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傳統義利觀對行政價值觀建設的影響
摘要:倫理道德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其影響綿延至今。行政現代化建設需要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導向,義利觀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構建現代行政價值觀,離不開對傳統義利觀的批判性繼承。先秦諸子早已提出了幾種代表性的義利觀,提供了珍貴的文化資源,研究其現代價值成為當務之急。當代人肩負著創新民族文化的重任,應積極闡釋傳統文化并汲取其精華,為社會主義價值觀建設提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義利觀; 行政價值觀; 現代價值
構建現代行政價值觀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即要超越傳統又能順應時代改革的要求。義、利之辨成為貫穿古今的核心主題。在傳統文化中,先秦諸子早已提出幾種代表性的義利觀,提供了珍貴的文化資源。當代人肩負著創新民族文化的重任,應積極闡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汲取其精華,為社會主義價值觀建設提供有益的啟示。
一、社會轉型期行政價值觀面臨的問題
價值觀是人們基于社會生活實踐,通過對各種各樣的價值進行評價而形成的思想觀念。作為社會道德的核心層,它是人們衡量不同事物價值標準的根本看法和觀點。而行政價值觀是在長期的行政過程中所形成并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行為準則,規范和評判人們的行為。當前中國正經歷著由傳統向現代的變遷,又面臨著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隨著社會轉型,人們在許多方面一時之間難以達成道德共識,呈現出價值多元化的特征,價值觀體系開始重構。目前在行政價值觀建設方面出現了許多問題。
首先,來自傳統文化中消極因素的影響。傳統倫理道德思想不可避免具有其階級性與局限性。這突出表現在以儒家為主導的傳統文化在歷朝封建統治者的宣傳中逐漸內化為一種根深蒂固的心理狀態,雖然封建體制早已瓦解,但傳統文化的精髓卻沉淀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成為深化行政改革的障礙。傳統儒家的價值觀未能正確處理義與利之間的關系,從主張重義輕利,到抹殺個人私利,導致在實踐中利益關系的失衡。在重義輕利的道德灌輸的壓力下,人們不敢公開主張自己正當的私利,以“安貧樂道”為尚,將道德原則與個人利益對立,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在行政管理中,儒家“泛道德主義”的價值取向至今制約著人們的價值評判和行為取向。例如,對行政效率的評判,往往關注是否有利于有效地貫徹上級的指示和任務,而不太注重實際的社會效益。在對行政領導者的評價上,往往是把是否廉潔、克己奉公、寬容大度作為重要標尺,甚至一個領導者的服飾、儀容、舉止也往往影響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這樣要求領導者無疑是對的,但卻是不全面的。
其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舊的道德體系受到巨大沖擊,新的道德體系尚未完全形成,道德失范現象嚴重。義利矛盾是每個時代都要面對的問題,也成為價值觀討論中一個永恒又常新的問題。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發展,利益主體多元化和利益差異是不可避免的,義利矛盾日趨激烈。在實踐中,一些人轉向了重利輕義,唯利是圖,出現了為追求個人利益違背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觀,甚至不擇手段地破壞社會正常秩序的現象。在行政管理中,有些行政人員,,,生活上腐化墮落,所作所為嚴重損害了黨的威信和人民的根本利益,F階段,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和匹配的道德規范和行政價值觀已經迫在眉睫。
行政價值觀建設本質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體系,要在本民族傳統文化基礎之上。要確立未來的價值體系,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梳理必不可少的。
二、中國傳統義利觀的雙重影響
中華民族有崇尚道德的傳統,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創造出燦爛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大致是以儒家為主流,儒、道、法家等思想在相互影響滲透中形成的文化體系,具有多元、多維、多層次性。其中以儒家為主導的傳統文化被封建統治者采納,受到歷朝統治階級的大力宣傳,對行政管理的影響尤為深遠。以儒家為主流的傳統義利觀,被關注評判也最多。重義輕利是儒家義利觀的基本內容,對我國的行政價值觀建設有雙重影響。
儒家的價值學說是道德至上的行政價值論。朱熹曾說“義利之說,乃儒者第一義”。(《朱文公文集·與延平李先生書》)。作為儒家五常之一的“義”,一般指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和人們行為的價值標準。 “利”,是指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物質利益和功利。儒家諸子從孔孟到程朱陸王都是以崇德重義為價值取向。孔子把道德作為最高價值,主張“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 90孟子則把重視名節、道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主張“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這種“見利思義”、“以義制利”的價值觀體現了我們的民族精神,為大多數中國人所認同,引導和塑造了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激勵和推動了中華民族和整個國家的凝聚力。但儒家義利觀在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強調“義重于利”,“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發展產生消極影響。
先秦儒家從孔子的“罕言利”,孟子的“何必曰利”,荀子的“羞利”,都包含了輕視利益的價值傾向。西漢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儒董仲舒提出“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漢書·董仲舒傳》)。這將義和利對立,確立了重義輕利取向的主導地位。而宋明理學家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把重義輕利的價值觀推向極端。二程主張“不論利害,惟看義當為與不當為”(《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七》)。這種帶有封建禁欲色彩的觀點片面的強調義,無視人的本性,結果導致否認物質利益的客觀存在,進而抹殺人們追求正當物質利益的權利。雖然后來這種偏激的價值學說屢受批駁逐漸衰弱,但其貶抑功利的精髓彌散在世俗文化之中,其消極因子植根于人們的精神深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許多人對孔子所言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的誤解。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這一說法是指對當時社會中行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提出的不同要求。在中國世俗社會中,開始把“喻于義”和“喻于利”作為區別個人道德高尚和卑下的標準,以此來劃分君子和小人。在社會中,道德往往成為人們評判一個人行為的唯一標準,尤其在封建士大夫中形成了利字不出口,君子不言錢的傳統。在封建行政管理中則體現為“泛道德主義”,道德不僅是評價是非、善惡的標準,而且成了評價社會一切包括經濟、行政的唯一標準。受儒家影響,我國傳統行政管理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治國者的內心道德修養為管理國家的基本出發點。倫理道德不僅可以指導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禮成為人們公認的行為規范。國家行政管理也主要靠道德教化而非法律來執行,形成中國社會重禮俗輕法律的傳統。在缺乏有效的法律約束機制的情況下,儒家提倡行政官員的道德自律的“義”,在現實中收效甚微。
三、傳統義利觀的現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綿延至今,對行政管理產生了深遠影響。研究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成為當務之急。要有效利用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對闡釋傳統文化不能單一化、絕對化。對傳統文化的揚棄應該做到細致而具體的分析。雖然中國主流傳統文化是以價值論的反功利主義為特征的,儒家重義輕利、以義制利的義利觀始終是傳統義利觀的主線,占據主流的地位。而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傳統文化龐雜的體系中道家、法家、兵家等思想都是可汲取的珍貴文化資源。作為傳統文化中的非主流的思想,它們的現代價值長期被人們所忽視。宋明以來的義利之辨空談道德,而不知國計民生。早在先秦諸子那里,就已經產生了幾種具有代表性與儒家相對立的義利觀。如道家提出了“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要“貴己”“為我”。墨家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主張。法家則強調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好利惡害”,“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兵家提出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的尚利思想。在儒、道、法諸家的義、利之辨中,兵學蘊涵的思想即與儒家的崇尚道德至上的原則不同,也有別于其他為功利而功利的庸俗的功利主義和非理性的功利主義。治軍之法與治國之道相通,非主流的兵家學說對行政管理也極有價值。下面筆者僅以鮮為人提及的兵家孫子的思想為例,分析它蘊涵的義利觀對我國價值觀創新的獨特價值和意義。
首先,同文圣孔子齊名的兵圣孫子幾乎言必稱利。孫子所謂的“利”是以當時諸侯國的國家利益為根本,在價值取向上以“全”為理想境界。孫子認為,“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孫子·火攻篇》)。 統治者必須看是否有利于安邦定國,非利不動,以維護國家利益為根本。孫子認為百戰百勝,“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孫子·形篇》)。 因為只關注形式上的勝和外界的評價,而實際上消耗代價很大的戰爭不符合國家的最大利益。孫子提出要兵不血刃而取其全利,把不戰而屈人之兵作為至高境界。
其次,孫子以“欲”為管理的動力源泉,并在顧及個體利益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義利觀。孫子提出“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孫子·軍爭篇》)。關注士氣就要調動人的積極主動性。他提出“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孫子·作戰篇》)。用兵要激發士兵同仇敵愾的士氣,也要借助于物質獎勵,要及時行賞。如果“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孫子·火攻篇》)。在這里,他還指出凡打了勝仗,卻不能及時論功行賞的,就會有禍患,明智的管理者都要慎重的對待這個問題。
對義、利之辨的問題,孫子提出了進不求名、退不避罪的觀點。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應該在為社會群體奮斗中實現個體的人生價值。先秦諸子都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孫子認為,“將受命于君”,但要權衡利害,“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軍命有所不受!(《孫子·九變篇》)。并進而提出“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與主,國之寶也”(《孫子·地形篇》)。他指的是要根據客觀規律來分析問題指揮作戰,進不謀求戰勝的名聲,退不避諱違命的罪責,只求保全國家利益和百姓安危,這樣的將帥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孫子在“將之五!敝兄赋,“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九變篇》)!傲疂崱薄ⅰ皭勖瘛 可能會成為將帥的過錯并帶來災難。因為,即一味的廉潔好名,就可能陷入被敵人侮辱的圈套,而不分情況的愛民,就可能導致煩勞而不得安寧。這種理性的整體功利主義的觀點給我們很多啟發。正如日本的澀澤榮一所言,要清除兩種思想障礙:一是傳統中空談修身養性、不講物質欲求和經濟利益的求“義”觀;二是西方近代文明中出現的爾虞我詐、不講道德的求利觀。孫子將倫理道德與現實利益聯系起來,這種義利統一的價值觀彌補了儒學思想的缺失,對糾傳統價值觀的偏頗有獨特意義。
總之,任何一種創新與現代價值觀的構建,都離不開對本民族傳統思想資源的批判性繼承。對傳統文化的選擇與重新解釋是每一代人的正當權利。我們應該以今天社會實踐的要求來評判與改造傳統文化。今天要重建適應時代需要的行政價值觀,形成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又充分尊重個人合法利益的社會主義的道德價值觀。我們應對傳統文化加以合理借鑒、吸收,根據時代的發展,賦予義、利新的合理內涵,實現兩者之辯證統一。
【論傳統義利觀對行政價值觀建設的影響】相關文章:
論校園文化建設與價值觀教育論文12-03
價值觀對綠色消費行為的影響11-15
論石油密度的測量及影響要素11-24
論公路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及防治11-22
論教育技術建設與應用03-29
論中國畫對陶瓷繪畫的影響12-07
論多媒體在音樂教學中的影響11-24
論大眾傳媒對學校體育的影響11-22
論影響英語聽力教學的因素11-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