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幼兒的秩序敏感期
〔摘要〕人的存在是一種秩序的存在,秩序感的形成對于個人的成長及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秩序感的培育要及時抓住幼兒秩序敏感期,為培養有秩序的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秩序敏感期 幼兒秩序感。
情景1:兩歲的琪琪十分在乎屬于自己的東西,她有一件手織的樣式和圖案都非常漂亮的小毛衣,鄰居家阿姨也有一個小女兒,想要借琪琪的毛衣比照著織一件一樣的,可是琪琪緊緊地拽著自己的毛衣,哭喊著不準阿姨拿走。
情景2:三歲的源源每天上幼兒園,習慣讓媽媽把他的外套帶回家,放學來接他時再帶回來。某一次因為天氣驟然變冷,源源的媽媽就在幼兒園外把外套交給帶班老師,委托其在源源戶外活動時給他穿上?墒牵攷О嗬蠋熥哌M教室,源源看到她手上拿的外套時,突然放下手邊的工作大哭起來。
情景3:三歲多的豆豆最近對待事物總是近乎苛刻的完美,比如,吃的蘋果上不可以有斑點,不可以把蘋果切成兩半,拒絕接受媽媽剛剛剝開但是咬了一小口的雞蛋。一天晚上,為了端水時不灑出一滴水,他來來回回地折騰了七八次。
上述情景您是否也曾經歷或目睹過?是不是覺得匪夷所思、哭笑不得?其實,這些都源于幼兒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一個特殊時期———秩序敏感期。
一、秩序敏感期及其表現。
。ㄒ唬┖螢橹刃蛎舾衅。
秩序敏感期是指幼兒對秩序(指通過時空形式所表現出的事物或要素間和諧統一的運動狀態,具體表現形態有均衡、比例、對稱、節奏、韻律等)極端敏感的一個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時期!1〕在這一時期,幼兒對事物的秩序有強烈的需求,并逐步獲得和發展起對物體擺放的空間或生活起居習慣的時間順序的適應性,即秩序感!2〕按照蒙臺梭利的觀點,兒童具有兩重秩序感,內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內部的秩序感使兒童意識到自己身體的不同部分和它們的相對位置,〔3〕外部的秩序感則指向幼兒對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和關系的感知與理解!4〕秩序感的表現形態有安全感、歸屬感、時空感、格局感、規則意識等。
。ǘ┯變涸谥刃蛎舾衅诘谋憩F。
其實,在胚胎和嬰兒初期,幼小的生命已經對秩序產生了極微弱的、無意識的生物感應。例如,胎兒會由于懷孕母親的身體不適和情緒失調而產生躁動和不安,出生三個月的嬰兒會因為看到對稱和比例均衡的人臉而顯露出高興和激情,這種情緒是嬰兒對獲得了一種自然感性秩序需要滿足的表達,是安全感的外露。
1歲~3歲的幼兒由向內的秩序感逐漸轉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強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對物品擺設的位置、動作發生的順序、人物的呈現、物品的所有權等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戰就會感到不安、焦慮,甚至會表現出極端的激烈反應。文章開頭情景1與情景2中所描述的就屬于這種情況。由于幼兒在這一時期的難以變通甚至不可理喻,也可稱之為執拗敏感期。
執拗敏感期過后,在3歲到4歲,會出現追求秩序完美的關鍵期(有時也會同時出現),可稱之為完美敏感期。文章開頭情景3中的豆豆之所以會有如此表現就是因為他正處于完美敏感期。接著,幼兒對秩序的敏感會上升到對規則的要求:無論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規則你也必須遵守規則,人人都要遵守規則。并且逐漸從服從規則轉變為能把一些生活常規內化。到了5歲之后,由于幼兒對秩序關系的感受越來越明確、越來越深入,會對時空秩序感和具有美感價值的秩序感即秩序美感特別關注。當他們畫畫時,會注意結構比例是否合理,比如近大遠小等;當他們搭積木時也會注重空間結構的美感,等等。因此,這一階段也可稱為審美的敏感期。
二、秩序敏感期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
蒙臺梭利通過對幼兒的大量研究發現,0~6歲的幼兒有九大敏感期,而秩序是生命的第一需要,也是影響一個人終生的習慣和品質。人生初期出現的秩序敏感期將對孩子的一生造成影響。
熱愛秩序是幼兒的一個特點。對于幼兒來講,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就像呼吸需要空氣一般,當它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一種自然的快樂,這種快樂意味著一個人對他自己環境里的所有細節方面都能支配,“一個人能閉著眼睛到處走動,僅僅只要伸手就能拿到他所要的任何東西”,〔5〕這是一種心靈的適宜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幼兒會獲得穩定的秩序感,從而形成使得心靈寧靜和愉悅的安全感,免于對未知的恐懼。正如馬斯洛在談到人的安全需要時指出的那樣,“兒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種表現,是喜歡某種常規的生活節奏。他們仿佛希望有一個可以預測的有秩序的世界。”〔6〕“安全感似乎是一種兒童與成人感情聯結的心理背景,它成為兒童與別人交往和探究物理環境的‘安全基地’”。〔7〕因此,安全感的滿足又有助于幼兒與周圍的環境和人之間依戀感的建立,這些都為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秩序感是個體生命中對道德發展有奠基作用的早發性情感,是藝術、宗教和道德活動的源泉,是心靈的某種秩序或結構。處于秩序敏感期的幼兒已經開始關注和認識外在事物間的規則關系并按照他們所理解的關系來組織和應對周圍世界了。比如,幼兒在玩“過家家”游戲時,可能會把大茶杯放在大茶托上,會給大娃娃用大杯子,相對地,給小娃娃用小杯子。這種對外的秩序感為他們發展出道德意識奠定了基礎,因為道德即人與人、人與物之間所建立的各種規則。按照皮亞杰的幼兒道德發展階段理論,正是在秩序敏感期,幼兒開始接受外界給予他們的、滲透在生活各個方面的基本行為準則,這標志著幼兒接受道德法則的開始,預示著道德的萌芽。
人的智力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建立在幼兒在其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礎之上的。秩序敏感期同樣如此,如果把握得當,也會為開啟幼兒的智慧打下基礎。在人的思維發展起始階段,智慧中普遍存在著一種基本的結構成分———秩序關系,這使得處于感知-運動階段的幼兒主要表現為靠自己的肌肉動作和感覺來應付外界事物,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往,使動作慢慢協調起來。〔8〕幼兒智慧的發生正是基于這最初的秩序性、協調性動作以及幼兒對它們的感知覺經驗———秩序感,正是這種經驗,成為促進邏輯思維形成的基礎性情感。例如,有一位媽媽每次出門辦事都會請奶奶來家里照看孩子,幾次下來,孩子慢慢地把“奶奶來,媽媽走”想象成一種關聯和因果,所以每次奶奶來,孩子直覺等一下媽媽就會不見了,所以會特別黏在媽媽身旁。由此可見,秩序感會幫助孩子進行初步的思考和邏輯因果的推演。如果在這一階段幼兒能夠獲得良好的秩序感,在之后的運算階段才會順利地形成對比、分類、序列等具體的思維形式。否則,就會為其將來的智力發展埋下隱患。
三、正確對待幼兒的秩序敏感期(一)端正對秩序敏感期的認識。
成人,尤其是父母和幼兒園老師應該端正對秩序敏感期的認識,意識到秩序敏感期的存在是與幼兒的心理發育特點密切相關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難以逾越甚至是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階段。面對孩子在這一時期出現的種種看似不可理喻的行為,要試著更多地去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如果孩子產生的是合理的或非原則性的需求,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并盡量滿足他們在秩序敏感期的“有序愿望”,順應其秩序感發展的需要;對于原則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夠滿足孩子,就需要靈活變通,通過擁抱、講道理、轉移注意力、尋找替代目標等平息孩子的情緒,切記蠻橫“鎮壓”。如果成人缺乏應有的細心和耐心,致使孩子寶貴的秩序敏感期沒能得到應有的呵護和培育,就會使潛藏于孩子內心深處的、還不完善和成熟的秩序感慢慢沉沒于意識的底層,為以后的生活和學習埋下“禍根”。
。ǘ﹦撛O有秩序的時空環境。
1.空間環境。
在空間環境的布置上,幼兒園室內環境和戶外環境都要整潔有序。在室內,教室各個區域應劃分明顯,物品材料的選擇應適應幼兒生長發育的秩序,教具的陳列則要具有結構性和秩序性,遵循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從左至右、從上至下的原則。同時,教師不要隨意改變各種教具、物品的擺放位置,以免擾亂幼兒已經形成的關于物品應該如何安放的記憶模式,引起不安情緒。在戶外,要合理布局大型玩具,布置和諧美觀的綠化,讓幼兒感受到自己置身于一個有序的環境中。家庭環境也應如此,要有有序的空間分割,整潔舒適的家居布置,相對固定的物品擺放,這些都有助于增強幼兒的秩序感。
2.時間環境。
在時間的安排上,要為幼兒的一日生活制定合理、有規律的作息制度,這樣幼兒就會知道一天內什么時間做什么,從而形成秩序感和安全感。例如,在幼兒園里,每天的活動都要按日常周期進行:早晨入園后吃早餐,然后欣賞音樂或自選小游戲,接下來是早操、集體活動、戶外游戲、午餐……在家中也是一樣,每天晚上洗澡、睡前活動、睡覺……這樣的作息規律不僅能使幼兒獲得學習經驗和生活體驗,久而久之還能幫助其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
3.心理環境。
幼兒的生存和成長離不開良好的心理環境,它必須是有秩序的。和諧、關愛的師幼關系,融洽、友善的同伴關系,溫馨、美好的家庭關系都會為幼兒秩序感的培養提供幫助,因為幼兒園中的碰撞、糾紛,家庭內部的爭吵、沖突都會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嚴重傷害,令他們感到恐懼和不安,從而失去安全感、歸屬感,造成內部秩序的混亂。
。ㄈ┲匾暸囵B幼兒的規則意識。
1.培養幼兒的歸置習慣和能力。
歸置物品是維護良好秩序的保證,也是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的好時機,所以,無論在家還是在幼兒園,都應有意識地利用幼兒的秩序敏感性培養其歸置物品的習慣,做到每樣物品的擺放不但要整齊,還要有固定的位置。在此過程中,可借用數字在背后編號或用貼紙貼等添加指引的方式幫助幼兒物歸原位。同時,要給幼兒提供充足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們親自收拾整理玩具、教具等,不能因為他們動作慢、收拾得不好而越俎代庖,否則將不利于其秩序感的形成和良好習慣的培養。
2.加強幼兒日常生活規則和社會規則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學習自律和尊重他人”!9〕比如,教育幼兒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上下樓梯要右側通行不推不擠,遇到長輩、客人或老師要主動問好,人多時要有秩序地排隊等候等。在幼兒園里,同伴交往是幼兒形成社會規則的良好途徑。比如,在自帶玩具活動中,如果想要玩別人的玩具,一定要事先征求別人的同意:
“請問讓我玩一下你的玩具好嗎?”尤其在對方拒絕的情況下,要讓幼兒學會用正確的方法對待———做最后的努力或有禮節的退出,這不只是簡單的交往與合作,而是使幼兒在同伴交往中能夠意識到,按規則行事是維護良好關系的保證,為幼兒今后適應社會秩序、遵守社會規范打下良好的基礎。
3.注重強化。
由于幼兒年齡尚小,行為具有不穩定性,在培養的過程中會出現行為反復的現象,成人要不斷地啟發誘導、及時督促,當幼兒表現出良好的秩序行為時,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當幼兒一時表現不佳時,也要及時糾正,直到讓幼兒知道正確的做法為止,通過反復強化來促進幼兒良好秩序感的形成。
4.重視示范的作用和榜樣的力量。
根據班杜拉的研究,觀察學習、模仿社會榜樣是兒童早期學習的重要方式與特征,年齡越小,這一方式越突出!10〕因此,在培養幼兒良好秩序感的過程中,成人必須規范自己的言行,為幼兒做出良好的示范和榜樣。在幼兒園中,教師除了要體現良好的個人儀表和行為習慣外,還要在教學中以清晰的步驟和放慢的動作向孩子展示正確的教具操作方法,讓孩子體驗其中的秩序。比如,在進行美術操作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孩子先將要用的操作材料放在托盤里,找一個位子坐下,再從托盤里一一拿出操作材料并依次放好,當活動結束時也要依次將操作材料收好,按序存放。這樣會讓幼兒意識到物品從取到收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有利于幼兒歸置習慣的形成。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同樣也要以身作則,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無聲勝有聲”的教育中,必定會帶給孩子真實的秩序感。
。ㄋ模┳匀桓行越逃退囆g教育。
幼兒對大自然中無數自然存在著的秩序的感知會讓其體會到更加豐富、持久和穩定的秩序感。讓幼兒通過自身的肢體運動來培養其對人體本身節奏韻律的感覺,通過體驗自身的新陳代謝規律、觀察動植物的生長規律去領略生命的秩序,通過認識晝夜交替、陰晴圓缺、四季變更等自然現象中的均衡、節奏、有機統一的秩序模式體味自然的秩序,等等,都是通過自然感性教育培養幼兒秩序感的良好途徑。
藝術教育是促進兒童秩序美感發展的最直接的方式,因為音樂中和諧的旋律與動人的節奏,美術中對稱的畫面與均衡的色彩,文學中流暢的韻律與完美的意蘊都最鮮明、最集中地體現了秩序的形式,這些都能與人的身心活動節律達到深度和諧的交融與統一,并且藝術創造的過程本身也是追求秩序的體現。可以通過音樂教育發展幼兒的自然律動感,通過美術教育增進幼兒的空間結構感,通過文學教育促進幼兒的語言韻律感。在藝術教育的作用下,逐步提高幼兒的秩序美感。
注釋:
〔1〕〔8〕易曉明,朱小蔓。初論秩序感的教育價值及其教育建構〔J〕。教育研究,1998(7):12-14.
〔2〕杜召榮。在家庭中如何培養兒童的秩序感〔J〕。教育導刊(下半月),2009(2):55-56.
〔3〕瑪麗亞·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4.
〔4〕劉穎。秩序敏感期———以孩子的方式認識世界〔J〕。家庭教育(幼兒家長),2009(2):26-27.
〔5〕瑪麗亞·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1.
〔6〕馬斯洛,等。人的潛能和價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165.
〔7〕孟昭蘭。人類情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83.
〔9〕教育部基礎教育司!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93.
〔10〕陳素萍。兒童“不守秩序”辯———兼對赫爾巴特兒童秩序觀的質疑〔J〕。教育導刊(下半月),2006(3):
【解讀幼兒的秩序敏感期】相關文章:
書籍版式設計的“秩序感”03-29
解讀論文格式要求11-23
對“美女”稱呼語的語用解讀11-15
國家與城市棚戶區的秩序建構12-04
編輯慣習含義解讀論文03-27
試論紐曼的知識觀解讀12-05
論現代油畫藝術語言的秩序性11-27
建構現代和諧社會倫理秩序論12-08
淺論節日飲食語匯文化信息解讀12-0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