友零落之愁。
完整表意層次,具有相對性,有時是指一個句末標點范圍內,有時是指多個句末標點范圍內。這就要求我們具有層次意識,依據具體詩句具體分析。
2.運用合理想象豐富意象及補充意象間跳躍的空間。這是由詩歌語言高度凝煉性與表意跳躍性所決定的。在理解詩歌語句時,不能只見文字,不見言外之意;不能只有眼前的文字,而看不見這些文字背后的文山意海,否則,鑒賞詩歌必然是味同嚼蠟,索然無味,難以理解詩歌情趣。例如2011年安徽卷:
瑯琊溪
[宋]歐陽修
空山雪消溪水漲,游客渡溪橫古槎。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
對三四句的理解,倘若不運用合理的想象,就難以理解詩人猜度瑯琊溪溪水源頭和溪水中漂蕩出的山花的深意。唯有合理大膽想象,補充出溪源和山花意象中省略的內容,補充二者之間的跳躍性內容,才能體會出詩人寫山中春景,想象山中深處,溪水清冽,春花爛漫,春意惹人,意在表達詩人對瑯琊溪自然風光的喜愛,體現了詩人寄情山水,悠然恬淡的情懷。沒有想象的參與,就難以品味言外之意、詩人的內心世界。
3.緊扣含有情感態度的關鍵性詞語來理解詩句。在古代詩歌鑒賞中,關鍵性詞語主要指動詞、形容詞、和副詞。它們往往活化了景象,暗示了詩人的情感以及指明意象的哀樂屬性,這樣的詞語是所在句或全詩的詩眼,抓住了它們,就踏上了理解鑒賞詩歌的快車道。例如2011年天津卷:
驟雨
【宋】華岳
牛尾烏云潑濃墨,牛頭風雨翩車軸。
怒濤頃刻卷沙灘,十萬軍聲吼鳴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騎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勢驟晴山又綠。
第三四兩句中的兩個動詞“卷”和“吼”,就是理解這兩句的關鍵,兩個動詞分別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描寫出驟雨來時的迅猛態勢和宏大聲勢。如果忽略這兩個動詞,對本詩所描寫的驟雨的特點就難以準確理解。
又如全國大綱卷《關河令》中,“佇立寒聲”中的“寒”,交代了環境凄清的特點;“更深人去寂靜”中的“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中的“孤”等形容詞,表明了詩人的孤獨處境;“如何消夜永”中的“如何”,這一疑問副詞,表達詩人長夜難眠,無法消遣的愁苦之情。這些關鍵詞語,對理解詩歌理解起到重要的作用,不能等閑視之。抓住關鍵性詞語,對于鑒賞詩歌可以達到以點帶面,以一當十的效果。
總之,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了解了古詩歌語言特點,對癥下藥,方能藥到病除,妙手回春。理解詩歌語言的障礙掃除了,古詩歌語言理解也便能準確全面深刻,鑒賞詩歌也就水到渠成了。
【古詩歌語言特點及其語言理解】相關文章:
認知語言學對英漢時間的隱喻及其文化的理解11-30
聲樂教學語言特點及合理化應用論文02-18
論商務英語筆譯中的語言特點及翻譯原則11-14
探析認知語言學對英漢時間的隱喻及其文化的理解英語論文03-02
古諾的經濟思想及其時代背景論文03-15
淺析網絡語言的特點及其規范11-22
淺析初唐四杰及其詩歌的藝術特色11-23
鑒賞詩歌語言 做好規范解答03-2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