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論文:如何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涌動
語文是有生命的,語文的生命融入主體參與下的不斷生成的語境和語流中,語文的學習應該是在這樣活生生的動態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的。新課標呼喚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喚充滿生命溫暖的課堂,呼喚充滿與崇高人性的對話。
審視我們的行為,我們始終習慣把學生看作是一個“認知體”,把訓練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信息結構能力作為基本目標。不難發現,我們的語文課堂始終沒有解決這樣幾個問題:重思想教育而忽視生活情趣;重知識積累而輕視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達熱情。一句話,語文教學缺乏人情味,沒有把 “人”放在教學的核心上。因此,我認為一堂優秀的語文課應當注重培植學生的主體精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幫助他們找尋自己的精神家園,使他們一起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與成長。
一、有情感
“情”并非是憑空產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它常以生動形象的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為手段,連同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的內容以及課堂氣氛成為一個廣闊的心理場。教學成為兒童主觀所需,成為他情感所驅使的主動發展過程。
1、可利用教材本身來調動學生的情感
語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寬闊的知識背景,這一獨特的優勢,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如《再見了,親人》一課,這篇課文感情真摯強烈,要讓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不但能加深課文內容的理解,還能是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在理解第二段課文時學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媽媽的心情過程中,總傾向于小金花對敵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媽媽的悲痛。因此朗讀這段課文時,要先讓學生通過自由找出最能表現剛強的詞語“腳一跺”、“抽動兩下”,而又引導理解這些詞語中流露出的情感。通過分析,學生體會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媽媽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滿腔的仇恨對準了敵人,化悲痛為力量,發誓要為媽媽報仇。學生理解了課文,也就把握了朗讀的情感基調,進一步體會情感。
2、要利用教師的情感來調動學生的情感
以情動情是教育的共同規律,教師的情感對學生來說是導體,是火種。教師要善于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如我在教《長城》一課時,先讓學生說出祖國大地上的名勝古跡,學生們興致很高。隨即我熱情洋溢地告訴他們,我親眼看到許許多多的外國朋友,成群結隊不遠萬里來到我們的長城上。站在長城上,會想起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豐富的美感和民族自豪感充溢著我的心頭,連我自己也感覺到語調是那樣激動,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帶著對長城的向往進入課文情境,積極主動地學習課文。
二、有生氣
生命哲學家曾經說過,既是人,就會有生命欲,自然就會有蓬勃的生命流。是啊,如果在我們的語文課上,學生的眼睛閃著求知的光彩,學生的思維如閃電般敏捷,那么,這股生命流就不怕蓬勃不起來。著名的于瀾老師率先在教育界發出了這樣的呼喚: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要達到這一境地,教師要勇于放手。
1、書,讓學生自己讀
讀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我們做教師的要力求成為親切而睿智的點化者、組織者,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起體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時間里,以讀激趣,以讀顯形,以讀啟智,以讀育人。如《再見了,親人》一課,我采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并配合采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這份情感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2、問,讓學生自己提
學貴有疑,讀而能問,這既是學生認識的突進,也是學生思維的聚焦,進而推動閱讀不斷向縱深發展。在自讀的基礎上,給學生提供質疑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充分思考,這樣,學生的小腦袋里就會產生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許他的想法是非;闹嚳尚Φ,也許他的想法是膚淺幼稚的,但是,提出來就是學會了思考,敢于提出來,勇氣可佳。我班學生就特愛提問題,學《威尼斯的小艇》時問“輕快”“靈活”之間為什么不用頓號而用逗號,學《燕子》時問寫燕子的外形為什么用“湊” 字等等。問題提出后,教師不要急于代答,應讓學生去作答,遇到有價值的問題還應組織學生討論。
3、話,讓學生自己說
一節課40分鐘,老師要結合教材,著力發掘學生說的材料,創設說話的氛圍,充分賦予學生說的權力,讓學生想說就說,學生的說才會體現個性化,也只有面向全體,人人參與,學生的說才會落實全員化。如在教《晏子使楚》一課時,學文成熟之際,教師創設情景:晏子凱旋歸來,齊王會說什么,齊國的大臣會說什么,齊國的百姓會說什么。學生經過思考,各抒己見,課堂氣氛異;钴S。于是,他們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辨別是非能力在表達中得到發展與提高。
三、有發展
《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幾段話引起我的注意:“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我們的學生,天天來學校上課,歸根結底,就是為了求發展,并且是一種持續發展,包括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技能的掌握與熟練,思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等等。因而,每一節課教師的腦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給學生些什么?一點知識,一些方法,一些啟迪,還是一些積累?所以,提倡人文性的同時,我們不能否定工具性,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才是語 文教學的完美。
實踐證明,適度的語言文字訓練對于我們的語文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對于學生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發均產生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所以,一節課的語言文字訓練目標必須明確、適度、集中,既要體現教材的特點,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教師要善于選擇、取舍和重組。例《威尼斯的小艇》和《燕子》二文獨特的外形描寫,《桂林山水》非常富有節奏感的排比句等都應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四、有創新
愛因斯坦說:“沒有想象力的靈魂,就像沒有望遠鏡的天文臺。”愛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實踐證明了想象力對他的發明創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看來,為人師者沒有理由將文本看死,應當充分挖掘語文教材蘊涵的創新教育因素,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抓住課文中的語言凝煉處、空白處、省略處,讓學生對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結局等展開想象。
如《小珊迪》一文,小珊迪為誠實與守信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死了,小利比的命運又如何呢?課文沒有交代,也無需交代。學生對此卻十分關心。我想作者留下空白也許就希望讀者去大膽暢想。還有如《小攝影師》一文,高爾基第二次接待小男孩,會有什么故事發生呢?在教學中,對于這樣的空白處,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組織學生繼續續寫故事。
2、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就是標新立異,是對思維定勢的否定。作為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它更體現出其固有的獨創性和新穎性。求異是兒童的天賦,他們樂于表現得與眾不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展開不同意見的爭論,打破盲目順從、迷信書本、被動地聽講、被動地回答問題的局面,使學生的思維突破常規和經驗的禁錮,不斷產生新的答案,真正進入到“創造”的世界。我們要充分利用《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等教材對學生進行求異思維的訓練與培養。
總之,教育是門藝術,永遠沒有明確的答案,永恒的標準,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句號,只有逗號。新課程給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也給我們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我想,只要我們努力,大膽地實踐,不斷地總結,在總結中追求更大的創新,就可以讓我們的語文課充滿活力,把它變成學生樂學、好學的場所,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語文課永遠充滿生命的涌動!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如何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涌動】相關文章:
如何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活力10-26
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論文03-20
讓語文課堂充滿文化氣息12-07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藝術論文03-18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02-21
語文課堂斷想教育論文03-16
語文課堂探究式教學法實踐的論文12-07
淺談如何讓孩子喜歡語文課堂11-1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