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世界的本質和靈魂
論文關鍵詞:教育倫理;教育世界;本質;規范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論文摘要:教育倫理成為當今高等教育、成為整個教育世界的話題,表明了它對教育世界的重要。教育倫理是教育世界的本質和靈魂,是教育世界的規范,是把握教育世界的實踐精神。研究和加強教育論理建設,無疑有利于中國教育。
教育倫理成為當今高等教育、成為整個教育世界的話題,表明了它對教育世界的重要。而要把教育倫理探討清楚,必須對教育倫理的本質是什么、在教育世界有著怎樣的意義這兩個問題搞清楚;搞清楚這兩個問題,教育倫理的探討才能真正實現對教育世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教育倫理:教育世界的本質
1、教育倫理是教育世界的本質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教育倫理作為人們在培養人的活動中的倫理道德,不是從某種空洞的道德理念推導出來的,也不是人的頭腦先天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產生和形成于人們現實的教育活動過程中,是一定社會的教育活動關系在人們教育觀念中的倫理化反映。
一定的教育倫理是由一定的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對教育的制約關系決定的。教育作為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它面臨著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多重制約關系。教育作為聯系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重要中介,它面臨著兩種制約力量和適應對象,它既與社會發展有著必然的本質聯系,又與人的發展有著必然的本質聯系。這些方面的本質聯系,便構成了教育活動的客觀依據。因此,教育活動既要受社會發展的制約并為社會發展服務,又要受人的發展制約并為人的發展服務。教育倫理就是使各種沖突和制約盡可能達于一致,使教育活動更加順利和有效的一種和諧精神。
教育倫理對教育活動關系的反映是以倫理方式進行的。一定的教育活動關系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反映,不同的反映方式的角度與范式是不同的。譬如,教育觀念對教育活動關系的反映就是通過教育目的、教育質量規格和教育效益這樣一些范疇去反映的。與一般教育觀念不同,教育倫理則是以倫理化的方式來反映社會教育活動關系的。這表現在它是以善惡關系為范式去反映一定社會教育活動關系中所體現出來的價值要求,揭示人們在一定社會教育活動關系中應該與不應該、正當與不正當的行為規范;教育倫理對教育活動關系的反映不是一種純客觀的反映,而是包含著教育主體的價值追求的一種理想化的反映,包含著對教育現實活動關系的一定超越,它所揭示的主要不是一種實然理念,而是一種應然理念,表達的是一定教育主體對一定教育活動關系和人們的教育行為的一種優化的要求。教育論理是教育實踐的內在本然,是教育世界的本質。
2、教育倫理是教育世界的精神。教育倫理不是一個專門的概念,而是教育活動所具有的基本道義精神、教育活動所遵循的道德前提。教育倫理在本質上是從倫理角度對教育本質進行的分析、把握和規定,是對教育進行的倫理界定。這一界定的前提是:人類社會的任何領域都有倫理道德在起作用,教育領域也是如此;教育有多種多樣的屬性和前提,其中倫理屬性和道德前提是首要的、前提性方面。從這兩個基本前提出發,要確立教育的倫理屬性問題,關鍵的是要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人類社會不同領域倫理要求的異同。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如何看待人類社會倫理要求的統一性和特殊性之間的關系。在每一個社會里,都存在著一些對每個社會領域都適用的共同倫理要求;人類社會的每個領域,又都有各自相對獨立的倫理要求,即是說,在符合人類社會共同倫理準則的基本前提下,每個社會生活領域的具體倫理要求是各具特色、各有內涵的。特定領域的具體倫理要求,體現著特定行業的特色,在其他領域并不一定適用—經濟領域的商品交換活動要遵循三條重要倫理原則:等價交換、講求信義和誠實無欺,這些規則是在商品交換活動中必須遵守的,在其他活動中就不適用,師生關系就不能講等價交換,而在軍事上就不可能對敵人講誠實。這種個性化的行業性倫理要求或規范,是某領域(行業)區別于其他領域(行業)的重要標志,也是某領域能成為社會生活專門領域的前提,它的存在具有必然性。20世紀60年代以后,各種應用倫理學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現代社會各個專門領域的倫理規范不斷出臺,這更有力地證實了個性化的行業倫理的存在。在t定社會條件下,不同社會領域既遵循一些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共同倫理規范,又有著體現本行業特色的行業倫理準則。這是討論教育倫理特性間題的一個大前提。既然不同社會領域都具有一些特定的倫理標準,那么,作為特殊社會活動的教育領域也必然存在著自己的倫理標準和道德前提。
第二,不同區域的教育活動之倫理基礎的異同。倫理道德具有社會歷史性,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善惡觀念從一個民族到另一個民族,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變更得這樣厲害,以致它們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這就是說,善惡觀念是不斷變化的,變化的原因就是社會歷史條件。教育善惡觀念和標準也是如此。對同一教育現象,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階級、不同種族和國家的人常常會有不同的善惡是非評價。既然如此,教育活動還存在什么共同的倫理前提和道義精神嗎?應該說,有差異性,但也有共同性,差異性表現為社會歷史條件所決定的不同區域教育活動的不同特點,共同性表現教育活動都必須遵循倫理精神。
教育倫理的共同性,源于教育的基本規定性。教育作為和人類共始終的事業,它面對著人類社會的永恒問題,即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這是教育的基本問題,教育必須盡力解決這一問題,使自然個體社會化,為個體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創造條件,同時,通過個體社會化而實現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教育的基本價值在于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完善的社會形式,是個體生存、發展、升華的重要途徑。教育的這種基本價值,是教育成為教育的根本,也是教育倫理的出發點。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地域的教育盡管有各種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但它們總要以自己的形式體現教育的基本規定性,總要面對共同的基本問題來提出倫理要求,從而也就必然具有共同性。教育倫理正是基于教育基本問題而形成的倫理約定,是教育活動的基本前提。
二、教育倫理:教育世界的規范
這是教育倫理之本質的、核心的問題,是教育倫理研究的最終歸結,因為這個問題是研究教育倫理的終極目的。在復雜的理論探討中必須時刻明確,教育倫理是調節人們之間教育活動關系的行為規范,探討教育倫理的目的最終在于明確教育倫理是教育世界的規范,在于為教育世界建立規范。作為對一定社會教育活動關系的倫理化反映,教育倫理就是調節人們之間教育活動關系的一種行為規范,它規定著人們在教育活動中應該怎樣來處理教師與學生、教師個體與教師群體、教師與教育領導者、教師與學生家長、學生個體與學生群體等之間的關系,通過設定一定的善惡標準,規定人們在教育活動中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
教育倫理成為規范是教育世界各種關系的必然產物。人們的一切教育行為都是人與教育條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條件的關系主要是人與物化條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是一個教育成員之間的復雜關系。只有有效地調節和處理這種關系,才能保障教育活動正常而有效地進行,達到教育世界活動的目的。教育活動中人們之間的關系調節有兩種基本方式,即教育法制、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等政治規則的調節和倫理道德、習俗等非政治制度的調節。教育法律、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等政治規則對人們教育關系的調節具有首要的意義,同時,教育倫理調節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政治的規則對人們教育行為的調節范圍、程度和效果都是有限的,離開一定的倫理約束和教育主體的道德自律,特別是離開了教師主體的道德自律,沒有任何法律和教育制度能夠有效地對所有的教育行為進行調節。
教育倫理規范具有價值屬性。教育倫理作為調節人們之間教育活動關系的行為規范,與一般的教育活動規范不同,它是一種善惡規范,是一種價值取向,它以善惡為尺度去規定人們哪些行為是應當做的,哪些行為是不應當做的,引導和約束人們教育行為應以善律教的價值取向,從而保障教育活動的有序進行,以實現受教育主體的全面發展。
教育倫理規范具有自律性。教育倫理是教育主體內化的規范,即教育規范作用的發揮依賴于教育主體內在的自律。只有當一種教育倫理規范被人們真心誠意地接受,轉化為主體一種自我的意志和信念,形成一種良心時,才能得到有效的實施。作為一種內在的善惡規范,教育倫理對人們教育行為的調節是非強制性的。它不像法律那樣,通過一種強制性的實施機制來約束人們的教育行為,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它是通過社會輿論、教育引導和自覺地方式來喚起人們內在的道德良知,促使人們自覺地去調節教育活動中相互之間的關系和行為。
教育倫理規范具有多樣性。教育活動中,人們之間的關系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教育倫理對教育活動關系的調節也是多方面的:就教于世界的現實教育活動而言,教育倫理規范要至少關乎五個方面:第一,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學業務的調節,如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之間的關系、教師個體與學生群體之間的關系、教師群體與學生個體和群體的關系等等,如尊師愛生、民主平等就是這種關系的調節規范;第二是教師之間工作關系的調節,如教師個體與教師群體之間的關系,教師的這一群體與另一群體之間的關系,如關心集體、尊重同事、團結互助就是這種關系的調節規范;第三是教師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的矛盾關系,其調節規范有嚴謹治學,勇于探索等;第四是普通教師與教育工作領導者之間的關系的調節,如關心教師、民主管理、強烈的責任感等是其調節規范;第五是教師與學生家長的關系的調節,如尊重家長、愛護學校、主動聯系、相互配合等是這種關系的調節規范。
三、教育倫理:把握教育世界的實踐精神
教育倫理是一種實踐精神。教育倫理對一定社會教育活動關系的倫理化反映是在人們的客觀教育活動過程中實現的,也是在客觀教育實踐過程中產生和形成的。人們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形成了現實的教育關系,也就產生了種種教育矛盾和沖突,為了調節這些矛盾和沖突,使教育活動按照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要求的既有目標,去有序、高效地進行,這就產生了一些行為規范來約束彼此行為。這些規則通過教育實踐的不斷攀煉和推廣,逐步為人們所認可,并被固定下來,進而轉化為人們內在的一種自律意識,也就構成了一種現實的教育倫理。同時,隨著教育實踐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教育實踐方式的變化發展,教育倫理的內容和形式也相應地變更和完善。因此,教育倫理不僅是調節教育活動各種關系的行為規范,也是教育主體把握教育活動的實踐精神,它確定著教育主體對教育價值取向的選擇,體現著教育主體行為的精神態度,是主體把握教育活動的特殊方式。
1、教育倫理把握教育世界的性質
教育倫理把握教育世界是價值把握,使教育活動滿足人的生存發展和社會的需要,促進人格完善和發展。教育主體包括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社會。教育總是,自覺的有目的活動,人們在進行教育活動之前,對于把受教育者要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有了預期的理想,據此組織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走向預期的理想,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在提出和論證教育目的的過程中,對努力實現什么,舍棄什么,就要根據主體對教育的需要,依據一定的教育價值觀念,就要在各種目標之間進行比較、權衡和選擇,從而提出自己的教育目的,進而進行教育活動。教育活動的價值選擇就是由一定的教育倫理意識所規定,或者說教育倫理就是體現在人們教育活動目的中的價值精神。
2、教育倫理把握教育世界的路徑
教育倫理把握教育世界是通過對教育主體的把握和對教育課題的把握實現的。第一,從對教育者和社會主體的把握看,在不同社會關系和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人們,各自根據不同需要,按照自己的期望和人才價值標準,去確定教育活動的意義:或教育的經濟價值,或教育的政治價值,或教育的文化價值等,都是教育倫理的價值精神的不同表現。正確的教育倫理能引導教育主體作出合理的價值選擇,促成教育行為獲得最佳效益和最有利于人的發展行為。
第二,從對受教育者個體的把握看,受教育者個體隨著經驗的增長,自我意識的發展,對于自己應成長為什么樣的人,進行自我選擇、自我設計,提出自己的理想目標。他們在進行自我選擇和設計時,必須依賴于一定價值原則,如主體性原則、全面發展原則、社會需要原則等,這些原則是指導受教育者進行教育活動的基本實踐準則。
教育倫理是教師主體在教育活動中的精神態度。這種主體精神態度,如勤奮、敬業、進取、奉獻等,不是基于一種利益原則,而是主體對自己意志、品德和行為的一種自我完善和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師促進教育活動高效和優化的一種意識。這是一種倫理精神,這種倫理精神主要是針對教師自身教育行為的一種品性要求,它調節教師自身的教育行為方式,激發教師內在能動性的發揮,從而促進教育活動優質高效地進行。支配教師主體教育行為的這種倫理精神,來自于兩個方面:
第一,是教育活動的客觀要求,是教育職業特點和教育活動方式對教師主體精神和行為的一種要求。譬如勤奮、進取精神是體現教育職業特點的基本倫理精神,為人師表、敬業、奉獻是教育職業活動方式的美德,這是因為教育職業本身就責成一個教師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隨時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量。教育職業要求人們依靠勤奮來實現教育活動的目的,教育職業要求人們的教育行為要“精”,而達于精的方式就是“敬”。專注事業,勤于探究,才能精益求精,才能適應教育職業化的要求。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才市場的竟爭要求人們必須具有開拓進取精神,否則,就會被淘汰。
第二,使教育主體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制約。教育倫理精神是教育主體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育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狀態。勤奮、進取、敬業、樂于奉獻等積極的倫理精神,是積極進取人生觀和追求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價值觀在教育活動中的具體表現。
3、教育倫理是把握教育活動的特殊方式。這種特殊的把握教育活動的方式,是從教育主體的價值尺度出發以善惡標準來約束社會教育活動中的教育現象和人們的教育行為,把社會教育活動區分為兩個部分,即善的與惡的、正當的與不正當的、應該的與不應該的。并通過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確定教育的方向。
這種對社會教育活動的把握也是一種評價方式,它通過有意義和無意義、有價值和無價值、善和惡等予以評價對象,一要對一定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行為進行辯護,說明其合理性并認同其存在的價值;二要對一定的教育現象進行貶斥和批判,揭露其非正義性和不合理性。通過這種評價方式,形成一定的倫理環境和道德氛圍,促成社會教育活動和人們的教育行為朝著有利于教育的社會價值和人的價值相統一的要求目標發展并進行選擇。
四、教育倫理調整教育世界的特點
教育倫理在調節的對象和內容上具有特殊性。一般社會道德調節的對象和內容十分廣泛,涉及社會生活各個層次和方面,其中主要又是對日常社會生活中人際關系的調節;而教育倫理調節的對象是社會教育領域的生活,調節的內容是人與人之間的教育利益關系,促成人們教育活動的優化。
教育倫理在道德要求層次上具有特殊性。道德要求有不同的層次,一般層次和高級層次。一般層次要求是對社會全體成員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即社會公德,這種基本的道德標準是不違規、不損人;高級層次要求則是在進一步要求社會中的優秀成員要有一種利人之心,有自我犧牲精神。教育倫理提倡并側重在高級道德層面上。教師要遵循“廉潔從教”規范,就要求教師要堅守高尚情操,發揚奉獻精神,因為教師職業作業種育人的職業,不能以從事經濟活動的心理來從事教育活動,也不要求學生對自己付出的勞動從物質利益上作出回報,而必須自覺培養以事業為重、以學生為重的寬廣胸懷。可見,教育倫理的道德要求層次上的特殊性,這是由教育職業的特殊性和教育活動的特殊性質所決定的。
教育倫理功能和價值上的特殊性。表現在教育倫理具有顯著的提高人的價值的特點。
教育倫理的基本功能是培養人。通過培養人為社會生產服務、為經濟服務、為政治服務、為文化服務等等,教育倫理的價值最終要落實到人的培養上,通過培養人去實現教育的經濟價值、政治價值和文化價值等。而一般的社會倫理雖然也是培養人,但主要功能和價值不在經濟和文化上,大多側重于政治上,或者是超經濟、超文化的。同時,教育倫理作為教育活動中一種道德規范和價值精神,其主要功能和價值之一就是要優化教育發展,通過教育,使人們德、智、體全面發展,提高人的培養質量和規格。
五、結語
一切社會、一切社會行為都需要倫理的約束,教育世界、教育行為同樣、而且更需要倫理的約束。研究教育倫理,對于研究市場經濟環境下的中國高等教育乃至整個中國教育事業,建立合理、和諧、優質的中國高等教育和中國教育,無疑利于國民、利于民族、利于社會、利于中華文化的發展。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教育世界的本質和靈魂】相關文章:
研究教育心理學科的本質03-29
試論教學的本質-基于與教育比較的角度追問03-27
職業教育課程本質的多元論思考11-26
馬克思人的本質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提綱12-05
讓“靈魂”不再“流浪”02-23
旅游文化的本質及特征論文02-19
談談人的本質論文01-01
建筑空間本質的哲學反思11-2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