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不恥下問成語典故
不恥下問成語典故1
【漢字簡體】不恥下問
【漢語注音】bù chǐ xià wèn
【英語譯文】 Never feel embarrass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lesser people
【成語注釋】比喻謙虛好學,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請教。恥: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以……為恥。下,問題比自已地位低,就是低下和差的意思,但是這個低下和差不是對別人的低下,而是把要請教的人提高,把自己放低。你向別人請教問題,那他就是你的老師,哪怕是再簡單的問題,只要別人理解,而你又不知道,哪怕你是這個問題所涉及領域的專家,卻也恰恰不會,就該去問。這樣理解也更好的解釋孔子說的.:"我對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結構】偏正式
【成語用法】動賓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虛心求教。
【解釋】: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丟人或者感到恥辱。
【近義詞語】不矜不伐、謙虛謹慎、功成不居、敏而好學、虛懷若谷
【反義詞語】好為人師、驕傲自滿、居功自傲、師心自用錯誤用法:常誤用為同學朋友同事之間討論問題或請教長者。例句:他十分勤奮,經常不恥下問的向老師問問題。錯誤理解:常會理解為不顧自己顏面羞恥低三下四地問別人問題。常會理解為不顧自己顏面向不如自己的別人提問題。
英文解釋
1.not feel ashamed to ask and learn from one's subordinates;
2. be modest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
3. be open-minded in study; condescend to ask for advice
不恥下問的成語典故
原文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遵奉他為天生的最有學問的“圣人”。然而孔子認為:“余非生而知之者,(無論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子入太廟,每事問;騿枺骸胫^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勇勚唬骸侵Y也。'”
太廟,是國君的祖廟。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了。當時有人譏笑他:“誰說‘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來到太廟,什么事都要問。'”(鄒,當時縣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南十里西鄒集?鬃拥母赣H叔梁紇,做過鄒縣的縣官,所以當時有人管孔子叫“鄒人之子”,意即鄒縣縣官的兒子。)孔子聽到人們對他的議論,答道:“我對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后,衛國國君孔文子為了讓后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后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還很多,憑什么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問題很簡單,以他的地位或學問應該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并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于服氣了。
不恥下問成語典故2
成語典故:不恥下問
成語來由:
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后,衛國國君為了讓后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好學的精神,因此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后人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他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還很多,憑什么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聽了微笑說:“孔圉非常勤奮好學,腦筋聰明又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并不會不恰當”。經過孔子這樣的解釋,子貢終于服氣了。
不恥下問成語典故3
成語典故: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圣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鬃勇牭竭@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后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么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成語意思
【拼音】bù chǐ xià wèn
【釋義】比喻謙虛好學,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請教。
【用法】動賓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褒義,形容虛心求教。
【近義詞】不矜不伐、謙虛謹慎、功成不居、敏而好學、虛懷若谷
【反義詞】好為人師、驕傲自滿、居功自傲、師心自用
用不恥下問造句:
一、虛心求藝,不拘門派,博采眾長,不恥下問。
二、在教學態度上,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態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和不恥下問的思想。
三、聶先生是常向他上小學的兒子請教的,不恥下問的.精神可嘉。
四、一個人要做到時時事事都能夠謙虛謹慎并非易事,尤其是要做到如曾子所說的不恥下問,更是需要經過長期的自我修養才有可能達到的。
五、當我們在學習時遇到難題時,我們就應該不恥下問地向老師請教。
六、而且在如今的信息時代,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可能比教師多,所以教師還需要放下架子,不恥下問,這對教師提高自身素質也是有好處的。
七、第三,要向現實社會學習,向學生學習,具有不恥下問的學者之風。
八、在學習上,我們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
九、到辦公室工作后,我謙虛好學,不恥下問,系統學習了有關業務知識和各級各類文件精神,初步具備了一個文秘人員所必需的業務知識和政策水平。
十、在學習上應該有不恥下問的精神,切不可不懂裝懂。
十一、協作學習的主體還是學生,任何學生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不恥下問,對同學們的提問,要求有問必答,并要求盡可能給出正確的答案。
十二、在認識論上,主張學而知之,不恥下問,敏而好學,實事求是。
十三、如我的普通話發音不準,我主動請教發音好的同學,并向他們學習,雖然,我的發音常引得同學們哄堂大笑,但我的謙虛,我的好學,我的不恥下問,卻給同學們起了表率作用,還培養了他們誠實的品格。
十四、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要千方百計培養學生好學深思,不恥下問的良好學習習慣,努力探索問題的精神。
十五、家長要提醒和鼓勵孩子不僅要不恥下問,而且還要不羞與上問。
十六、斯特恩表示他已經意識到了別的聯賽在這里獲得的成功:"我們將會時刻關注與我們的計劃相關的方案。我們會注意每一個好的創意,并會不不恥下問的借鑒一下。"
十七、我們學習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善于并且敢于向別人學習。
十八、作為強勢的政治領袖,鄧小平不恥下問,不少真實信息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他的耳中,從而保證了在現行制度下作出巨大貢獻。
十九、一個人只要勤奮好學,不恥下問,就定能日益長進。
二十、不恥下問有利于學習的進步。
【不恥下問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不恥下問成語故事12-13
成語故事精選:不恥下問12-14
成語故事:不恥下問02-09
成語典故07-20
中華成語典故07-20
趨炎附勢成語典故03-21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12-24
成語典故出爾反爾04-12
成語典故大全07-20
成語故事:不恥下問4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