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技術的發展看學習理論的演變
論文關鍵詞:技術 學習理論 演變
論文摘要:通過對教育技術與學習理論的發展過程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出,二者之間,呈現出大致的對應關系。由此,我們得出結論:一定時期的學習理論,是基于相應時期的教育技術發展水平而產生的;教育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學習理論的豐富與發展。
一、引言
現代認為,教育技術是伴隨著教育的誕生而誕生的。從遠古時代的口耳之術,到現代的互聯網、虛擬現實技術,教育技術走過了一條漫長的發展之路。
學習理論是教育發展過程中,人們對教育理論和學習行為的認知與反思。作為教育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有著自己漫長而復雜的發展歷程。通過對教育技術與學習理論的發展過程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出,二者之間,呈現出大致的對應關系。由此,我們得出結論:一定時期的學習理論,是基于相應時期的教育技術發展水平而產生的;教育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學習理論的豐富與發展。
教育技術的發展雖然與教育的發展一樣,有著漫長的和豐富的內容,但考察一下整個發展過程,我們可以將它劃分為三個階段:
1.傳統教育技術階段(遠古一20世紀初);
2.初級現代教育技術階段(20世紀初一20世紀90年代);
3.高級現代教育技術階段(20世紀90年代一現在)。
同樣,學習理論在自己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經歷了行為主義、人本主義、構建主義、聯通主義的發展階段,且與教育技術的發展過程大致對應:行為主義理論對應于傳統教育技術時期;認知主義、人本主義理論對應于初級現代教育技術時期;構建主義和聯系主義顯然是高級現代教育技術時期的產物。
二、行為主義理論與傳統教育技術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來源于行為主義學。這個學派的理論認為,人的內部心理狀態是不可知的,學習塑造的只是人的外顯行為。因此,學習的過程是外部刺激一內部反應的聯結。人的反應完全由外部刺激決定。只要控制了刺激,就能控制人的反應,從而也就控制了人的行為。據此,控制了外部刺激,還可以預測人的行為結果。在教育中應用這個理論,即可控制并預測學習效果。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桑代克和斯金納。
桑代克的思想深受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影響。他認為,人是從動物進化而來,因此,人的學習行為和動物的學習行為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只是復雜的程度不同,人的學習的復雜程度遠高于動物,但二者所遵循的基本規律只有一個,那就是刺激一反應。根據這個理論,桑代克設計了“貓開門”的實驗,并根據實驗結果,出:學習過程是由一系列步驟,按照刺激一反應形成聯結,當足夠的聯結形成時,學習目的即達到。
斯金納接受并發展了桑代克的刺激一反應學習理論。他認為,我們不僅要研究刺激一反應的結果,還要分析刺激與反應結果的聯系,從而通過控制刺激來控制和預測反應的結果。由此,他發展了桑代克的刺激一反應理論現狀,提出了“刺激一反應一強化’,學說。主張教師要掌握塑造和矯正學生行為的方法,通過強化的方法,讓學生掌握特定的知識,形成特定的技能。
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是與傳統的教育技術水平密不可分的。正是傳統的教育技術促成了行為主義理論的產生。
教育技術史的研究表明,在教育誕生之初,教育技術只有言傳身教的口耳之術。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的進步,出現了教科書、粉筆、黑板等。這個時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師徒授受,父子相承。
在這種方式中,教師是唯一的中心,學生對教師惟命是從,對教師所傳全盤接受。
班級授課制出現以后,這種情況并未得到改觀。雖然教育的形式從師徒授受、父子傳承改為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生在課堂上集體學,但教育過程中,依然是以教師為核心,教師的教法是滿堂灌,學生的學法是死記硬背。這是典型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下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弊端,但它是整個人類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教育技術水平低下時期的產物,是與那個時期的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
三、認知主義、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初級現代教育技術時期
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科學逐漸發展起來。對學習機理的認識與揭示,成了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就是這個時期出現的。
早期的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關注對事物總體的把握,主張“整體不僅僅是部分之總和。”
用格式塔心理學理論去理解學習現象時,就形成了格式塔學習理論。其主要觀點是:學習即知覺重組或認知重組。一個人學到什么,直接取決于他對問題情境的知覺程度以及對事物內在因素的把握。
真正從實質上發展了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是布魯納和奧蘇貝爾。
布魯納認為,兒童在學習過程中遵循的認知規則,與人類在發展過程中所遵循的演進規則極為相似,都是按動作、肖像和符號表征順序進行的。由此,他認為,最合適學生的學習方法是發現學習法。
發現學習法的核心內容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主動的探索者,在教師為他營造的學習情境中,獨立地去探求、發現,最終獲得知識。布魯納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主動的知識探究者。他強調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內在動機和直覺思維的作用。
奧蘇貝爾主要提出了認知同化的學習理論。他說:“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的所有內容簡約成一條原理的話,我會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會已知的內容。”由此觀點出發,他強調意義學習和認知結構在意義學習中的作用。
奧蘇貝爾認為,要產生意義學習,就要滿足兩個條件:首先,學生要從內心產生學習新知識的意向,要有這個愿望;其次,要學習的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有關聯。
因此,學生的認知結構在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所謂認知結構,指的是學生現有知識的數量、清晰度和組織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否習得新知,主要取決于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知識,意義學習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知識的相互作用才得以發生的;由于這種相互作用的結果,導致了新舊知識意義的同化。
奧蘇貝爾從認知同化原理出發提出了認知主義學習組織的原則和策略,主要有逐漸分化原則、整合協調原則和先行組織者策略。
這一時期較有影響的學習理論,除了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外,較有影響的,還有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其代表人物是羅杰斯。
羅杰斯研究了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后,指出,認知主義所提倡的意義學習,只有在與學習者個人產生意義關聯時,才會發生。而這種關聯,不能只是部分關聯,而應該是與學習者整個的人相關聯。學習不應僅僅是學習者頭腦參與而應該是全身心投入,不應僅僅訓練學習者的左腦,還應開發右腦。
由此羅杰提出了自己的人本主義學習要素:1.學習是學習者整體參與的活動,不僅有腦力參與,還有體力參與;不僅有智力參與,還有情感參與。2.發自學習者內心。學習者參與學習的愿望、對知識的掌握都是來源于學習者的內心。3.學習不僅是讓學習者掌握知識,還會對學習者的行為、態度、個性產生影響。4.對學習結果的最佳評價者是學習者本人,只有學習者自己清楚自己到底學會了多少,自己到底還需要什么。
相較于行為主義,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有了明顯的進步。
認知主義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出現的時候,一些現代化的媒體已經出現并被迅速地應用到教育中,如幻燈、投影、廣播、錄音機等。相較于今天的多媒體、互聯網,這些媒體,尚處在現代媒體發展的初級階段,所以我們將這一時期劃分為現代教育技術的初級階段。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幻燈、投影就被用來搞教育,接著無線電廣播、也在學校教育和教育中應用。其最顯著的效應是擴大了教育規模,提高了教育效率,減輕了教師負擔。
由于這些現代教育媒體顯而易見的教育優勢,喚起了人們對現代教育媒體的廣泛熱情,我國就曾出現過一次次的電教熱潮,“幻燈熱”、“閉路熱”等。每一款新媒體的出現,都能掀起一場教育應用熱潮。這在客觀上大大促進了現代媒體的教育應用,同時,也對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
這些新媒體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大大促進了教育的發展,不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面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但是,考察一下這一時期的課堂教學形式,我們發現,雖然現代媒體在課堂教育中被廣泛使用,但課堂教學依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與傳統的課堂教學并無本質差別,只是將傳統的“滿堂灌”變為“電化滿堂灌”。
如果說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是對傳統媒體時期學習規律的認識和,那么認知主義、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就是人們對初級現代媒體時期學習行為的探索和認知。雖然這些努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人類學習行為自身的復雜性,這些理論并未揭示學習行為的本質。因而,在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產生后很長一段時間,學校教育的面貌并未產生根本改觀。要認識學習行為的深層規律,有待于新的學習理論的誕生。而新的學習理論的誕生,有賴子科技水平的新發展。
四、建構主義、聯通主義學習理論與高級現代媒體時期
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科技的飛速發展徹底地改變了社會的面貌。個人電腦、多媒體、互聯網的出現,使整個社會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教育也不例外。
當多媒體和互聯網走進課堂時,就為學習者構建了一個現代化的學習,在這個學習環境中,學習者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接受方式乃至教材的表現形式,都與傳統的方式不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學習理論不再能有效地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的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的學習呼喚新的學習理論。
在時代的要求下,新的學習理論應用而生,這就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聯通主義學習理論。
構建主義學習理論來源于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但是,它大大超越了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的源頭可追溯至瑞士著名的學家、學家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即兒童認知過程中的同化與順應理論。
斯滕伯格·卡斯和維果斯基等人繼承和發展皮亞杰的理論,并在發展的過程中將自己的理論融人其中,最終形成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于學習是在一定情境即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
聯通主義學習理論是由加拿大學者喬治·西門子提出的。
聯通主義表述了一種適應當前結構變化的學習模式。學習不再是內化的個人活動。當新的學習工具被使用時,人們的學習方式與學習目的也發生了變化。聯通主義建立在這樣一種理解上:即知識基礎的迅速改變導致決策的改變、新的信息持續被獲得、區分重要信息與非重要信息的能力至關重要。聯通主義的起點是個人,個人的知識組成了一個網絡,這種網絡被編人各種組織與機構,反過來各組織與機構的知識又被回饋給個人網絡,提供個人的繼續學習。這種知識發展的循環(個人對網絡對組織)使得學習者通過他們所建立的連接在各自的領域保持不落伍。
聯通主義表達了一種“關系中學(Learning by Relationships)”和“分布式認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的觀念。
聯通主義把學習看作一個網絡形成過程,關注形成過程和創建有意義的網絡,其中也許包括技術中介的學習,承認當我們吁別人對話的過程中學習發生。聯通主義強烈地關注外部知識源的聯結,而不僅僅設法去解釋知識如何在我們的頭腦中的形成。
五、結語
以上我們梳理了技術發展的概況和學習理論的演化史,從中可以看出,教育技術與學習理論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大致的對應情況。一定的學習理論,是基于一定的教育技術水平而產生的,是針對當時的教學狀況的,與當時的整個教育水平相適應的。
社會在發展,歷史在進步。從古至今教育技術的發展呈現出越來越人性化的趨勢,相應地,學習理論的演化也表現出相同的趨勢。從行為主義,到認知主義、人本主義,再到建構主義、聯通主義,人的因素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從只注重人的智力因素,到開始關注人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學習理論越來越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越來越接近于人的本質?茖W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更新的技術也會進人到教育領域。在未來,當新技術在教育中大規模使用時,必然會對教育產生重要的影響,一定會催生出新的學習理論。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從教育技術的發展看學習理論的演變】相關文章:
教育技術發展角度看計算機網絡教育11-18
論述高校教育技術改革與發展12-11
淺析現代教育技術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影響12-05
從現代制造技術發展看課程改革論文03-06
高校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發展的思考11-17
奧運“祥云”看中國古代云紋樣的發展演變12-03
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現狀調查與分析11-18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