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現行教材加強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摘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但在西盟縣的教育教學實際中,學生課外閱讀面較窄,普遍存在寫作時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情動于中卻無以言表的現象,說、寫能力較弱。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探索。本文立足于挖掘語文教材中文本對學生的寫作的指導意義,以讀促寫,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在文本閱讀中學習遣詞造句、謀篇布局,進而在模仿中創新,提高寫作能力。
【關鍵詞】寫作能力 文本閱讀 積累 模仿 創新 葉圣陶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例子一般起著示范和引導的作用。對學生來說,讀得最多的就是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課文時,如果將閱讀與寫作緊密地結合起來,作文教學也就在潛移默化地進行中了,這樣既做到了聽、說、讀、寫的均衡發展,又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整體水平。
筆者認為,利用語文課文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立足教材,積累詞匯,煉好遣詞造句的基本功
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建筑高樓大廈,沒有足夠的磚瓦灰石不行;寫文章沒有足夠的詞匯不行,詞匯貧乏語言就會平淡、呆板和干癟 ;詞匯豐富,寫文章的時候,優美動人的句子才會從筆端源源不斷地流出來。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積累詞匯,課文中一些優美生動的句子讓學生摘錄下來,細心閱讀,反復體味,并引導學生將這些富有感染力的語句靈活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例如筆者在教授德富蘆花[日本]的《花月夜》一文時,文中對月下之景的描寫生動形象。首先我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在讀中積累優美的詞句,在讀中感悟大自然的美麗多姿;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品味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月下之景的。例如:天色淡若碧霞、白云朵朵,光潔如云、春夜的星光、朦朧的月色、月色下的花朵等等優美景物的描寫。最后
筆者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月夜的,怎樣寫才能讓自己筆下的景物生動且富有感染力。又指導學生對現在所處的初春季節的月夜進行片段作文,寫好后同學之間互相批閱,看看名作家與自己寫的作文有何不同。因為季節相同,景物相似。學生娜不龍在自己的文章中就有了這樣的描寫:“輕風徐徐地吹拂著,纖細的蘆花迎風飄揚,像空中的舞女,跳著輕盈的舞蹈,散發出一股股清幽的香味。使人陶醉,令人沉迷,讓人流連忘返。”在這里,學生將剛學過的情景交融的寫法,創造性地運用到了自己的文章中,還融入修辭手法的使用,讀來使人耳目一新。
筆者還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外優美的散文,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認真領會作者寫了哪些景物,是怎樣抓住景物特點來進行描繪的,又是怎樣根據景物特點進行遣詞造句、組織語言的。最后將別人的好詞好句融會貫通地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學習課文的謀篇布局,安排好篇章結構
謀篇布局,通俗地講就是按照一定的寫作意圖對所寫的內容進行綜合考慮,合理安排,使文章的各部分構建成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簡單的說就是對文章的篇章結構的把握。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學生謀篇布局的能力呢?是簡單灌輸還是反復訓練?葉圣陶先生早已為我們做了解答:“實際上寫作基于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寫得好。”因此,通過學習教材中名作家的文章來學習謀篇布局促進寫作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結構,猶如任何一座建筑物都有自己的結構一樣。一篇文章的結構的確定,涉及到怎樣開頭,怎樣結尾,怎樣過度照應,怎樣安排主要內容和段落等幾個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認真鉆研教材,選擇好以讀促寫的范文是很重要的。我們知道:說話要有條理,一段話是由句與句連綴而成的,一篇課文是由段與段結構而成的。教師要有效落實以讀促寫,筆者認為,除了要對教學要求、重點、難點準確把握,對詞、句正確理解,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正確解讀,更要重視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思路是結構的基礎。作者的思路是他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過程的反映。以職高教材第一冊為例:整冊教材共八個單元35 篇課文,每個單元的主題明確。依據文體,可以把課文細分為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我們可以在不同文體的課文中選擇結構特點明顯的作為范文。如第三單元《列車上的偶然相遇》一文,第一部分,寫兄弟姐妹聚在一起時,總要談
論的話題,——是父親和父親偶然遇到的那位神秘的先生,作者采用了倒敘的手法,構成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第二部分,寫父親在列車上當臨時服務員時,偶然遇到博西先生,并出人意外地得到了他的恩惠,改變了窘境,實現了人生價值。第三部分,寫父親的機遇來自他自身所顯示的價值。教師在指導學生分析課文的結構時,引導學生找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1892年”、“一個烈日炎炎的下午”、“幾天以后”、“清晨二點鐘”、“整個夏天”、“翌日”、“30年后的一天”等。作者利用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把兩代人的故事串聯了起來。讀到這些地方,教師要適時地點撥,思考作者獨具匠心的謀篇布局能力。又如第八單元《勸學》一文,采用了并列式結構,先提出論點:“學不可以已”,繼而并列論證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方法。再如《景泰藍的制作》一文,介紹了景泰藍生產的工藝流程,從制胚、掐絲直至打磨成型,作者一一介紹了景泰藍生產的各項工藝,是依時間順序來組織層次結構的。
可見,寫文章運用哪一種方法安排結構,取決于文章的內容。要領會和掌握安排篇章結構的方法,只有對課文多讀、多想、多練,研究各類課文的寫作特點,選擇出其中有代表性的課文作為范文來落實謀篇布局訓練,讓學生在訓練中加以靈活運用,提高學生安排篇章結構的能力。
三、加強課文閱讀,在模仿中創新
寫文章如同照相,照相時取景的角度,往往決定著一幅攝影作品的成敗。在課文的閱讀中也是這樣,同樣的主題,同樣的背景,如果選取的角度不同,一般的 “俗”材料往往也能寫出有創意的文章來。就像達·芬奇的老師佛羅基斯說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個角度看它,形狀便立即不同了。”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事物,就能獲得新的認識,寫出有新意的文章。賈志敏老師也說:“閱讀是作文的父親,課文讀好了,作文自然也能寫好。”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因此,教師要鉆研教材,根據課文的不同類型,不同特點,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不同的文章,作者的思路不同,表達方法也不同,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上也不同。我們要及時為學生的思維活動牽線搭橋,通過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思路,弄清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一步一步把文章寫下來的,各段之間又是怎樣聯系銜接的,分析清楚文章的結構層次,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活動由表層轉向深層,不斷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隨著學生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的提高,學完一篇課文后寫什么,很多時候已不再由教師確定,而是由每個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解讀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及文化背景來自行尋找。孩子們的潛力是無窮的,一篇課文有時可以找到不同角度的寫作點。比如學完《阿長與<山海經>》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這幾個方面去思考:
1、課文中兩次提到因為謀死隱鼠引起了“我”對阿長的憎惡,足見“我”對隱鼠的喜愛,請以“隱鼠”為話題寫一篇短文或片斷,要突出隱鼠的可愛及“我”失去隱鼠的痛心。
2、小孩子都有為了渴求到一件什么東西而念念不忘的經歷,有時真可以到寢食難安的地步。課文中由于“我”太過于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詢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請以《<山海經>的魔力》為題寫一篇短文或一段話。
3、文中并沒有寫阿長聽完“我”對《山海經》的渴望后怎么想的和怎么做的,直接就寫她把“三哼經”給買來了。阿長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費勁周折買到的《山海經》呢?請發揮想象和聯想,描寫一段阿長當時的心理活動。
4、“我”成年以后,如果阿長還在世,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呢?請發揮自己的想象和聯想寫一篇記敘文。這種自由尋找寫作點自擬題目的形式,充分地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創新作文的能力。
又如學完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喂——出來》一文后,筆者布置了這樣一道課文作文:“熟讀課文,想一想,在小說的結尾,那奇怪的叫聲以及那塊小石頭是從哪里來的?天上掉下那塊石頭以后,接下來可能還會發生什么?請展開合理想象,從小說結尾續寫下去。”這樣培養了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達到了學生學會學習的目的。通過學生對課文的創造性閱讀,提高了學生在模仿中創新的能力。
總之,師生在對課文的學習探究中,只要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用心領悟,就會發現平淡的課文恰如緩緩流淌的小溪,平靜中也能泛起朵朵漣漪。只要我們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還有一份“樂于感受”的心靈,你就會發現課文中處處有真情,處處有動人的故事。生活中的一片落葉,一束鮮花,一個微笑,一滴淚水,甚至是一抔泥土,都有扣動心弦的地方,都能引發我們的無限感慨,在作文中把這一份真情感動描寫出來,就是一篇美不勝收的創新作文,再不斷地把讀課文促進寫作滲透在一起,一定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書目】:
1、《現代語文教育漫談》:李暾,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1997年12月第一版。
2、《中學作文講話》:黃慶發,北京出版社出版,1981年1月第一版。
3、《語文教學參考書》:倪文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二次印刷。
【充分利用現行教材加強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相關文章:
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03-06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英文寫作能力論文03-04
談談現行中學美術教材的對比與研究06-09
激活教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12-05
論加強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03-09
加強醫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02-24
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01-09
怎樣有效利用教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11-21
探析如何培養高中學生英語寫作能力11-2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