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abVIEW的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軟件設計探究(精選8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基于LabVIEW的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軟件設計探究,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基于LabVIEW的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軟件設計探究 篇1
摘要:采用LabVIEW 2013虛擬儀器平臺開發了直升機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軟件。介紹了測試系統軟件結構和流程圖,重點闡述了軟件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典型問題,如生產者消費者設計模式處理數據采集、利用通知器控件實現循環通信、利用LabVIEW特有的字符串轉換控件解決數據類型轉換等,并給出了解決問題方法,以期對其它基于LabVIEW的軟件開發提供借鑒。
關鍵詞:舵機;加載系統;自動測試;LabVIEW
Abstract: Virtual Instruments LabVIEW 2013 platform helicopter servo automatically load test system software. Describes the test system software structure and flow chart, focusing on the typical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software development, such as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design mode processing data acquisition, utilization notification controls to achieve the cycle of communication, unique string conversion using LabVIEW controls resolve data type conversion, and gives problem-solving approach to other LabVIEW-based software development to provide reference.
Keywords: steering gear; loading system; automatic test; LabVIEW
0 引言
舵機是直升機動力學控制的執行機構,它在直升機實際飛行過程中需要承受通過液壓助力器來的空氣動力及其力矩作用。空氣動力及其力矩隨著直升機飛行高度、速度、姿態等飛行狀態的不同而變化,最終呈現為舵機的動態交變負載。舵機性能直接影響直升機整體的飛行性能,而舵機的帶載能力是舵機的主要技術參數。在試驗室條件下對舵機施加載荷,模擬直升機在空中飛行時舵機輸出軸所受到的負載情況,對舵機系統的實際工作性能進行考核驗證,是舵機產品檢驗和進行飛控系統動態半物理仿真試驗必備程序。
傳統的手動加載舵機測試方式測試精度不高,不僅耗時費力,而且人為很多因素會影響測試結果的可信度。本文所述的直升機并聯電動操縱舵機綜合自動測試系統主要用于測試舵機在空載及不同負載下的性能,主要測試內容包括舵機空載和加載時的電壓、電流,輸出軸的轉角、轉速、行程和扭矩等參量。
根據并聯舵機測試系統技術要求和測試技術的最新進展,軟件的運行環境選為Windows 7.0圖形視窗操作系統,選用美國NI(National Instrument)公司的LabView2013圖形化編程語言(Graphics Language,G語言)進行設備軟件開發。本文在介紹測試系統硬件的基礎上,給出了軟件的框架設計,重點闡述了軟件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典型問題:生產者一消費者設計模式處理數據采集、利用通知器控件實現循環通信、利用LabVIEW特有的字符串轉換控件解決數據類型轉換等,并給出了解決問題方法,以期對其它基于LabVIEW的軟件開發提供借鑒。
1 硬軟件結構設計
1.1 硬件結構設計
測試對象直升機并聯舵機主要由電機、減速器、蝸桿機構、電磁離合器、微動行程開關等組成,輸出軸為慢速的旋轉運動。
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的硬件結構如圖l所示。選用阿爾泰公司PXI機箱、PXI控制器和兩塊多功能數據采集卡作為控制和測量平臺,選用三相交流伺服電機、伺服驅動器、扭矩傳感器、編碼器構成加載系統,組成完整的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PXI控制器通過連接數據采集卡控制舵機轉動、控制伺服電機扭矩輸出和位移輸出等,同時它還采集各種設備反饋的信號,包括舵機電機及舵機離合器的電流和電壓信號、扭矩傳感器信號、編碼器脈沖信號等。
1.2 軟件設計
LabVIEW是NI公司最核心的軟件產品,是工業控制、測試軟件開發的專業平臺,它具有界面簡潔友好,能較好地模擬測控儀器及環境等特點。它采用了工程人員熟悉的術語、圖形等圖形化符號來代替常規基于文字的語言程序。它將功能強大的C語言與測控技術有機結合,具有靈活的交互式編程方法和豐富的庫函數,為開發人員建立檢測系統、自動測試環境、數據采集系統、過程監控系統等提供了理想的軟件開發環境。LabVIEW實時編譯特性,讓編程和調試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根據軟件開發規律,從功能設計,結構設計和通信設計依次說明。
1.2.1 軟件功能設計
測試系統軟件所提供的功能包括:
1)圖形用戶(GUI)界面的人機對話接口和界面友好,包括可顯示設定指令的曲線和回采信號的實時曲線及數字實時刷新顯示監測信號等;
2)有典型試驗入口;
3)試驗進程的監測及報警;
4)控制參數的設置;
5)系統輸出輸入通道的自檢;
6)試驗數據的保存、處理、曲線回放、報表打印等。
1.2.2 軟件結構設計
將測試測量程序劃分3個層次,即主VI、功能層和最底層的驅動層。LabVIEW已經提供了常用的底層驅動功能,如數據采集設備的驅動、文件讀寫驅動、VISA驅動等,因此,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程序設計主要在主vI和功能層。
主VI是最高一層,它主要通過界面為程序提供必要的信息,并且接收需要的信息以及調用下層VI。依據LabVIEW開發程序的流程即提出需求、設計、編碼、測試、發布和維護,結合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的特點,采用從用戶界面設計著手開發。為保證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良好的人機交互,主界面將采集區域與控制區域分類排布,并且卡片式管理各個實時顯示項,統一使用LabVIEW銀色系列控件,從而讓試驗監視方便,測試過程操作簡單。將測試主界面劃分為舵機控制、加載電機控制、試驗控制、試驗監控和試驗記錄5個區域,每個區域下又有若干測試子項。圖2所示為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的交互界面設計簡圖。
依據主VI設計功能層,功能層采用自頂向下的設計方式,逐步實現使用子Ⅵ去實現各個功能模塊,軟件結構圖如圖3所示,軟件程序流程圖見圖4。
1.2.3 軟件通信環境
1)使用標準PXI儀器總線通信協議,支持32或64位數據傳輸,最高數據傳輸速率可達132Mb/或528Mb/s;
2)RS232串口通信協議。
2 數據采集模塊設計
2.1 數據采集的實現
LabVIEW可以很方便無縫地利用NI公司的數據采集卡實現數據的采集,NI提供了上百種采集卡的驅動程序供用戶使用。然而由于NI采集卡是高端產品,價格昂貴,不適用于一般的企業和科研單位,應用并不是很廣泛。在滿足舵機測試各項要求的情況下,通過動態鏈接庫(.d11)調用非NI板卡――阿爾泰的PX19606多功能采集卡來實現數據的采集,LabVIEW程序見圖5。 在LabVIEW程序窗口選擇基本函數Call Library Function Node.vi,并且在其右鍵的菜單里選擇configure對其屬性,例如DLL文件的路徑、被調用的函數名、參數的類型及返回類型進行配置后,即可在LabVIEW中連接阿爾泰提供數據采集卡進行模擬量數據采集。
CreateDevice為設備創建了句柄,供其它函數調用識別設備,InitDeviceProAD初始化硬件通道和采樣頻率等,StartDeviceProAD啟動設備,ReadDeviceProAD Half讀取指定長度數組數據進入物理緩沖區,從緩沖區不同層次的數組取出一個元素,經過一系列轉換即可得到各個傳感器采集的電壓值。最后ReleaseDeviceProAD和ReleaseDevice釋放設備,完成一次數據采集。將這些動態鏈接庫函數加入到循環結構中,即可實現連續數據采集。
2.2 數據采集中的生產者一消費者設計模式
數據采集程序在運行時仍然希望系統能夠處理其它事件,這是在傳統的狀態機或者事件結構中無法實現的。因為無論是狀態機結構還是事件結構,都是由一個循環組成的,不同的狀態是無法同時被響應和處理的。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也比較簡單,LabVIEW本身就是一種多線程的程序設計語言,可以再加一個循環或者另外開一個程序獨立運行。舵機自動化測試過程中,既需要對數據實時采集,又必須通過對采集的數據根據舵機測試項的具體需求進行處理得到計算值,然后與標稱值比對,從而得出最后結果,因此多線程是必須的。然而,在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中,采集數據速度很快,而分析處理數據速度相對較慢,如果分析處理過于復雜可能會導致處理時間過長,將會影響到采集數據的速度。為了解決此問題,采用生產者-消費者數據采集模塊程序模式來設計采集循環。
如圖6所示,生產者循環不斷的產生數據送入緩存器,而消費者循環則從緩存器中不斷的讀出數據。在由于每個循環只做自己的事情,所以相互之間并不會發生影響。生產者循環不產生數據,消費者循環則不運行。隊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里采用全局變量進行數據傳遞,它與生產者一消費者設計模式下的隊列相連。這雖然破壞了數據流,但是讓編程模塊化程度更好,有利于提高多人開發其它模塊的效率。
3 循環間通信設計
因為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并沒有多個數據流同時對一個變量進行讀寫,不會因為競態條件發生讀寫沖突,所以在并行采集循環中,可以使用全局變量進行數據傳遞。然而,LabVIEW以數據流機制控制VI執行,數據流機制的主要特點是數據從屬,即僅當一個節點接收到所有必需的輸入數據時,節點才可以執行,當節點執行完畢,數據流出節點。循環沒有執行結束,數據流無法流出循環,并行循環間無法進行通信。
LabVIEW的通知器控件是用來在程序框圖中的兩個獨立部分之間或者在運行于同一臺機器的兩個Ⅵ之間通信的工具,它類似于數據郵箱,程序框圖的一段代碼發送數據給郵箱,另外一段代碼從郵箱中接收數據。等待通知器控件的程序框圖則完全停止執行,只有當新數據可用時才重新啟動。這使計算機減少浪費在無止境的輪詢中的時間。通知器經常用在循環控制的信息傳遞,例如兩個循環同時啟動,同時終止的控制等。通知器這一特性,可以為并行循環通信提供一種通信的方法。在循環外層再嵌套上通知結構,即使循環未結束,也能將數據送出循環。
在LabVIEW程序面板,單擊編程一同步一通知器操作一獲取通知其引用,即可新建一個通知器。如圖7所示的事件循環結構中,獲取通知器通過句柄的方式與發送通知控件相連接,等待通知控件錯誤輸出連線與循環相連。當“開啟檢測”事件發生時,等待通知控件收到發送通知控件的布爾指令,即可開始執行循環結構。即使等待循環從未結束,也可將數據實時寫入全局變量,供其它Ⅵ讀取,程序如圖8所示。
4 串口通信中的數值轉換
虛擬儀器軟件體系結構(VISA)是一種包括GPIB、串口、以太網、USB的編程和故障診斷儀器系統的標準配置。為了在LabVIEW中編寫的VISA接口程序,需另外安裝NI-VISA驅動程序。LabVIEW提供NI-VISAInteractiveControl對VISA進行配置和調試。在后面板利用VISA節點進行串行通信編程,利用ⅥSAConfigure Serial Port節點設定串口的設備句柄、波特率、停止位、校驗位、數據位,讀寫串口,利用VISARead節點和VISA Write節點對串口進行讀寫,關閉串口,停止所有讀寫操作等。
在舵機測試設備調試過程中,發現靜態應變片扭矩傳感器出現電壓偏置,推測原因是由于自動測試加載系統電路密集程度高,各個子電路接地不同,以及電路間可能的電磁干擾。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將扭矩傳感器輸出方式由電壓輸出改為頻率輸出,這很好地抑制了干擾。接收頻率信號的扭矩表提供模擬量接口和VISA接口與PXI控制器相連。如果再用電壓模擬量傳遞扭矩信號,必然增加一次轉換過程,可能導致采集精度的下降,所以采用VISA接口來鏈接扭矩表和PXI控制器。
通過向扭矩表發送接收命令碼,扭矩表向PXI系統傳送一組數據類型為BCD碼的當前測量值。測量數據由特定字節數組成。數據的數符、數碼、階符和階碼都包含在特定的字節中。這就會面臨一個問題,數據是BCD碼,不能直接參與后續運算,因此需要將字節數里的信息提取出來。在文本語言編程中,通常是將BCD碼轉換成二進制然后按位取出0或1進行加權冪運算,再減去進制不同的差值,最后換算成十進制數值。然而這樣不僅代碼冗長,可讀性不好,并且影響執行效率,降低采集速度。
VISA接口采集到的BCD碼32H轉化為十進制數值32,在文本編程語言中:
需先將32H換算成二進制碼,即00110010B;
最后得到數值5-18=32。
如果在LabVIEW中采用與文本語言相同轉換思路編程,必然造成代碼堆積凌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LabVIEW中巧妙使用字符串,能非常輕松完成數值的轉換。如圖9所示,BCD碼32H連接數值至十六進制字符串轉換控件,得到十六進制數組成的字符串,再將該十六進制字符串當成十進制字符串,直接連接十進制字符串至數值的轉換控件,即可非常方便得到數值32,代碼簡潔明了。
5 結束語
(1)利用LabWindows/CVI開發功能相同的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占用50MB磁盤空間,而利用封裝性更好的LabVIEW2013搭建的相同的系統,大小占用只有不到4MB,LabVIEW有效地降低代碼體積;
(2)圖形化編程語言帶來了不同視角的編程方式。在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開發過程中,充分利用LabVIEW的編程特性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在測試系統各項功能開發實現過程中,LabVIEW呈現出更加簡潔的編程方式,給后續拓展和維護帶來一定的便利性。
基于LabVIEW的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軟件設計探究 篇2
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中的招聘子系統為例,講述如何把業務規則與程序獨立開來,以適應企業業務規則的變化,全文分為了實例簡述、業務規則、規則引擎和規則引擎的使用等幾個部分。
1 實例簡述
企業資源管理系統中會涉及到很多的企業業務流程,在這些工作流程中的工作規則就叫做業務規則。在軟件開發中,一種簡單的處理業務規則的方式是根據業務規則和業務流程設計軟件、編寫代碼。但當企業要改變業務規則的時候,這些系統就必須跟著修改,實在是麻煩。企業的業務規則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把業務規則硬編碼進軟件代碼里不是一種好的方法。應該把業務規則從程序中獨立出來,使用一個專門讀取業務規則并依據規則中的定義來執行業務流程的程序模塊來驅動整個業務的進行,這個模塊就叫規則引擎。本文以企業的人才招聘模塊為例子,本例子的人才招聘模式可以是面向院校、社會或者人力資源市場等,不同的招聘對象的招聘流程和規則都可以不一樣,而客戶要求我們設計的軟件系統要能適用于各種招聘對象和場合。
2 業務規則
規則可以以XML文件形式存儲,采用XML形式的規則標記語言定義規則包中的對象以及相應的操作邏輯。根據在設計階段得到的業務模式設計相應的業務規則,業務規則采用XML文檔來存儲。根據Microsoft BizTalk的規則引擎采用的規則定義文件的模式,每個模式的業務規則集用XML文檔的一個元素來表示,元素包含的多個相同模式的子元素,子元素就表示業務模式的業務規則。BizTalk的規則語言是一些定義好的XML元素符號,能夠用來表示各種業務規則,本文中涉及的規則的描述采用Biztalk的規則語言規范。
如招聘管理業務模式中可建立如下篩選業務規則:
業務規則1:
IF:應聘者性別為女而且學歷低于?
THEN:淘汰
該規則是人員篩選構件中初選子構件的一個業務規則,條件不成立則調用篩選構件的接口方法Bypass,并把該應聘者的號碼作為參數傳遞。其中的inviteeObject是篩選構件中對應應聘者的業務對象。
學歷編碼規則要和人力資源系統的基礎數據的定義相吻合,比如中專為1、?茷2、本科為3、研究生為4等。以上規則文檔的條件成立時執行的操作是業務對象HRMBusinessObject中的方法Bypass,并以表示應聘者的對象PersonInvitee的Number作為參數,該方法會把不符合規則的應聘者從列表中刪除。
而在設計構件中的招聘模式是融合了三種招聘流程,這三種業務流程的業務規則用三個規則集文檔來表示,分別命名為xml_inviteStu、xml_inviteSoc、xml_inviteInCor。
3 規則引擎
業務規則引擎讀取業務規則,根據業務規則中的條件成立與否確定是否執行對應的操作。規則引擎用事實(fact)作為規則中的左邊表達式的值與規則的右邊表達式的值進行比較關系運算,關系結果成立則執行規則規定的操作。其中的事實是規則所表達的'系統中對應對象的相關屬性,可以是數據庫中表的一條記錄的某個字段,或者是XML文檔的某個元素或屬性的值。如上面的篩選規則可以用招聘管理數據庫中應聘者表中的記錄作為事實,每條記錄在程序中使用應聘者對象的值表示。用Mictosoft Biztalk SDK提供的規則引擎工具包可以編寫規則引擎構件如下:
如每個應聘者的數據記錄就是一個短期事實,所有的應聘者記錄組成數組,本構件里的HRMRuleEngine類中的Execute函數要求把應聘者記錄的數組名作為參數。本構件中的事實數組的大小限制在50,即本構件所能一次處理篩選業務的記錄數不能多于50個(應聘者)。
4 規則引擎的使用
在項目中引用前面開發生成的程序集,包括業務規則引擎和業務邏輯層程序集。在應用項目中,首先要生成應聘者對象(Personinvitee)集(數組)。然后把這個數組作為參數傳遞給規則引擎,因為規則文件里已經定義好了不滿足條件執行Bypass刪除相應的應聘者,因此之后得到的就是滿足招聘條件的應聘者了。
篩選按鈕單擊事件處理過程復用業務構件的業務對象inviteeFilter執行應聘人員的初選業務,其代碼如下所示。
此處省略為應聘者數組元素賦值的代碼!
//執行篩選業務
上述代碼的最后一行,即業務類inviteeFilter的Filter方法是通過調用規則引擎的Execute方法來實現規則的應用的。
5 總結
我這里展示的實例處理的數據量太小,涉及的業務規則也太簡單。采用本例展示的業務規則與程序邏輯分離的方式開發這樣的應用系統,就能適應每次招聘的規則的變化。對于人力資源管理的其它模塊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開發,但前提條件是有可復用的分析、設計和物理構件存在,即必須有對應領域的領域工程的支持。關于代碼的更多細節,有興趣的話請聯系我。
基于LabVIEW的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軟件設計探究 篇3
摘要:種子檢驗工作任務重、數據量大,檢驗過程中的人為因素越來越成為影響種子質量的因素,而手工處理大量的檢驗信息、檢驗數據,會導致效率低下、出錯概率高;诖,筆者設計開發了種子檢驗信息管理系統。該系統具有信息錄入速度快、數據自動計算修約、表單自動生成等功能,實現了檢驗工作全過程計算機自動處理。主要介紹了該系統設計開發過程和系統的主要功能及特點。
關鍵詞:種子檢驗;信息管理系統軟件;開發;應用
種子質量檢驗是控制種子質量的有效手段,是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加強種子質量監管、保障生產用種安全、維護農民利益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每年各級種子檢驗機構承擔的種子質量監督抽查工作任務重、數據量大、出錯率高,因此越來越多的種子檢驗機構開始嘗試應用種子檢驗信息管理系統軟件,進行種子檢驗業務和檢驗數據的管理。
1軟件開發歷程
筆者從事種子檢驗工作20多年,從2002年開始擔任檢驗機構技術負責人,為提高種子檢驗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2010年以Excel為平臺研發出種子檢驗應用程序,經多年應用、修改和不斷完善,應用效果良好,率先在河北省內實現種子檢驗業務全過程計算機自動化處理。該應用程序在2015年種子檢驗機構考核中,得到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種子檢驗處、遼寧省種子管理局和省站專家的肯定和好評,受此鼓舞,于2015年下半年與秦皇島市易數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進行了種子檢驗信息管理系統軟件的開發,在原有Excel應用程序的框架下,設計制作了農作物種子檢驗信息管理系統1.0版應用軟件。目前該軟件已測試完畢,進入試用階段。
2系統結構設計
該系統以種子檢驗工作流程為主線,模擬種子檢驗工作全過程,設置系統管理、樣品扦收、樣品管理、樣品檢驗和結果報告5個功能模塊,按照種子檢驗相關標準,系統預置作物種類、種子類別、種子批最大/小重量、檢驗方法、容許誤差、質量指標等內容,用戶通過系統初始化設置檢驗機構(用戶)信息、檢驗人員信息、檢驗設備信息等內容,就能實現樣品信息采集、樣品編號、檢驗委托合同簽訂、樣品登記、生產商確認、樣品流轉、檢驗信息錄入、數據計算修約、檢驗報告生成等全過程的.計算機自動處理。
3系統功能模塊
3.1系統管理模塊
主要提供用戶管理、權限管理、數據管理等,通過該模塊進行用戶信息錄入及修改、系統管理員設置、分配訪問權限、數據備份、數據還原等。
3.2樣品扦收模塊
根據檢驗任務特點,設置監督檢驗(扦樣、送樣)、委托檢驗(扦樣、送樣)4個子模塊,主要完成樣品信息錄入、委托檢驗合同簽訂和扦樣單/樣品接收單等表單打印功能,其中在監督檢驗(送樣)模塊,還設計了數據導入功能,方便批量導入樣品信息。3.3樣品管理模塊主要完成檢驗樣品登記、生產商確認、檢驗任務下達、樣品制備、備份樣品管理等,生成打印樣品登記表、生產商確認函、檢驗任務通知單、到期樣品處理單等表單。
3.4樣品檢驗模塊
設置水分測定、凈度分析、發芽試驗、真實性和純度田間種植鑒定4個主要檢測參數,每項檢測參數有獨立的流程控制,按照各自的作業程序完成檢驗信息錄入、數據自動計算與修約、誤差處理、超差提示、數據審核和原始記錄打印等。
3.5結果報告模塊
由樣品信息和原始記錄信息自動生成檢驗報告信息,并對報告進行自動編號,生成打印檢驗結果通知單、臨時結果報告單、檢驗報告、檢驗報告發放登記表、檢驗結果匯總表等表單。
4系統特點
4.1可拓展性
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拓展性強,在不改變軟件系統和硬件的前提下,拓展了功能模塊、檢測參數。
4.2易用性
系統模擬種子檢驗業務工作流程,功能模塊分區清晰、界面簡潔、操作方便,只要有一般計算機操作知識的檢驗人員,簡單了解后就能熟練掌握和使用。
4.3便捷性
系統在數據錄入窗口提供很多實用的選擇按鈕,提前預設相關信息,就可用下拉菜單進行快速填充,使數據錄入更便捷、智能,大大提高了信息錄入的速度和效率。
4.4智能化
系統可自動進行數據計算、修約,自動生成檢驗結論、備注信息,數據一次性錄入就可直接打印各類表單,同時系統還具有自動編號功能,可自動生成樣品扦樣單、樣品接收單、委托書、檢驗報告等唯一性編號。
4.5安全性
系統通過權限管理設置訪問權限、登錄用戶權限,保證檢驗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系統退出時自動備份數據,防止數據信息誤刪后丟失。
5試用效果
系統試用期間運行穩定,各模塊間銜接順暢,基本達到了設計要求。該系統可單機操作,通過網絡(服務器)可進行多人、多機、多任務協作,在不聯網的情況下,也可實現多人、多組、多機同時進行現場扦樣工作,不僅能滿足種子質量監督抽查中大批量扦樣工作需求,還適用于由多家機構共同承擔的監督抽查工作的需要。
6開發經驗和建議
種子檢驗、軟件開發均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在軟件開發時,軟件制作人員要了解種子檢驗業務,參與開發的軟件使用人員要具有豐富的種子檢驗及業務管理工作經驗,熟悉種子檢驗相關的法律法規、技術規范和技術標準。軟件制作過程中需要雙方通力合作,共同構想、設計,實時交流、溝通,要經過反復測試,不斷完善。據了解,目前國內已有多家機構開發了種子檢驗管理系統軟件,由于各家機構在軟件開發時都是結合自身的種子檢驗工作需要而開發的軟件平臺,因此難以大范圍推廣,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在軟件設計開發過程中,筆者也遇到了一些技術問題,如品種純度田間小區種植鑒定項目,涉及變異株(非典型株)、雜株、異品種、本作物總株數、鑒定株數等多種術語,小區種植是否設置重復,最終結果、容許誤差如何計算,這些問題在《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及實施指南、《農作物種子檢驗員考核學習讀本》等主要檢驗指導書中沒有明確的規定,各省制定的純度鑒定地方標準也不統一,給軟件設計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因此筆者建議,從國家層面組織開發一個具有權威性的種子檢驗信息管理系統應用平臺,并在全國各級種子檢驗機構中推廣應用,真正實現國內種子檢驗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
作者:王成順 袁剛 單位:秦皇島市種子管理總站
基于LabVIEW的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軟件設計探究 篇4
摘 要: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便捷,同時促進了生產技術的智能化。系統軟件設計依賴于軟件工程技術,需要從實際的應用需求進行系統軟件架構和功能設計。系統軟件具有復雜性和特殊性,如何控制和管理系統軟件的開發以及運用十分重要,甚至直接關系到軟件開發的成敗。文章探究了軟件工程技術在系統軟件開發中的應用,以期對提高軟件開發的效益能有所助力。
關鍵詞:工程技術;網絡信息;軟件開發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廣泛應用,計算機系統軟件是計算機軟件系統的核心,系統軟件的開發和運用已經成為推動互聯網發展的重要力量,是目前社會生產和生活方面較為重要的工具。目前,隨著我國互聯網的普遍應用,已逐漸將軟件工程技術應用于系統軟件開發中,為了使系統軟件開發的質量和水平能夠得到更好地提升,滿足當今社會越來越多樣化和專業化的應用需求,需要我們注重軟件工程技術在系統軟件開發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且使用這種方式可以很好地提升系統軟件開發的效率和效益,更好地實現系統軟件開發的人性化和信息化。為了促進系統軟件的高效發展,需要研究在系統軟件開發中軟件工程技術的應用。所以,以現有的技術條件為基礎研究怎樣加強軟件工程技術在軟件系統開發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便顯得更為重要。更重要的是,合理地運用軟件工程技術,能夠真正地加快系統軟件開發的研究進程,實現系統軟件智能化和人性化發展。
1 傳統軟件的應用程序以及軟件開發
1.1 傳統的軟件工程
目前新形勢下,由于軟件工程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傳統的軟件應用程序以及軟件開發不能夠很好地適應其需求。因此,通過對傳統軟件應用程序和軟件開發的探討與分析,并且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改進,為了更好地應用軟件工程技術進行系統軟件開發,需要軟件工程技術的知識儲備,以便更好地為系統軟件的開發做準備。傳統軟件開發的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就是開發周期模型。根據軟件工程思想,傳統的軟件生存期模型的獲得經過了大量的復雜計算。開發周期模型包括:演化模型、螺旋模型、瀑布模型和增量模型集中。在軟件開發的實際應用過程中,這些模型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1]。
1.2 對軟件應用系統的分析及運用
針對軟件開發周期,一般情況下如果軟件研發的周期長,應用程序復雜,這樣就使現代企業對軟件應用程序的需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系統軟件開發作為一種全新的軟件開發模式,將軟件作為其構建的基礎,在數據信息處理方面具有很強的能力,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為頁面,可以滿足不同軟件使用者的需求。同時,軟件設計人員根據自身的能力,將各類技術與軟件功能進行靈活地整合研究,從而大大縮短軟件的應用周期,使系統軟件應用程序更加簡潔。軟件開發是個系統工程,而且傳統的軟件開發不僅周期長、程序復雜,而且軟件的更新換代速度慢,很難適應當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對于系統軟件開發,一種新的軟件開發模式以軟件作為架構的基礎,更加高效地對數據進行處理,通過頁面進行展示,并且使用相關技術對軟件功能進行科學的整合,目的是為了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從而提高軟件開發的速度,更加簡潔地設計程序,使軟件的實用性更高。
2 軟件工程技術
2.1 軟件開發模型
軟件應用系統的開發與傳統軟件開發的特征有所不同。一般情況下,軟件工程包括:開發過程模型、項目管理模型和組織公共模型等3個不同的模型體系。在開發過程中的模型構建,主要是為了分析軟件應用和開發的周期;在項目管理模型方面,主要是為了介紹軟件的開發流程和管理制度;而組織公共模型融合了上述的兩個模型體系,并且貫穿于整個系統軟件的開發過程中,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軟件工程技術在軟件開發中的運用。不僅如此,在軟件開發過程中對于人員的管理和材料的管理有所不同。軟件工程技術本質是通過工程化的管理方法來實現軟件開發的管理和控制。因此,在軟件工程技術的運用過程中,必須要對軟件開發中的問題進行控制,以此來達到既定的目標。
2.2 軟件開發過程的技術管理
在軟件工程和軟件開發的過程中往往都會遇到很多復雜的理論與各種結構上的問題。對應的保密與管理工作之所以顯得很重要是因為科學技術具有復雜性。軟件應用系統的開發具有兩個局限,一是企業自主研發能力的缺陷;二是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欠缺[2]。
3 系統軟件開發運用中系統軟件工程技術應遵循的原則
3.1 科學性原則
為了能夠保證系統軟件開發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對系統軟件的開發要遵守科學性的原則,必須使用更加專業的技能和開發流程。開發者以科學手段和科學理念為指導對系統軟件進行開發,保證系統軟件的開發更加科學高效,同時,在系統軟件的開發過程中是否堅持科學性原則也考驗了企業軟件開發管理和工作者的專業素質。
3.2 實用性原則
提高人們生產生活的效率以及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是系統軟件開發的目的。系統軟件的開發一定要遵循實用性原則,因為軟件的'開發需要大量資金。堅持實用性原則不僅可以降低系統軟件開發的成本,又可以減少資金的投入和消耗,同時也提高系統軟件開發效益。因此,堅持實用性原則在提高企業運行效益的同時也促進了軟件開發企業的健康發展。
4 軟件開發過程中軟件工程技術的作用
由于軟件工程技術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使其理論在軟件開發和運用過程中的應用是相當復雜的。這就需要軟件工程師自己一定要有深厚的理論知識以便解決軟件開發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不足,并能及時采取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進而實現軟件工程技術理論在軟件開發過程中的科學運用。開發者需要對傳統軟件開發模式進行非常全面的了解,同時堅持以科學性原則為指導,避免傳統軟件開發模式的弊端,采取多種形式,在系統開發中更高效科學地應用軟件工程技術理論[3]。
4.1 構建科學的軟件模型endprint
軟件工程技術具有特殊性,與傳統軟件的開發和應用系統的設計有著很大的區別,通過科學的手段構建開發模式來提高軟件工程技術理論在系統軟件開發中的效率?茖W地分析系統軟件應用程序,全面評估開發周期、開發流程和開發重點,在此基礎上對軟件開發模式進行構建,保證了模型的有效性。設計項目管理模式和組織模式,保證軟件開發的質量,并且及時糾正軟件開發模式中的各種差錯,按照計劃進行,保證及時完成軟件開發。
4.2 軟件設計程序的研發
在軟件的更新當中,切實準確地對軟件的性能和研究方向進行預判,簡單來說就是在更新的應用程序上包含了之前軟件開發中的各個方面。因此,在進行軟件應用程序的研發之前需要對軟件設計者的實際需求進行分析,能夠及時高效地針對軟件使用者的實際需求作出相應的調整,目的是為了能更好地發揮軟件應用程序的優勢。在此基礎上,科學地組織相應的技術人員對相應的數據進行處理,以便能夠更好地為后續階段的軟件使用需求進行重點調整,及時加強其對性能測試的研究。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清楚地明白軟件應用程序開發的目標主要是為了能夠滿足軟件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在應用界面設計上進行相應的調整。簡而言之,軟件設計師則必須要對軟件使用者的實際需求進行全面了解,及時了解軟件使用者的重要內容及其軟件設計的核心內容,將其安排在軟件的合理位置上。利用這種優化方式,讓用戶能夠充分地感受到軟件系統的人性化,從而不斷提升用戶對系統軟件的使用頻率,實現軟件應用程序開發的高效性。
5 結語
軟件應用程序開發是我國的一種新興產業。目前,軟件應用程序的開發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對其進行優化。但是,由于我國高新系統軟件技術的不斷發展,進而推動了系統軟件工程的開發。隨著軟件工程技術的不斷融入,軟件系統的程序設計將會變得更加復雜。為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軟件工程技術的創新,不斷提升系統軟件工程管理的效率,需要我們加速計算機硬件的升級,充分的利用計算機硬件。現在有很多與軟件研發相關的研究論文,相關的理論也在不斷完善之中,深入探索現有的技術與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關系,才能設計和研發出適應社會需求的軟件程序。軟件工程管理與開發技術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因此要對相應的軟件開發技術進行不斷改進,才能更好地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
基于LabVIEW的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軟件設計探究 篇5
摘要:計算機網絡自動檢測控制系統的設計首先應該對其總體方案進行規劃,搭建好硬件平臺,選擇C/S的通信模式,再設計出系統工作的流程,并根據流程對系統功能模塊劃分為基于服務器平臺的系統管理模塊、分析診斷模塊和網絡通信模塊,以及基于客戶端平臺的網絡通信模塊、檢測資源模塊和檢測執行模塊。最后再對計算機網絡自動控制系統軟件程度的數據庫、組件之間的通信、服務器和客戶端程序分別進行設計。
關鍵詞:自動檢測控制系統;軟件開發;C/S模型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7)26-0034-02
計算機網絡自動檢測控制系統是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與虛擬儀器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有必要對其開發設計,特別是系統軟件的開發設計進行深入研究。
1 計算機網絡自動檢測控制系統的總體方案
1.1 總體結構
計算機網絡自動檢測控制系統軟件開發,首先需要對其總體方案的進行規劃設計。在此,其總體結構采用圖一的組網方式,通過就不同地區的檢測設備用戶端采集其所在的單元對象的相關數據,相關數據通過計算機網絡傳遞給服務器,再由服務器對用戶數據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后傳遞給相關用戶。
系統在自動檢測的過程中,需要整個自動檢測控制系統協同工作,設備用戶端負責用戶接口處理,同時控制對應檢測單元;系統實現檢測功能的關鍵環節就是檢測單元,它通過相關接口與被檢測單元先連,以此來采集輸入信號,并輸出激勵信號;檢測控制系統的核心是服務器端,它需要對用戶端收集到的客戶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并將結果返回給客戶端;連接客戶端與服務器端的是計算機網絡通信,這就需要二者支持同一網絡協議,確保在整個網絡中能進行通信;計算機網絡自動檢測控制系統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數據庫,它用戶儲存用戶信息、設備信息及檢測記錄等,由服務器來進行相關數據的讀寫工作。
1.2 硬件平臺
設計好整個系統結構之后,就要搭建相應的硬件平臺。根據上述的結構及性能要求,硬件平臺包括五個部分:開關系統、檢測控制器、檢測總線、檢測儀器資源和信號接口裝置。當前,基于PXI和VXI的總線檢測系統的檢測范圍和檢測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因此,在硬件選擇上通常采用基于PXI總線的NI模塊集成的機箱檢測設備作為主體平臺,再基于該主體平臺設計出對應的公共接口裝置、接口適配器、測試探筆和探針、UUT即可。
1.3 通信模式
在通信模式的選擇上,選擇當前最為常見的C/S模式。在C/S通信模式當中,不同的計算機可以執行不同的功能,實現不同的用戶與服務器角色,從而通過服務器為客戶端的虛擬儀器應用進程提供服務。
2 系統軟工作流程及其功能模塊分析
2.1 系統軟件工作流程的分析
計算機網絡自動檢測控制系統對軟件設計的基本要求是安全、可靠、有效、開放、實時和可維護。其軟件的具體工作流程為:第一步,客戶端用戶登錄測試體系統;第二步用戶驗證后啟動并請求連接遠程服務器;第三步,遠程服務器連接成功后,用戶即登錄成功;第四步,用戶完成被測試對象與測試設備的對應接口連接;第五步,用戶配置檢測激勵信號控制系統執行相關的檢測操作;第六步,系統自動將檢測數據通過已經連接的網絡通道傳送給遠程服務器;第七步,遠程服務器調用檢測診斷程序對檢測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第八步,遠程服務器向客戶端返回已經做好的數據處理結果;最后,客戶端顯示出檢測的診斷結果。該工作流程涉及的主要部分為遠程服務器、檢測用戶端和檢測設備,其所需的功能模塊包括服務器的運算模塊、客戶端的檢測模塊和實現客戶端與服務器之間的網絡通信模塊。
2.2 系統軟件功能模塊分析
根據計算機網絡自動檢測控制系統的功能需求情況,可以將軟件功能模塊劃分為基于服務器平臺的系統管理模塊、分析診斷模塊和網絡通信模塊,以及基于客戶端平臺的網絡通信模塊、檢測資源模塊和檢測執行模塊幾個部分。
1) 系統管理模塊
系統管理模塊包括設備管理、操作管理、操作人員管理、檢測任務管理和檢測診斷程序管理五個部分。設備管理的功能為對設備用戶端的配置狀況進行記錄,當變更和刪除廢除客戶端信息;操作管理的具體功能為接收、分析和診斷用戶的遠程登錄請求命令,并調用相關的程序執行對應的請求命令;操作人員管理的功能是管理系統操作人員的相關信息;檢測任務管理的功能是對每項分析診斷結果和檢測記錄進行管理,同時完成相關信息在數據庫中的保存;檢測診斷程序管理的功能為對檢測分析診斷程序進行管理。
2) 分析診斷模塊
分析診斷模塊的主要功能是對客戶端存在的故障提供在線支持診斷服務,幫助實現檢測控制系統的故障定位與隔離,還可以提供對應的專家系統支持功能。
3) 網絡通信模塊
網絡通信模塊包括網絡通信的連接和數據的發送與接收三個部分。通信連接服務器與客戶端之間數據傳送提供通信通道。數據分析與接收除了要具備數據傳輸的作用,還要建立緩沖區,數據接收時將用戶端傳送的數據放入對應的緩沖區以等待分析處理;數據發送時,則將緩沖區中的數據發送到用戶端中。
4) 檢測資源模塊
檢測資源模塊通過適配器的模塊文件來儲存適配器的.描述和信息。用戶能夠對配置模型文件、適配器文件和器件配置文件進行修改,同時處理適配器模型文件,綜合適配器模型中的文件信息,連接數據庫,從而完成計算機網絡自動檢測控制系統的校驗與檢測工作。
5) 檢測執行模塊
檢測執行模塊包括檢測控制和激勵信號配置兩個部分。檢測控制負責各檢測系統及其資源的控制,借助于輸入的激勵信號采集的輸出響應信號來完成相關檢測任務。激勵信號配置的功能則是在軟件平臺當中根據檢測任務對配置檢測設備的激勵信號。endprint
3 計算機網絡自動檢測控制系統的軟件設計
3.1 數據庫設計
計算機網絡自動檢測控制系統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數據庫,因此對檢測控制系統設計中數據庫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對此可以采用數據庫VItest管理檢測控制信息。當中包括的信息表格包括設備信息表、用戶信息表和服務程序列表。如用戶信息表應該包含用戶標識ID、用戶名、密碼、注冊時間、真實姓名和用戶類型六個字段。系統需要維護用戶登錄退出和增減用戶等信息。
3.2 組件之間的通信實現設計
系統組件之間的通信可以采用DSTP協議來完成,它支持多種數據傳輸協議,因此可以根據不同的URL來按段不同的協議。數據收發通信是相互獨立,因此可以只分析某一個數據項的設計。
3.3 服務器設計
服務器程序的設計包括多線程的設計與實現。在計算機網絡自動檢測控制系統中可能面臨同時處理多個用戶的請求,因此需要采用并發處理的方式來解決多任務的工作方式,并發處理比循環處理的執行效率更高,響應速度更快。VI服務器利用并發處理方式可以同時實現設備管理和用戶管理等功能,其主要的線程包括處理用戶請求線程、服務程序管理線程、設備管理線程、連接用戶客戶端、初始化VI服務器。線程之間通過內存交換參數來完成通訊,多線程間的同步工作則由事件觸發來控制實現。
多線程的實現需要完成四個功能:初始化系統;建立通信連接,等待登錄;驗證用戶身份;根據請求分配對應的處理線程。
3.4 客戶端設計
根據檢測控制系統的功能特點及需求情況,客戶的程序采用多線程技術的方式來進行設計。它能夠確保不同的激勵信號的同時輸入、采集及完成數據通信?蛻舳顺绦虻墓ぷ髁鞒虨椋河脩舻卿洝矸蒡炞C→系統控制界面→選擇對應的程序(包括用戶管理、遠程連接、信號采集、模擬輸入、模擬輸出、信號配置和結果發布)。在面板設計上,可以利用多面板的人機界面,這樣可以確保操作界面的簡潔方便。同時各功能VI的動態載入則采用LabVIEW的SubPanel方法節點,這樣可以降低系統的內存占用,從而提高整個系統的運行效率。
客戶端程序主要包括激勵信號配置VI模塊、響應信號采集VI模塊、用戶登錄VI模塊和用戶管理VI模塊四個模塊設計。激勵信號配置VI模塊采用條件結構和事件結構的程度設計,用戶能夠通過系統的信號配置面板來修改激勵信號的相關參數;響應信號采集VI模塊通過電流電壓測量程序、模擬信號測量程序、動態數據采集程序和信號采集程度五個模塊分別對靜態數據進行采集,這五個模塊程序之間相互獨立;用戶登錄VI模塊是獨立功能的一個模塊,它將信息儲存在數據庫當中,只要訪問用戶信息數據庫就能完成對用戶身份的驗證,如果驗證值為真,則可以登錄啟動系統;用戶管理VI模塊采用的條件結構的程序設計,主要用于增加用戶、刪除用戶、密碼修改等用戶信息的管理。
4 結束語
計算機網絡自動檢測控制系統的設計首先應該對其總體方案進行規劃,搭建好硬件平臺,選擇C/S的通信模式,再設計出系統工作的流程,并根據流程對系統功能模塊劃分為基于服務器平臺的系統管理模塊、分析診斷模塊和網絡通信模塊,以及基于客戶端平臺的網絡通信模塊、檢測資源模塊和檢測執行模塊。最后再對計算機網絡自動控制系統軟件程度的數據庫、組件之間的通信、服務器和客戶端程序分別進行設計,檢測控制系統在設計完成后還需要對其進行測量,通?梢圆捎貌ㄐ挝募臏y量方式來進行。
參考文獻:
[1] 沙曉光, 陳國順, 王格芳. 基于C/S與B/S混合結構的測試診斷網絡研究[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 2005, 13(5):401-402.
[2] 李勇, 呂永衛. 基于網絡遠程測試診斷系統的研究[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 2005, 13(10):1040-1043.
基于LabVIEW的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軟件設計探究 篇6
自動測試系統(ATS,Automatic Test System)是裝備形成戰斗力的重要保證,儀器的可互換性和測試程序集(TPS,Test Program Set)的重用性、可移植性是通用ATS的重要指標。當前,ATS軟件的開發方式有“面向儀器”和“面向信號”兩種,面向儀器的TPS開發基于儀器,很難從本質上反映被測設備測試需求,加上儀器種類繁多,功能各異,因此很難實現互換,軟件通和性差;面向信號的開發方式基于被測對象(UUT,Unit Under Test)的測試需求和測試資源的測試/激勵能力,解決了需求與供應之間的矛盾,通用性強。應用在ATS中的軟件技術經歷了過程編程語言(如C)、Windows DLL、面向對象編程(OO)、組件對象模型(COM)的漫長發展過程。COM采用面向對象的軟件設計思想,以標準接口提供功能調用,實現了程序的模塊化、通用性設計。近期出現的ATLAS 2K(Abbreviated Test Language for All System 2000版本)語言和IVI-Signal Interface標準均基于COM技術,二者結合,給通用ATS軟件設計提供了解決方案。
1 ATLAS 2K
1962年,為了描述UUT的測試需求,美國的ARINC(Aeronautical Radio Incorporation)公司開始發展ATLAS(Abbreviated Test Language for Avionics System)語言,并于1968年定下ARINC Std 416-1標準。ATLAS獨立于測試設備,提供了一種在UUT工程師、TPS開發人員和TPS最終用戶之間明確傳送信息的方式。ATLAS用標準信號和基于事件的表達方式描述UUT的測試需求,通過編譯器,這些描述代碼可在指定的ATS上執行。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技術更新的加快和測試需求的增長,ATLAS暴露出了很多問題,比如:更新速度慢;開發工具昂貴;ATLAS體系龐大、模糊等。這一切限制了ATLAS的進一步發展。ATLAS 2K是由Test Description Sub-Committee of SCC 20在ATLAS的基礎上制訂的新標準,它采用SMML(Signal and Method Modeling Language)語言和面向對象技術,給ATLAS語言減了肥,優化了程序結構,增強了對UUT測試需求描述的準確性;并且可在任何支持COM技術的平臺上使用圖形工具進行編程,簡化了程序設計。
1.1 ATLAS 2K模型
ATLAS 2K模型建立在層狀信號組件模型之上,由信號基類、基本信號組件和復合信號組件三層組成。
圖1給出了用SMML語言構建的類名為SignalFunction的信號基類模型。SMML源于Haskell Function Language,提供了用于描述信號屬性和方法的.機制,通過制定語法規則和大量預定義動作來實現對信號類的定義。通常情況下,信號基類包括信號輸入端(In)、事件輸入端(Sync)、信號輸出端(Out)、控制參數輸入端(屬性)、被測信號輸出端(Value)等功能接口。當然,不同類型的信號也可以包括不同的接口,如激勵信號類可以沒有In接口、Value只對傳器信號有效等。
信號(Signal)和事件(Event)是標準化的信號類接口,組成元素包括屬性和方法。屬性標志著信號對象的當前狀態,如運行、暫停、停止等;方法則實現在狀態之間切換。
信號基類模型提供了消息(連續的為信號,離散的為事件)傳送機制,用來改變信號對象的狀態和行為。信號對象可以通過In/Sync接口接收其它對象送來的消息,也可以把消息通過Out接口傳遞給其它對象。例如,一個Ready事件可把信號對象由停止(Stop)狀態變為運行(Run)狀態;一個Active事件可以讓傳感器信號對象執行數據采集操作等。
信號類經例化后,可以仿真某些角色信號(如激勵信號、測試信號、事件調節器信號、信號調節器信息等)、UUT節點等。
ATLAS 2K模型的基本信號組件層提供了可重用、經格式化描述的基本信號(底層信號),它們是基于COM技術的對信號類繼承、封裝并進一步標準化的產物。每個基本信號組合件都存在一個靜態SMML描述和一個抽象的運行期控制模型,前者定義信號特片,后者在某一特定ATS中定義信號的行為。通過這些基本信號組件可以定義所有較高層的信號。
ATLAS 2K模型的復合信號組件庫與ATLAS的EXTEND功能類似,通過定義基本信號組件產生的復合信號和使用這些信號的規則,實現了對信號的擴展。圖2給出了由基本信號組件1和2實現復合信號n的示意圖。復合信號組件可以仿真復雜信號,如射頻(RF)信號、數據總線信號等。
1.2 ATLAS 2K的工程應用
在支持COM組件開發的編程平臺(如VC++、VB等和相應開發工具的支持下,ATLAS 2K可應用在“面向信號”的ATS設計中。具體應用如下:裝配信號組件實現對UUT的測試需求描述,生成ATLAS 2K TPS;通過編譯器編譯后,轉變成能在ATS上執行的代碼;在充分考慮自身時序要求和儀器功能限制的前提下,實現與特定ATS的集成。
下面的VB代碼給出了應用信號組件在某一測試節點PL-1上建立和撤銷一個振幅為0.5V、頻率為1000Hz的信號的全過程。
ATLAS 2K作為測試標準信號,實現了代碼重用和移植。對于新ATS,只要結合新測試資源信息,對ATLAS 2K代碼重新編譯就可在新系統中運行。
基于LabVIEW的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軟件設計探究 篇7
在當今信息社會,管理科學與信息技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信息化管理已然成為各大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在酒店、旅行社等旅游行業體現尤為明顯,因此提高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管理系統軟件應用能力非常必要。本文通過論述在旅游管理本科課程教學中應用管理系統軟件可以發揮更新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完善校內實訓基地、改革考核方式等積極作用,提倡本科高校盡快引入相關管理系統軟件,以促進、提升教學。
隨著網絡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如今人們的日常生活處處都有網絡的印記,作為第三產業中的龍頭產業的旅游業也深受網絡信息迅猛發展的影響。為能培養適應社會、跟上時代步伐的旅游專業人才,提高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獲取知識及提高應用能力已是迫在眉睫。而且目前在教育大背景下,很多高校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處在轉型期,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亟需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筆者認為,旅游專業教學中應用相關管理系統軟件非常必要,也可以順應課程改革潮流,方便教師教的同時,也會很好的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達到教和學共贏的局面。
1 有助于更新教學內容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課程改革一直是重中之重。在無數的實踐中,人們愈發深刻認識到,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越來越難以滿足社會的發展,亟需更新教學內容。對于旅游管理專業學生來說,無論是旅行社方向還是酒店方向,很多專業課都可以應用管理軟件來學習。例如,"旅游管家"旅行社管理軟件是專為旅行社量身定做的收客+對賬的功能系統,軟件實現了在線預訂,旅行社坐等收客即可;強大的拼團功能,代替繁雜的手工拼團工作;清晰的財務功能,賬款一目了然。所有的一切力求地貼近用戶需求,做到易用實用,力求操作傻瓜化人性化。利用這樣的軟件,學生可以學習旅行社相關課程,如旅行社經營管理、旅游財務分析等,學會用科技手段解決現實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 促進教學方法的改革
2.1 充分利用多媒體環境
由于管理系統軟件是面向用戶的可視化的集成操作軟件,應在多媒體教室進行授課,教師在講解相關知識的同時,在教師機上進行示范演示操作,讓學生在學生機上可同步看到教師的操作過程,并適時進行操作練習,及時消化吸收教師講授的內容。在多媒體的平臺上,還可以結合網絡化教學手段,在網絡平臺上,教師與學生可以共享優秀的課件和其他學習資料,而且可以隨時從Internet獲取最新的知識。對于一些理論的內容,也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直觀生動的表現出來,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傳統的授課方式一直是教師選擇教學內容,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在當今信息時代,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是最被看重的了,如何獲取知識才是至關重要的,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是這個道理。授課中引入現代化的管理軟件,使學生能實際處理相關業務,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將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酒店管理系統通常包含有:前臺接待、前臺收銀、客房中心、餐飲管理、OA協同管理等。學生可以通過這樣的系統軟件學習餐飲管理、前廳與客房管理等課程內容。對于感興趣的模塊可以深入學習與研究,學習中發現問題,主動解決問題。
2.3 促進真實案例教學
對于旅游專業很多專業課的操作部分,都需要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或真實案例來學習。如果教學中可以使用系統管理軟件,相關數據庫的大量信息都可以查閱到,避免理論與實際脫節、紙上談兵,從而大大方便教學。例如引入餐飲管理軟件,教師在教同學們軟件的基本操作之后,就可以分配作業寫入數據庫任務,完全虛擬于酒店餐飲點菜收銀流程。學生只需配備一臺裝有該軟件的電腦、平板甚至手機,就可以獨立實施酒店客房管理任務:客房部通過軟件系統可及時了解到客房狀態,快速響應客人的有關服務要求,實現作業解決、系統管理、熟悉酒店客房管理模擬業務。
3 完善校內實訓基地
目前,很多學校在加大校企合作的辦學力度,和旅行社、酒店簽訂合同,讓學生去到相關企業去實習。然而學生在現實酒店的實習實訓中,由于餐飲管理、客房管理、財務管理等是酒店業務的核心軟件,很難讓實習生去操作,這樣就會造成學生無法體驗真實的酒店管理流程,多數只充當了廉價勞動力,常常導致學生對實習活動的排斥和反抗,無法實現實習的真正意義,所以建立和完善校內實訓基地勢在必行。在現代酒店管理中,酒店管理系統是科學化管理必不可缺的內容,例如計算機綜合管理系統、安保系統等等,都極大的節省了酒店的管理成本,提升了酒店的`工作效率。因此建立校內實訓基地更要注重相關管理系統軟件的引入,強化軟件建設,而不單單是買入一些餐具、床具等硬件設施。
4 改革考核方式
傳統的教學中一直“一張試卷定分數”,考試內容多數是對學生記憶能力和理論能力的考查,而忽視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測驗。在實際教學中,經常出現學生臨時抱佛腳,進行突擊復習,以求順利通過考試的現象,往往這種學習所獲得的知識伴隨著考試的結束就忘記了,無法取得實際效果。筆者認為,應該改變傳統考試形式,對于旅游管理這種實踐性比較強的專業,有些課程的考核要突破試卷模式。引入管理系統軟件,可以實現這種轉變。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有針對性的進行考試項目設計,布置一些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作業,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等形式共同探索完成。既可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又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效果,達到考試的真正目的。
綜上所述,管理系統軟件在旅游教育教學改革中所能發揮的作用非常巨大,建議各高校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管理系統軟件應用于旅游教育之中,必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于LabVIEW的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軟件設計探究 篇8
摘 要:近年來,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已經廣泛應用在社會生產的各個領域,嵌入式系統是信息處理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基于ARM嵌入式軟硬件系統有系統精煉簡潔、針對性強、功能強大、程序質量高、系統可靠性強等特點,下面就基于ARM的嵌入式軟硬件系統設計進行分析。
關鍵詞:
關鍵詞:ARM;嵌入式軟硬件系統;設計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的飛速發展,嵌入式軟硬件系統在社會各個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贏RM的嵌入式軟硬件系統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計算機系統,具有系統精煉簡潔、針對性強、功能強大、程序質量高、系統可靠性強等特點,能極大的提高系統處理效率。
1 基于ARM嵌入式軟硬件系統的理論概述
1.1 ARM架構
ARM是一種精簡的指令集機器,基于ARM架構的產品具有功耗小、質量優越、價格低廉的特點,如RISC處理器,在教育多媒體、嵌入式控制、DSP等領域中有十分廣泛的應用;贏RM體系結構的32位嵌入式RISC微處理器結構具有良好的節能效果,特別適合移動通訊領域設計。
1.2 嵌入式系統
嵌入式系統主要由輸入軟件、處理器、存儲器、輸出軟件等構成,其中處理器是嵌入式系統的關鍵部位,目前,全球共有上千種嵌入式處理器,并且每種處理器都有自身的優勢及不足。對嵌入式系統而言,處理器的關鍵特性是性能高、能耗小、成本低;存儲器是嵌入式系統的另一大重要部分,其穩定性及容量大小對嵌入式系統的正常運行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在進行嵌入式系統設計時,要選擇與嵌入式系統處理器相匹配的存儲器,從而確保嵌入式系統的正常運行。
2 基于ARM的嵌入式軟硬件系統設計
在嵌入式系統中,系統硬件是系統軟件和程序運行、操作的基礎,只有確保硬件設計的'合理性,才能為嵌入式系統的正常運行提供保障,下面就嵌入式系統硬件設計及軟件設計進行分析。
2.1 硬件設計
2.1.1 處理器設計
ARM嵌入式處理器具有體積小、消耗資源少、質量好等特點,因此,在各種網絡產品以及數字產品中有十分廣泛的應用。處理器是嵌入式系統正常運行的關鍵部分,在進行嵌入式系統出處理器設計時,必須確保其綜合性能以及質量符合相關規定,并且要將處理器冗余部分去除,從而有效地提高系統的運行性能。
2.1.2 外圍接口設計
在進行嵌入式處理系統硬件設計時,要選擇合理的器件,確保各個器件之間的良好連接,為各器件之間的良好配合提供保障,提高系統硬件的有效性。在進行嵌入式系統外圍接口設計時,要保證外圍接口的靈活多變,并且外圍接口要符合嵌入式系統小型化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為系統的靈活性、穩定性、可靠性提供保障。對于嵌入式系統,要實現外圍接口和處理器之間的無縫連接,并簡化外圍電路,這樣不僅能減小整個系統的體積,還能有效地降低系統的設計成本。
2.1.3 針對性設計
在進行嵌入式系統設計時,需要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以及用戶的實際需求進行,因此,整個設計過程要針對其設計目標開展,只有這樣才能為嵌入式系統的設計提供指導。由于系統設計是一個長期性工作,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要對軟件更新、系統升級等因素進行充分考慮,并在針對性設計前,對相應的程序進行仿真運行,在不斷調試中,確保嵌入式系統能滿足用戶的需求。
2.2 嵌入指紋識別模塊及軟件設計
在嵌入式系統設計過程中,要在硬件設計的基礎上,通過串口嵌入指紋識別模塊,從而為系統的正常通信提供保障。選用的指紋識別模塊需要具有良好的光學傳感功能,如Flash芯片、DSP處理器等,指紋識別模塊的主要功能有指紋圖像處理、模板匹配、模板提取、模板保持、指紋搜索等。嵌入式系統程序主要由管理和通訊兩大部分組成,以指紋識別模塊的相關協議為主,對其進行編寫,不僅能接收、校驗相關數據,還能在數據庫中添加用戶信息。通過LCD液晶顯示和鍵盤,能對現場情況進行直接控制,從而確保系統的持續運行。
2.3 嵌入式系統的軟、硬件協同設計
在進行嵌入式系統設計時,需要對系統的硬件、軟件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設計,一般情況下,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將系統的硬件和軟件看成一個整體,但在初期設計過程中,需要對系統的硬件功能和軟件功能進行詳細的劃分,并將其相應功能區域固定好,這樣才能確保嵌入式系統硬件和軟件的良好組合,才能充分發揮整個系統的功效。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進行嵌入式系統的硬件和軟件的協同設計,從而確保系統硬件和軟件獲得最佳效益。
3 結 語
嵌入式系統設計一項復雜的工程,基于ARM嵌入式系統的軟硬件設計和整個系統的設計有很大的關聯,隨著信息技術的持續發展,嵌入式系統結構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廣泛,因此,做好嵌入式系統的設計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李登科.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統硬件設計探究[J].中國電子商務,2011(3):259.
[2]劉芳宇.基于ARM嵌入式
【基于LabVIEW的舵機自動加載測試系統軟件設計探究】相關文章:
基于LabVIEW 與Access 的虛擬實驗教學系統論文03-03
基于Web的危險品運輸監控系統設計探究02-26
探究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售檢票系統03-02
智能健康監護系統軟件設計研究02-27
語言環境與聽力測試探究03-28
基于現代網絡技術的教學發展探究分析11-14
基于問題導引的探究式教學研究論文02-20
基于人性假設的飯店員工激勵策略探究03-27
基于VB的磁響應性測試軟件的研制11-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