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風俗小常識
農歷七月間的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時節。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并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從唐宋時起,就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這么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范意識。
立秋以后,如天旱少雨,赤日炎炎,產生連續酷熱天氣,就把伏天拖長了,即所謂“秋老虎”,意謂炎勢如虎,反常的酷熱不遜于大暑。此時人們更感到悶熱難當。當然秋天的炎熱畢竟像“兔子的尾巴———長不了”。立秋后如逢雨水多,下一陣雨涼一陣,處暑后,暑氣當已消退,確實進入秋季了。
【立秋風俗小常識】相關文章:
立秋節氣養生小常識07-21
立秋吃什么-立秋養生06-19
暈車小常識以及文明旅游小常識10-27
夏天健康飲食養生小常識-夏季運動小常識08-07
做飯的小常識04-29
留學的小常識04-29
洗臉的小常識04-29
旅游的小常識04-29
安全相關小常識01-02
電工小常識「最新」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