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故事精選
大學生農村創業故事
當越來越多的農夫涌進城里務工尋找致富階梯的時候,一些大學生恰好相反,他們自愿拋卻優勝的城市糊口,回到農村種菜、養豬…… 在安遠縣三百山鎮“眾誠瓜果栽培基地”,筆者見到了6名“80后”的大學生。雖來自五湖四海,但相同的“田園夢”使他們走到了一起,從借款30萬元起家,到近百畝的現代農業瓜果栽培基地的形成,五彩斑斕的田園承載著他們的“綠色夢想”。
創業沖破觀念壁壘
“現在的前提已經好多了,剛開始創業時,一窮二白,連住的地方也沒有,真是苦!”談到創業難,畢業于河南科技學院園藝專業的朱安成說,他最難忘的是剛剛建基地時,很多親友不理解:一個大學生帶著女友到外埠的農村干農活,簡直太沒出息了。當時精神壓力很大。
建設初期,搭建大棚、購種、化肥農藥及試驗每樣都需要大量資金,他們6人分成3伙入股,每股10萬元。起初,父母們不太支持。郭帥以前在鄭州省城一家公司做種子銷售員,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拋卻不亂的工作到農村去種地,家里人不理解。郭帥一方面給父母做工作,另一方面四處向親戚朋友借錢;李華和杜宗濤的父母思惟都比較傳統,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念了大學還去種田。但這些年青人沒有動搖,由于這一創業極具挑戰性。
6個年青人抱著“初生牛犢不畏虎”的精神,引進了“日本小青瓜”、“紅春早玉”、“一口茄”、“娃娃菜”等十幾個瓜、果品種,一年種3茬至4茬,錯開上市高峰,并把銷售點定位在廣州、深圳等沿海大、中城市,他們把大學5年里學到的知識全都搬了出來,開始了艱辛而漫長的創業路。6人的夢想隨第一批種子一起植根入土。育苗鋤草、施肥澆灌、測溫掛牌、修剪打藥……吃的是粗茶淡飯,干的都是農家活,說起專業,說起基地的前途,大家決心信念十足。李曉艷嬌小玲瓏,力氣最小,天天隨著幾個大男生進大棚玩泥巴,經常搞得一身泥一身汗,活像個“村姑”,她卻興奮地說:“我現在和土地特別親,一天不下地,心里就直發癢。”杜宗濤負責觀測、記實、統計作物的生長情況。夏季是作物發生病蟲害的高峰期,盡管大棚里的溫度都快50℃了,但他一點也不敢怠慢,天天往返十幾遍地跑,小心翼翼地庇護著這些“綠色法寶”,一個夏天下來,整個“烤”成了“非洲難民”。
每一個品種從試種到成功上市都得經由天氣、水土、營養成分等方面的反復研究和實驗,毫不是件輕易的事。2007年春天,他們試種的2個大棚“初春紅玉”西瓜無緣無端地死了十幾株。郭帥立刻把解剖圖片等相關資料發給河南科技學院的蔬菜教授李新崢和王廣印。經由診斷,原來西瓜得了炭疽病,他們及時按照教授的要求,用炭清和葉面肥做激素調整,增強了作物的抗疫抗病性,挽回4萬多元經濟損失。“我們能有今天,多虧這兩位教授的匡助和鼓勵。”朱安成說,畢業后,他們一直還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并經常在網上探討解決栽培技術挫折。
六位大學生常常圍坐在電腦前,尋找商機。
花開沃野潤心田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1年多來的努力,如今,長長的“小青瓜”、紅紅的“圣女果”、拇指般大小的“一口茄”脫穎而出,荒地里長滿了綠油油的蔬菜、大棚里結滿了五彩斑斕的果實。而6名大學生齊心合力、吃苦刻苦、經得起失敗、敢于挑戰現實的創業故事和精神也受到當地庶民的稱贊。
據負責跑銷售的郭帥先容,因為基地里出產的全是當地沒有的蔬菜、瓜果,而且他們在廣州、深圳等地建立了固定的銷售市場,這些“綠色食物”以高出當地市場3倍至6倍的價格銷往各地,畝均收入近4萬元。目前,產品在廣東、上海市場供不應求。
在勞動中互相理解,在勞動中產生愛情。
談起如何打破傳統的種植模式,讓現代農業植根新農村?朱安成說,最好的方法是用實際步履說話,通過基地示范讓農夫了解到,大棚蔬菜能打破季節和市場的限制;新品種可以拓寬市場需求:“訂單農業”能給農夫增產增收帶來保護。未來農業發展應該走一條生態、輪回、高效節約的道路。2008年我們預備再投入100多萬元資金,把種植面積擴大2倍,并增加5個至15個新品種。目前,他們已經拿出了具體的方案,預備帶領當地庶民通過“訂單農業”的形式進行推廣種植,據預算,每畝比過去至少可以增加兩三千元的收入,再接下來就是結合當地的旅游資源,基地將建設成為集生態農業、田園觀光、農事體驗、農家餐飲于一體的生態家園。
六名年青的天之嬌子,順著時代發展的巨輪,載著田園創業的夢想,正朝著更高更遠的目標前行。
80后丁毛豆的成功創業故事
“丁毛豆”一直強調自己是個農民,也許就是憑著這種80后務農的意外方案,“丁毛豆”贏得了創業資金的青睞。“丁毛豆”務農并不是出于熱愛,因為從小在泥土地上摸爬滾打過,知道務農的苦與累,但因為這是自己熟悉的行業,所以選擇了它。而認真的個性,讓他做起來就放不下。
創業者素描
和大多數的80后有所不同,中專畢業后的丁瑞永在大超市與物流公司打拼了六七年之后,又回到了家里的土地上。把父輩種植了多年的幾十畝毛豆變成了現在的幾百畝。而他自己也從一個物流公司的職員一躍而成了年輕的“丁毛豆”。在他看來,他只是選擇了一條自己熟悉的農業創業之路。
憤而辭職逢農忙意外發現毛豆商機
丁瑞永中專畢業后在一家超市工作,下單、裝貨、配送、結算……三年干下來,丁瑞永積累了豐富的物流管理經驗。隨即被一家物流公司相中,跳槽當上了部門經理。就在這個時期,有一件小事,導致他一氣之下辭職。由于辭職比較突然,當時也沒有馬上去找新的工作,而是在家待了一段時間。
申請創業資助因農業項目一次通過
就在丁瑞永打算壯大家里的毛豆種植時,一個偶然的機會又幫了他一把。有一天他看電視,中央二套有一期節目,春暖2007預告有一個公益組織,叫YBC。這個組織是專門支持18到35周歲的人創業。當時丁瑞永的資金并不是大問題,主要是希望與人交流一下,畢竟第一次自己干一番事業心里沒底。
他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遞交了計劃書,因為YBC有很嚴格的審核程序,包括面試、實地考察。那里的專家都是工商界的,而他是經營農業的,他最擔心的是人家是否能聽懂。沒想到,他的計劃書一次性就通過了,還被分配了一個挺懂農業的導師,是北京大發正大有限公司的副總裁。他認為之所以能一下就申請成功,是因為選擇農業創業的年輕人很少。
他的導師作為一個成熟的創業成功人士,給了他很大的啟迪。之前他認為自己父母種的毛豆品種已經很好了,而和導師交流的過程中,他意識到品種的重要性,要做就得做最好的。而且原本家里幾十畝地,對家庭經營來說面積已經不小了,可導師提醒他,毛豆是集中供應的產品,幾十畝地只是家庭經營的小規模,而北京市場巨大,規模也是首要考慮的問題。正因為有了導師的建議,丁瑞永才逐步明確了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北上東北基地選良種靠品質站穩市場
通過YBC的審核就已經是2月份了,當時剛承包好了地,種子還沒有呢,而4月底5月初就要播種,等于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當時他們在北京買種子,人家告訴他沒有這么大量,無奈之下丁瑞永只能親自去了一趟東北的毛豆基地,買良種,順便也看看人家的毛豆基地是什么樣子。
到了東北,他們經理告訴丁瑞永已經沒有可賣的種子了。因為他們剩的就是原種,等于就是第二年他們準備繁育的種子,但是經過丁瑞永苦口婆心地把自己的一些決心,各方面跟對方溝通、交流后,最后買到了他們的種子。
丁瑞永有一個很強的信念,就是品質決定一切。農產品批發不像零售那樣需要四處吆喝。你的東西好不好,拉著去新發地往那一放,自然就能比較出來。東西好自然就價格高,東西好人家就沒法和你競爭,這是市場的自然規律。品質好了,名聲自然就出去了,大家自然就會來買你的東西,就像老百姓去買菜,很多攤位的菜都擺在那兒,新鮮不新鮮,飽滿不飽滿,都是一眼能看出的,誰都奔著那個好的菜去買,哪怕貴個幾毛錢。
集中采摘難雇人銷售期短資源閑置
當然他也面臨很多問題,毛豆集中上市期都在七八月。最多的一天,他能賣出5噸毛豆。所以在這個時期里,需要短時間集中大量的人采摘。他會去各個村的村委會。每個村都有個大喇叭,用那廣播一下,比如說明天哪里需要摘毛豆、早晨幾點開始、摘一斤多少錢。
第二天他提前到地里,一般能來上百人。他現場再闡述一下要求,比如不能把葉兒摘在里面,不太鼓的不要往里揪了等。來摘毛豆的人都很熟練,兩毛五角錢摘一斤,大半天工夫,一個人能掙到70塊錢。但是現在農村的勞動力并不是特別多,如果規模再擴大,很可能雇不到那么多人,或者成本太高。所以他在琢磨,在種植上控制,讓毛豆分批熟,每批間隔十天左右,這樣就能緩解一下。而且毛豆銷售期就三個月左右,一年里他也就4月到9月忙活毛豆,其他時間其實浪費了很多資源。所以他也在琢磨怎么樣能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人力,創造更多的效益。
把農業做成產業多樣化經營才能提高利潤
現在丁瑞永在新發地的毛豆批發可是小有名氣,加上他年輕,一些朋友親切地叫他“丁毛豆”。就在賣毛豆一片紅火之時,丁瑞永沒有停止思考。他想到的是,如果只是種毛豆賣毛豆,那么只是簡單的初級生產。不光是毛豆,還有其他的農產品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能把農業做成一個產業,種植、精加工、批發、出口等,做成一條龍產業,那才能把農業做大?赡壳皝砜,靠他自己的力量還很薄弱。種毛豆做到他這樣的規模,那只能是通過擴大種植規模來提高收益,多種多賣多得,總是一種很初級的經營模式。要想能有更大的發展,應該想更多的渠道。例如延長銷售期,改良毛豆品種,或者種植環境,讓秋天冬天也能收獲;蛘甙严奶焓斋@的毛豆進行食品加工生產,做成熟食銷售。
他還聽說有的企業能把毛豆冰凍起來反季銷售,也有人建議種植有機農作物等。各種想法很多,但是他也很困惑,感覺靠自己獨自去做心里沒底,畢竟他一直從事的是純粹的種植銷售,沒有進一步加工的經驗,所以特別希望一些大企業或者政府能提供一些扶持。他知道山東那邊蔬菜基地做得很好,精加工賣出國門,但是不是靠個人,是需要有扶持的! ∵x擇自己熟悉的行業
丁瑞永是個很務實的人,也是個做事很認真的人。辭職后,他身邊的同學朋友最初都不理解,他為什么要回到地里去搗騰那些毛豆。村里像他這樣的年輕人,出去讀書后都想著在城里找個單位上班,沒有人愿意和他一樣回到地里發展。
其實說心里話,丁瑞永最初也不想回到農村,也想著脫離農村,離農村越遠越好,因為小的時候干活,干傷了。干農活很累,不管刮風下雨,你只要有活必須要去的,依靠的是自然,你自己有事也沒法向老天爺請假。
在他看來,他并不是多么熱愛農業,他只是選擇了一個自己熟悉的行業作為事業去發展。其實和別人開公司、辦網站、開店性質是一樣的,只是行業不同,那是因為大家熟悉的東西不同。對于年輕人來說,無論你想做什么,首先都得讓自己熟悉,有備而來才能打勝仗。一旦想好了,就放手大膽地去做,只要用心努力,就不怕失敗。
丁瑞永回家時,正值農忙,他便幫父母和商販打起了交道,也去了新發地批發市場。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自己家的田里種的毛豆,竟是“打著燈籠都沒地兒找”的好品種,一到夏天,北京毛豆市場無比巨大。正琢磨創業的丁瑞永一番權衡后,決定初次創業就拿毛豆“練手”了。
丁瑞永家是通州農村的,地比較多,父母又年紀大了,所以他上班那會兒也天天回家,節假日都會幫著下地干活,所以他對農業本身就不陌生。有了想法之后,丁瑞永頂著酷暑,開始了前期市場調研,他走訪大型農貿市場,挨個攤位了解市面上毛豆的品質、價格。
【農村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農村養殖創業故事12-09
農村青年養殖創業故事12-10
農村養羊創業故事12-11
農村人餐飲創業故事03-26
農村大學生創業故事03-27
農村女孩小本創業故事12-11
80后草根農村創業故事03-26
90后農村女生創業故事12-09
農村創業故事:農村養羊可賺“羊”錢02-27