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知識管理透析
管理活動是在一定環境中進行的,在開放條件下,組織都會處于千變萬化的環境中,而環境則成為決定組織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因素。以下是yjbys小編為您整理的個人知識管理透析,希望能提供幫助。
摘要:個人知識管理是一種概念的體系,即指組織和集中自己認為重要的信息,使之成為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基礎的一部分。而且,它還提供了將某種散亂信息片段轉化為可以系統應用的戰略,由此可以擴展個人知識,開闊視野,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文章對個人知識管理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個人知識管理;知識管理;組織知識管理
1概念界定
在傳統的管理學三層含義中,第三層含義指:管理活動是在一定環境中進行的,在開放條件下,組織都會處于千變萬化的環境中,而環境則成為決定組織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組織管理學理論日益成熟之際,管理學家意識到:管理學雖建立在對社會人的人性假設上,但員工反而被局限在單個組織中而被當作組織人來對待。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大環境下,人作為知識的載體,使得知識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
前文提到的知識管理是指廣義的知識管理,當人們面對工作、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而需要將個人擁有的資料信息變成更具價值的知識時,則需要引入個人知識管理(PKM)這一在國際上流行的理論。PKM是指個人在日;顒又惺占、分類、存儲、搜索和共享知識的過程(Grundspenkis,2007),以及利用這些進程來支持日常的工作(Wright,2005)。它的產生來自智力工作者對個人提升日益增長的需求(Smedley,2009)。它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知識管理方法,而不是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方式(Pollard,2008)。
2理論延伸
PKM集成了個人信息管理的思想,但側重于個人技能,并與知識管理相結合,從不同的學科,如認知心理學、管理和哲學等來獲得輸入(Pauleen,2009)。從組織化的角度去理解,這一研究已發展到擴大人類的認知能力和組織邊界滲透性的領域。從元認知的角度看,它比較了基于能力和效能在內的人類認知的各種方式(Sheridan,2008),它是一個發展中的研究領域(Pauleen,2009)。近些年來的研究已經開始探討 “個人知識管理在Web2.0技術背景下的潛在作用”(Razmeritaetal,2009)。
3已有研究成果
多西確定了PKM的幾個重要方面:信息的檢索、評估、組織、分析、表達、安全和協作,提出了21世紀智力勞動者必須掌握的7種PKM的技巧,并且可以根據需要相互結合,有選擇地使用。賴特的PKM模型則包括了4個相互關聯的領域:分析、信息、社交和學習。分析維度包括演繹、構想、應用、創建和語境化的能力。信息維度包括獲取、評估、組織、整合和信息溝通。社交維度涉及尋找、合作、直接社交網絡和間接社交網絡的同步發展、對話等方面。
學習維度包括擴展模式識別和意義建構的能力、發展新知、提高自我并惠及他人。在野中郁次郎等關于知識創造的SECI模型中,知識可以是隱性或顯性的,并且這2個方面可以互相作用而生成新的知識。知識既然可以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那么PKM也應該可以分為顯性的知識管理和隱性的知識管理,將顯性的知識內化到個人知識體系中,經過大腦的處理并在適當的時候通過外化的形式表現出來。
斯梅德利在此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可以利用專家建議和社區實踐來幫助個人知識的創建。PKM也可以分為2個主要維度:個人知識和個人管理(Zhang,2009)。他將PKM模型發展為組織知識管理(OKM),并將組織知識和個人知識的“屬性”和 “管理”作為這一理論的重要兩軸。這些組織化和個人化的知識通過OAPI進程(Organizationalize-Aggregate- Personalize-IndividualizeProcess)進行交互,這樣,組織化的知識通過個性化進程轉為個人知識,而個人化的知識通過聚集處理轉化為組織知識。米塔爾(Mittal,2008)認為目前的知識管理理論是由知識創造、細化和執行、轉型、話語所組成的循環,F代的組織因為不同的地域造成的多樣性問題在專業的工作日益凸現,所以一個合適的知識管理體系必須適應這種多樣性并反映到過程中。組織能夠獲得、分享和應用合適的知識系統是其在知識經濟中競爭獲得成功的根本。
她的研究側重于各種知識活動的所有者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這些活動,并在活動中創造價值,并且建議將某些類型知識習得行為輸入組織的日常管理中從而促進組織的知識管理。米塔爾還進一步指出,知識的共享牽涉到知識在人群中的轉移。組織不僅應保證所有的知識編制成文,而且也應該準備好用不同的方法來實現不同類型的知識共享,以促進將員工的知識共享至整個組織。隱性知識的共享通過人們在一起合作或在工作場所相互的激發來實現。顯性知識是通過專業系統來整合專家和他們的知識資源(Snowden,1998)。知識是動態的,它通過人類的大腦來會意、創造、傳播、融合、概括和解決問題。相關的研究文章是專業研究人員和從業人員之間最好的媒介(Zhuge,2006)。知識流動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將新知不斷加入到生成的知識中(MacMorrow,2001)。傳統上,知識儲存分為內化的隱性知識和通過專家報告、演示文稿、視頻和文檔等形式外化的顯性知識。專業人士的隱性個人知識很難以文件和報告的形式存儲,因此很難檢索和訪問。知識管理的重要前提是使知識和專門知識能夠以明確的形式呈現,并能夠融入學習組織的知識庫中。
知識管理強調能夠使用先驗知識來判斷新信息的價值,并吸收和應用它以創建新的知識和能力(Alavietal,2005)。信息可以被分析以創建新的知識并使消息升值,導致下一步的行動。根據Oluic-Vukovic的研究,技術在這一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因為它通過合成數據和捕獲不同來源的信息來促進新知識的創造,但具體是哪種類型的信息技術對知識創造具有更大的影響力目前還在探討中。Ortrun在知識管理理論下提出了一個“軟方法論”模型以解決訪問和管理一種特定類型的知識:個人隱性知識。
利用個人的能力來編輯和演示隱性知識是建立個人知識管理的重要一步。顯性知識的表達框架就是文本。文本可以通過轉碼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信息一旦由個人智力的內化變為知識,這種知識就是可以編輯和展示的,而且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展示的前提是深入的知識理解和更好地溝通效果。知識要外化必須借助于結構化和編輯,這樣才有儲存和展示的可能性。綜上所述,盡管PKM有著各種各樣的定義和闡述,但其實質都是在于如何提升個人的能力。
4研究現狀及展望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PKM就是對個人信息管理(PIM)的新包裝。Jones認為可以將個人信息作為一個有形資產進行管理,而個人知識不行。 Snowden則聲稱大多數人不能在傳統意義上進行知識“管理”,并主張意會,而不是用PKM進行思考。PKM的目的是幫助個人在個人、組織和社會環境中更有效率(Pauleen,2009),并且經常使用網絡軟件等技術來實現。然而,有人認為通過技術實現的PKM已經限制了它的價值和效用(Pollard,2008)。
通常來說,知識的應用可以按照這些規則進行。首先,需要將與問題有關的知識找到,通過互聯網可以迅速找到相關的問題;然后進行第二步,也就是消化、吸收找到的知識,如閱讀資料,向專家請教;最后建立模型,設計出比較及評價的方案,在這些模型中挑選出支持決策或得出結論便是完成對知識的應用。
頭腦風暴、專業會議、沙盤推演甚至聊天都是知識應用的準備階段,可以幫助個人進行知識的加工整理,形成應用知識的規則意識。在信息時代,PKM必將成為知識工作者獲取、管理、利用信息的全新、有效的手段,也是一個亟待開發的領域,有效的PKM可以充分挖掘個人潛力,開闊視野,提高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陳儒,侯英,李紅波.Web2.0環境下的個人知識管理[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8(1):32-35.
[2]李奕.數字化時代的個人知識管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孫富菊.企業知識管理和企業內部培訓的關系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09(12):88-89.
[4]詹越.知識型員工個人知識管理能力影響因素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10.
【個人知識管理透析】相關文章:
企業情感管理意義與方法透析12-12
血液透析的護理質量管理探討03-27
關于企業知識管理與知識管理能力的研究12-04
淺談從美日知識管理對比看顯性知識管理和隱性知識管理03-29
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探究03-29
議高職院校教師個人知識管理12-04
基于移動博客的個人知識管理方式研究01-01
圖書館知識管理與知識服務的關系11-25
論圖書館的知識管理與知識服務12-11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