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課堂討論
新課程理念帶來學習方式上的變革,即“自主、合作、探究”。語文教學中異彩紛呈,最具活力的莫過于課堂討論了。課堂討論猶如“旋轉的大舞臺”,師生競相登場,充分體現“學為主體”;課堂討論好比“新聞發布會”,信息渠道暢通,可以實現多維交流,優化效果;課堂討論也似“原子反應堆”,思維互相碰撞,可以達到能量轉換,教學相長;課堂討論還像“新年茶話會”,課堂氣氛活躍,可以做到教學民主,和諧共振。在教學中討論呈多種形式,我們在語文課中通常采用的是小組討論式教學法與問題討論式教學法,但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離不開教師的精心準備,科學組織和在討論中進行適時的引導、評價。課堂討論的組織必須把握好幾個環節:一、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分組
要組織好課堂討論,首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分組,這是組織好課堂討論的基礎。一般分組以就近原則,4-6人一組為宜。在每一小組內應該指導以明確的分工,如設置組長、記錄員、報告員等角色便于各司其職組織好討論,角色在定期內進行互換。其中應該考慮到學生性格的互補、知識結構、特長的發揮等因素,讓學生在合作中可以取長補短。如將性格內向的學生與外向的學生分在一組,可以幫助內向的學生克服自己性格上的不足。同時,也可以多種小組形式出現,如把學生進行配對,一個高一點,一個低一點,一個擅長口頭表達,一個擅長書面表達,組成“同伴系統”,這樣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對于眼下一些公開課堂、示范課上較為流行的“自由組合”我覺得宜少用。課堂討論小組不是純粹的交友或娛樂,而是一個團隊,要讓學生學會與不同的人相處,培養其合作的意識和在集體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要關心那些交往能力弱、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愿意傾聽他們的聲音,幫助他們,爭取共同進步?傊,目的都在于創造機會讓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的學生在小組內能自主、合作的去探究,成為學習的主人;能在互補互助中反省深化,在討論探究中提高;能獲得生活的體驗和人生的感悟。
二、教師認真準備,確定好討論的形式和問題。
首先根據教材的內容確定好討論形式和討論的問題。確定討論問題時要注意幾個方面:①、緊扣課文內容,體現教學重難點。②、問題的難度要適度,與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特點相適應,難度過大,討論也就無法深入,失去了討論的意義;③、問題的設置,由淺入深,便于引導學生挖掘文章主旨,形成觀點,體會情感。如在學習《羚羊木雕》一課時,我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讓學生合作討論:a、禮物送出去后能不能再拿回來?。b、禮物該不該送?c、貴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給朋友?到底是“物重”還是“情重”?這幾個問題,由淺入深,通過討論,讓學生領悟文章主旨。④、拓展問題,延伸有度,具有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思想意義。
其次,指導學生做好準備。要有一個科學、高效的課堂討論,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知識,一定的實踐體驗作為“支撐”,因此教師要組織學生搜集資料,做好課堂討論準備。如在學習《云南的歌會》時,讓學生查找資料:收集一些你喜歡的民歌、民謠,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學唱一兩首,準備唱給同學聽。由于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課堂討論中再讓學生分組交流,看看哪些屬于“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于“用提問的方法,等待對方回答”,哪些屬于“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的?這樣,學生在討論中有話可說,有歌可唱,有情可表,既豐富知識,又陶冶情操。又如預習《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時,布置這樣一項合作任務:課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瀕臨干涸兩個例子,說明悲劇仍在繼續,請查找資料還有哪些類似的例子?這樣在課堂上讓學生相互交流收集到生態惡化的累 三、課堂討論要全面落實“學生主體、教師主導”。
課堂討論中組織討論是關鍵。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必須注意:一是充分尊重學生,全面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在討論過程在中應盡量講得少,讓學生多說,尤其是那些成績較差、在平時很少發言的學生在這時候也加入到討論中,這時教師切忌過多干涉,當知識的“裁判員”,而更需要以鼓勵的眼神予以贊賞。同時要以一個討論成員、巡視員的雙重身份加入到各組的討論中,相信學生,鼓勵大膽發言,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打開心扉,去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一點對農村中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組長、記錄員、報告員在討論中各盡其職,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言或者代表小組發言,避免成為個別優生的一言堂,把個別的思想代替全組。討論的結果也并不一定來自老師,盡量多的由學生來歸納討論結果,教師要善于放手讓學生去做,不要因為課堂的“亂”或得不到老師的期望答案而指指點點橫加干涉或是束手無策作壁上觀。有時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討論問題。值得特別指出的是討論時間的安排要適度,不宜過短或太長,否則就會中心不明或偏離中心,難以達到課堂討論的目的。
二是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堂討論是讓學生自由討論,但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不是在表面上圖熱鬧,而要讓學生圍繞所學的知識,所探索的內容,所討論的問題積極的去思考、交流,因此教師的“導”顯得猶為重要。這就如同“放風箏”,要讓風箏在天上自由自在飛翔,就必須要抓好手中的線,只有這樣風箏才能飛得更高更遠。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表現在:①誘導。在學生對某個問題討論不起來或者對某個問題“淺嘗輒止”時,教師要想方設法誘發學生認知沖突和討論欲望。②疏導。在學生討論如果因知識缺乏而出現理論上的障礙時,教師要適時疏導,如在《馬說》一文拓展延伸時,讓學生思考討論:a、在封建社會里,韓愈的理想能否實現?b、現代社會是一個激烈競爭的社會,聯系當今社會,談談我們應樹立怎樣的人才觀?怎樣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盡其才?c、你準備怎樣讓自己在眾多競爭者中被“發覺”?第一個問題,學生都知道不能,但是他們不能說出具體的原因何在,能說到的也就是科舉制度,因此,這時老師要給學生適當講解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用人制度等社會因素,讓學生能與現代社會相對比,能更深入認識第二個,從而解決第三個問題,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懂得“推銷自己”。③引導。在討論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進行討論,引導他們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分析,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在探究科幻小說《喂——出來》一文的主題時,老師可以設計這樣幾個簡單的問題:a、深深的無底洞有什么用場?b、結尾那個工人聽到的聲音,是從哪里來的?c、結尾的小石頭出現意味著什么?三個問題讓學生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人對大自然的破壞總要遭到大自然的懲罰這一道理。當然也可以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會發表獨立的見解或生成新的課堂。④指導。教師把握好討論方向,如出現了跑題的情況要及時撥正,對事實的錯誤進行糾正,以保證討論方向和價值。
四、適時進行總結和評價。
討論中進行適時的總結和評價是很關鍵的一步。一直以來許多人都提倡及時總結,其實,有時候及時總結可能適得其反,正好抑制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我們應該變及時評價為適時評價。即在學生在討論中產生反映后找個適當時機進行評價。也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評價,教師可以表明自己的觀點,若學生還不能理解時,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觀點,切莫急于求成。對于學生創新性的想法,則要及時給予鼓勵,這樣才有利于良好課堂氣氛的形成,有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有利于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在討論教學中構建現代語文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高效的完成教學任務,使課堂異彩紛呈,煥發勃勃生機,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這是新課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標。因此,語文教師要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課堂討論”不只是用來完成學習任務的形式和手段,它本身還兼具了很多需要教給學生的學習技能、交往技能,如:“準確表述”、“善于傾聽”、“收集信息”、“思考歸納”“總結評價”、“完善自己”等,其本身也是一個學習的內容。在教學實踐中不要怕失敗,要堅持下去。教會學生去學習,去交往,去討論,去探究。
【淺議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課堂討論】相關文章:
淺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高效課堂”12-12
論課堂討論在教學中的作用、實施11-20
初中語文教學課堂導入的探討論文02-18
淺議在音樂教學中引入流行音樂的探討論文11-17
淺議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03-21
高中語文教學中課堂問題設置探討論文03-05
淺議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探究式教學12-11
淺議體育教學中運動傷害的規避03-07
淺議數學教學中的思維訓練論文03-0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